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1 工作5年,20萬積蓄一夜蒸發:生活太辛苦,因為做了太多無效努力

前兩天,從一個朋友那聽說,我們共同認識的一個人,最近又被人騙了20萬。

之所以說“又”,是因為,他已經不止一次被騙了,每次要麼是被熟人,要麼是被認識不久的朋友騙,但無一例外的,沒有一次追回損失。

我們感嘆,他怎麼那麼倒黴,每次騙子都找上他,辛辛苦苦攢點錢,全都給了騙子。幾年工作下來,簡直是在給騙子打工。

但,仔細想想,他的每次被騙,其實都有跡可循。


一、只和對的人交往,你的生活會輕鬆一大半

旗下有眾多知名藝人的著名經紀人楊天真,有一次接受記者採訪。

記者問她:你旗下這麼多藝人,但是負面新聞卻不多,你是怎麼做危機公關的呢?

楊天真答到:處理公關危機的最好辦法,就是防止危機的發生,而防止危機發生的最好辦法,就是不籤會出問題的人。

她說,在籤藝人前,她會花大量時間考察對方的人品,保證對方即便遇到了突發狀況,也不會犯下什麼無法彌補的錯誤。

聽上去特別簡單的大實話,簡直是真理。看似最看不見摸不著的人品,其實才是最可靠的。

以開頭我說的那個朋友為例,之所以他特別容易吸引騙子,並不是他有什麼特殊體質,也並非人傻錢多(傻不傻的現在不好妄下結論了,但是錢真的不多),而只是,不懂得識人。

那些騙他錢的人,最開始都是大面積撒網,找很多人都借了錢,並且有的還承諾給利息。

但是大部分人,要麼覺得對對方不瞭解,要麼通過側面打聽之後覺得不靠譜,都拒絕了。

只有這個朋友,覺得對方寫了借條,還能跑麼,大大方方把錢借出去了,借完之後,不但人家真的跑了,而且,他發現,人家借條根本用的不是真名。

就這樣,人家拿著他辛苦攢了好幾年的工資,他卻連人家的名字住址工作單位都不知道。

生活中,像這個朋友這樣人,其實不在少數:

很多女生,經常說自己專招渣男,總是遇人不淑;

很多老闆,都抱怨自己總也找不到好員工,經常遇到難纏的下屬,甚至經常鬧到去仲裁。

巴菲特在總結自己的投資策略時曾指出,投資的竅門,就在於買進那些優質企業,剩下的就是等著其按照慣性成長。

同樣,讓生活變得不麻煩的最好方式,就是找到對的人。遠離那些總是給你找麻煩,卻從未對你有過正向幫助和影響的人,是讓自己生活變輕鬆的第一個秘訣。

工作5年,20萬積蓄一夜蒸發:生活太辛苦,因為做了太多無效努力

二、別過於執著於自己不擅長的事

上大學的時候,我所在的學校對英語格外重視,不管什麼專業的學生,都必須要求通過英語六級,否則不能取得畢業證書。

於是乎,圖書館的每個角落,都能看到埋頭於四六級考題的學生,每間宿舍,都有帶著耳機反覆練聽力的人。

不得不說,學校的這種強制要求,對很多上了大學就準備放羊的學生,還是有益的。

只不過,對於那些天生就對英語有牴觸,或者基礎真的很差的學生,就是一場噩夢。

我見過很多同學,不是不努力,而是幾乎把四年的時間都用來學英語,卻仍然無法達到要求。

對於很多人來說,英語,並不是靠努力就能學好的,學不好,真的就是學不好。

結果就是,四年時間,專業課草草應付,其他任何業餘愛好都沒有開展,也沒有時間按照興趣閱讀,而只是背了無數的單詞,做了無數習題,除了讓自己更加反感英語,什麼都沒有得到。

當然,對於這種強制的要求,我們無法選擇,但工作後,我經常發現,有些人卻自發地沉迷於自己並不擅長的事:

本來已經工作了,看到之前的同學考上了研究生,自己也非要考,一年兩年,年年準備,年年沒考上,卻仍然堅持靠,也不管自己讀研究生是為了什麼;

明明做業務做得風生水起,但是執著於一定要做到管理崗位,耗盡心血卻沒得到一個下屬的擁護;

看到全民創業萬眾創新,也不管自己是不是有積累和專長,一次次地投入到創業再失業的輪迴中。。。

雖然,有句話叫做“以大多數人努力的程度,根本用不著拼天賦”,但,很多人卻並不是用這句話來激勵自己努力,而只是用它來掩蓋自己選擇道路時的盲目。

很多路,我們可以非常努力地堅持走下去,甚至跪著走下去。

但是,何必呢?

為什麼不在選擇時多花些時間,又或者,在發現了自己並不適合時,捨得及時調整,找到那些自己真正有天賦的領域呢?

得過雨果獎的年輕作家郝景芳,本科和研究生讀的都是物理天文方向,但博士時,卻選擇了經濟學。

有人問她,為什麼會換專業?

她說,因為上研究生時就發現,自己在物理方面,並沒有太多天賦,那些有天賦的同學很快能理解的東西,自己卻需要花幾倍的時間才能明白,再堅持下去,沒有意義了。

她可能不是物理的天才,但卻是個活得很明白的人。

懂得及時止損,懂得把時間花在那些投入產出比最高的地方,不和自己較勁,是讓我們人生更加輕鬆的第二個有效辦法。

正如查理芒格所說:如果從一開始就做一些可行的事情,而不是去做一些不可行的事情,你成功的幾率要大得多。這難道不是顯而易見的嗎?

而判斷自己是不是擅長某事的一個方法,就是在和別人付出了同等努力的情況下,你是不是能夠做的比別人,好那麼一點點。


工作5年,20萬積蓄一夜蒸發:生活太辛苦,因為做了太多無效努力

三、避免陷入“一定要做點什麼”的陷阱

還記得前兩天,網易那個因為生病,被裁員的員工嗎?

在他那封長長的公開信中,讓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在回顧自己5年沒日沒夜的加班後,得出的結論:

原來,自己這些年的加班加點,絕大部分,都沒有任何意義。

更為諷刺的是,他在信中也指出,自己曾經認為,那些到點就下班的人,都是在虛度自己的青春,而只有像他這樣,每天拼到凌晨,才是努力的年輕人該有的樣子。

我們總是會陷入一種自我感動的想法,覺得只有做點什麼,只有讓自己不那麼輕鬆,讓自己忙起來、吃點苦,才是正常的樣子。

我家有個親戚,90年代時,就是一家大公司的領導,自己也一直在外面做生意,在大家都沒什麼錢的年代,他算是第一批富裕起來的人。

結果,幾十年下來,他一直在做生意,也一直在賠錢,至今不但沒有積攢下什麼積蓄,還因為經營不善,欠了別人很多錢。

而試想,如果他在當年什麼都不做,而只用積蓄在中心地段買上幾套房子,然後輕鬆愜意地想幹嘛幹嘛,他現在過得,也是截然不同的生活。

用知乎大V李栩然的話說,很多時候,我們的努力,都只是在原地高抬腿。

這種高抬腿,要麼徒增消耗,甚至有時,會讓我們自己,一不小心,踩到坑裡。

塔勒布在《反脆弱》中,將這種“一定要做點什麼”的執著想法,稱為“醫源性損傷”。

他在書中舉了這樣一個例子:

20世紀30年代,389名兒童在紐約市的一家醫院,接受檢查。

經過醫生診斷,其中的325名兒童,被要求切除扁桃體。

而實際上,扁桃體發炎的發病率,只有2%-4%。也就是說,那些被拉進手術室的300名兒童中,最多隻有16個人,是真正需要手術的。

而其他人,都只是滿足了那些“不得不做點什麼的醫生”的自我感動需求。

很多時候,我們都被“要努力”“要拼命”“工作就是修行”洗了腦,對吃苦上了癮,卻從來沒有想過,我們吃的苦,真的是必須的嗎?

網上曾有人提問:苦難有什麼價值?

底下很多雞湯答案:苦難能磨練人的意志、苦難能增強我們的抗壓性。。。

但事實是,有些苦難,就是苦難,有些彎路,就是彎路,它們不但毫無意義,甚至適得其反。

放棄“什麼都沒做就是犯罪”的執念,不要為了努力而努力,是讓我們生活變輕鬆的,第三個方法。


工作5年,20萬積蓄一夜蒸發:生活太辛苦,因為做了太多無效努力

生活並不容易,很多時候我們只是為了留在原地,都要拼盡全力,所以,我們更應該放下執念,節省體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