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得出 住得下 能就業
近年來,晉中市在易地扶貧搬遷工作中,聚焦搬得出、住得下、能就業,讓貧困群眾安居與樂業並重、搬遷與脫貧同步,走出了一條先難後易、自我加壓、精準施策、主動創新的易地扶貧搬遷新路。
“十三五”期間,省下達晉中市搬遷任務26426人,實際搬遷26533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22909人,同步搬遷3624人。實現入住10406戶 26473人,入住率99.8%,其中貧困人口搬遷入住9055戶22039人,入住率96.2%。
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成效明顯
“80%進城、其餘進鎮”,晉中市按照這樣的易地扶貧搬遷總體規劃,提出以縣城安置、中心村安置和小區安置為主的“三為主”安置模式,成立了由住建、發改、扶貧、財政、國土、規劃、審計、交通、水利、國土、林業、教育、人社、衛計等部門組成的易地扶貧搬遷領導組。
先後制訂出臺《全市“十三五”時期易地扶貧搬遷實施方案》《2017-2019年全市易地扶貧搬遷行動計劃》《關於實施和順縣、左權縣脫貧摘帽包保責任制的通知》《關於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工作的實施方案》等政策性文件,堅持產業培育和就業幫扶協同並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同步跟進、舊房拆除和土地復墾互保共進、基層黨建和社區治理統籌齊抓,著力解決好“人錢地房樹村穩”七個問題。
截至目前,實際搬遷為26533人,實現了分房到戶、鑰匙到手。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22909人,同步搬遷3624人。實現入住10406戶 26473人,入住率99.8%,其中貧困人口搬遷入住9055戶22039人,入住率96.2%。
截至目前,全市新建的25個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全部實現竣工,竣工率100%。貧困人口搬遷對象已脫貧6999戶19850人,脫貧率95%。主要工作指標均超額完成年度目標任務。
資金承接管理順暢,確保了易地扶貧搬遷項目順利實施。2016年至2018年,全市承接 “十三五”時期全市易地扶貧搬遷資金9.17億元,全部足額撥付到縣。其中:中央預算內投資5481萬元,地方政府債券資金2.61億元,專項建設基金4514.5萬元,長期政策性貸款資金5.64億元用於建房配套資金補助、拆舊復墾獎補、同步搬遷人口補助。
整村搬遷拆除復墾進展順利。截至目前,全市舊宅基地拆除10353戶,拆除率94.72%。其中:昔陽縣、靈石縣達到100%。全市舊宅基地復墾完成6768戶,復墾率61.92%。其中:昔陽縣、靈石縣達到100%。全市158個深度貧困自然村全部完成搬遷,整村搬遷率100%;舊房拆除117個村,佔比74%;完成復墾47個村,佔比30%。
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得到長足進步。在易地搬遷安置小區附近配套28個衛生院(所、室)、20箇中小學校、15個幼兒園、24個活動室、22個文化廣場和36個社區服務站點。
產業就業後續扶持惠及力度進一步加大。目前,產業配套惠及搬遷貧困人口22946人,就業安置4803人,基本實現每個搬遷家庭有1人穩定就業。
蹚出易地扶貧搬遷社區治理晉中路徑
發揮黨建引領作用,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小區逐步融入“社區化”管理。
榆社縣按照“一方隸屬、雙重管理”的模式,對搬遷村管理進行責任劃分。
在易地搬遷小區建立聯合黨支部設置黨小組41個,每個聯合黨支部設書記1名、副書記1名、委員1名。
制定了《易地扶貧搬遷片區聯合黨支部工作制度》《易地扶貧搬遷片區聯合黨支部工作職責》《易地扶貧搬遷片區聯合黨支部會議制度》《易地扶貧搬遷片區聯合黨支部議事規則》《黨小組的工作任務》等規章制度,確保了對社區的有效管理。
同時,他們對舊村整體拆除的搬遷村獎勵20萬元,在縣城區集中安置點配套建設150張床位的養老院,採取“搬遷小區+扶貧車間”、勞務輸出、居家就業、提供公益性崗位、舊村產業發展、新建敬老院等辦法,多措並舉保障搬遷群眾生活。
和順縣以“黨建+”為引領,按照“一方隸屬、雙重管理”的模式,成立易地扶貧搬遷小區聯合黨支部,設置黨小組41個,每個聯合黨支部設書記1名、副書記1名、委員1名,以村為單位開展食用菌大棚種植培訓、扶貧車間手工業加工培訓258期,培訓學員2288人。
按照“活動共融、資源共享、機制共建”的思路,完善幼兒園、衛生室、日間照料中心、“一場所六中心”等功能,全面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制定小區居民行為規範,開展“最美家庭”“小區好人”評選活動,提出了群眾有訴求第一時間受理、群眾有困難第一時間解決、群眾有問題第一時間答覆、群眾有意見第一時間整改的“四個第一”工作標準。
昔陽縣堅持做到“三個同步”提升服務保障。同步建設了新城幼兒園、小學、綜合性全科民營醫院,開通了105免費公交,解決了“上學難、看病難、出行難”問題,安置小區實現了硬化、綠化、美化、亮化、淨化,通路、通電、通水、通電視、通網絡,有日間照料中心、健身活動室、文體廣場、醫療室、超市、閱覽室、澡堂、理髮室的“五化、五通、八有”目標。
真正把易地扶貧搬遷工作作為頭號工程來抓
市、縣黨政“一把手”親自掛帥,親自督戰,親自落實,從全局上謀劃,細節上指導,精力上傾斜。圍繞解決好“人、錢、地、房、樹、村、穩”問題,實行“六環聯動”縣級領導包保責任制,吃透政策、用足政策,市財政專列3200萬元資金支持各縣因地制宜發展特色優勢產業,提前兩年完成“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任務。
堅持“三到位”要求,確保易地扶貧搬遷拆除工作取得實效。今年以來,各縣將大力推進舊房拆除、復墾複綠工作作為重點工作,按照“縣級領導包保、一村一方案、一戶一專班”方式,完善獎補政策和辦法,因地制宜、分類施策,採取超常舉措,統籌安排,協調推進,做到了組織領導、政策宣傳、責任壓實“三到位”。
截至目前,全市舊宅基地拆除10353戶,拆除率94.72%,其中:昔陽縣、靈石縣達到100%。
產業成為易地搬遷後的根本支撐
貧困縣堅持搬遷安置與後續產業扶持同步謀劃、同步推進,因地制宜、多措並舉、精準施策。
和順縣堅持易地搬遷與發展後續產業同步推進,在義興鎮堯村、串村兩個集中安置點流轉土地754.2畝,投資4205.63萬元建設食用菌大棚1600個,與山東壽光市聖農溫室工程有限公司合作後,1355戶有勞動能力搬遷戶戶均增收在5000元以上。
左權縣投資885.14萬元入股46.4兆瓦聯村光伏電站,覆蓋32個整體搬遷自然村620戶貧困戶,目前,已撥付832.18萬元,戶均增收1100元,實現了整體搬遷村貧困戶光伏扶貧受益全覆蓋。
榆社縣發展中藥材訂單農業、穀子種植產業覆蓋項目,帶動整村搬遷人口2604戶6105人,戶均增收500元。
“扶貧車間”助搬遷群眾家門口就業增收。榆社縣全力打造“就地就近式、轉移輸出式、兜底保障式”後續產業就業新路徑,建設扶貧工廠14個,12個正式運行,貧困戶轉移就業627人,安置易地搬遷戶就業327人,年人均增收1.8萬元。開展打開氣球製作和密碼鎖加工、紙箱沾合、扎花等靈活就業,2000餘人年均增收8000餘元。打造榆社古建、家政服務等勞務品牌,搬遷貧困勞動力外出務工2584人,年人均收入1.7萬元;舉辦扶貧車間招聘會共4次,2875人求職登記;開展就業培訓36期1041人,實現就業 660人。
和順縣投資2600萬元,在兩個安置小區建設了兩個扶貧生產車間,先行入住的5個企業提供就業崗位422個,263個貧困人口實現家門口就業,人均增收1至2萬元。
昔陽縣堅持縣城大物業用工、園林管護、環衛保潔、免費公交、廉租攤位等用工向搬遷戶傾斜,勞務輸出536人,公益性崗位安置65人。依託扶貧車間引進大寨製衣、天津仿真花、手工刺繡三家勞動密集型加工企業,直接吸納帶動400多名貧困人口,消除了零就業家庭。
左權縣建設扶貧車間4個,從技能培訓、勞務輸出、公共服務、企業帶動等方面精準設置就業保障崗位1254個,對有勞動能力的搬遷戶簽訂就業合同實現就業全覆蓋。
靈石縣針對無勞動能力的貧困戶,探索開展“金融扶持,貸資入股,固定分紅”等後續產業發展模式,增加貧困人口資產性收入。(趙光耀 張建東)
閱讀更多 晉中觀察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