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心悸是怎样形成的?如何预防心悸?

偉大的時代


心悸是一种很常见的症状,也就是老百姓口中常说的心慌或心脏跳动时的不适感,发作的时候可有心率时而快时而慢的感觉,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包括一些年轻人也有类似的经历。

心悸是怎样形成的?

其实,心悸的形成机制,到目前为止并未完全明了,一般认为是在心脏的活动过度的基础上形成的,但通常会有一些诱发因素,如精神紧张、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儿茶酚胺分泌过多或β肾上腺素能激活过度敏感等。当心跳太快时,心脏在舒张时的时间缩短, 从而使心脏的血液减少,因此当心脏收缩时,心脏的压力上升速度就增快了,从而使心室肌与心脏瓣膜的紧张度突然增加而引起心悸;但当心跳太慢时,心脏舒张时的时间缩短,心脏内的血液增加,心脏收缩时压力上升缓慢,也可以引起心悸;此外,如果心脏发生心律失常如期前缩,也会出现心悸的症状。

如何预防心悸?

要想知道如果预防心悸就需要先知道有哪些因素可能引起心悸,然后再尽量避免这些因素就可以 了。

比较常见的因素大概有以下几种:

  1. 生理性的因素:运动、精神紧张、惊吓、饮酒、饮咖啡、饮茶以及某些药物如麻黄碱、咖啡因、阿托品、沙丁胺醇等。

  2. 病理性的因素:心律失常、器质性心脏病如冠心病、肺部疾病如肺动脉高压、甲状腺功能亢进、贫血、低血糖、发热、交感型颈椎病、电解质紊乱以及精神系统疾病等等。

所以,根据以上这些常见的因素,预防的方法大概如下:

  1. 规律作息、适当运动、学会给自己减压;

  2. 咖啡、茶、酒等要适量,不要胡乱吃药,需遵医嘱服药;

  3. 低盐、低脂、低糖饮食,维持好自己的血压、血糖、血脂等情况;
  4. 如果已经有以上提到的这些疾病,及时治疗,并规律用药;
  5. 定期体检,及时发现一些潜在的疾病,早诊断,早治疗。

以上就是关于吃南瓜有什么好吃的回答,希望能够帮助到您。我是医师杨浩,一个专注常见病、多发病诊治,慢性病管理,健康科普的小医生,如果大家想了解更多医学常识,欢迎关注本头条号



患者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为心悸。包括“惊悸”和“怔忡”。临床一般多呈阵发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所发作,是一种自觉心脏跳动的不适感或心慌感。当心率加快时感到心脏跳动不适,心率缓慢时则感到搏动有力。心悸时,心率可快、可慢,也可有心律失常,心率和心律正常者亦可有心悸。导致心悸的病因很多,生理性因素可导致心悸,如运动、精神紧张、药物、妊娠、饮酒等,许多病理性因素也可引起的心悸,如高血压性心脏病、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二尖瓣关闭不全、动脉导管未闭、室间隔缺损、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发热、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

中医认为,心悸的形成常与心虚胆怯、心血不足、心阳虚弱、水饮内停、瘀血阻络等因素有关。《黄帝内经》上说,“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伤寒明理论·悸》载:“悸者心忪是也,筑筑惕惕然动,怔怔忪忪不能自安者是矣”。

所以,预防心悸,其实就是预防因心虚胆怯、心血不足、心阳虚弱、水饮内停、瘀血阻络这些原因造成心脏疾病。换句话说,就是预防神经症和心血管病。

所以方法也都是常见的,清淡饮食,规律作息,改变吸烟饮酒等不良习惯,保持良好情绪,中老年人避免剧烈运动,对外界的环境气候刺激做好防护工作,以及注意药物影响。


纯钧LHGR


对于广大患者朋友们来说,心悸其实是一种模糊的概念,既可以说是心跳快、也可以说是心跳慢,是一种对心脏不适的描述。

如果从不适来看,心悸应该算是疾病,但实际上,生活中有很多人的“心悸”是健康的,我们的心跳会随着剧烈运动、紧张生活、熬夜失眠、喝茶过量等行为而出现跳动异常,这种变化引起的不适(心悸),是身体为了更好应对外界变化所作出的改变,往往持续时间较短,可以归属于生理性心悸的范畴。

但也有部分心悸患者是因为疾病所致,对于这些患者来说,需要借助检查进行排除,最基本的就是心电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只要掌握了切实的证据,我们完全可以进行对因治疗,通过对疾病的治疗,消除心悸症状,可以归属于病理性心悸的范畴。

如何预防心悸?

首先我们要先确定病因,心悸一般是在心脏活动过度的基础上发生的,但是也有其他诱因,当心脏跳动过快,心脏舒张时间过短,导致心脏血流减少,压力增大,也会出现心悸的症状。

1,自身身体机能下降,衰老,低血糖等其他病因导致的心悸,我们需要规律服药,控制好血糖,血脂,血压。改变平时不良生活习惯,适当的锻炼,作息规律,学会减压,减少咖啡,烟酒的摄入。

2,神经受到颈、胸椎病灶压迫而导致的心慌、心悸,我们需要确定脊柱的责任病灶,终止神经的放电,从而达到解除神经持续放电引起的血管持续痉挛,重新扩张心血管,使心肌供血恢复正常,解决胸闷,心率失常等心悸症状。

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有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心情,当发现身体不适时,必须及时预防对因治疗,才能远离疾病!

(我是罗民,三甲级医院在职主任医师,有着三十多年临床一线工作经验的“老”医生,我的努力只为收获大家的认同,如果我的回答可以帮助您,希望您能点赞、关注,如果有什么问题,可以评论或私信我,我会尽力帮助大家!)

罗民教授


心动过速如何预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