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0 若要針刺“無痛”,謹記十要訣

針刺療法是將金屬針具刺入肉體,通過對經絡、腧穴的刺激,起到治病作用。金屬針刺入肉體,難免會產生疼痛,初次接受針刺治療的患者,由於對針刺沒有體驗,面對一根根金屬針即將刺入自己的身體,心情難免緊張、發怵。

若要針刺“無痛”,謹記十要訣

如何最大程度地減輕針刺時的疼痛?古代醫家為我們積累了十分豐富的經驗。筆者在前人經驗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臨床體會,總結出“消、選、準、幹、散、避、押、淺、輕、問”十字要訣。

(一)消

打消患者怕痛的心理顧慮。怕痛是人的一種正常心態,但也容易受到言語的調控。《素問·寶命全形論》說:“凡刺之真,必先治神。”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也在卷首《大醫精誠》中說:“凡大醫治病,必先安神定志。”這裡的“治神”,即醫者用自己的言行,調患者的心態。古代醫家為什麼要把“治神”擺在針刺的首位?就是因為治神能在極大程度上安定患者的情緒,解除患者怕痛的恐懼心理。

若要針刺“無痛”,謹記十要訣

只要醫生能在針刺之前耐心向初診患者講明針刺治病的科學道理,使其明白針刺入人體後的正常反應主要是酸、麻、脹,僅有輕微疼痛(如同蚊蟲叮咬一般),並讓其觀看其他正在接受針刺治療的患者的情況。以優質服務取得患者的高度信賴,當他對針刺有了基本瞭解和正確認識後,就能克服怕痛心理,樂於接受針刺治療。正如《聖濟經》所云:“治病之道,必觀其態,必問其情……為其治也,告之以其敗,語之以其善,導之以其所便,開之以其所若。以神受則意誠,意誠則功倍故也。”

(二)選

若要針刺“無痛”,謹記十要訣

選好針具與體位。毫針質量不好,特別是針尖帶鉤、針身彎曲及帶有砂眼、鏽斑的針具刺入肉體,肯定會引起疼痛及出血。因此,選擇質量好的針具,是減輕疼痛的重要環節。體位不正確,也容易導致針刺疼痛。其一,體位不正確,醫者操作就不方便,勉強刺針,豈能無痛?其二,體位不正確,不利於患者長時間留針,患者在留針過程中勢必改變體位而導致彎針、滯針、疼痛。因此,針刺之前,醫者一定要根據所選腧穴,給患者確定一種正確而舒適的體位。

(三)準

準確取穴。準確取穴,是針刺得氣的基礎和前提。正因為如此,腧穴才又被稱為“氣府”“氣穴”。而酸、麻、脹的得氣感是可以掩蓋輕微痛感的。倘若取穴不準,進針中就很難獲得得氣感,進針時的疼痛感就得不到掩蓋和抑制,就會“喧賓奪主”佔上風。因此,欲做到針刺無痛,必須強調取穴準確

若要針刺“無痛”,謹記十要訣

(四)幹

下針必待消毒酒精揮發幹,夾持進針或出針時必須用幹棉球。臨床上許多針刺疼痛是由於酒精刺激針孔引起的。此類疼痛一是消毒時酒精太多,未等揮發就急速進針;二是夾持進針中或最後取針時用溼棉球而不是幹棉球。三種情況均導致酒精順針孔浸入肌肉,刺激而痛。

(五)散

利用一定的方式分散患者的注意力。進針前,醫者有意識找一些無關緊要的話題與病人交談,最好是一些詢問性話題,讓他集中精力聽你的問話,並及時回答你的提問。在患者回答問題時,醫者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刺手上,把握時機將針刺入。

若要針刺“無痛”,謹記十要訣

在這方面,《金針賦》採用的是“下針之前,須爪按重而切之,次令咳嗽一聲,隨咳下針”(《醫學入門》雲“咳嗽十聲”)。這裡,令患者咳嗽是假,利用咳嗽的聲音和振動,分散其注意力是真。這種把陽性刺激誘導、轉化為陰性刺激,原理上符合巴甫洛夫的條件反射學說,但方法上應該改進。

(六)避

進針時避開血管、肌腱、韌帶,避開瘢痕和毛孔。醫者如果不熟知人體解剖,在進針過程中就很容易刺入血管、肌腱或韌帶,產生疼痛和滯針現象。所以,應當將熟知人體解剖,視為針灸醫生的基本功。瘢痕屬結締組織,如直接在上面針刺,是很疼痛的。所以,進針時理應迴避。如果瘢痕處正好又是腧穴所在的部位,則應從瘢痕旁邊進針,針尖斜向瘢痕下方(也即腧穴深層)深入。心細的針灸醫生還發現,進針點在毛孔比在皮丘的疼痛要明顯一些,故而提出“避開毛孔刺皮丘”之說,當屬經驗之談。

若要針刺“無痛”,謹記十要訣

(七)押

押手巧妙配合。押手是輔助進針的手,通常是左手。古代針灸醫家對押手的輔助作用是十分重視的,如《標幽賦》所云: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氣散;右手輕而徐入,不痛之因。”提示在減輕進針疼痛方面,押手能起到分散患者注意力的作用。正因為如此,《難經·七十八難》才說:“知為針者信其左,不知為針者信其右,當刺之時,先以左手壓按所針滎輸之處,彈而努之,爪而下之,順針而刺之。”對於針前精神高度緊張的患者,還可以利用押手在遠離進針部位“聲東擊西”,以減輕進針時的疼痛。例如坐骨神經痛患者在側臥位時針刺崑崙穴,可用押手在委中穴處重力點壓,讓患者的注意力集中到委中穴處,使他產生醫生要為其針委中穴的錯覺,而醫者卻在崑崙穴進了針。當然,也可以用押手點按其他任何一個部位(如對側足部的崑崙穴等)

(八)淺

若要針刺“無痛”,謹記十要訣

進針淺。一般而言,進針淺一些,感覺就會小一些,疼感也會輕一些;進針深一些,感覺則會大一些,痛感也會相應重一些。因此,對於初次接受針刺的患者或對針刺較為敏感的患者,應儘量做到進針淺一些,中穴即止。

​(九)輕

手法輕。這裡的“手法”,包括進針手法、行針手法和補瀉手法。一般而言,手法輕,感覺就輕(痛感也然);手法重,感覺則重(痛感亦然)。所以,對初次接受針刺者和對針刺敏感的人,針刺手法應該儘量輕一些,得氣為度。或先針肌肉豐厚部位的腧穴(疼痛感輕一些),後針肌肉淺表部位的腧穴(敏感度高一些)。做到“刺入輕巧有力,行針輕便柔和,出針輕快穩順”。也可遵《針灸大成》所言,對怕痛者施以“指針”。

若要針刺“無痛”,謹記十要訣

(十)問

正確發問。針刺過程中,醫生普遍都會向患者詢問針刺的感覺。而缺乏經驗的醫生往往會問患者:“痛不痛?”這是很糟糕的詢問方式。這種問法,往往會因為“疼痛”這個詞語刺激大腦皮層,反射性地引起“疼痛”。所以,有經驗的醫生一般較少發問,往往是通過刺手體會針下的感覺,或者通過“察言觀色”來判斷患者對針刺的反應。就是要問,也會問患者“感覺怎麼樣?”或“有什麼感覺?”把究竟是什麼感覺讓患者自己說出來,而不要讓語言給患者造成疼痛的惡性刺激。當然,針刺不可能做到絕對無痛。但只要做到上述各點,一定會在最大的程度上減輕或消除疼痛。

若要針刺“無痛”,謹記十要訣

感謝大家的耐心閱讀,歡迎留言評論一起探討中醫藥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