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發達國家那麼有錢,基礎設施很落後,為何不再大規模進行基礎建設?

董希偉


發達國家主要就是把錢用在軍事上侵略上,霸權上,殺人上了,他們雖然是發達國家,但是他們的心靈並不發達。他們根本沒有善意,是些殺人的劊子手。所以我國必須強大,航天必須強大,軍事必須強大,中國人必須團結力量。


李廣眾66866


在經濟建設的過程中,一政府一般會秉持著“要想富先修路”的思維。因此一個國家在經濟崛起途中,會將大量的資金用於修建基礎設施,修鐵路、架電線、建大壩、興水利。經過幾十年的持續不斷的投入和建設,一個國家基礎設施的水平能夠達到很高的水平。

比如美國,1787年建國之後,尤其是在南北戰爭之後,美國基礎設施建設進入了一個狂潮,鐵路、公路、工廠、電廠建設的速度非常快。以鐵路為例,在1867~1873的6年間,美國新修建鐵路達到3.3萬英里(1英里約等於1.61千米)。鐵路的快速建設使得美國的運輸成本大幅度下降,全國經濟交流的速度明顯加快。

當基礎設施達到相當的水平之後,一個國家將會將主要的資金投向社會福利,尊重提高居民的生活和質量水平。比如,新建養老院、發放養老金、提高醫療補助,擴大高等院校數量,等等。財政資金逐漸由經濟領域轉向民生領域。

下表是2019年美國政府財政支出預算。前三大支出分別是個人養老金、衛生保健和教育,預算支出合計超過了5萬億美元,佔美國財政支出的比重在7成以上。

是除了社會福利,發達國家也會交一部分資金投向,基礎設施領域只是規模不會很大了。因為他們的基礎設施總量非常龐大,要做的事情就是修修補補。比如,美國人口多面積廣,為什麼不大量新建高速鐵路呢?因為美國的鐵路、航空已經非常發達,如果在新建高速鐵路存在重複投資的可能性。

其實這跟一個家庭一樣。家庭剛剛起步,有了錢的時候,就是蓋房子,買汽車,提高物質生活水平。等到非常有錢的時候,物質享受反而退到第二位,精神享受才是主要的支出,娛樂、旅遊成為了支出大頭。


財經知識局


現在的農村,都是二,三層的小洋樓。蓋房早的,室內佈局不合理,式樣老舊,顯得有點落後。蓋房晚的,室內設計人性化,式樣新穎,顯得很是先進。發達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早,新興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晚,建設晚的先進,建設早的落後,道理就象農村的小洋樓。落後的想變先進,那就得拆了重建,重建可不是鬧著玩,國家大,能把國庫掏空完。另外,發達國家人口少,老百姓享福享習慣,聽著怪有錢,欠債一大攤。想要基礎設施大改變,說說可以,做起來難上難!我看他們也就這樣了。


俞遠通


發達國家當今已無力大規模投入基礎設施建設。一,歐美等發達國家現有的基礎設施大都是三四十年代前建設的,那個時代這些國家通過侵略或殖民弱小國獲取了大量財富,因此有能力進行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二,現在的發達國家都是高福利國家,雖然人均GDp高,但大部分收入都用在了社會福利方面,美國為了保持其全球霸權在軍事上每年的花費也是巨大的,因此這些國家不但很難拿出大量資金來建設基礎設施,並且很多國家還負債累累國內矛盾重重;三,由於體制機制僵化,至使融資渠道不暢,建設困難重重。發達國家都是多黨制國家,反對黨都是為反對而反對,執政黨想做的事,反對黨都是無條件反對。因此,政府做什麼事都受到了大量的制約,很難做成事。


手機用戶999998我是誰


這個問題要有辯證的看,並且要有一定的歷史史觀。如果你去過北京或者是上海,再到其他一些發達國家的首都城市,你會發現北京或者是上海的基礎設施,無論在環境上、功能上都要優於發達國家的一些基礎設施,比如北京的機場或者是火車站,甚至以前馬路公路都要比美國紐約強很多,甚至有的時候會給你一種錯覺,你來到的不是發達國家,你來到的是發展中國家。小、舊、功能差是給你的第一感覺。


但這裡有一個歷史維度的因素,發達國家投入基礎設施的年代基本都屬於70年代或80年代,也就是說在我們改革開放的初期,很多發達國家就已經完成了基礎設施的建設,已經實現了基礎設施的換代,而那個時候我們還不知道什麼叫高鐵、什麼叫高速公路、什麼叫大型的基礎設施。

而發達國家進行完基礎設施的更新換代之後,產業發展就進入了變革和資本時代,雖然發達國家很有錢,但都投在了資本或者是金融市場,因為這種市場能夠帶來豐厚的回報,40多年下來,發達國家的基礎設施一直沒有出現大的更新或者換代,而我們的基礎建設是最近10年以來高速發展的,呈現出高起點開局和彎道超車局面,所以你用30年後的事物和30年前的事物相比,當然會有一些時空的差別。

至於說發達國家為什麼不進行大規模的基礎設備,第一,資本不願意去,因為收益回報時間太長。第二,需要牽扯的程序成本太高,論證時間過長。第三,目前的基礎設施基本能夠滿足需求,大規模建設的意願不足。

綜上,對比發達國家和我國基礎設施建設水平,要有歷史的緯度,要有時空的辯證,不能進行簡單的類比。


小散李大鵬


他們對面子不太注重,他們注重裡子。那些眼睛看不到的,但卻關係到民生的工程,他們比較下功夫。總之,對民眾實惠的東西他們比較注重。


牛知曉


我在美國夏洛特三年了,我來的時候這個機場在修站前路,現在還在修並且看起來離建成還很遠;85號高速58-68口這一段路修了三年也沒修完,只有短短16公里而已;還有穿越夏洛特的這段85號高速路面被縫縫補補,開起來顛簸不斷,開快了都怕把車軲轆給顛掉;紐約城的地鐵站裡能看到老鼠橫行,我朋友說在那看到過小貓那麼大的老鼠。

美國這個發達國家之首,它的基礎設施已經太老,據美國國會預估想要修整全國的橋樑需要投資2萬億美金,所以最後沒能通過,因為沒多餘的錢。1970年代是美國基礎建設的高峰時期,到了2020年代已經過去50年,當年的混泥土建造物已是暮年,美國不需要再大規模投入新建基礎設施,而是要整修。

可是說句公道話,美國的基礎設施舊是舊了點,但還不算落後,比如高速里程數位列世界第二並且滿足美國人的需求,美國的機場數量也是世界第一,就連我住的美國小鎮都有一個民用小機場,所以也是夠用,美國已經很久沒有建高樓,因為已經不需要,美國現在的發展模式是從城市迴歸鄉村,大家都在逃離市中心,給市中心商業功能而不是住宅功能,因此大部分的城市都是被森林綠地包圍。這就是美國不再大規模投入基礎建設的原因之一:暫時沒必要大規模基建。

美國無法投入大規模基礎建設的原因之二是沒錢,就像一開始說的那樣,美國沒法拿出錢來修理全國的橋樑。

美國國家財政每年赤字幾千億美元,一分錢都分兩半用,哪能拿出錢來搞基礎建設?


原因之三是美國的聯邦政治制度,因為包括像高速公里和鐵路建設都要跨境多個州,這就涉及到州與州之間的博弈,誰出錢多誰出錢少,還涉及到徵地和賠償問題,每個州的要求都不一樣。再加上國家基建並不能創造什麼立竿見影的價值,沒有政客願意做出力不討好的事情。


穿美國望世界


因為是民選政府,不可以隨便花納稅人的錢,要把大部分錢花在國民的福利上


戈壁柳350


1政府沒錢做。

地球上的傳統發達國家就那幾家,其發家史基本上都是靠對外殖民掠奪完成了最初的資本原始積累。比如今天的G7集團國家,都是當年侵華八國聯軍一分子。但是歷史發展到了今天,當年的殖民地都已經紛紛獨立,這一外部收入就斷了。國內的高福利掏空了國庫,根本拿不出錢來修橋鋪路。人民對民主自由那一套又中毒太深,吃不了苦,不願意努力工作,經濟停滯不增長,領導人為了選舉,亂開支票,寅吃卯糧,債臺高築,哪裡還有餘力去搞惠及民生的工程建設。

2資本家不願意做。

發達國家的資本家都非常有錢,但是都不願意投錢搞橋樑道路工程。一是做工程需要大量工人,而發達國家的人工成本非常高,且效率非常低下,三個工人抵不上一個中國工人,這就大大的延遲了工程時間,其結果就是投入大,工期長,收益太低,資本家到死可能都還沒有收會投資成本。誰還原意去做這種註定虧本的買賣。

3各方扯皮。

在國外修一條路和國內差別太大了。光是立項可能都要討論上好幾年。就算立項討論結束了,離開工還遠著呢。比如徵地,只要有一個人不願意,你這條路就修不成。這也是民主國家最大的頑疾,可以以一己之私利毀掉一個數百億的工程。

總之,發達國家一旦不能從外部吸血來充實國內財政,這個國家馬上就要面對一些事關國計民生的激烈矛盾,隨著社會的進步,落後的發展中國家逐漸能夠掌控自己國家命運,薅不到羊毛的發達國家高福利制度勢必不能持續,而已經習慣了高福利的國民只怕無法接受回頭再吃一遍苦的日子,國內矛盾還會再度加劇。到時候不要說拿錢修橋鋪路了,國家能不能正常運轉估計都是一個問題。我們不妨拭目以待。


太平大司馬


“發達國家那麼有錢,基礎設施很落”這樣一個自相矛盾的邏輯都能出現,讓我想起了以前假冒偽劣詩人的“他在人潮洶湧的無人之地,騎著一匹白色的黑馬,聆聽耳邊無比寂靜的喧囂,注視著圓月陰晴圓缺,感受五彩斑斕的金黃色夢想。”

美國基礎設施興建很早,建設高峰出現在一戰和二戰結束後的一段時期內,目前大部分基礎設施都有半個世紀以上的歷史。以鐵路為例,美國鐵路建設始於 19 世紀 30 年代,在 20 世紀初達到建設高峰。1916 年美國鐵路里程數達到峰值的 40.6 萬公里。

紐約地鐵始建於1863年,亞特蘭大國際機場早在1926年就迎來首架飛機起降。現在,美國擁有23 萬公里的鐵路、67 萬公里的公路、超過 18,000 公里的城市軌道交通和 380 萬公里的輸油、輸氣管線。美國鐵路貨運系統仍然號稱世界第一,全年運送貨物在美國貨運中佔比近40%,超過任何其他國家。美國公路配套服務標準化且設施周全。不論繁華偏僻,窮州富州,加油站附設快餐店和服務中心都能提供大致相同的價格、水準和衛生水平的服務。

紐約和芝加哥地鐵系統全年無休,24小時營運。目前,中國還沒有一座城市地鐵能夠做到。

肯塔基州小鎮摩根敦,2010年家庭收入中位數不到兩萬美元(約合人民幣12.5萬元),在美國人口逾千人城鎮中排名倒數第16。通往小鎮的鄉村公路並非高速公路,但良好路況使129公里/小時的車速成為常態。

1964年10月1日,日本第一條東海道新幹線開通,連接東京、名古屋和大阪,連通日本三大都市圈。

從哪兒得到的結論,發達國家基礎設施很差?

應該說,因為發達國家經濟發達,很早就完成了基礎設施建設。但因為年長日久,在交通發達地區,一些基礎設施破損嚴重,而且在火車速度上,因為侷限於歷史因素,所以現在看起來很慢而已。

2018年1月,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發佈了2017-2018年度全球競爭力指數報告。

這份報告列舉了其評估國家競爭力的12大支柱性指標,其中基礎設施位列第二。

在基礎設施競爭力評估中,美國名列世界第九,得分6.0,中國則名列第46,得分4.7。

2016年世界最繁忙的前50家機場中,中國9座,美國有16座。

中國現在高鐵佔全球70%左右,這是我們國家近年來才開始發展起來的,這是充分利用後發優勢,將新技術完全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一個體現。

所以,有時候不要有偏見,發達國家依舊是發達國家,即使在基礎設施上,也是領先於發展中國家。

但發展中國家,也不必要自卑。畢竟,伴隨技術進步,發展中國家,尤其是中國這樣的大國,正以更快的增長速度,更先進的技術,塑造一個更科學的基礎設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