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5 《米花之味》:守護傳統,敬仰天地萬物,找到通往人類心靈的路

《米花之味》:守護傳統,敬仰天地萬物,找到通往人類心靈的路

《米花之味》是一部由80後青年導演鵬飛導演,反應雲南傣族村寨留守兒童問題的電影,斬獲了第74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威尼斯日競賽單元“特別提及獎”、俄羅斯電影節“優勝獎”,以及平遙國際電影節“觀眾票選最受歡迎影片”。

在平遙國際影展上獲獎的頒獎詞中提到:明亮豔麗的畫面,鏡頭後蘊含的是人文主義關懷,讓我們看見了這個時代最珍貴的東西。

這個時代最珍貴的東西是什麼?

導演鵬飛曾解釋片名《米花之味》來由,源於一種傣族美食米花,這是一種潑水節前後每家每戶必備的美食,導演在為自己的電影命名前一晚吃到了米花,決定以此命名 。

《米花之味》:守護傳統,敬仰天地萬物,找到通往人類心靈的路

在電影中,導演鵬飛用一種詩意化的鏡頭語言,呈現了一段務工回鄉的單身母親葉喃,與留守在家的女兒喃杭,從疏離淡漠到心靈相通的治癒之旅,同時映射出雲南傣族村寨為代表的農耕文明在現代工業文明衝擊下的迷茫之殤,藉此傳遞了一種質樸的價值觀:敬畏自然,守護信仰和傳統,是喚醒人內心溫情的優良途徑。

影片中,導演通過“米花之味”這一意象,指涉了三層含義:人與人之間純真質樸的溫情,本真原初的傳統之美,現代文明帶來的理想之光

這也是這個時代最珍貴的東西。

《米花之味》:守護傳統,敬仰天地萬物,找到通往人類心靈的路

一、溫情之旅:陪伴,永遠是父母給予孩子最長情的告白,最溫暖的守護,最真摯的愛

對於上海務工多年重返雲南傣族村寨的單身母親葉喃來說,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天涯海角,而是想與留守在家的女兒喃杭重溫母女親情,女兒卻躲在被窩裡與她對話,告訴她說,“還是聽聲音好一些”。

葉喃去學校接喃杭回家,喃杭頗不情願,對身後的同學解釋,“她來接我回家”。

這裡的稱呼是可以泛指任何人的“她”,而不是帶有感情色彩的專屬稱呼“媽媽”,足見女兒與母親之間的冷淡與疏離。

多年未見,橫亙在的葉喃與喃杭這對母女之間的距離,已經不是空間的距離,而是心的距離,疏離和陌生感,堪比東非大裂谷。如何彌合母女之間這一深不見底的巨大裂痕,是影片的一條主線。

葉喃回家不久發現,與外公相依為命的喃杭,沾染了許多留守兒童惡習,說謊,沉迷於手機遊戲無法自拔,與班裡同學大打出手,跟老師唱反調,把管教她的老師的摩托車鑰匙藏起來,偷寺廟的香火錢去網吧打遊戲,等等,做出了很多匪夷所思的事情。

起初,葉喃氣急敗壞,怒氣很盛,喃杭躲在被窩裡玩手機,她直接粗暴地把手機奪走。也會訓斥,但無濟於事。

面對叛逆調皮的女兒,束手無策的葉喃,一度想再回到城市裡去。走到半路,又回來了。

《米花之味》:守護傳統,敬仰天地萬物,找到通往人類心靈的路

喃杭把一男生打進了醫院,葉喃跑到醫院,卻坐到了一個頭上纏滿紗布的病人旁邊,結果發現,她認錯人了。

連自己的女兒都會認錯,葉喃這才意識到,女兒已經不是小時候的那個小女孩。

已經沾染一身城市味的葉喃,回到家鄉,頗有些不適應,吃了一碗父親做的米線,很疑惑,“我在外面天天想這個,回來味道為什麼不一樣了?”

“口味高了”,父親拉長語調感嘆。

故鄉變了,女兒變了,她自己何嘗不是?她又怎麼能按照過去的眼光,去對待女兒的叛逆?

《米花之味》:守護傳統,敬仰天地萬物,找到通往人類心靈的路

心理學家維克托•弗蘭克有一句經典名言:在任何極端的環境裡,人們總會擁有一種最後的自由,那就是選擇自己態度的自由。

我們所面臨的一切問題,其本質都是心的問題。我們無法阻止這個外界時時刻刻發生的改變,也無法強迫他人做出改變,但我們是自己心的主人,選擇如何對待世界,看待他人,才是解決關係問題的關鍵。

母女倆感情的彌合,從葉喃自身的心態改變開始。她開始反思,她這個做母親的對女兒的陪伴太少,才是導致女兒出現各種問題的根源。

當發現女兒偷了寺廟裡的香火錢去網吧玩通宵之後,葉喃沒有像大多數父母表現的那樣,衝進網吧,對女兒嚴厲責備,甚至大打出手。

葉喃在網吧外的車裡睡了一夜,一直等到次日清晨,喃杭和同學喃湘露從網吧出來,她什麼也沒說。但回去之前,葉喃到旁邊早點攤買早餐,只買了自己的那一份,這是對喃杭不當行為的懲罰。

葉喃這樣的反應,在女兒喃杭看來,是意料之外的,她內心也開始受到觸動,並感到愧疚。母女倆的關係,也從冰點開始回暖升溫。

《米花之味》:守護傳統,敬仰天地萬物,找到通往人類心靈的路

最終把她們心靈的隔閡徹底打通的,是喃湘露的死。

“平時經常生小病他們(父母)都不回來,這回生個大病看他們還回不回!”同樣是留守兒童,病重的喃湘露死前道出了留守兒童沒有父母陪伴的悲傷與淒涼,這樣天真孩子氣的話,讓人潸然淚下。

喃湘露的境遇,可以說是喃杭另一種可能的人生,沒有母親陪伴的命運走向。至此,葉喃留下來的意志更為篤定,而喃杭也感覺到了母親對自己的愛。

葉喃和喃杭來到溶洞,母女倆在石佛前虔誠起舞,這是影片最空靈唯美的一組畫面,母女之間純真質樸的溫情被喚醒,被昇華。

《米花之味》:守護傳統,敬仰天地萬物,找到通往人類心靈的路

巴赫金指出,“意義為了進入我們的經驗,它們應該採取某種時間和空間的表達。換句話說,採取為我們所聽見和看見的符號形式,沒有這樣的時間空間,表達最抽象的思維是不可能的。很自然,通向意義範圍的任何切入只能通過時空關係的大門才能完成”。

溶洞的形成需要上千年,這一抽象空間歷經歲月的沉澱而成,給人靜穆、莊嚴感,結合母女倆的空靈輕盈的舞蹈,使人自然而然萌升出對天地萬物的敬仰。

導演鵬飛通過詩意化和紀實審美的手法,修復了一段幾近破碎的母女情,不只是對留守兒童的父母,對所有甚少陪伴孩子的父母,都具有深刻的啟示意義:

陪伴,永遠是父母給予孩子最長情的告白,最溫暖的守護,最真摯的愛。

《米花之味》:守護傳統,敬仰天地萬物,找到通往人類心靈的路

二、傳統之殤:雲南傣族古老村寨為代表的農耕文明受到現代化工業文明洪流的衝擊,本真純樸的信仰被摧毀,人們心靈受到浸染,迷失自我

一部好的電影,一方面要用鏡頭語言展現生動有趣的故事情節,刻畫性格鮮明的人物,以及人物身處其中的獨特場景,這是電影的骨架;另一方面,影像背後的文化思考和主題昇華同樣重要,這是電影的靈魂。《米花之味》在這兩方面都做到了。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費孝通先生如此形容民族文化的共融之美。影片中的異域吊腳樓、香脆的米花、輕盈的舞蹈、碧綠無垠的天野、青翠的竹林等傣族村寨元素,給人視覺上的享受,如春風拂面。

雖然是留守兒童這樣的現實題材,但格調並不沉重晦澀,整部電影給人的感覺非常明快俏皮,生動有趣。

《人民日報》中一篇《米花之味》的評論文章給出了很精準的評價,“社會題材的文藝作品也能溫馨明快”。

《米花之味》:守護傳統,敬仰天地萬物,找到通往人類心靈的路

除此之外,《米花之味》更高明的地方在於,借一對母女親情彌合的小故事,以小見大,折射出雲南傣族古老村寨的農耕文明受到現代化工業文明洪流的衝擊,也摧毀了本真純樸的傳統信仰,生活在其中的人心靈無可避免地受到浸染,迷失自我

影片中,喃杭和喃湘露穿著印度服裝跳《天竺少女》,顯得不倫不類。旅遊開發商為了迎合市場,追求經濟效益,讓當地的傣族村民穿上印度服裝和其他少數民族服裝跳舞,讓人啼笑皆非。

被現代化衝擊的村寨,村民原本純樸的心靈受到浸染,人們信仰崩塌,人心冷漠,唯利是圖。

喃湘露死後,喃湘露的父母沒有表現出多悲傷,卻惦念著和募捐組織者瓜分未派上用場給喃湘露治病的募捐款。

電影中多次出現的寺院佛堂,不再是村民表達精神信仰的空間,卻成了提供WIFI網絡給小孩玩網絡遊戲的地方,香火錢被小孩偷了去網吧玩通宵。

導演鵬飛以一種諷刺和幽默的方式,傳遞出傣族村寨所代表的的農耕文明向現代化的工業文明轉型過程中的撕裂與陣痛,震撼人心,引人深思。

《米花之味》:守護傳統,敬仰天地萬物,找到通往人類心靈的路

三、理想之光:新的文明已經到來,知識和教育是改變留守兒童命運的最佳良方,迎接工業文明帶來的曙光,同時堅守質樸的傳統,才能找到通往人類心靈的路,亦即幸福之路

如何解決傳統與現代,發展與堅守之間的矛盾?這不只是雲南傣族村寨,而是整個中國,乃至全人類面臨的共同困境。

藝術無法提供問題終極的解決方案,但在《米花之味》中,導演鵬飛表達了他的獨特思考。

牴觸和排斥現代化是不可能的,也無濟於事,不管我們願不願意,現代化的觸角已經伸到地球的各個角落,歷史的車輪永遠不會停滯。

誰也不能否認,現代化帶給我們生活的便利,物質的豐裕。

電影中,人們口口相傳的“飛機場”是代表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意象。喃湘露病重時,聽到大人談話,“大醫院都很遠,要坐飛機,就不曉得這娃能不能撐到飛機場開通嘍。”

試想,如果飛機場已經建成,久病不愈的喃湘露還需要通過神婆“叫魂”來重病?

喃湘露死後,愚昧的村民害怕災難再次降臨,在神婆的指示下,去祭拜山神。結果,山門口的鐵門掛著“今日休息”的指示牌。就在這時,一架飛機在蔚藍的天空中飛過。

導演藉此向那些畏懼現代化的人傳遞了一種積極的暗示,神婆救不了人命,新的文明已經到來,也帶來了希望的曙光。

《米花之味》:守護傳統,敬仰天地萬物,找到通往人類心靈的路

但要讓未曾開化的村民思想發生轉變,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導演把這一任務放到了喃杭為代表的新一代身上。

喃杭為了讓班主任林老師幫她把座位換到最後一排,拿了一盒巧克力賄賂他,也深知“吃人嘴短拿人手短”的道理,等到老師吃了一片巧克力之後才提出要求。

林老師與這個調皮的小女孩鬥智鬥勇,用幾何的方法,把缺了一小塊的巧克力拼成完整的長方形,告訴她,“學會數學還是有用的”!

林老師是知識和教育的化身,是現代化文明帶給傣族村寨希望的曙光。

而喃杭這些留守兒童,正是讓村寨走向光明的人。新的文明已經到來,知識和教育是改變留守兒童命運的最佳良方。

導演鵬飛善用對照手法,電影開篇喃杭與喃湘露的《天竺少女》,與結尾葉喃和喃杭母女倆溶洞共舞首尾呼應,並形成鮮明對照。藉此表達了對天地、生靈、人生與信仰頗具中國古典意味的哲思:

平衡,才是解決傳統與現代化矛盾的唯一途徑。迎接工業文明帶來的曙光,同時堅守質樸的傳統與信仰,才能找到通往人類心靈的路,亦即幸福之路。

《米花之味》:守護傳統,敬仰天地萬物,找到通往人類心靈的路

心理學有個觀點,關係就是一切。

導演鵬飛表示,母女在溶洞中的共舞具有兩層含義:一是代表母親對女兒的陪伴;另一方面,對於每一個人來說,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最真摯的情感,才是這個時代最珍貴的東西。

無論時代如何發展,我們都要堅守自己的心,用愛與陪伴喚醒人與人之間內心最本真的溫情,守護傳統,對天地萬物心存敬仰,才不會在時代的洪流中迷失自我。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在傳統與現代撞擊的夾縫中,尋找到一條通往幸福的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