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7 《宋史》中包拯总是骂朝臣、怼皇帝,哪来的底气?其实他有大智慧

《宋史》中横着走的包拯

公元999年,包拯的父母已经年迈。包拯不得不离开他们,他考中进士,要去和州做监税。

事实上几年后,包拯的父母就去世了。子欲养而亲不待,每个人总难逃人生这一关。

包拯的父母跟他说:“不想让你走。”

包拯说:“那就不走。”

当即辞职,在家侍奉父母。

不干后悔的事,这就是包拯的人生信念。

包拯不上班,不是像现在某些啃老族,懒出天际。他是真心实意的伺候父母衣食起居,让父母安安心心的离开这个世界。那年,包拯已经三十几岁,还没有开始他的官场生涯。

当然,这样的好儿子,自然是好父母教出来的。

几年后,包拯父母相继去世,包拯孑然一身走向官场。

让包拯扬名官场的,是端州的砚台。砚台是端州特产,连当时的皇家都只用端砚。

皇帝都用了,那些京里的官员们能不眼馋吗。于是,历任端州知州在征收完进贡数额之后,还以政府的名义偷偷敛取数十倍的砚台,用来向京里的权贵送礼。

这时,新任端州知州包拯来了。

州吏向包拯介绍“老规矩”,说每年京里的权贵们都会收砚台,已成惯例。包拯说送他大爷,按照进贡数目征收,一方砚台也不能多跟百姓要。

这事惊动了京里边那些吃白食的,都知道端州出了个硬茬。不过,仁宗时代,政治较清明。没人敢动包拯,朝廷倒看中了这块硬骨头。没多久,包拯升任监察御史。

包拯这把杀恶人的刀终于到了属于他的位置。

张可久是淮南转运按察使,私下里贩盐,发了横财。包拯果断弹劾,告诉了仁宗。

任弁是汾州知州,私下让当兵的给他织造毛段子。包拯知道了,收拾。

然后,包拯遇到了真正的硬茬。有个转运使叫王逵的,滥收赋税,剥削老百姓。把百姓逼反后,又派兵镇压,很多人冤死在他手下。尽管如此,没人动得了他。

因为王逵这人八面玲珑,朝廷上两个宰相陈执中、贾昌朝是他的好朋友,还把宋仁宗忽悠的认为他是忠臣。

包拯听说此事,怒发冲冠,当即向宋仁宗弹劾王逵。宋仁宗压下奏章,没回应。

包拯又连着两次弹劾,宋仁宗将王逵改任淮南转运使,以此平息包拯的怨气。

包拯怒火烧透半边天,这是我的事吗?这是普天下老百姓的事!在其位,谋其政,我再弹劾!再弹劾!再弹劾!再弹劾!

七次弹劾,甚至有一次,在宴会上当着宋仁宗的面,指着王逵的鼻子破口大骂。

宋仁宗被唬住了,老包这是打算玩命啊。王逵撤职!

自此,包拯在朝中有一绰号叫包弹。

包拯之所以有这么大胆量,是因为他心里边公大于私。现实中,我们会发现,秉着公道的心做事的,说话就有底气。抗美援朝打的十六国联军胆战心惊,为什么?战士们不怕死。如果说每个战士都惦记这自己那点家事,还会有英勇无敌的人民军队吗?

这就是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啊!否则,做什么事,都会束手束脚,即便“胆子大”,也会带着阴狠劲。因为不大气,格局小。善养浩然之气的人才能无欲则刚,心底无私天地宽。

《宋史》中包拯总是骂朝臣、怼皇帝,哪来的底气?其实他有大智慧

包拯在当时的名声相当“恶”,曾经骂过仁宗器重的皇亲国戚张尧佐,曾经喷的宋仁宗一脸唾沫。包拯在当时与一位神仙齐名:阎王。老百姓常说:“行贿碰壁的地方有两个,阎罗王和老包。”

但这远远不是事情的真相,接下来的事才是包拯真正的实力。

那一天,包拯和宋仁宗进行了一次充满杀机的对话。

当时,仁宗没有立太子,朝臣们担心一旦皇上驾鹤西去,国中无主,会引发动乱。

包拯任职谏议大夫,他不能不说这事,否则就是逃避责任。可一个大臣,谈诸君的废立,是很危险的。包拯不可能直接说,陛下你该立储君了。那宋仁宗再好脾气也得发火,你教训谁呢!

包拯提了个问题:“东宫(太子)之位空了很久了,天下都为此担忧,陛下久不做决定,是为什么呢?”

这话说的很实在:天下人都在担心,不是我瞎操心,当然我也是天下人之一。

宋仁宗顿时警觉起来,包拯不会是哪个胸有成竹的皇亲(仁宗无子)派来的吧,急着坐我的位子,所以逼着我宣布人选?

仁宗随即撒下一个诱捕的网,“卿欲立谁?”

这下包拯成了裤裆里的黄泥,不是屎也是屎了,回答立谁还是不立谁,都难脱嫌疑。

包拯什么脾气,单刀直入,“臣不才,不知道选谁。我请陛下立太子,是为了宗庙(香火传承)打算。陛下您那么说,是怀疑我。老臣七十了(快死的人不贪图什么),膝下无子(更没有为后人谋利的可能),不是想邀福。”

老臣一番话,如同比干剖心给人看。宋仁宗登时没有了疑虑,笑起来,“这事从长计议。”

杀气消弭于无形。

事实上,后来的岳飞也遇到同样的事,先对比下岳飞的处理方式。

当时南宋朝廷收到谍报,说金人要放回宋钦宗的儿子赵谌,与宋高宗赵构夺权。赵构无子,岳飞上书请赵构立赵瑗(赵构的养子)为太子,以确立赵构皇位的正统。

此事虽是为赵构着想,还是没把握好分寸。如何对付宋钦宗的儿子,赵构心里比谁都着急,应该也有了对策。这个时候,岳飞作为统兵大将提出立太子,而且还指名道姓。犯了大忌讳,会让赵构感到害怕。

这也是,宋高宗和岳飞君臣嫌隙的开始。

《宋史》中包拯总是骂朝臣、怼皇帝,哪来的底气?其实他有大智慧

同样的事,不同的结局。

其实,别看包拯直言犯谏,什么也敢说,也敢骂。但他一直恪守他的本份。

该说的,可以骂,可以闹。不该说的,打死也不说一个字!这就是中庸之道一直强调的分寸。错一点,也难在社会上立住脚。

这也是包拯最聪明之处。

在工作之中,只有清楚了自己的位置和本份,才可以大胆放心的做。而不是肆无忌惮,口不择言。否则,即便领导像宋仁宗那样仁慈,即便你有包拯的胆量,也会断送前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