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3 繼往開來 在新時代做出新貢獻

1978年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做出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開啟了中華民族由站起來走向富起來的歷史征程。

改革伊始百廢待興,改革路徑需要探索,作為改革開放的一項舉措,在鄧小平同志倡導和支持下,榮毅仁同志於1979年組織創辦了中信,肩負起改革試點和開放窗口的歷史使命。可以說,中信的成立因應了時代的需要,中信的發展始終與改革開放的偉大進程緊密相連。40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正確領導下,在歷屆中央主要領導同志關懷支持下,幾代中信人胸懷使命、勇於擔當,團結拼搏、銳意進取,推動中信集團不斷做大做強,較好地履行了國有企業的政治、經濟和社會責任,取得了顯著的發展成就,在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道路的發展進程中進行了不懈探索,為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出了積極而獨特的貢獻。


繼往開來 在新時代做出新貢獻

常振明同志在慶祝中信集團成立40 週年大會上發表講話


一是實現國有資產大幅保值增值,切實履行了國有企業經濟責任。中信成立初期,國家初始投入資金為2.4億元。成立10年後總資產和淨資產分別為267億元、27億元,成立20年後分別為2682億元、367億元,成立30年後分別為21517億元、1374億元,每10年為一個臺階,實現了跨越式增長。截至2018年年底,集團總資產68000億元、淨資產3348億元、營業收入4674億元、利潤總額852億元,分別較成立30週年時增長316%、144%、124%和141%。2009年中信首次進入《財富》“世界500強”企業排行榜,2019年為第137位;2018年在中國品牌價值百強榜名列第18位,品牌價值918億元,居綜合性企業之首。40年來,中信累計為國家貢獻稅收4072億元。從國際大廈到京城大廈再到今天的中信大廈,不斷刷新的北京地標新高度,也是中信不斷取得新成就的象徵。

二是服務改革進程,根據國家需要與時俱進地完善業務結構、推動轉型升級。成立初期,中信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發揮“拾遺補缺”作用,通過“三個引進”支持國內建設,聚焦國民經濟急需而又薄弱的能源、交通、原材料等領域,與外國投資者合作成立了一批合資企業,打破了“既無內債也無外債”的觀念,率先在國際金融市場發行債券,利用外資救活了“儀徵化纖”項目,促進了對外開放;除大力開拓投資業務外,中信還前瞻性地成立了中國第一家國際經濟諮詢公司,創建會計師、律師事務所等專業服務機構;建設了第一座高檔涉外商務辦公樓,組建了亞洲第一家區域性的商業衛星運營企業,首家成立由國有企業創辦的商業銀行,逐步開展證券、信託、基金等多領域金融業務,在諸多領域創新探索、引領發展。2000年以後,改革經營體制,成為國家授權投資機構,積極拓展有發展前景的實業投資業務,整合重組房地產、境內外銀行業務和工程承包業務。黨的十八大以來,積極佈局戰略性新興產業,進入節能環保、現代農業、機器人、汽車零部件製造、消費等領域,不斷鞏固金融服務與實業投資並舉的綜合經營格局。

三是打造龍頭企業,鞏固競爭優勢,一批子公司居於行業領先地位。在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中,中信按照“做行業領導者或者與行業領導者合作”的理念,注重打造行業龍頭企業作為中信的主要力量參與國內外市場競爭。中信銀行成立於1987年,依靠中信自身力量完成改制重組,2007年實現A+H股同步上市,近年來屢獲英國《銀行家》雜誌“中國最佳銀行”等殊榮,是國內領先的股份制商業銀行。中信證券成立於1995年,2005年成功兼併華夏證券並化解其經營風險,2003年和2011年分別實現A股和H股上市,目前綜合實力居亞洲證券公司第一。2002年更名重組的中信信託,目前已發展成為國內規模最大、綜合實力最強的信託公司。1993年進入中信泰富的中信特鋼,通過併購湖北新冶鋼、大冶特鋼和青島特鋼,2019年實現整體上市,成為全球最大的特鋼生產企業,年產能超過1300萬噸。中信重工1993年進入中信,2012年在A股上市,昔日的洛陽礦山機械廠今天已躋身我國裝備製造業高端之列。2009年整合國際工程承包業務成立的中信建設,卓有成效地開拓國內市場和亞、非、拉市場,承建了北京奧運會主會場“鳥巢”等一批有全球影響力的項目。1988年興建的中信戴卡已成長為全球最大的鋁車輪和鋁製底盤零部件供應商,鋁輪轂全球市場份額近30%。中信出版的經管類圖書佔國內市場份額第一,全國圖書零售市場佔有率第二。1992年至2012年,中信作為開發建設主體成片開發的寧波大榭島,是迄今為止我國唯一一個實質由企業管理的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四是服務開放戰略,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國際化發展取得了豐碩成果。20世紀80、90年代,中信發揮對外窗口作用,根據當時國家短缺、長期依賴進口物資的需要,率先在海外投資資源能源領域,先後在澳大利亞、加拿大、美國和新西蘭等國家投資了波特蘭鋁廠、加拿大紙漿廠、美國鋼廠等一批項目。進入新世紀以來,大力發展國際工程承包業務,在亞非拉的伊朗、安哥拉、阿爾及利亞、委內瑞拉、哈薩克斯坦、白俄羅斯等發展中國家承建了地鐵、高速公路、社會住房以及一大批工業和農業等項目;同時繼續深耕海外資源能源領域,先後在澳大利亞、印尼、哈薩克斯坦、秘魯、剛果(金)等國家投資了磁鐵礦、石油、有色金屬等項目,持續為國家資源能源供應貢獻力量。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後,中信依託海外投資和國際化經營的豐富經驗,發揮品牌和人才優勢,重點聚焦在沿線亞、歐、非洲國家開展金融服務、基礎設施、社會住房、裝備製造、資源能源、信息通訊等業務,累計提供金融資金支持超過200億美元,國際工程總承包已簽約並開工項目31個,在施項目合同金額49億美元。中信戴卡摩洛哥工廠是中摩現代工業產能合作的第一個項目,中信銀行收購了哈薩克斯坦阿爾金銀行,中信歐洲公司承接了華信在捷克的資產和項目。緬甸皎漂深水港及工業園項目合同金額100億美元,對我國西南地區面向印度洋方向開放具有重大戰略意義。在對外合作過程中,中信與項目所在國建立了良好的關係。中信成立以來,多次成功舉辦國際性經濟研討會,宣傳我國對外開放政策,特別是在1989年特殊背景下舉行的研討會,邀請和接待外國政要來華交流,以獨特方式促進了中外溝通,對打破西方國家制裁起到了積極作用。

五是在港澳投資佈局,積極促進港澳順利迴歸和“一國兩制”的實施。中信成立後不久,即於1987年在香港設立中信香港集團,並於1990年收購香港上市公司泰富發展,1991年重組後,中信泰富成為中信在港主要經營平臺,陸續在香港投資了銀行、貿易、航空、基礎設施、電力、電訊、房地產等業務。1986年,中信收購瀕臨倒閉的香港嘉華銀行,創造了香港處理“問題銀行”樣板的“嘉華模式”。2008年在全球金融危機中,中信泰富發生澳元期貨合約危機,中信採取一攬子市場化、專業化解決方案,幫助中信泰富恢復正常運營,維護了香港金融穩定。2011年,中信集團完成整體改制併成立中信股份,2014年,中信集團將中信股份成功注入中信泰富,實現在香港聯交所整體上市,不僅支援了國家財政、改善了自身經營結構,而且完善了自身的資本金補充機制。2013年中信國際電訊收購澳門電訊,並加大投資,將其發展為澳門最具實力的全業務主導電訊運營商和澳門智慧城市建設的主導運營商。多年來,中信以實際行動為促進港澳經濟發展、穩定民心信心、確保港澳順利迴歸和保持繁榮穩定發揮了積極作用。

六是創新商業模式,推進業務協同,打響了中信綜合服務品牌。在服務改革開放過程中,中信逐步發展成為金融服務與實業投資並舉、我國最大的綜合性企業集團之一。綜合經營是中信的鮮明特徵,也是獨特的競爭優勢。近年來,中信牢固樹立“以客戶為中心”經營理念,與客戶共生共享、共創新可能,通過開展內外部業務協同提供綜合服務,滿足客戶多樣化需求。金融子公司聯合開發和銷售交叉產品;實業子公司以項目為先導開展聯合投資,深度參與和支持區域發展;中信建設打造“聯合艦隊”模式,與國內企業“抱團出海”,在境外建成了一大批工程承包項目;中信戴卡開創“國民共進”模式,聯合和帶動一批民營企業發展;中信農業科技通過隆平高科打造“產業平臺+社會資本”合作模式,使中國種業企業首次進入全球前十行列。面對風起雲湧的信息化浪潮,2016年集團啟動“互聯網+轉型”戰略推進商業模式創新,利用人工智能、雲計算、大數據和物聯網等新技術平臺,通過聯結內外資源、客戶、服務等,推動傳統企業向數字化企業轉型,進一步釋放綜合性企業的協同效應。中信銀行與百度合作成立的百信銀行是國內第一家法人直銷銀行,在互聯網金融領域打造“百信模式”;中信重工等子公司也形成了一批具有示範意義的應用項目。

七是投入大量資源,積極回饋社會,切實履行了企業的社會責任。20世紀90年代起,中信先後承接洛礦、541總廠等當時遇到經營困難的國有企業和改制剝離企業,通過持續投入資金、改善管理和引入市場機制等措施,已成功推動其走上良性發展軌道。中信積極主動承擔對口支援西藏申扎、定點幫扶雲南元陽和屏邊以及重慶黔江等少數民族貧困縣任務;按照黨中央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等部署要求,三十年來累計投入扶貧援藏資金6.67億元,通過開展產業和消費扶貧、小康示範村建設等,改善當地居民生活水平;較早參與美麗中國建設,成功打造了河北黃羊灘治沙造林等綠化工程;第一時間參與抗擊地震等各類重大自然災害行動,大力支持教育、體育和文化事業發展。此外,中信在實施境外項目過程中也注重履行社會責任、促進民心相通,在當地樹立了中國企業負責任的社會形象。

同志們,40年櫛風沐雨,40年春華秋實。今天的中信已發展成為“綜合優勢明顯、若干領域領先、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國際一流綜合性企業集團”。中信的發展是改革開放事業蓬勃發展的一個生動縮影,中信的成就是我國實現歷史性變革、取得歷史性成就的一個真實寫照。中信取得的所有成就,歸功於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歸功於歷屆領導班子和幾代中信員工的頑強拼搏,歸功於股東、投資者和客戶的信任與支持。在這裡,我們要特別感謝榮毅仁、魏鳴一、王軍和孔丹同志,他們是中信不同歷史時期的領路人,為中信各個階段的發展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重要貢獻;我們要特別感謝廣大中信員工,40年的奮鬥歷程融合了幾代中信人的智慧、心血與汗水,他們用勤勞勇敢、創新卓越、誠信奉獻,凝聚成推動中信前進的磅礴力量,成就了今天的中信事業。我們要向這些前輩以及所有中信人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40年發展歷程中,中信形成了很多優良傳統和寶貴經驗。一是堅持加強黨的領導。成立初期,中央專門為中信制定了“黨組六條”,確保中央的決策意圖在中信得到貫徹。歷屆黨委高度重視黨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制度建設和反腐倡廉建設。中信始終把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作為自己的“根”和“魂”,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在新形勢下充分發揮黨組織領導作用,持續探索具有國企特色的黨建之路,以政治建設引領中信始終行進在正確方向和軌道上。二是堅持服務國家需要。中信始終以服務改革開放事業為己任,根據國家需要及時調整發展戰略、優化業務格局,積極履行國企責任。三是堅持開拓創新。創新是中信的基因,中信始終敢為人先、銳意進取,在業務、技術、商業模式和管理方面主動創新的同時,始終保持自身的生機和活力,為綜合性企業改革發展、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了寶貴經驗。四是堅持走市場化道路。榮毅仁同志親自制定的中信第一個章程就明確了公司要“按照經濟規律辦事”,中信多年來始終按照市場規律參與競爭、運用市場資源推動自身發展;同時採用市場化激勵機制,吸引和培養了一大批具有國際視野、專業技術能力的優秀人才。五是堅持打造優秀品牌和企業文化。榮毅仁同志親自倡導的“32字中信風格”以及在此基礎上提煉形成的“12字核心價值理念”,是中信40年形成的最寶貴無形資產和文化財富,激勵著一代代中信人秉承以客戶為中心的經營理念、重義守約的義利觀,紮根中信、弘揚品牌、服務社會、奉獻國家,推動中信事業行穩致遠。

黨的十九大明確規劃分兩步走、到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長征目標和路線圖,中華民族正昂首行進在強起來的新徵程上。中信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踐行國家戰略、助力民族復興,全面加強黨的領導,認真弘揚中信優秀企業文化,把自身命運與民族復興偉大事業緊密相連,以打造百年基業和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為目標,積極戰勝前進道路上的各種風險挑戰,全力推動各項業務高質量發展,努力創造無愧於新時代的輝煌業績,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做出中信集團應有的新貢獻。



* 常振明,中信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