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7 猝死频发是心的迷失 如何自救

今天一天,都被高以翔猝死的新闻刷屏,不是八卦,而是很多人真的怕了。

1

对于高以翔这个人,只有印象,并不了解,但我相信,很多人之所以转发这条新闻、关注是猝死。

这已经是我一个月内,第二次谈这么严肃的话题。

猝死频发是心的迷失 如何自救

医院方面,最终宣布高以翔心源性猝死。

对于心源性猝死来说,现场第一时间急救是关键,错过了黄金四分钟,神仙来了也没用,而现场......

猝死频发是心的迷失 如何自救

高以翔的身材,35岁,还保持这个状态,这种身型,肯定是经过很严格的健身训练(自称12岁就去健身房),还有专业的营养师指导,这样的人都会猝死?是的。

2

必须科普一下。

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猝死定义:“平素身体健康或貌似健康的患者,在出乎意料的短时间内,因自然疾病而突然死亡即为猝死,”

心源性猝死并不是一种特定的疾病,顾名思义,就是心脏的原因导致突然死亡。表现为突然丧失意识,突然倒地,呼之不应,进而在1个小时内死亡。

猝死频发是心的迷失 如何自救

我请教了一位在急诊室工作的朋友,他告诉我,如果不算意外事故,绝大多数猝死都是心源性猝死。

一般来说,主要发生在明确冠心病、心衰、心肌病,或一些遗传性心脏病人群中。

但也有一部分猝死的人,生前从未有过任何不适症状,高以翔应该就是属于这一类。

肥胖、高血压、高血糖、长期熬夜、剧烈运动人群都是潜在的高猝死人群。

3

猝死可以预防吗?可以。

我想说的是,很多人猝死,根本原因是,“以为自己身体很好”。

高以翔这次录制节目的时间是从早上八点半开始,到凌晨,这不就是996的极致吗?

出事时间大概在1:45,正是子夜时分,人体体温最低,各项身体机能都在低谷。

疲劳,交叉神经过度兴奋,让人心跳加速,引发室速、室颤,从而导致心源性猝死。

猝死频发是心的迷失 如何自救

我身边不少朋友,明知道熬夜危害大,但总会觉得猝死很远,那都是新闻里的人,轮不到自己(我国每年心源性猝死54万人)。

为什么呢?平时体检都很正常(的确没有什么体检项目能预防猝死的),以为晚睡晚起,保证睡眠时间就OK。

你熬的确实不是夜,熬的是命!

冯唐就说过:“身体是老天白白给你的,但不是让你用来白白糟蹋的。”

还不懂?对于女性来说,我要告诉你,熬夜会变丑。怕不怕!

男性?变胖,记忆力下降,容易生病,尤其内分泌疾病,还会更容易得癌症。

当然,熬夜积累到一定程度爆发的结果,就是猝死,一点不吓唬你。

4

错误的运动,也会导致猝死。

这也是我特别想说的一点。

人到中年,抖抖霍霍看到体检报告之后,一般会干两件事,买保险,办健身卡。

根据某机构的调查显示,目前国内马拉松爱好者最集中的年龄是30-39岁,其次是40-49岁。跑步更像是中年人面对所谓“中年危机”的一场自我救赎。

问题是你会运动吗?你会跑步吗?

猝死频发是心的迷失 如何自救

我身边很多人,要么完全不锻炼,要么过度锻炼。

跑步不热身,不看心率,不拉伸......

真有人没有经过系统训练,就作死去跑马拉松的。这几年猝死事件还少吗?

猝死频发是心的迷失 如何自救

可以肯定的是,各项使心率上升,并长时间持续的体育运动,都对心血管健康有益。

但是没有系统学习和训练,在不了解自己身体的情况下,运动基本等于作死。

多说一句,大多数意外险,都不保猝死(含猝死的会贵一些),最能保猝死责任的,就是寿险。

5

猝死有预兆吗?

从医学上说,例如心梗,胸前会有剧烈疼痛,伴有满头大汗、说不出话的情况。

像主动脉夹层破裂,背部出现疼痛后,直接“啊”的一声,人就没有知觉了。

当然,还有一些常见的,比如恶性心率失常,会出现室颤,但没有明显的表现,最多是胸闷心慌,面色苍白,然后突然倒下。

今天看到很多文章提到AED,也就是体外除颤仪。这个也就是在三甲医院内,和一些高级别体育赛事上才能见到。

很多医生这辈子都没见过这玩意。

猝死频发是心的迷失 如何自救

心外按压?微博上不少V今天都在科普心外按压,各种小视频。

但我想说的是,非专业人士,如果没有接受过系统训练,千万不要乱动病人(真不是看个视频就能学会的,乱按压会把活人压死的)。

真要遇到这种情况,第一时间打120,或求助附近有无专业人士。

6

为什么心脏猝死频发,在我看来其实是心的迷失。

是为了拼命证明自己的价值,还是为了难以解决的焦虑和拖延。

猝死频发是心的迷失 如何自救

还有白天被压抑得太久,一到夜晚就疯狂的,在他们看来,白天为了生存,夜晚才是生活。

这些都是一种偏执的心理,在猝死的边缘疯狂试探。

如何自救?不“作”死,就不会死。

有时候,我们对这个世界的雄心壮志,需要从伟大退缩到幸福,再退缩到平安,心里就舒服多了。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