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3 霜降到來,換季時降溫“到貨”了

霜降,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八個節氣,太陽黃經為210°,每年公曆10月23日至24日交節。《中國天文年曆》顯示,北京時間10月24日1時20分迎來“霜降”節氣。天氣漸寒始於霜降,是一個反映氣溫變化的節氣。霜降節氣含有天氣漸冷、初霜出現的意思,是秋季的最後一個節氣,也意味著冬天的開始,霜降時節,養生保健尤為重要,民間有諺語“一年補透透,不如補霜降”,足見這個節氣對我們的影響。

全市氣溫下降

俗話說“霜降殺百草”,霜降過後,植物漸漸失去生機,大地一片蕭索。霜降不是表示“降霜”,而是表示天氣漸冷;凍則有霜,大地因冷凍或將會產生初霜的現象。

霜降期間(10月24日至11月7日)我市主要天氣過程如下:10月24日至10月25日,全市大部最低氣溫下降8℃左右;11月1日至11月4日,全市大部小雨或雨夾雪,降水過後,氣溫下降4至6℃;11月6日至11月8日,全市大部小雨或雨夾雪。

防寒保暖很重要

霜降節氣,我市大部進入了深秋時節,是秋季向冬季過渡的節氣。霜降之後,天氣逐漸由寒涼轉為寒冷,大家要做好防寒保暖的工作,在飲食起居方面也要多加註意。

一是預防秋燥。雖然霜降已時至深秋,但“秋燥”並未完全消退。肺喜潤而惡燥,所以要從飲食上加強調節:減少辛辣刺激物的攝入,儘量多吃些滋陰、潤肺、補液生津的食物,如梨、芝麻、南瓜等。屋內放置一些綠色的植物,每晚睡前在臥室的暖氣片下放一盆清水,可以讓空氣變得溫潤,避免晨起後口鼻乾燥。二是預防秋乏。秋天容易疲乏,因此要保證充足的睡眠,每天可以比夏季多睡上一個小時左右,以助人體陰陽平衡和收斂神氣,利於消除疲勞,增強強免疫力。

霜降並不一定會降“霜”

霜是地面的水氣遇到寒冷天氣凝結成的,所以霜降不是降霜,而是表示天氣寒冷,大地將產生初霜的現象。用科學的眼光來看“露結為霜”的說法是不準確的。露滴凍結而成的凍露,是堅硬的小冰珠。而霜凍是指由於溫度劇降而引起的作物凍害現象,其致害溫度因作物、品種和生育期的不同而異;而形成霜,則必須地面或地物的溫度降到0℃以下,並且貼地層中空氣中的水汽含量要達到一定標準。因此,發生霜凍時不一定出現霜,出現霜時也不一定就有霜凍發生。但是,因為見霜時的溫度已經比較低,要是繼續冷卻,便很容易導致霜凍的發生。

由於植株體內的液體,因霜凍結成冰晶,蛋白質沉澱,細胞內的水分外滲,使原生質嚴重脫水而變質,因此霜降到來時,植物都失去生機。其實,霜和霜凍雖形影不離,但危害莊稼的是“凍”不是“霜”。所以,在霜降這個節氣裡,對我們生產生活影響大的是降溫,而不是降霜。

相關新聞

我市出現歷史最晚冰雹天氣

呼和浩特晚報訊(記者 李蒙)據市氣象局消息:10月22日21時左右,我市出現歷史最晚強對流天氣,雷暴、冰雹和陣雨齊聚。據市氣象局統計,此次強對流天氣出現時間為歷史最晚(1951年建站以來)。1951年以來,我市強對流天氣主要集中在5至8月,9月出現強對流天氣的概率較低,10月出現強對流天氣的次數少之又少,10月強對流天氣主要集中在上中旬,僅1958年、1976年10月21日出現過強對流天氣。

(呼和浩特晚報記者 李蒙)

秋季最後一個節氣霜降來臨 冷知識:為何要吃柿子?

霜降,是傳統二十四節氣之一。它也是秋季的最後一個節氣,意味著冬天即將來臨。

霜降正值秋冬之交,此時身體保健顯得尤為重要。防寒保暖、調整飲食結構之外,許多地方一般習慣吃柿子,南方則流行吃鴨子進補。

秋季到冬季的“過渡節氣”

如詩中所言“霜降水返壑,風落木歸山”,霜降一般在每年公曆10月23日左右,含有天氣漸冷、初霜出現的意思。它也是秋季到冬季的過渡節氣。

霜降到来,换季时降温“到货”了

資料圖,隨著霜降節氣的到來,香山紅葉也進入了最佳觀賞季節。金碩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裡提到:“九月中,氣肅而凝,露結為霜矣。”意思就是,“霜降”表示天氣逐漸變冷,露水凝結成霜。

這個時節,溫度驟然下降,空氣中的水蒸氣在地面或者植物上直接凝結形成細微的冰針,有的還會成為六角形的霜花。

氣象學上,一般把秋季出現的第一次霜叫做“早霜”或“初霜”,而把春季出現的最後一次霜稱為“晚霜”或“終霜”。當然,由於此時菊花盛放,也有把早霜叫“菊花霜”的。

民俗專家蕭放解釋,“霜降始霜”反映的是黃河流域的氣候特徵,但就中國大部分地區來說,霜降是寒氣到來的日子,所以會有這樣的民諺“霜降霜降,移花進房”。

登高飲酒賞菊花

霜降來臨後,季節已近寒冬。在漫長的時光裡,人們形成了一些霜降習俗,希望能夠藉此祛除兇穢,在之後的生活中順遂平安。

霜降到来,换季时降温“到货”了

資料圖:河南開封清明上河園,菊展上的菊花。中新社記者 王中舉攝

例如,在山東煙臺等地,有霜降節西郊迎霜的做法。廣東高明一帶,霜降前則有“送芋鬼”的習俗。

據稱,當地小孩會用瓦片壘梵塔,在塔裡點燃柴禾,待到瓦片燒紅後,毀塔以煨芋,叫做“打芋煲”,隨後將瓦片丟至村外,稱作“送芋鬼”,希望能通過這樣的舉動祛除“不祥”。

霜降剛剛到來時,天氣還不甚寒冷,登高望遠、飲酒賞菊花仍然流行的雅事。秋菊仍然盛開,國內很多地方此時舉行菊花會,賞菊飲酒,以示對菊花的喜愛之情。

“一年補通通,不如補霜降”

從生活角度講,天氣寒冷的時候,則應該適當進補。有俗語稱“一年補通通,不如補霜降”,足可見這個節氣對人們生活的影響。

所以此時,南方一些地區,會在霜降前後吃鴨子。這是因為鴨肉脂肪較少,幾乎各個年齡段的人都可以吃,適宜當做進補飲食。

霜降到来,换季时降温“到货”了

資料圖:霜降時節,地處甘肅東南部的天水市清水縣,漫山紅遍、層林盡染。楊兆康 攝

除此之外,人們還會在霜降時吃牛肉。比如,某些地方的居民習慣在霜降這天,午餐或晚餐吃牛肉炒蘿蔔,或是牛腩煲等來補充能量,祈求在冬天裡身體強健。

說到應時當令的食物,人們多半會在霜降前後吃柿子,認為有“暖胃”的效果。在北京,各式火鍋很受青睞,還會吃菊花火鍋跟烤肉,這就是人們根據節氣特點,對飲食的調整。

實際上,包括霜降在內的“二十四節氣”,是古人通過觀察太陽週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滲透在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

據此,人們安排農事生產乃至衣食住行。這二十四節氣,也在豐多姿多彩的民俗生活中得以綿延至今。(中新網 記者 上官雲)

霜降到来,换季时降温“到货”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