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2 我與鍾靈毓秀的聊城,相見恨晚!

歷史的車輪緩緩行進,留下了深深淺淺的印記,造就了鍾靈毓秀的聊城

每每去到這些地方,那些回憶悉數呈現在眼前,濃厚的歷史和文化氣息讓我們深受感染,彷彿真的重走了一趟歷史,來了一場穿越之旅。這樣奇妙的感覺,我想它就叫做相見恨晚。

古城衛倉

我與鍾靈毓秀的聊城,相見恨晚!

衛倉是明清時期東昌府駐軍平山衛的倉庫,分為糧倉和兵器庫兩部分。採用明清官式小式做法,青磚灰瓦,抬梁式木結構,傳統地仗油漆,外簷施彩繪。主題風格與古城相吻合,旨在讓人們領略到聊城身後的歷史文化底蘊。

我與鍾靈毓秀的聊城,相見恨晚!

我與鍾靈毓秀的聊城,相見恨晚!

衛倉院內東西兩側的廂房,分別是兵器庫和糧倉。院中還有幾座人物雕像,看到它們,當時挑擔、運糧的場景浮現在眼前。

我與鍾靈毓秀的聊城,相見恨晚!

我與鍾靈毓秀的聊城,相見恨晚!

我與鍾靈毓秀的聊城,相見恨晚!

我與鍾靈毓秀的聊城,相見恨晚!

院子的最中央,有一“鬥”的雕塑,方方正正的立在院子裡,是糧倉的象徵。

我與鍾靈毓秀的聊城,相見恨晚!

衛倉東南角的鐘樓,是士兵站崗放哨的地方。鐘樓頂上吊掛著一座鐘,重666斤6兩6錢,寓意著重修後的衛倉五穀豐登。衛倉呈現給我們的一點一滴,讓我們感受到了衛倉在當時軍事領域中的重要性。

堂邑文廟

我與鍾靈毓秀的聊城,相見恨晚!

堂邑文廟內設置了欞星門,屋脊上雕有許多吻獸,意為尊孔如天,充滿了神聖感。

我與鍾靈毓秀的聊城,相見恨晚!

文廟建成至今已有千年之久,如今依然保持著原樣,雄偉壯麗。廟內有一棵與文廟共成長的古柏,是金代所植,距今也有八百餘年曆史了,仍是鬱鬱蔥蔥,蒼勁有力,是堂邑文廟內一道蔚為壯觀的景觀。

我與鍾靈毓秀的聊城,相見恨晚!

抬頭望這棵古柏,樹枝伸展得恰到好處,在一旁映襯著堂邑文廟的莊重與堅韌。

臨清鰲頭磯

我與鍾靈毓秀的聊城,相見恨晚!

明清時期,臨清因京杭大運河漕運而興盛一時。在會通河與衛河之間,形成了一塊周圍環水的狹長陸地,人稱“中洲”。鰲頭磯

因處於中洲的突出之地,狀若鰲頭而得名。

我與鍾靈毓秀的聊城,相見恨晚!

明代書法家方元煥題字“獨佔”,賦予其“獨佔鰲頭”的意境,成就了臨清特有的“獨佔”文化。

我與鍾靈毓秀的聊城,相見恨晚!

歷史之所以被人銘記,是因為它之於我們有特殊的意義。時至今日,鰲頭磯雖不復當年跌宕起伏的氣勢,卻在一代又一代聊城人心中波瀾壯闊。

柴府

我與鍾靈毓秀的聊城,相見恨晚!

我與鍾靈毓秀的聊城,相見恨晚!

魚丘湖東北湖畔,沿著石鋪的小路一直走,尋到一座小橋。走過小橋,看到的這座華麗的古典宅院便是柴府。小橋流水、曲徑繞幽,如夢裡水鄉般讓人魂牽夢縈。

我與鍾靈毓秀的聊城,相見恨晚!

府邸內有一個開闊的庭院,陽光灑滿每一個角落,柴府靜謐又溫馨。院中有幾個人物雕像,動作不一、神態各異,看到他們彷彿看到了當時柴府人日常生活活動的場景。

我與鍾靈毓秀的聊城,相見恨晚!

切身來到柴府,就會不由得感嘆充滿了江南風情的形容與它如此契合。魚丘湖邊安靜又柔情的柴府,讓人覺得相見恨晚,久久不願離開。

東阿藥王山

我與鍾靈毓秀的聊城,相見恨晚!

東阿藥王山是祈福聖地,西臨東阿阿膠城,東望洛神湖,依山傍水,風景絕佳。

我與鍾靈毓秀的聊城,相見恨晚!

在山腳綿延至山頂的石雕欄板上,刻著百家藥王故事,整個山道貫穿了一部中醫藥文化史。

我與鍾靈毓秀的聊城,相見恨晚!

第二道山門前的九級石階上貼著中國古老的一至九的連環成語,在冥冥之中為人們祈福著。

登臨藥王山,千年的歷史滄桑和濃郁的文化底蘊撲面而來,漫步殿宇,感受到的是祈福背後的神聖感和儀式感。

陽穀文廟

我與鍾靈毓秀的聊城,相見恨晚!

千百年來,我們一直在堅持和信奉的“仁義禮智信”,是儒家所提倡的道德準則。在我們從小到大的學習中,也無不滲透著儒家文化的內涵。

陽穀文廟正是為了祭祀孔子和弘揚儒家思想而建。

我與鍾靈毓秀的聊城,相見恨晚!

在文廟內,觀察得仔細的話,能發現許多造型獨特的雕像。一眼看去,它們像傳說中的神獸一樣,叫不出具體的名字,背後卻有著不容小覷的內涵,為文廟增添了幾分神秘感,因此十分耐人尋味。

我與鍾靈毓秀的聊城,相見恨晚!

陽穀文廟走過800餘年的蹉跎歲月,洗盡鉛華,沉澱出厚德載物的底蘊。在爐前虔誠地上一炷香,靜心感受這兒濃厚的文化氛圍。

六千多年來,聊城沉澱出了豐厚的歷史文化,雖不能重回那段歷史時光,但來日方長,我們與聊城還有一世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