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伤寒论》第四条如何理解呢?

用户12345670wys888


伤寒论第四条可分两次解读“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这里的一日是指时间短,不绝对就是一天。太阳经证,脉若静: 不能理解为脉平和,而是太阳表征脉象浮紧,这是太阳表证常脉。不传,有这一些表现的皆是太阳表证,没有变化,可以麻汤、桂汤调整之。

“频欲吐,若烦躁,脉数急,为传”。如果有恶心欲呕,心里烦躁,脉象又快又急,这是由表入里了。就是说无论伤寒时间多久,一天也算,如果有这一些症状和脉象,就是病已经不在太阳经了,应该是变化了。

所以,恳请不要迷信某些中医的不问病情,直接号脉用药,偶尔是可以的。准确诊断还是要靠四诊合参,才可以诊断清疾病本质,也好准确用药、各种疗法。这一些过程叫做辨证论治、对症下药。



中医顾鸿


《伤寒论》第四条原文: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文意:

伤寒一日:因内伤引起外感六淫之邪的一切外感病初期。“寒”,六淫的代称,非单指寒邪;“一日”,第一个时间,初期之意,不能理解成字面上的“第一天”。

太阳受之:(所有外感病初期,外邪入侵,都是太阳经层面先接受外邪。“太阳”,太阳经,人体表层;“受之”,接受病邪;太阳经层面是人体的最外层面,一切外邪要进入人体,首先要经过太阳经层面。

脉若静者,为不传:(外邪侵入太阳经层面后,随着内伤的状况决定外邪的去留;纯粹太阳镜脏腑内伤引起的太阳病,外邪不会再想内层的经络脏腑转移;但若是其他经脏腑内伤引起的外邪入侵,则外邪会选择适当时机乘虚向内伤的层面转移,比如,阳明病外邪要乘虚进入阳明经层面,以此类推;而临床上判断外邪转移不转移的标准是脉象的平静与不平静)脉若静者,为不传。(脉弱躁动者,为传)。“静”,平静的脉象,阴阳平衡谓之静;“不传”,不发展。

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倘若出现太阳病以外的症状,比如)很想呕吐,(病家老感到)烦躁,(诊得脉象)为数急的,(说明存在其他经脏腑的内伤,外邪不会停留在太阳经层面),要乘虚向内伤的经络层面转移。“吐·躁烦”,太阳病以外的症状;“数急”,脉速比平脉快,脉象急促,非静之脉。其意是说:六淫侵犯人体,在初期,都是太阳经受邪;太阳经受邪后,病情发展不发展,可从脉象和症状两个方面判别——若脉象平静,说明阴阳已平衡,病情已趋好转,表明病情不再发展;若出现“很想吐,情绪烦躁”等太阳病没有的症状,脉象出现“数急”不平静之象的,说明阴阳不平衡,病情在继续发展。

诊断意:

本案为仲景案例说教条。其意义有二。其一,记述了太阳病好转和恶化的脉象及症状。其二,对于太阳病的转归要从两个方面认识:1,当人体有了内伤并引起太阳经经气抗邪力消弱后,六淫侵入机体,首先是太阳经接受病邪,出现太阳病。2,太阳病形成后,经治疗或未经治疗,太阳病都有一个动态变化,或向愈,或发展;怎么变化?怎么判断?一看脉象,二看症状;从脉象上说,脉象平静,说明阴阳已经平衡,病情向愈;从症状上说,无太阳病以外症状的是没有发展,有太阳病以外症状的是病情出现了发展。如“吐·烦躁”是太阳病以外的症状,数急之脉是不平静的脉像,这就证明病情已经发展了,可能已不是太阳病了,医家应当依据脉象症状重新辩证论治


公子灵均


《伤寒论》第四条,是属于太阳病纲领。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烦躁脉数急者,为传也。”

这是热论家的文字,不是仲景之文字。伤寒六经传变并无日数可拘,都是以机体内因为依据的。有八九日始终在太阳一经不传变的,如:“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者,此当发起汗……”伤寒传变有说明其原因的例:“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也”。

这第四条是按一日太阳,二日传阳明,三日传少阳。若第二日不见阳明证,第三日不见少阳证便是不传变。

这显然与伤寒病之传变不同,而与内经热病论之传变规律却是一致的。历代注家多以此二条为后人所加。


兆阳师兄


一、脉有变,病有传。

二、很想吐,及胆腑,乃少阳。

三、若躁烦,及胃肠,乃阳明。


用户12345670wys888


学好伤寒论先把各类辩证方法学精通了,再把中药的归经,升降,四气五味等弄弄明白了,不用背药方,把自己当成一个打仗的将军,用谁主将,副将,用火攻,寒攻,用大兵团,还是游击战,专攻内,还是内外兼攻,现攻上还是攻下,是泻还是补……效果很好!



健康管理一点通


这里的一天就是一天,没有概说的天数的意思,仲景在时间上是很严谨的,太阳中风,伤寒和传经都是经过当时的实践总结的。


黄帝健康密码


太阴太阳,小阳小阴,观眼睛,看脸色,再查看手指脚。听声色,再定


丑蓝cfa


楼上分析是对的。看症状就知道有没有传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