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1 渾源縣大力發展鄉村旅遊 全域旅遊開新篇

渾源縣大力發展鄉村旅遊 全域旅遊開新篇

恆山腳下神溪溼地滿池荷花旁,貧困戶通過售賣當地特色小吃賺取收入。 安興旺 攝

在渾源縣鳳凰山腳下,有一處神奇所在,名叫神溪溼地。出縣城行大約四公里,再沿著鄉間小路行走十分鐘,神溪荷花湖就在眼前。盈盈帶水的荷花,水天一色的風光,清新淡雅的空氣,讓人心曠神怡、驚歎不已。

這是渾源縣發展鄉村旅遊的一項傑作。近年來,渾源縣大力發展鄉村旅遊,通過鄉村提質工程,努力實現鄉村旅遊和脫貧組成的“1+1>2”的創新模式,為全縣年內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再添濃墨重彩。

村民吃上旅遊飯

文旅創收惠民生

“沒想到渾源縣還有這麼多好玩的地方,孩子玩了一天都不想走,很多人看見我發的朋友圈,都想帶著孩子來轉轉。”今年國慶假期,來渾源縣南榆林鄉二嶺村民俗藝術客棧寄宿的天津遊客高小葉對渾源鄉村遊是流連忘返。

穿地道、拜關公,體會當年抗戰時期二嶺村民的生活,烽火臺上燃狼煙,土窯洞裡聊當年。一幕幕的景、一幕幕的情,二嶺村民帶著好奇,帶著對新生活的憧憬釋然開懷。

“我們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正如村民所說,如今的二嶺村一改往昔崢嶸歲月,佈局新穎的鄉村面貌吸引著遠道而來的遊客。地勢高,日照充分,早晚溫差大,加上品種改良,讓二嶺村產出的雜糧、馬鈴薯分外好吃,特別受遊客歡迎。國慶期間,民俗藝術客棧的14套窯洞,26間房屋全部早早預訂一空,接待遊客量100多人次。

渾源縣發展鄉村旅遊的同時,緊緊圍繞脫貧攻堅,讓貧困戶“共建、共治、共享”文旅脫貧成果,實實在在的“農家樂”旅遊創收讓村民的錢包更鼓了。今年9月份,渾源縣推出以神溪國家溼地公園為舞臺的實景劇《神溪記憶》,其中,充分動員200多名貧困戶參與演出,在既得利益的同時,又帶給大家精神上的享受。

“村裡遊客多了,俺一天能賣上百碗涼粉,連自家院裡種的西紅柿都賣光了。”談起《神溪記憶》帶給村裡的變化,60歲的貧困戶楊大娘喜上眉梢。

立足特色做文章

全域旅遊開新篇

臺上古韻咿呀,臺下掌聲雷動。今年,在渾源縣南榆林鄉北紫峰村新建的文化舞臺上,鑼鼓咚鏘、胡笙悠揚,演唱聲不絕於耳,一場場由渾源縣福祿文化傳媒中心帶來的文化扶貧演出深受群眾喜愛,也引得遊客紛紛前來看戲。

“今年,我村被評為全省第二批旅遊扶貧示範村、首批百家3A級鄉村旅遊示範村。日後,我們村要靠周邊現有自然資源連片發展,建成集觀光、旅遊、住宿、餐飲於一體的生態旅遊村。”提起未來,北紫峰村支部書記梁福信心滿滿。

多年來,渾源各鄉鎮都鉚足了力氣發展鄉村旅遊,駝峰鄉依託2017年、2018年在全鄉範圍內實施的近50公里“四好農村路”和1萬餘畝“坡改梯”工程的優勢,以“騎行駝峰、山水田村、非遺高窯、特色農業、七彩梯田”品牌為著力點,全力發展鄉村文旅這一朝陽產業。官兒、吳城等緊緊圍繞生態休閒目標,打造特色景點,充分利用隨處可取的石塊、木板等原料,依照各村的地形地貌,建成了造型各異的標識牌、涼亭、柵欄牆等,點綴于山村綠林間。

各鄉鎮旅遊亮點由點成線、由線成面,渾源縣“全域旅遊”已逐步成型。

頂層設計繪藍圖

旅遊產業上臺階

民風淳樸的二嶺民俗藝術客棧、堪比九寨溝旖旎風光的龍蓬峪、一段極具傳奇色彩《神溪記憶》的震撼上演……在渾源縣,一個個鄉村旅遊項目爭奇鬥豔,一批批外地遊客爭相叫好,一個個貧困戶吃上“旅遊飯”,“旅遊+扶貧”的大格局已初見端倪。

發展鄉村旅遊是渾源縣委縣政府傾力打造的一項民生工程,尤其是決戰脫貧攻堅以來,渾源縣充分發揮旅遊資源大縣優勢,以文旅產業帶動其他產業加快發展,形成以旅興農、以農助旅的“農業+旅遊”的融合發展態勢。

今年以來,渾源縣圍繞創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工作目標,全面深化全域旅遊發展理念,大力推進恆山景區開發和重點項目建設,持續開展旅遊整體營銷和旅遊市場監管,多措並舉,推動旅遊業由“景點旅遊”向“全域旅遊”發展模式轉變,構建新型旅遊發展格局。

在多次實地調研、座談、修改基礎上,高質量完成了《渾源縣全域旅遊規劃》《渾源縣創建全域旅遊示範區配套工作實施方案》編制工作,明確發展目標,細化工作舉措,落實責任清單。

縣裡全力支持有旅遊資源的14個貧困村發展旅遊產業,今年申報成功5個省級旅遊扶貧示範村和2個省級旅遊示範村,目前已經下達資金2077萬元,項目落地後,可帶動1115戶貧困戶2689人實現脫貧,旅遊扶貧模式的短期和中長期效應已經形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