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5 產業花開碩果香——新化縣產業扶貧綜述

楊成偉 劉明

兩年前,新化縣科頭鄉汝溪村村民廖利華入職離家只有500米的湖南省昭博農林科技有限公司,成了一名內勤人員。加上將自種的桑葚賣給公司的收入,他每年收入有3萬多元。

今年,新化縣水車鎮田家村村民鄒河南憑藉嫻熟的百合種植技術,在村裡的百合種植基地拿到了兩份收入:一份工資,一份年底分紅。

此前,他們的家均因病致貧;如今,受益於產業扶貧,他們的日子越過越有盼頭。

近年來,新化立足傳統農業大縣的實際,按照全省產業扶貧“四跟四走”原則和“四推四帶”模式,以實施農業產業扶貧項目為重點,以新型農業經營組織帶動為依託,以技術指導與服務為支撐,鼓勵和引導貧困村、貧困戶發展農業產業,取得明顯成效:一大批建檔立卡貧困戶轉變為“上班族”“合作社股東”“創業者”,為發展產業而投入的真金白銀成了貧困群眾增收的“壓艙石”和如期脫貧的“定海神針”。

因地制宜產業扶貧實現全覆蓋

由於歷史及自然原因,新化形成了高寒山區、水淹庫區、石灰岩乾旱區“三大貧困帶”,全縣建檔立卡貧困村和貧困人口數量分別居全省第一位、第二位,貧困人口多,貧困範圍廣,貧困程度深。

“產業扶貧是造血式扶貧,也是貧困群眾穩定脫貧的關鍵所在”,為把產業扶貧做細做實,新化縣委、縣政府科學規劃,從充實指揮體系人員力量、完善政策體系、制定產業扶貧菜單體系、制定路徑體系和強化資金保障體系上打出組合拳,在完善產業扶貧頂層設計的同時,對產業扶貧抓什麼、怎麼抓等系列內容進行了明確,為精準發力奠定了基礎。

產業扶貧抓什麼?新化縣確定了“3+5+2”扶貧菜單,集中培育茶葉、中藥材、油茶等三大支柱產業,發展壯大肉牛、新化水酒、白溪豆腐、特色果蔬、稻田養魚等五大特色產業,鞏固提升糧食、生豬兩大傳統產業;在此基礎上,各鄉鎮、村確定了“1+2”扶貧菜單,即一個主導產業、二個特色產業;貧困戶“1+N”產業發展模式,即圍繞全村的主導產業,按照“一戶一策”原則自主選擇發展種養產業。同時根據產業扶貧菜單體系,全縣區分“省級重點產業扶貧項目、村級主導產業項目、貧困戶自主發展產業獎補”三類實施產業扶貧項目。

如何使貧困戶依靠產業脫貧致富?新化縣著力推進貧困村和貧困戶“五個一”產業扶貧路徑。通過省級重點產業扶貧項目、村級主導產業扶貧項目、貧困戶自主發展產業項目的實施,實現貧困戶“一戶一業”;通過技術培訓與技術服務指導,實現了貧困戶“一戶一技”;通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利益聯結,實現了貧困戶“一戶一幫扶”;通過培育村級種養專業合作社,實現貧困村“一村一社”;通過推進千企幫村萬社聯戶工作,實現貧困村“一企幫一村”。並通過政策引導,把利益聯結做實,幫助有產業發展能力和意願的貧困戶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全部建立了如直接幫扶、委託幫扶、股份合作、資產收益、務工等利益聯結關係。

初冬時節,行走於新化的山水間,一朵朵產業之花競相綻放。在上級政府部門的支持下,在縣本級各級各部門的努力下,產業扶貧的全景畫卷正在3567平方公里的梅山大地打開。

近3年來,新化共推進實施省級重點產業扶貧項目3個;實施村級主導產業項目641個,實現所有行政村全覆蓋;所有村級主導產業扶貧項目和省級重點產業扶貧項目實現了貧困人口利益聯結全覆蓋;省市縣級農業龍頭企業帶動204個貧困村發展產業實現了全覆蓋;貧困人口自主發展產業獲得獎補實現了全覆蓋。

打造品牌產業“造血”不斷增強

產業有了,如何讓已佈局的項目更有活力?新化縣委、縣政府將目光落在了品牌打造和做大產業規模上。堅持把農業產業龍頭企業作為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延長產業鏈條、提升產品附加值的關鍵來抓,出臺支持土地流轉、農產品品牌建設、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特色產業鄉村培育的文件與工作意見,支持名牌農產品企業整合資源、做大規模,並加大農產品品牌創建與打造力度。

以茶葉產業為例,作為湖南紅茶的核心產區,新化近年來將茶葉產業作為主導產業來打造,通過制定產業發展規劃、出臺支持政策、加大新化紅茶公共品牌建設、走出去參加省級、國家級及全球性的展會等舉措,加大了對茶葉產業發展的引導,先後培育了“天鵬茶葉、渠江薄片茶葉、紫金茶葉”3個特色產業省級示範園,成功申報湖南省級優質農副產品(紅茶)供應基地;以黃精產業為例,新化縣是全省中藥材基地,也是黃精的優勢產區,在將黃精由野生改為家種、把黃精作為食品開發等方面走在其他產區前列,但新化縣並沒有躺在產業優勢上睡大覺,而是通過加大品牌建設、承辦兩屆湖南省黃精產業高峰論壇等措施,促進了產業發展,在今年順利捧回“中國黃精之鄉”的金字招牌。

類似舉措還有很多。也正是在這些舉措的保障下,茶葉、中藥材等扶貧菜單體系中的產業業態規模不斷壯大。近3年來,新化縣新擴茶園1.81萬畝,茶葉總面積增至8.01萬畝;黃精、百合、玉竹等中藥材新增2.8萬畝,總面積達18.5萬畝;水果種植面積新擴2.73萬畝,達到19.93萬畝;油茶種植面積增至14.6萬畝;常年稻田養魚面積15萬畝左右……;上述產業的社會美譽度也不斷提高:新化紅茶、新化黃精、白溪豆腐相繼成功註冊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一縣一特、一鄉一品、一村一品的集群優勢愈發明顯。天門鄉以萬畝茶葉和有機蔬菜入選國家農業產業強鎮示範鄉鎮、科頭鄉以萬畝特色水果基地入選湖南省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示範鄉鎮、奉家鎮渠江源村以“萬畝茶園億元村”入選農業農村部“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成功申報國家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先導區,成功創建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示範縣。

同時,新化加大對涉農資金統籌整合,2018—2019年,投入農業產業扶貧資金3.83億元,在中央、省級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的佔比例高達70.6%。同時,在縣級財力極為有限的情況下,設立扶貧產業發展基金,其中2018年2000萬元、2019年3200萬元,確保了產業扶貧資金需求。產業扶貧在脫貧攻堅中的作用愈發增強,為貧困戶脫貧提供了穩定保障。

產業花開碩果香。數據顯示,近3年來,新化縣共對18萬貧困人口發放自主發展產業獎補資金3.24億元,人平達1800元。通過貧困戶自主產業項目、村級主導產業項目、省級重點產業項目的實施,帶動貧困人口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以上兩項,使貧困人口人平增收可達3000元。2017年、2018年新化縣農民可支配收入分別為7920元、8871元,分別增長10.4%、12.0%。今年前三季度,該縣農民可支配收入達7471元,增長11%,增幅均高於全省、全市平均水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