09.29 散文:难忘故乡流水席

散文:难忘故乡流水席

“流水席”,作为一种乡村文化现象,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有关记载,洛阳流水席自唐朝以来,已有上千年历史,流水席文化在大江南北发扬光大,已经深深地融入乡村百姓的各种红白喜事之中,成为民间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小时候生活在涪陵农村乡下,吃流水席是司空见惯的事。流水席,在我们那里又叫吃“九大碗”、“坐酒席”,我们梨子大队的社员们,彼此之间都有这样或那样的亲戚关系,各家的红白喜事都要参加,所以一年到头,这样的大事也不少,坐席的次数多。农村老家的酒席,名目繁多,什么过年过节、生朝满日、结婚喜宴、做香添香有酒席;还有“打三朝酒”、“刨猪汤酒”、“分家酒”以及“上梁酒”等各种名目的酒席。

这些酒席,有些是每年都有的,有些是偶然遇到的。就说逢年过节,农历传统的三大节,在当地由于农事原因,中秋节是没法过的。因为这一阶段是收割稻谷的农忙季节,谁也不可能不管田里成熟的谷子,而呆在家里过节。春节是传统的大节,又是冬闲,这是一定得过的。端午节刚插完秧,秧苗还未返青,也算有一些农闲时间,可以在家里歇歇。其他的酒席,比如“三朝酒”,又称为“打三朝”,就是出生的小孩满百天,主人家要办酒席,“打三朝”去坐席的多数是女同胞,男方家的男宾一般不会去。在老家当地修房子,房屋上梁当天也要摆酒席,大概是庆贺主体完工的意思。“做香添香酒”,我开始也不知是怎么回事,有一次随母亲参加队长兄弟的“做香”,到他家后看到他家多了一个不认识的女子,当时只认为可能是他家来的亲戚,后来才听说那天是他“做香”。当地把男女青年订婚称作“做香”,未来婆家的亲朋好友给未来的新娘子添彩礼叫“添香”。“娶媳嫁女”是一定要“整酒”(办酒席)的,既然是一个家庭中的大事,办席就像一篇精彩文章的谋篇布局。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都应在事前考虑清楚。比如某家要娶媳妇,良辰吉日选定之后,关于这个“席”的若干事项,有多少客人,办多少桌,需要采购多少干杂、时蔬,办席厨师请谁?都必须提前进行估算、磋商和敲定。

记得小时候,邻居八妹的大姐出嫁,一连几天,家里人忙得团团转,人来人往挤破门,几乎半个生产队的人都动员起来了。我们蔺家湾家家户户都要搬出自家的方桌、板凳,以及每桌所需的饭盆、汤匙、碗筷。男人们一早就要清理出摆席的场地,摆放桌凳,劈柴备火;女人们清早就去菜地,青菜、白菜、萝卜、南瓜……当什么季节就采什么菜,大抱大抱地采摘回去,然后三五成群地清洗干净,送去厨房。老家办酒席,请来的都是有经验的大厨,做事干净利索,烧出来的菜也是鲜美可口的。厨师都会提前一天到场的,将自己烧菜、杀猪的家什整理好后,就从主人家猪圈里牵出大肥猪,三下五除二、干脆利落地完成了屠宰环节。然后按不同用途,将内脏、骨头、头脚等部位分拣清楚,以待来日取用。厨师们把所需菜肴都准备好后,当天晚上,按照主人家的要求简单弄些饭菜,请早到的客人和前来帮忙打杂的乡亲们吃晚饭。

第二天是正日子,自然是最热闹的,也是最忙的。天刚蒙蒙亮,故乡办酒席的人家已是人声鼎沸、灶红火旺。宽敞平坦的院坝内,10多张木方桌,配以四边长板凳,整齐地摆在那里。这个时候,生产队队长就成了调兵遣将的总指挥,安排有文化的会计负责有关礼品、礼金记账事宜,分派男同志中刀法好的协助厨师切肉、切菜和蒸甑子饭等工作,而女同志就负责择菜、洗菜、洗碗和抹桌等活路。一时间,设灶的、洗刷的、打杂的、接待的,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不多一会时间,主人家的厨房,已经摆好了又长又宽的案板,上面整齐地摆着准备上蒸笼的土碗,从而成为整个“办席”活动的中心地带。当然要做出这么多人的流水席,光靠自家的厨房肯定是不够的,帮忙的乡亲们就在一块不挡道的空地上搭出一个“露天厨房”, 临时垒起土灶,灶堂里的柴火将黑黑乎乎的锅底越烧越旺,大厨们就在这里大展身手。如果你经过露天厨房这块区域,就会发现桌子上摆满了准备好的凉菜,就等客人都落座后开席。

当这一切都安排妥当后,我们最期待的“坐席”,就浓墨重彩地正式开场。随着“噼里啪啦”的一通鞭炮炸响,司仪就会大声吆喝“开席啦……”。开席后先上凉菜,热菜就在席间一道道烧出来,厨房蒸笼里热气腾腾的肉菜,也会鱼贯而出,铺排到外面的方桌上面。农村办席似乎都要讲究几大碗的做法,无外乎是几道凉菜,如“凉拌黄瓜”、“凉拌鸡块”、“烟熏豆腐干”、“麻辣牛肉干”、“豌豆凉粉”;几道荤菜,例如“扣碗”、“水丁”、“酥肉”、“洗沙肉”、“家常豆瓣鱼”等,几道素菜,例如“糖醋莲白”、“南瓜丝”、“炝炒苕尖”、“激水胡豆”,几道汤菜,如“蹄花汤”、“豆腐汤”、“排骨藕汤”等,按厨师安排的顺序,由几个端盘子的,用托盘送到每一桌。

端盘上菜可是个细致活儿,通常会安排干净、利落的担任,窝囊、猥琐的可不行,一是毛手毛脚容易把酒菜洒了,二是不注意卫生会在盘子上留下黑手印,令人生厌。尤其是上鱼时,要分清朝向,不能搞错了,否则会让客人扫兴。上鱼的规矩,并不相同,有的地方鱼腹对着上席,有的地方鱼头对着上席,还有的地方有其他讲究,正所谓“三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

别看都是些穷家小户,酒席上的礼数还真不少,就连沏茶、倒水、敬烟也不例外。倒酒要倒满,所以有满上之说;倒茶要倒浅,且不宜高举,倒满有牛饮之嫌,高处倒茶,水起沫,客人喝了容易胀饱。别人倒酒、倒茶时,客人会伸出食指、中指在桌子轻扣两下,以示感谢,有的伸出一只手在杯子边作掌状,执壶的还会连忙说一声:“摘手” 。敬烟时,拿烟的通常是单手抖一下或用另一只手磕一下,使烟卷自然从烟盒中弹出来,让客人自己抽取,尽量避免直接用手抽出递给客人。点烟时要先给客人点,然后自己点,以示尊敬;客人接火时用单手护着或双手捧着,以示谦恭。

在帮别人盛饭的时候,尤其是帮长辈盛饭的时候,不管是接碗还是递碗都要用双手,这是对长辈的一种尊重,也是一种礼节,如果是平辈之间,让别人帮忙盛饭的时候也是用双手,当然也有的是单手,如果对方是双手递的,一定要用双手去接,如果是晚辈递给长辈可以单手接。按中国儒家伦理观念,尊卑有别,长幼有序,反映在座席上也是有规矩要讲究的。古人席次尚右,右为宾师之位,居西而面东,左为主人之位。席桌上的座次也要以辈分论座位,只有辈分最高的长辈,才能去坐“上八位”;谁家小孩不懂事,去抢了“上八位”坐,回家显然是要挨板子的。再比如,一道菜来了,必须有坐“上八位”的长辈先夹菜并招呼大家“请”之后,其余人等才能依次夹菜。

如果是婚宴酒席,讲究更多一些。比如每场酒席,都会专门在主人家堂屋,摆放几桌“上席”,由男女双方的重要亲戚、长辈去坐。“上席”与外面酒席的区别,一般是加一两道现炒的荤菜。既然叫“流水席”,那是一次坐不完的,由于来的客人很多,一般都要坐三、四轮才能坐完。尚未吃席的人只有站在桌边“候轮子”。四邻八坊亲戚朋友坐在一起,说说笑笑间,上菜的师傅来了,喊一声“端菜撤碗”,赶紧起身接下一盘菜。要是没轮到自己这一桌,小朋友们还会眼巴巴的看着隔桌先上的菜。

最引人注目的要数席上那几个小伙子吆五喝六的划拳了,“兄弟好,好得不得了”、“酒是一包药”、“七妹长得乖”、“抱到起好耍”,无论是开始的套语,还是出拳的路数到体现了一定的智慧和文化。这种大声武器、热火朝天的划拳方式,最能彰显男人的粗犷、豪放,隔着院子老远就能听到铿锵有力的喊声。同席者更是为之吸引,伸着脖子目不转睛,情绪也随着划拳者的输赢时起时落,兴致酣处,大有窗户纸和帐篷也跟着晃动的感觉。几轮划下来,总是有人喝高了,出洋相的。

俗话说,没有不散的宴席,上菜自然也是有始有终。或许是祖上传下来的规矩,川东很多地方将酸辣汤作为最后一个菜上,这道汤是用棒子骨熬出来的,里面有切得很细的海带丝,添加了辣椒和醋,酸里带麻、微辣带香,或许是因为这道汤有解酒提神的作用,酒足饭饱后,喝一碗滚烫的“下席汤”,真可以令人荡气回肠。家乡的流水席,吃的不仅仅是美味佳肴,更是一份流淌在各自心里的人情味。这里没有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认识的与不认识的,都自然地坐在一起,觥筹交错,谈笑风生,其乐融融。不管时光怎样流逝,这一份独特的人间烟火始终维系着乡亲们的情感。

现在每逢亲朋好友在一起聚会时,总会忆起当年在农村老家吃的酒席,那热闹与嘈杂的气场,那酒肉菜饭的铺排,那热情好客的社员和淳朴的民风,还有那种划拳带来的酣畅淋漓,让人回味无穷,充满惆怅和感慨。人生如“坐流水席”,一轮又一轮,该来的来,该去的去,一切都可以循环,但无法往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