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五代十國的根源是什麼?

Baipeng641


眾所周知的原因藩鎮。

我曾寫過一篇文章,關於藩鎮是如何形成的,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到我的頭條號下找一下。

安史之亂之前,由於唐朝連年對外用兵,加上府兵制和募兵制的崩壞,唐朝中央政府開始設立節度使,唐朝在秦朝以來的州縣制(隋朝改郡為州)的基礎上,增加了一級機構設置為道,道的官員為觀察使,後來為了應付對外戰爭的需要,唐朝在邊境地區的觀察使,加上了“使持節”權力,就成為了節度使,安史之亂前,唐朝在邊境地區設立了九大節度使。

河西節度使:唐睿宗711年設。河東節度使:唐玄宗712年設。北庭節度使:唐玄宗712年設。范陽節度使:唐玄宗713年設。隴右節度使:唐玄宗714年設。安西節度使:唐玄宗718年設。劍南節度使:唐玄宗719年設。朔方節度使:唐玄宗721年設。平盧節度使:唐玄宗719年設。嶺南經略使:唐玄宗733年設。

安史之亂唐朝由盛轉衰請

安史之亂爆發之後,安祿山先後攻佔洛陽、長安,唐玄宗逃亡四川,在逃亡的路上,唐玄宗發佈了一條,允許各觀察使、各州自行募兵和任免一般將領的命令,於是就出現了大大小小的軍事力量,而安史之亂後,這些軍事力量逐漸發展成為各處節度使,同時由於安史之亂後朝廷對於安祿山和史思明的叛將都給予寬大處理,這些叛將被允許自領兵將,佔據舊地,他們也受封為節度使,於是此後的唐朝的藩鎮遍地。

當然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除了河北三鎮的節度使和江淮等地的節度使不順從朝廷之外,其他各地節度使還是服從中央的,而唐朝中央為了維護權威,也加強中央禁軍也就是唐朝著名的神策軍的建設,因此在對付一般的藩鎮上,唐朝中央軍事實力足以應付,於是在這種制衡之下,唐朝的仍舊維持很長時間。

然而神策軍長期掌握的宦官手中,因此這些宦官權力大到可以廢立皇帝,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神策軍的也逐漸腐爛掉,後來黃巢起義之後,神策軍已經無法應付,後來不得不清楚出自突厥一系的沙陀人前來平叛,而後黃巢部將朱溫投降唐朝。併成為中原地區最重要的軍事政治集團。

最終朱溫廢掉唐朝末帝,建立五代的第一個朝代後梁。而唐朝滅亡之後,各地的藩鎮終於也按捺不住稱王稱帝的衝動,於是各地節度使紛紛自立,中國出現了五代十國的局面。


大東北的小豆包


要了解五代十國產生的根源,首先,我們要明瞭五代十國這個稱呼的最初由來。

在北宋時期,歐陽修撰寫了一部史書,《五代史記》,後人為了與其他人所修五代史有所區別,就把歐陽修的這部史書稱之為《新五代史》。

正是在這一部書中,把從公元907年至公元960年稱之為五代,而公元891年至公元979年之間則被稱之為十國。

對於這兩個時期則合稱為五代十國。

簡言之,在唐朝覆亡,宋朝建立起,五代即消失了。北宋於公元979年攻滅北漢,宣告十國靖滅。

那麼,瞭解了五代十國的基本概念之後,我們來回答“五代十國的根源是什麼?”這個問題;

一,晚唐時期的藩鎮割據

在中唐時期,也就是安史之亂這一時期,藩鎮割據現象極其嚴重,這表現在不僅僅是擁兵自重的問題,而是政治、經濟、軍事、財政上都不聽唐朝廷的招呼,完全是自行其事了。

在這一時期,藩鎮割據現象最突出的地方就是在河朔一帶,及至到了安史之亂初平,這種現象得到了抑制。可是,到了唐朝末期,彷彿一夜間,四處的藩鎮又割據如初,大局不可收拾了。

由於唐朝的藩鎮勢力十分強大,對於唐朝廷的反作用力也就巨大。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擁有如此重大責任、權利的藩鎮首領,其掌握的權利竟然唐朝廷說了不算,完全由藩鎮首領自行決定繼承人,唐朝廷重鎮一職,成了藩鎮的家事,變成世襲制。

更由於唐朝廷在對付安祿山叛軍之時,不擇手段,採取了“募兵制”,這就給自己留下了隱患,府兵制隨之瓦解,導致了藩鎮各自直接擁有自己的軍隊,唐朝廷軍事實力喪失,藩鎮勢力極端坐大。為後來的凌壓唐朝廷,進而取而代之打下了伏筆。

二,掀天揭地的黃巢起事

在唐朝末年,對唐朝廷摧毀最為得力的就是黃巢起事了。

唐乾符五年到唐中和四年,也就是公元878年到公元884年,這6年的時間裡,唐朝的大半個江山被黃巢的軍隊瀰漫性掃蕩,長江流域、黃淮下游、兵發中原,軍渡江南,直到攻進長安城。

在黃巢軍隊摧枯拉朽的衝擊下,唐王朝的基礎漸次崩塌,隨之而起的是各地不同面目、各種軍事力量的壯大和登場。

新的武裝勢力以維護唐王朝的名義發展壯大,直到公元907年,新軍閥朱溫搞掉了唐朝最後一個皇帝唐哀帝李柷,自己取而代之,國號“梁”。

也就是從這一時刻起,五代十國時期就算正式開始了。


子由拍案驚奇


唐朝最後變成五代十國,近因是黃巢起義,遠因則是藩鎮割據,再推溯遠一點,與武則天時期的河北兩蕃契丹、奚族的崛起也有關聯,其時武周朝在平定李盡忠孫萬榮之亂後,異族相繼興起,為應對亂局,在河北設立團結兵,唐玄宗在此基礎上設立五軍制應對兩蕃,這也是安史亂起和河北兵驕將悍的一因,也是安史亂平河北不能平的重要原因。

安史之亂後河朔三鎮的長期自立於朝廷,帶來了不良影響,加之歷代唐朝皇帝,中興無力,無法收拾殘局重歸中央集權。但河朔三鎮雖獨立於朝廷之外,號雖一朝,實為二國節度使的繼任不由朝廷委派,不是由自傳子侄,就是部下悍將奪位,中央朝廷難以制御。卻也承認唐朝廷為正統,號從部分政策號令“河朔兵力雖強,不能自立,須借朝廷官爵威命以安軍情”。之後朝廷地方角力,不時見刀兵,到了唐僖宗,對外屢次用兵出現新的藩鎮,黃巢之亂迅速席捲全國,各路軍馬圍追堵截,亂事雖定,各支軍頭已是勢大難制,全國皆是藩鎮了。從天寶十節度,到後期元年年間,已發展到四十八個藩鎮。(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這些藩鎮時和時戰,互相攻伐,或聯合對抗中央。中央朝廷屢圖削弱藩鎮,收效甚微。局面延續近兩個世紀,在此期間,又出現了新的力量宦官,唐朝中後期,朝廷與地方之爭,大體集中宦員與節度使方面,藩鎮割據和宦官專權成為兩大頑疾。黃巢之亂平定,割據勢力比較強大的有朱全忠、李克用與李茂貞這三派,他們直接影響了唐朝後期、五代前期的政治,李克用的子孫與部屬,更成為五代後唐、後晉、後漢與後周的君主。(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割據的影響其實直到宋朝還在發生作用,宋太祖趙匡胤雖以杯酒釋兵權和聯文制武等方針,穩定了政局,但由於五代後晉在爭天下時,割讓燕雲十六州給遼國,導致宋朝失去險隘,一直受到外部威脅,發展出西夏和金國等後續,等到與虎謀皮聯金滅遼,宋朝自身也離死不遠,金兵南侵,差點亡國。


南方鵬


五代十國(907年—960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這一稱謂出自《新五代史》,是對五代(907年—960年)與十國(902年—979年)的合稱。

唐朝的藩鎮勢力非常大,藩鎮的軍長官擁有當地的軍政大權,而且權力可以世襲,不聽中央政府的指揮。這主要是唐朝的後期府兵制的瓦解,而採取了“募兵制”,軍隊歸地方軍事長官指揮,外重內輕,導致中央實力弱小,無法控制地方。再加上中央政治腐敗,失掉了統馭全國的能力。地方還擁有經濟自主權,最終導致藩鎮割據的形成,導致分裂的開始。

黃巢起義大大加速了唐王朝的滅亡。進一步打擊了中央實力和地方門閥大族的勢力,使得一批新軍閥打著鎮壓黃巢、勤王的旗號紛紛崛起,從此開始,地方割據勢力形成,部分實力雄厚的藩鎮先後被封為王,所建立的封國實際上已是高度自主的王國。

唐朝滅亡後,各地藩鎮紛紛自立,其中地處華北地區、軍力強盛的政權控制中原,形成五代,其中有些是沙陀族所建立的。這五個依次更替的中原政權雖然實力強大,但無力控制整個國家,只是藩鎮型的朝廷。

而其他割據一方的藩鎮,有些自立為帝,有些奉五代為正朔(後梁時期的晉、岐、吳除外)而稱王稱藩,其中十個歷時較長且稱王或稱帝的政權被《新五代史》及後世史學家統稱為十國。


舒心暢然


五代十國的根源主要是由於唐朝後期的藩鎮導致的,五代十國的這些政權本質上就是藩鎮性質的朝廷,雖然建立了政權但是不管是在中原地區的五代還是在南邊的十國政權都是唐末的藩鎮割據勢力

唐朝鼎盛時期是唐玄宗李隆基時期,但是唐玄宗時期也是唐朝走下坡路的時期。唐玄宗前期勵精圖治把唐帝國帶到了巔峰,可是到了晚年開始貪圖享樂親近楊國忠等奸臣。唐朝最初是府兵制到了唐玄宗改府兵制為募兵制,使得節度使和士兵合在一起最後節度使做大。最著名的就是安祿山,因為得到李隆基的重新成為三鎮節度使實力強大,也就在唐玄宗事情發動叛亂,唐玄宗敗逃四川。雖然叛亂被平定但是唐帝國自此開始走下坡路。

經歷安史之亂之後,唐朝的藩鎮勢力越發強大,各鎮節度使有些藩鎮權利開始高度獨立於朝廷。而且此時唐朝的宦官掌權嚴重,雖然經歷唐憲宗李純的治理有了短暫的中興,但是唐憲宗晚年宦官與大臣的矛盾上升爆發了朋黨之爭。此事件以宦官獲勝告終,而大臣於藩鎮聯合對抗宦官,進一步加強了藩鎮勢力。

唐憲宗之後經歷幾個明君治理唐朝漸漸地有了國力上升的局勢,但是在唐宣宗死後,繼任者唐懿宗與唐僖宗是有名的昏君。這兩位治理下的唐帝國國力急劇下降,經濟衰退民間民變四起。最為著名的就是黃巢起義,黃巢雖然被平定但是有爆發了神策軍軟禁唐昭宗擁立新君。後來唐昭宗又在大臣的擁立下復位,之後朱溫攻陷長安唐昭宗逃亡洛陽後被朱溫殺害。不久朱溫立唐哀帝李柷為帝,後又逼迫李柷禪位建立大梁。而朱溫就是唐末藩鎮的產物,朱溫曾是宣武節度使後來逐漸做大,與朱溫一樣其他他政權也基本上都是唐朝的藩鎮勢力。

沒有唐末的藩鎮就沒有五代十國的產生,每個藩鎮的勢力都比較強大,所以唐朝滅亡之後藩鎮要麼自立要麼臣服中原王朝,但是藩鎮之間並沒有一個非常強大的實力統一天下,所以才存在那麼多政權。


三國讀史


趣談答案:唐朝末年的‘藩鎮割據’和‘黃巢起義’起到了導火索的作用,朱溫則直接起到催化劑的功效。

一、奇特的藩鎮制度

唐朝是一個很特殊的年代,特殊就特殊在:有很多地方與其他王朝都不一樣。當然正是因為有著這樣的不一樣,構造了一個大唐盛世。可是如果大唐的盛世在大唐處於動盪之勢的時候,之前的那些優勢就蕩然無存,轉而變成對唐朝最大的威脅。

而唐朝有著對應的藩鎮制度,藩鎮制度下的軍官享有獨立的軍權、獨立的政權,類似於一個又一個的小諸侯,只不過又不同於諸侯,因為他們可以隨時被皇帝罷免。同樣的,這個隨時被皇帝罷免,以及朝廷能夠時時刻刻控制的藩鎮,有一個必然前提,這個必然前提是唐朝真的非常強盛,而且唐朝具有絕對意義壓制震懾的作用。

但這樣的作用和功能屬性灰飛煙滅的時候,也就是唐朝迎來最大危機的時候。

1.府兵制瓦解,募兵制登臺

唐朝末期,府兵制度和募兵制度兩大制度出現了替換,而這兩大制度替換的核心點便是府兵制度正式退出唐朝藩鎮的歷史舞臺,而募兵制度則順利上位。

府兵制幾乎可以稱為古代的最老兵種之一,府兵制最大的特點就是兵農合一。

春秋戰國時期,似乎隨隨便便一個小諸侯就能夠統帥40萬兵馬。比如秦趙之戰,即便坑殺了趙國40萬勇士,趙國還是緩了過來,儘管緩過來的時間不長。

而我們從白起坑殺40萬士兵就會發現一個問題:這個40萬是否有誇大?是否有誇張嫌疑?明清時期的大軍團作戰很少有超過30萬的。一旦超過30萬,必須是舉全國之力所進行的統一規劃制度模式之下的大軍團作戰。

即便朱元璋以及朱棣多次出師討伐蒙元,也很少有30萬士兵及以上的狀態,而春秋戰國時期動輒就是幾十萬的士兵,原因很簡單,因為他們是兵農合一模式。

府兵制度用一句話來總結:平常的時候他們就是老百姓,而真正行軍作戰時,他們會放下鋤頭,放下籬笆,拿起刀槍劍戟刺向敵人。

熟讀史記不難發現,府兵制度正式取消,是在唐玄宗天寶年間。

而府兵制度的退出舞臺,必然伴隨著另一種兵種制度到達舞臺,就是募兵制度。

募兵制度有一個最好的優勢:朝廷掌握著主動權,或者地方大軍閥掌握著主動權。

這個時候不再是兵農合一了,也不是平時的時候拿起鋤頭工作,戰時拿起刀槍衝向敵人。而是完完全全的絕對意義上的由當地的最高掌權者確定:你是否能夠進入軍團,你是否能夠行軍作戰?

而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像之前的老農民、沒有任何作戰能力的人,再也沒有辦法進入軍團,只准許年輕、健壯有力的人進入。

除此之外,為了擴充兵權,以及在某些極其特殊情況下所做出來的必要妥協,犯有重大錯誤的人也會招募過來,為了短時間之內行軍作戰、完成重大突破。

2.募兵制登臺帶來的軍事危機和政治危機

募兵制度帶來兩大優勢,第一大優勢地方和朝廷掌握主動權,第二大優勢能夠挑選更加孔武有力的士兵。

按理來說這是一件好的事情,是一件好的不能再好的事情,那麼為什麼說募兵制度有著軍事危機和政治危機呢?

地方享有絕對權力,朝廷權力被架空。

如果大家記得在開始的時候,我們講過:募兵制度,往往是當地的最高級長官或者朝廷的最高統帥進行募兵,而他人沒有任何權利去參與的話,就不難理解:這樣的募兵制度,短時間之內起到了一個軍事化集權的作用。

而這個所謂的軍事化集權,在唐朝中後期的時候,並不是通通的歸為朝廷,而是歸為地方的藩鎮、地方的大軍閥和地方的大勢力。

一旦募兵制度順水成章,一旦募兵制度徹底鞏固下來形成一個系統,就意味著朝廷必須要足夠的強勢,如果朝廷不強勢,那麼權力會流向藩鎮。

3.世襲制度的再次誕生

當藩鎮掌握了軍權之後,他們就會謀劃兩種東西,第一種叫做政權,第二種叫做世襲。

而在封建王朝有了軍權就意味著有了政權,最主要也是所有藩鎮最渴求的,那就是世襲。

什麼是世襲呢?簡單講,老子當完兒子當,兒子當完孫子當,子子孫孫無窮盡。

一旦當藩鎮擁有集權的軍事制度能夠順延下去,能夠按照一個血脈的關係傳遞下去的話,和春秋戰國時期的各個諸侯沒有任何區別。

我們會發現,在春秋時期,周天子分封天下諸侯,分封完畢之後,每一個諸侯的土地都比周天子少,而且少的多,周天子對他們具有絕對意義的控制自主權。

但是這個絕對意義的控制自主權並不是長久有效的,它有一個保質期。這個保質期就是周天子一直賢明,周天子一直把握自己的權利。一旦這兩點有一點達不到,那些諸侯們就會有自己的小心思,有自己的小動作。這些小動作一旦成立或者有了成立的條件,就會發現:諸侯之間的吞併混戰正式開啟,也就是春秋到戰國的演變。

而藩鎮割據在唐朝末期的時候,已經完成了絕對意義的子嗣繼承順延,朝廷對於他們的權力傳遞不再插足,而他們也可以把自己的權力分給自己所信任的子嗣,而不是讓其他人來替代。

4.世襲效應帶來的巨大後果

在上文當中,我們通過春秋戰國來做一個引申,發現一旦世襲並且朝廷不再橫加干預的話,那麼藩鎮的發展會出乎所有人的預料。

沒有錯,在唐朝末期的時候,這種藩鎮的演變已經超出了唐朝的預料,而且藩鎮已經成為了一個又一個的權利集合體。它們就如同一個又一個諸侯一樣,不再聽從皇帝的指令,也不再聽從朝廷的指令,只是一心一意的在擴張地盤。

而針對於此,唐朝似乎並沒有作出強制有效的解決措施,除了乾瞪眼就是乾瞪眼。

二、黃巢起義的敏感時間點

黃巢起義從公元878年一直到公元884年,前後延續時間為7年。這一次起義幾乎成為了整個唐朝最後的一根稻草,而且黃巢走到了唐朝的面前,把這根稻草拔了起來。

1.地方門閥大族的衍變

我們先要講一下什麼叫門閥大族?簡單講在唐朝、宋朝那個年代有著一定的門閥大族,而且這些門閥大族有著超強的影響力。

同樣的道理,我們可以用司馬懿來做一個全面闡述,以便於大家能夠更清晰的理解。

司馬懿最開始的時候是曹魏的一個小官兒,儘管曹操認識到司馬懿這個人不簡單,但是曹操的身份地位和司馬懿的身份地位相差太大,所以曹操一直沒有把他當回事兒。

問題的關鍵在於,當曹丕執政的時候,他已經明顯的察覺到司馬懿的野心,這個時候他完全可以動用自己手中的權力,趁早的把司馬懿扼殺住。我們有能力也有理由相信,以曹丕當時的智慧和眼光來看,不難發現司馬懿本身的狼子野心。

但是曹丕並沒有這樣做,為什麼呢?因為司馬懿就是世家大族。按照歷史文獻記載,司馬懿的前世今生一直可以往上順延到夏商周時期,而且司馬懿的姓氏‘司馬’這兩個字是夏商周時期專門養馬的,身份地位可見一斑。

而這些地方民族,他們可能延續時間比一個王朝的延續時間還要長,每一次王朝更迭都能看到地方民族的掌權者來回折騰,而這個家族也在來回折騰當中延續了下來。

2.黃巢起義後的門閥大族

但是黃巢起義卻對世家大族進行了一個調換,簡而言之,黃巢起義把一些世家大族踩到了水裡,而另外一些世家大族卻抬出了水面。

黃巢起義之後有大批的軍閥,他們在之前或者有著名望或者單純的有著金錢,眨眼之間舉起了旗幟,而這一大批的軍閥他們所舉的旗幟出奇的一致,那就是趕跑黃巢。

唐朝末期的時候,老百姓民不聊生,皇帝們也昏庸無能,而這些人突然之間的出兵勤王是不是有那麼一點點的曖昧呢?換句話來說,如果所有的軍閥都想要出兵勤王的話,為什麼從最開始的時候沒有一點表示,沒有直接把黃巢遏制在搖籃裡呢?

原因很簡單,這些軍閥都可以稱之為投機主義者,他們找準了時機,他們知道自己的身份地位,更重要的是他們希望能夠藉助黃巢實現自己家族的飛躍發展。

3.門閥大族更替的深層次危機

在此次黃巢起義當中,一大批的新軍閥新勢力眨眼之間登上歷史舞臺,在未來的一段時間裡面發揮著重大作用。

同樣的問題來了,我們為什麼說門閥大族的更替有著更深層次的危機?原因更簡單,因為這一批新的門閥大族,他們的勢力完全是自己一點一點打拼出來的,一沒有受到朝廷的恩澤,二與皇帝也沒有任何聯繫,三與文武群臣更是沒有聯繫。簡單講,他們是獨樹一幟的,他們是獨立一體的。

因為沒有受到過皇帝的恩惠,沒有和朝廷有過牽連,所以要指望著唐朝末期出現諸多變化的時候,這些軍閥能夠像之前的老軍閥一樣揭起旗幟來維護唐朝純屬扯淡,而這些新軍閥在日後將會演變成五代十國的重要力量。

三、朱溫的臨門一腳

終於講到了重頭戲,這個重頭戲很簡單,用一句話就可以解決。唐朝已經走到了末期,並且最後一根稻草已經被黃巢拔了起來,朱溫又給踹了一腳。

1.朱溫的反覆無常

唐朝歷史上朱溫投降過很多人,最開始的時候朱溫和其他的世家大族一樣,也想搞一個投機,而且投機的非常順利,眨眼之間就已經有數萬人歸順自己,但是黃巢來了。

朱溫權衡了一下自己的實力以及自己的影響力,根本沒有辦法和黃巢做對抗、作鬥爭,一時之間非常無奈,只能放棄眼前的利益去尋求更長久的利益,這個時候朱溫投降了黃巢。

而後來朱溫又背叛黃巢投奔了唐朝,這中間的事情講起來頗為複雜,但是能從這樣的事件當中,我們看出了一點:朱溫相比較而言更有遠見,更能夠明白短時利益與長久利益的較量。

2.唐哀帝的最後謝幕

就這樣,在這亂世當中,朱溫的權力越來越多,黃巢的權勢也越來越大,朱溫慢慢的能夠影響到整個唐朝。

朱溫影響唐朝影響到什麼地步呢?他把唐哀帝一腳踹了出去。

3.五代十國的雛形衍變

唐哀帝死後,出現了一個小國家,這個小國家叫做梁。

五代十國的雛形已經出現,而這個雛形就是一個小國家:梁。這個梁,開啟了五代十國最後的一扇門。

自此開始,各地軍閥有能力去組建軍隊、有能力去構造小國家的,全都拼了命的去構造小國家。至於沒有能力的也都瞅準了時機去投降自己認為值得效忠的人。

四、五代十國的歷史趣知識

五代十國的開始與兩個人物有著剪不斷聯繫,第一個人物是黃巢,第二個人物是朱溫。

但是除了這兩個人物之外,還有一些東西需要給大家提點一下,那就是唐朝走向了末路,地方的藩鎮勢力突然大漲,而地方的軍閥進行了一次大洗牌,這些都無形的制約著整個唐王朝,讓唐王朝寸步難行。

1.五代十國的起止年限

五代十國起於公元907年,亡於公元960年。而五代十國分別指的是5代和10國,5代的延續時間是公元907年到公元960年;而十國的延續時間是公元902年到公元979年。

五代分別指從公元907年唐朝滅亡之後,先後建立了5個政權,分別為後梁、後唐、後晉、後周和後漢。

而十國則更加麻煩,因為它指的是割據政權的勢力,這其中包括前蜀、後蜀、南唐等等十餘個小的割據政權,我們不再一一闡述了。

2.五代十國的經濟形態

五代十國的經濟農業板塊分為了兩個部分,分別是關中和南方。而關中又分為兩大板塊,分別是佃農制經濟形態和庶族地主政治形態。而南方則是佃農制經濟形態和庶族地主政治形態。

3.五代十國的本質

五代十國的本質是唐朝滅亡之後,各地的藩鎮進行了一次吞併大混戰,這些藩鎮要麼投奔於自己認為值得效忠的領主,要麼直接割地為王,組建了一個小朝廷。

但是這些朝廷的不斷更替,這些小朝廷不斷的登上歷史舞臺,卻始終沒有一個強有力的朝廷能夠控制整個華夏土地,他們也僅僅是藩鎮型的一個小朝廷罷了。

歷史啟示錄

唐朝的軍事制度和唐朝的政治制度沒有太大的問題,甚至在後來的帝國當中也有延續,但唐朝依然滅亡了。

主要原因一共有四點:

第一點,藩鎮的勢力超過了唐朝最開始的初衷,他們的發展已經脫離了朝廷的掌控;

第二點,先後有安史之亂和黃巢起義,把唐朝逼到了死角;

第三點,府兵制度的撤換,募兵制度的衍變,抬高了藩鎮的權力,讓藩鎮能夠掌握自己的軍權和政權,變得更加不受控制;

第四點,朱溫直接把唐哀帝一腳踹了出去。

但說一千道一萬,終究是大唐盛世不在,又面臨諸多困難罷了。


趣談唐宋元明清


先回答題主的問題,我認為五代十國的根源是安史之亂

唐朝滅亡後,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這些軍事力量強大的政權依次控制著中原地區。剩餘的一些割據一方的藩鎮有的自立為帝,有的奉五代為正朔而稱王稱藩。其中十個歷時比較長的稱帝或稱王的政權被統稱為十國。

歷史上將自唐朝滅亡朱溫建立後梁到到趙匡胤建立北宋後攻滅北漢政權這段時期稱為五代十國。

從本質上來講,五代十國是唐朝末年的藩鎮割據。所以五代十國的根源其實得從藩鎮割據談起。

在談藩鎮割據之前先談兩個重要的官職。

採訪使

唐朝前期,行政區域劃分為州、縣兩級,國家掌管三百多個州。為了更好的行政管理且防止在州上在設置一層會引起割據,所以派中央大員到地方去當監察地方政權但沒有行政權的採訪使,後期被稱為觀察處置使,這些監察使沒有固定的監察區,就被稱為道。

節度使

在唐玄宗時期,府兵制像募兵制轉變,在邊境上形成了新的大軍區——節度使,總轄區內的一切軍事事務。

採訪使和節度使的權利都很大,但如果不同時擁有軍政權是無法形成割據的。

但是在唐玄宗末年,出現了利用皇帝寵信而實現了將兩合二為一的節度使,就是安史之亂的始作俑者之一——安祿山,他利用這一身份的便利把整個河北道變成了自己的地盤,為後來的安史之亂蓄積了實力。

安史之亂與藩鎮的擴充

安史之亂爆發後,為了平定叛軍,軍鎮制度擴展到了內地,最重要的州設立節度使,指揮幾個州的軍事。較為次要的州設立防禦使或團練使等大小軍鎮。後來擴充到全國。

這些本是軍事官職,但節度使又常兼所在道的觀察處置使之名,觀察處置使也兼都防禦使或都團練使之號,都成為地方上軍政長官,是州以上一級權力機構。大則節度,小則觀察,構成唐代後期藩鎮。

安史之亂以後,西北等邊疆地區依舊是激烈的戰場,邊疆地區的重兵不能撤離,為了防止內外軍事佈局失去平衡,安史之亂重新上演,內地的藩鎮也保留了下來。

藩鎮割據局面的形成

唐朝末年黃巢起義爆發,唐朝中央徵集各鎮士兵圍剿,並委任都統、副都統為統帥。許多節鎮利用時機擴充自己的實力。全國逐漸出現了許多割據勢力。

黃巢起義失敗後,這些藩鎮立即轉入互相兼併的戰爭中,唐朝變的名存實亡。天祐四年,名義上的中央朝廷被藩鎮之一朱溫奪去了,演變為五代十國。

總結,安史之亂後,藩鎮的得到很大的擴充,是後來藩鎮割據的根源,也是五代十國的根源。

參考資料:《資治通鑑》、《舊五代史》


黑馬讀史


五代十國根源是唐朝各地的藩鎮的實力強大,中央無法控制地方,最終唐朝滅亡出現五代十國。

安史之亂後,唐朝由盛轉衰,在各地的藩鎮乘機做大做強。而黃巢之亂以後的唐朝更是出現了“極目千里、無復煙火”的局面。亂事波及兩淮江南地區,當地群雄紛起抗敵,十國中的吳國與楚國得以建立。 秦宗權之亂直到唐昭宗時才在朱全忠的努力下平定。

朱全忠、李克用與李茂貞這三派藩鎮影響了唐朝後期、五代前期的政治,而李克用的子孫與部屬,更成為五代後唐、後晉、後漢與後周的君主。朱全忠(朱溫)與李克用因故不合, 雙方上至朝廷,下至藩鎮,都鬥爭不斷。

朱全忠(朱溫)利用朝中的勢力打壓李克用,並且趁李克用與李茂貞等人抗衡之際威服河北各藩鎮,併吞河中軍、淄青軍等節度使領地。地盤的擴充使得朱全忠的勢力遠大於李克用。 而關中的鳳翔節度使李茂貞雖然威脅唐廷,但因李克用與朱全忠(朱溫)的干涉而失敗。

而韓全誨強迫唐昭宗投靠李茂貞,朱全忠(朱溫)於是率軍圍困鳳翔。隔年,鳳翔軍糧草耗盡,李茂貞只好殺宦官韓全誨等人,與朱全忠(朱溫)和解。朱全忠(朱溫)趁機掌控朝中大權,還屠殺宦官數百人,派兵控制長安。

崔胤後悔不已,有意擺脫朱全忠(朱溫)的威脅,暗中招募六軍十二衛,被朱全忠(朱溫)在長安的眼線所察覺。904年朱全忠殺崔胤,逼迫唐昭宗遷都洛陽,同年8月弒唐昭宗,另立昭宗子李柷為帝,即唐哀帝。

朱全忠(朱溫)本想等統一後再奪取帝位,但因徵淮南失利,於907年逼迫唐哀帝禪讓,不久又殺之,唐朝亡,五代十國時期開始。



渣渣的冒險歷程


五代十國局面形成的主要歷史根源是唐朝各地的藩鎮的實力強大,中央無法控制地方,最終唐朝滅亡出現五代十國。

安史之亂後,唐朝由盛轉衰,在各地的藩鎮乘機做大做強。而黃巢之亂以後的唐朝更是出現了“極目千里、無復煙火”的局面。亂事波及兩淮江南地區,當地群雄紛起抗敵,十國中的吳國與楚國得以建立。 秦宗權之亂直到唐昭宗時才在朱全忠的努力下平定。

朱全忠、李克用與李茂貞這三派藩鎮影響了唐朝後期、五代前期的政治,而李克用的子孫與部屬,更成為五代後唐、後晉、後漢與後周的君主。朱全忠(朱溫)與李克用因故不合, 雙方上至朝廷,下至藩鎮,都鬥爭不斷。

朱全忠(朱溫)利用朝中的勢力打壓李克用,並且趁李克用與李茂貞等人抗衡之際威服河北各藩鎮,併吞河中軍、淄青軍等節度使領地。地盤的擴充使得朱全忠的勢力遠大於李克用。 而關中的鳳翔節度使李茂貞雖然威脅唐廷,但因李克用與朱全忠(朱溫)的干涉而失敗。

而韓全誨強迫唐昭宗投靠李茂貞,朱全忠(朱溫)於是率軍圍困鳳翔。隔年,鳳翔軍糧草耗盡,李茂貞只好殺宦官韓全誨等人,與朱全忠(朱溫)和解。朱全忠(朱溫)趁機掌控朝中大權,還屠殺宦官數百人,派兵控制長安。

崔胤後悔不已,有意擺脫朱全忠(朱溫)的威脅,暗中招募六軍十二衛,被朱全忠(朱溫)在長安的眼線所察覺。904年朱全忠殺崔胤,逼迫唐昭宗遷都洛陽,同年8月弒唐昭宗,另立昭宗子李柷為帝,即唐哀帝。

朱全忠(朱溫)本想等統一後再奪取帝位,但因徵淮南失利,於907年逼迫唐哀帝禪讓,不久又殺之,唐朝亡,五代十國時期開始。



笑面小黑虎


五代十國根源在於唐末年間朝堂鬥爭嚴重,各黨派相互攻擊,最著名的當屬牛李黨爭了,各地節度使的權力不受中央管控,朝堂腐敗導致農民起義頻繁。

公元887年,黃巢起義軍經過碭山,朱溫於是參加了黃巢起義,因朱溫作戰勇猛,又有謀略,所以慢慢的從一名基層士兵做到了將軍,成為黃巢的一員猛將。

唐末年,唐懿宗憑藉著長子的身份,稀裡糊塗的就坐上了皇帝,當政期間昏庸無能,朝堂有宦官專權,地方有藩鎮混戰,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最終只有揭竿而起了,即位之初,浙江就有農民起義,公元868年,戊卒發生兵變,懿宗最終還是鎮壓了起義,但是已經為唐王朝敲響了警鐘,懿宗對政事也沒有什麼興趣,他是宦官擁立的,就把政權交給宦官們打理。懿宗還十分崇拜佛教,他統治期間,寺院,佛像大肆建造,自然就耗費大量的錢財。懿宗死後,兒子僖宗即位。

僖宗當政期間根本沒有什麼執政的能力,宦官們完全掌握了政權。而僖宗自幼便在深宮中長大,他的父親李漼本來也是個喜愛玩樂的昏君,所以對於子女的教育自然不會重視,僖宗當了皇帝后便肆無忌憚的玩了,蹴鞠、鬥雞、騎馬擊球等等。僖宗玩樂的時間沒多久,腐敗的唐王朝就支撐不下去了,公元875年,山東的王仙芝和黃巢揭竿起義了,掀起了唐末農民起義的浪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