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3 清官海瑞说了句什么话气的嘉靖皇帝直哆嗦?

清官海瑞说了句什么话气的嘉靖皇帝直哆嗦?

《清官海瑞说了句什么话气的嘉靖皇帝直哆嗦?》文/历史的溪流

清官海瑞说了句什么话气的嘉靖皇帝直哆嗦?

清官·海瑞

海瑞刚直性格与圆滑智慧的开启

说起清官海瑞,大家可能听得最多的就是《海瑞罢官》了。海瑞,自号“刚峰”,这两个字形象地道出了他刚直不阿的性格。只要是看不过眼的事,不仅贪官污吏他敢参奏,就是黄帝老子他也照骂不误。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写到海瑞,用了这样一个标题:“古怪的模范官僚”这话粗看起来似乎有点道理,细细琢磨,并不尽然。在历史上,一个忠直之士,倘若又难逢明主,那他能活下来的机会十分渺茫,而海瑞却是个例外,尽管他一生也并不顺利,但却得以善终,推究起来,在他恪守四方的性格背后,也不缺乏圆滑的智慧。

他在担任南平县教谕(即现在的县教育局局长)时,主管监察事宜的御史前来考察,到了学宫,命令教官们下跪迎接他,海瑞却站的笔直就是不下跪,义正词严地说道:如果我到了御史衙门参见长官,理当行下属礼,然而此地乃是师长教士之地,教官不应当屈膝下跪。另外两名教官在海瑞两边普通下跪,他依旧站的直直的就是不跪,最后只是礼貌性的弯弯腰,形成奇特景象:两个下跪的人中间夹一个站立的人,像一个山字形的笔架,当时人称之为“笔架博士”。这件事后,海瑞气的要辞职,老子不干了。他的朋友赶忙劝诫他,你这样的性格是行不通的,你要想施行你的远大抱负,就必须学会忍辱负重,要学会官场的游刃有余之法,要智慧的生存在污浊的官场当中你才能为百姓做些事情呀。海瑞也是顿悟,这样是不行的,要想在官场生存,智慧是必须的,这一顿悟不得了,一个历史上性格鲜明的人物就此诞生了。

清官海瑞说了句什么话气的嘉靖皇帝直哆嗦?

海瑞石像

海瑞出手贪官污吏有苦说不出

后来他在县学里,用儒家的圣贤之道来教育诸生,不收学费,拒绝诸生送来的馈赠。他的上司起先感到古怪,后来明白了他的用意,礼遇有加。继而升任淳安知县后,海瑞知道这是一个贫困县,格外关注民生,裁革各种名目的税费,自己除了微薄的薪水,不再收取一丝一粟的外快,和仆人过着清苦的生活。为了紧缩开支,县衙门雇佣的办事人员,公事完毕以后,各自回家务农,不含弃本业。这么做给人的感觉就好像现在招聘的临时工一样,有活干了你就来上班,没活干了你就先回家自谋生路吧,呵呵。

总督胡宗宪之子从杭州返回徽州,路过淳安,强令驿站提供交通工具以及安排住宿接待等奢侈用度,驿站主管认为总督的儿子又不是官员,凭什么要我安排你的接待工作,随即予以严辞拒绝。此人依仗父亲的权势,把驿站主管痛打一顿,还绑起来倒挂在凉亭里继续鞭打。海瑞闻讯,带着十几个人赶来,不愠不火地说道:胡大人清廉无二,早就关照过,儿子路过淳安时,地方官不要铺张浪费招待。如今此人所带行李既多又重,必定不是胡大人之子。随即没收了行李中几千两银子等贵重物品,痛打胡宗宪儿子一顿。他回去后随即书信一封,大意就是先给胡宗宪戴高帽,胡大人您呐一向节俭行事,并且教育下官们也要向您学习,今天我这里居然冒出个人说是您儿子,还要驿站的奢侈的接待他,我想胡大人您怎么可能有这样的儿子,随即痛扁他一顿,画了他的画像给您送过去,让您确认一下。随派人快马加鞭送往杭州,把情况一五一十报告胡宗宪。胡宗宪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却也抓不住把柄,只好回信还表扬了海瑞几句,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

巴结严嵩之子严世蕃而官运享通的鄢懋卿,谋得了都御史、总理盐法的差事,贪赃枉法,成为暴发户。他带着小妾巡游,小妾乘坐五彩花桥,由十二个女子抬着,招摇过市。每到一地,令地方长官款待,所用则所豪华无比,不仅用绫罗绸缎装潢,而且连马桶是白银打造的。路过淳安,海瑞我行我素,只用粗茶淡饭招待,一再声明,淳安是贫困县,无力接待贵客,请饭后立即启程。鄢懋卿异常恼怒,正要发作,随从提醒胡宗宪之子在这里的遭遇,只得灰溜溜地离开此地。真是笑死人啊,在强势的官僚在海瑞这种我行我素的人面前都不敢造次,说穿了就是海瑞不在乎与这些官员的关系处的怎么样,不和你同流合污,这就是我海瑞的性格,你看着办,要不接受有你难堪的时候,还让你哑巴吃黄连有苦没地说。

清官海瑞说了句什么话气的嘉靖皇帝直哆嗦?

海瑞·剧照

对于如何当好县官,海瑞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说:“知县者,知一县之事,民不安,一事不理,皆知县责也。”上面的朝廷是我的父母,中间的巡抚、巡按是我的昆弟,下面的里老百姓是我的子姓。处理这些关系,各有正道。他反对因循苟且的为官之道:“若谓止可洁己,不可洁人,洁人生谤;若谓不可认真,认真取祸;不顾朝廷之背否,以乡愿自待,以乡愿待人,弃吾子姓,弃吾昆弟,莫甚为了招待过往的官员,向百姓摊派税费,还自调为通融,这个口子绝不能开:“其言不过一开口而已,不知此口一开,惠私也。曰:不过费纸一张而已,不知此纸一发,惠私一人,害千万人,不可发也。

海瑞一句话气的嘉靖皇帝直哆嗦

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海瑞出任户部主事后,对嘉靖皇帝的尖锐批评。嘉靖四十一年(1562)严嵩下台,三年后严世蕃被处死,抄没严府家产,意味着一个贪腐时代的结束。然而嘉靖皇帝还活着,依然故我,朝政没有起色。正如黄仁宇所说:“严嵩去职虽已三年,但人们对嘉靖的批评依然是“心惑”、“苛断”和“情偏”。然而他对这些意见置若罔闻,明明是为谀臣所蒙蔽,他还自以为圣明如同尧舜。”

嘉靖四十五年,刚直不阿的海瑞,向嘉端皇帝上《治安疏》,以无所顾忌的姿态、锋芒毕露的文字,批评皇帝,抨击朝政。一时间,这份奏硫广泛传抄,朝野轰动,称之为“直声震天下”。他在奏疏中毫不客气地指责皇帝清虚学道,潜心修醮,以至于二十多年不上朝理政,导致纲纪废弛,吏治败坏,民不聊生,“天下因陛下要改年号了:“嘉靖、嘉靖,家家净,家家无钱也无粮也。”这句话,把嘉靖皇帝气的差点一口老血喷出来,直接坐在龙椅上打哆嗦。

他指出:臣民不对陛下讲真话已经很久了,官员们“愧心馁气以从陛下”,“昧没本心以歌颂陛下”。陛下一意玄修导致“心惑”,过于苛断导致“情偏”,大臣为了俸禄而阿谀奉承,小臣由于畏罪而唯唯诺诺。因此要冒死进谏,希望陛下“幡然悔悟”,洗刷“君道之误”。

清官海瑞说了句什么话气的嘉靖皇帝直哆嗦?

海瑞·剧照

上朝前,海瑞特地买了一口棺材(我觉得清朝的刘统勋应该就是学的海瑞给自己也弄了个棺材随身带着),诀别了妻儿老小,把后事托付给同乡好友一一庶吉士王弘诲。这一切表明,他决心冒死谏诤,为了促使皇帝幡然悔悟,必须言词激烈,就好比治重病下猛药。对皇帝下猛药,被旧史家称为“批逆”,势必引起龙颜大怒,难逃一死。海瑞知道这样的后果,迎难而上。他一向反对官场上庸俗的风气一一“医国者只一味甘草,处世者只二字乡愿”,用味甜性温的甘草无法医治国家重病,用明哲保身的乡愿哲学混迹于官场必将祸国害民。

这帖药猛烈得让嘉靖皇帝无法消受,此公自比为尧舜,书斋也以“尧”命名,而海瑞说他连汉文帝都不如,气得他浑身发抖,把奏疏扔到地上,不得不佩服海瑞的胆量呀。过了一会,嘉靖皇帝又把它捡起来,要看看后面还写了些什么。之后,勃然震怒,吩咐身边的太监黄锦:把海瑞给朕抓起来,我要砍了他的头,不要让他跑了!太监黄锦悄悄的告诉他:皇上,海瑞自知触怒皇上必死无疑,我听说他已经诀别妻子,还买了棺材来上朝,那口大红棺材就在宫殿外面放着了,他等皇上您立刻将他砍了好躺进棺材,他是不会逃跑的。还说:看他的为人,刚直有声为官不取一丝一栗。

听了这话,嘉靖皇帝暴怒的心情平静了下来,再三阅读这份奏疏,看了好几遍,一会摇头一会叹息道:真是忠臣,可以和比干相媲美,但朕并非殷纣王,我到底要不要杀他了?随即给内阁首辅徐阶写了秘密手谕:“今人心恨不新其政,此物可见也,他说的都是。”一向听不得批评的皇帝,居然破例承认海瑞“说的都是”。但是,这不过是私底下的表态,只有徐阶一个人知道;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和威望,决定要处死海瑞,再一次显示自己的尊严不可冒犯。

海瑞遇恩人、再造历史传奇

徐阶内心赞成海瑞对皇帝的批评,这从他不久后代替嘉靖皇帝起草的遗诏,可以看得很清楚。如果直白地说出来,局面反而不好收拾。政治经验丰富的徐阶用另外一种方式帮助海瑞,对皇帝说:海瑞这样的草野小臣,无非是想沽名钓誉,陛下如果杀了他,恰恰成就了他,在青史留下英名;不如留他一命,使他无法沽名钓誉,也显得皇恩浩荡。嘉靖皇帝的内心其实已经被海瑞说服了,要杀他无非也就是争个面子罢了,正好徐阶给了个台阶,就顺坡下驴的饶了海瑞。毕竟皇帝的面子跟一个忠心正直的大臣的性命比起来,孰轻孰重嘉靖皇帝还是分得清的。于是乎,海瑞侥幸逃过一死,关进了监狱。

清官海瑞说了句什么话气的嘉靖皇帝直哆嗦?

不久,嘉靖皇帝突然驾崩。海瑞在狱中听到耗,如丧考妣,呼天抢地,嚎啕大哭,呕吐得一塌糊涂,昏厥了过去。次日清晨,他披麻戴孝,为死去的皇帝服丧。由此可以看到真正的忠臣心态。此话言之有理,海瑞骂皇帝,并不是痛恨他,而是希望他从此振作起来,做一个好皇帝。比起那些“一味甘草,二字乡愿”的官僚,他才是真忠臣。

徐阶在嘉靖与隆庆交接之际,拨乱返正,代替大行皇帝起草遗诏,让已经死去的皇帝检讨痴迷于道教的错误,为那些批评皇帝而遭到惩处的官员恢复名誉和官职。海瑞由此得以释放,官复原职。由此可见,徐阶对于海瑞的意义非同一般,既救他一命,又延长了他的政治生命。因此,千里马与伯乐缺一不可,要是海瑞遇上一个一样私心很重的大臣,那他死了几次都不知道了吧!哎,也许这就是历史,真的很任性,在恰当的时侯总有恰当的人出来收拾局面。

铁面无私的海青天

不久,海瑞以都察院右金都御史的身份巡视苏州、松江等府。这一带是全国的经济中心,显然朝廷想借重海瑞的威望,加强这个财赋重地的控制。海瑞的任命一公布,那些贪官污吏慑于他的声威,望风挂印而去;一向骄横的苏州织造太监,出行坐八抬大轿,听说海瑞将至,立即去掉四个轿夫;苏州的显赫豪门为了炫耀,把门墙涂成赭色,听到风声,一夜之间改成黑色。真是犹如一锅乱麻里面丢了根搅火棍,统统给你收拾顺当。

苏州府、松江府一带盛行“投献”,具有官僚背景的豪绅(即所谓“乡官”)利用“投献”的名义,霸占民田,逃避赋税。据说,有上万乡民向海瑞告状陈词。海瑞乗持一贯的风格,雷厉风行予以整顿,并且要求家在松江的徐阶带头,“退田过半”。徐阶有恩于他,他却丝毫不讲情面,非退出一半田产不可。言官戴凤翔站在“乡官”立场上,攻击海瑞“沽名乱政”,“迁狂颠倒之甚,不可一日居地方”。海瑞据理反驳:“今日乡官之肉,乃小民原有之肉,先夺今还,先奇其百,今偿其一。臣恐(戴)凤翔亦是此等乡官也。”戴凤翔理屈词穷,然而朝廷中苏、松一带的官员势力强大,出于自身利益考虑,把海瑞调往南京,总督粮储,明升暗降,海瑞愤然辞官而去。这就是著名的戏曲《海瑞罢官》的故事。

清官海瑞说了句什么话气的嘉靖皇帝直哆嗦?

海瑞像

老当益壮、蜡炬成灰泪始干——我的每一寸发肤都皇帝的也是人民的

万历十年(1582)张居正去世后,朝廷起用他为南京吏部右侍郎。当时他已经七十二岁,朋友劝他推辞,他说:老臣老耋之年受天子特达之知,当有特达之报,岂能以犬马余龄为嫌,回避皇帝帷盖之恩。他一如既往,正如尹守衡《明史窃》所说,“黑无名官费,理根拔枝,毛举细察”。由此遭到忌恨者弹効,转任南京督察院右督御史,七十四岁死于任上,死时依旧两袖清风,要不是朋友帮忙,差一点连送葬的钱都没有。这样的为官风格,古怪吗?高风亮节,历来曲高和寡,和海瑞相比,后世许多官僚望尘莫及,今之亦然!

后记!!!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谁也不可能万世生存于这世间,就连天天被喊着万岁的皇帝一样也是要去阴间报道。可是有些人就是经历百年千年还是被后人书写、被后人记忆、被后人敬仰,就像两袖清风的海瑞,因为他为官的精神、对百姓的态度总是让后人望尘莫及,这样的人难道不应该被书写传播吗?

清官海瑞说了句什么话气的嘉靖皇帝直哆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