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8 青海:規模化林場建設讓荒山變綠地

青海:規模化林場建設讓荒山變綠地

青海:規模化林場建設讓荒山變綠地

西岔溝山坡上,來自西莊村的村民們正在造林綠化

青海:规模化林场建设让荒山变绿地

荒山造綠進行時……

青海:规模化林场建设让荒山变绿地

西岔溝規模化林場栽植點

數據顯示:截止今年9月,我省完成林草生態建設投資50.66億元,為年度目標任務的126.65%,再創歷史新高,天然林及國家級公益林管護任務完成率100%。

近三年來,青海全省共完成營造林1200多萬畝(80多萬公頃),是我省林草生態建設歷史上造林規模最大、森林資源增長最多的三年。

2019年規模化林場造林項目是我省建設青海省湟水規模化林場試點工作的具體體現,也是國土綠化提速三年行動計劃的重點工程。為此,記者深入各造林點,感受數據背後的點滴成就……

大通:生態優先,構築城鄉一體化生態濾網

早在今年10月下旬,秋季綠化正熱時,在西寧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塔爾鎮西莊村西岔溝海拔3200米的山坡上,來自當地村莊的綠化工人們植樹造林的身影隨處可見,挖坑、搬樹苗、填土壓實、澆水……一幅忙碌的造林場景盡收眼底。

因為地處大通縣腦山地區,西岔溝天氣也風雲多變。有時溝外天氣尚算晴朗,但溝內卻風雨交加。雖然土壤條件較好,但道路多石頭溝坎,交通極其不便,運苗木的車子進不來,工人們也只好人工揹著苗木進溝再栽種。

“從10月份開始,我們從山頂往山腳開始了秋季造林,目前已完成綠化面積166.7公頃,西岔溝裡的幾處山樑上已基本栽種完成。”規模化林場負責人馬啟祥告訴記者。

據隨行的大通縣林業站副站長張永碌介紹,這片正在綠化的地域是今年大通縣規模化林場造林任務之一,造林人員都是來自當地村裡具有多年造林經驗的村民。張永碌告訴記者:“為保證造林的苗木質量,我們在供苗單位的苗木出圃之前進行苗木調查,對苗木質量嚴格把關,對所有上山的苗木進行前期處理。在苗木選擇上,主要以適宜當地的雲杉、圓柏為主。除了保證栽植技術以外,還要在生態優先的基礎上堅持宜喬則喬、宜灌則灌、宜草則草、接近自然的治理理念,以封山育林、人工造林為主的綜合治理模式。”

今年70多歲的西莊村村民周文良,可以算是村裡經驗豐富的綠化帶頭人,談起綠化種植,周文良頗有信心。“我之前在朔北鄉窵溝陰山當了3年的護林員,今年正好趕上在自家村門口進行規模化林場建設,又遇上農閒時節,就組織鄉親們一起栽樹,一來這是自己的老本行了,二來還增加了收入。通過正確的栽植方法,我對自己栽種的樹苗的成活很有信心。現在通過植樹造林,改善生態環境,我感覺用不了幾年,這裡地草也長起來了、樹也長起來了,我們生活的家園生態環境也會越來越好。”

“規模化林場的實施造林對當地構建生態屏障,可以說意義非常重大。通過近一個多月的造林,當地的村民對現在的規模化林場建設非常支持,特別是在這種沙石較多、海拔較高地帶,老百姓更能認識到造林的積極意義。”張永碌說道。

“我們栽樹每天平均可以掙100元。讓荒山變綠地,最終受益的還是我們這裡的村民。”西莊村安家大隊村民馬雪青高興地說道,從今年3月底,她和鄉親們就開始為村裡荒廢了多年的土地披綠了。

站在大通縣朔北鄉窵溝陰山的山坡上,聽著遠處割灌機修整灌木隔離帶發出的機器轟鳴聲,看著眼前長勢旺盛的小樹苗,已經從5年前剛栽種時的40-50釐米長至120釐米有餘……在場的一行人感慨萬千。如今,這片昔日的荒山已成為了大通縣民族團結進步示範林。

“森林覆蓋率達38.1%,位居全省第一;城鎮綠化覆蓋率達到35.2%,先後被國家發改委、國家林業局等國家部委確定為國家循環經濟示範縣建設地區、全國生態文明示範工程試點縣……”近年來,大通縣始終堅持生態優先,把造林綠化作為全縣中心工作的重中之重,充分發揮和利用森林多種功能和綜合效益,著力構築起城鄉一體化生態濾網,在縣域範圍內初步形成了腦山水源涵養、淺山水土保持、河川穀地防護林帶為一體的防護林體系,並在爭創綠色發展樣板城市排頭兵新徵程中取得顯著成績。

據大通縣林業和草原局天然林管護、造林工作人員伊有成介紹:“十三五”以來,大通縣累計完成人工造林1.59萬公頃、森林撫育1.07萬公頃、森林經營1.22萬公頃,完成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建設667公頃,全縣公共綠地面積從1996年的31.53公頃提高到2018年底的110.07公頃,城市綠化覆蓋率從1996年的10.8%增長至37.72%……構築起西寧地區南北山綠色屏障,改善植被稀少、生態脆弱的區域自然環境,初步形成結構合理、功能完備、穩定高效的生態功能區。同時,著力實施城鄉綠化、通道綠化建設。近年來,年均全民義務植樹157萬株,相繼完成了189個行政村新農村綠化工程。寧大鐵路、國道227線大通段,省、縣、鄉三級公路基本實現綠化,綠化面積523.33公頃,綠化里程達24.5公里,北川河及其支流黑嶺河、東峽河全部實現綠化,以青楊、沙棘為主的人工林組成了獨特的護岸林和水源涵養林。

互助:“螞蟻森林”,探索公益造林新模式

大通縣塔爾鎮西莊村西岔溝的規模化造林只是我省規模化林場建設中的一個點。

今年11月5日,在海東市各地區積極進行秋季綠化“大會戰”的同時,作為探索我省吸引社會資本開展公益造林新模式的“螞蟻森林”——湟水規模化林場試點建設項目,在我省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啟動並實施建設。

據瞭解,投資2135萬元的“螞蟻森林”——湟水規模化林場第一期試點建設項目,在互助縣湟水規模化林場開展。現場檸條造林500萬穴,共3000公頃。

什麼是“螞蟻森林”?

據青海省林業和草原局規模化林場相關負責人介紹:“‘螞蟻森林’項目是一個公益植樹造林的新型模式,早在2018年,省林草局積極與中國綠化基金會溝通協作,由浙江螞蟻小微金融服務集團公司出資,中國綠化基金會運作,線上線下互動,是社會關注度高的公益造林綠化項目。截至目前,累計造林66000公頃以上,參與網民近5億人,是新時期吸引社會資本,發動全民參與造林綠化的良好模式,進一步拓寬我省林業生態建設融資渠道。”

根據中國綠化基金會計劃,2020年還將繼續投資3847萬元,在海東市實施檸條公益造林項目900萬穴,共5400公頃。

與此同時,海東市通過開展三北防護林、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湟水規模化林場、南北兩山綠化等重點林業工程,共完成國土綠化15.66萬公頃,建成區綠地覆蓋率和綠化覆蓋率分別達到了現在的23%和26%。相關數據顯示,海東市連續3年組織開展春秋兩季植樹造林“大會戰”,參加人數達262萬人次,栽植各類苗木1926萬株,植樹面積7333公頃。

為推進“螞蟻森林”公益造林項目在我省全面實施,省林草局編制了《中國綠化基金會“螞蟻森林”公益造林項目儲備規劃概要方案》,規劃總面積57333公頃,為“螞蟻森林”項目在我省湟水規模化林場範圍內進一步擴大建設規模打好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