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大将陆逊屡立军功助孙权称帝,为何含恨而亡不得善终?

晕晕的Honeybaby


陆逊出生于东汉光和六年(183年),陆氏家族是名闻江南的世家大族,他的祖父陆纡曾担任城门校尉,父亲陆骏官至九江都尉。陆逊少年丧父,由其叔祖、庐江太守陆康抚养成人。

后来,陆康与袁术发生矛盾,术发兵击康,陆逊和其亲族被迫从庐江返回原籍。

彼时,军阀割据,兵燹遍地,东汉政权早已名存实亡。魏、吴、蜀三足鼎立之势即将形成。三国中以虎踞中原的曹魏最为强大,曹操雄才大略,且“奉天子以令不臣” ,有并吞八方之志;刘蜀则自诩为汉家正统,“因僻陋以启雄图,出封疆以延大敌”,已初露峥嵘,正呈崛起之势;而陆逊所在的东吴由于中原战乱之际大量人口迁徙江南,使其农业得到了进一步开发,经济得到了空前发展,国力渐强。

不过,相较于占据北方广袤之地的曹魏,吴、蜀力量相对弱小,慑于咄咄逼人的强大魏国,吴蜀断断续续维系着一条结盟抗魏、抱团取暖的路线。同时又同床异梦,各有图谋,互有攻伐。

青年才俊陆逊正是在这一诡谲不宁的时代大背景下走进历史舞台的。后来,陆逊以自己的聪明才智成为支撑东吴大局的一代英杰。

《三国志》记载,汉建安九年(204年),陆逊出仕,进孙权幕府任幕僚,后出任海昌(今浙江杭州东北)屯田都尉,兼任县令。

在海昌,陆逊初试啼声,干得有模有样。他以剿抚并用之策平息了匪患,还积极劝课农桑,恢复经济,很快扭转了该地因旱灾而导致的动荡局面。

因治理海昌有功,孙权拜他为定军校尉,并将孙策的女儿许配给他为妻。

孙权对这位胸藏韬略且初露锋芒的年轻人颇为器重,经常召他促膝谈心,纵论天下。后来,吴地发生了山越(古代吴越土著民族)叛乱,陆逊被孙权任为帐下右都督,率军赴丹阳平叛。陆逊用计一举攻破山越人建在山上的营寨,既荡平了多年的积患,又收编了数万精壮,由此声名大噪,大军班师后奉命驻屯芜湖。

汉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趁蜀汉荆州守将关羽和曹魏军队在襄阳、樊城激战之际,采纳陆逊之策,决意偷袭关羽,夺还战略要地荆州。

孙权命吕蒙为大都督,以陆逊为前锋,偷偷领军溯江而上,孙权自领主力随后接应。

吕蒙“白衣渡江”后,以突然袭击的战法,逐一收拾了关羽部署在沿江烽燧上的守军,继而直扑荆州,说服、招降了据守江陵、公安的关羽部将糜芳、傅士仁。关羽闻讯,自忖势单力孤,不敢去争夺江陵、公安,加上部属斗志丧失,逃散殆尽,只好率残部退守麦城(湖北当阳东南)。同年十二月,关羽放弃麦城出逃,在章乡(当阳东北)被吴将马忠生擒,不屈而死。

这样,孙权轻易地占据了整个荆州。陆逊因功被授予抚边将军,封华亭侯,领宜都太守。

不久,陆逊再接再厉,接连率军攻取房陵、南乡、秭归等地,阵斩、招降数万人。孙权嘉奖其功,封娄侯,晋封为右护军、镇西将军。

陆逊最广为人知的战绩当属“火烧连营”,大破刘备亲率的五、六万伐吴大军。此役史称“夷陵之战”。这一仗,打得刘备焦头烂额,大败亏输,蜀军损失十分严重,史载“其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一时略尽,尸骸漂流,塞江而下”。一世豪雄的刘备仰天长叹道:“想不到我竟被这年轻无名的陆逊羞辱到这般地步,岂不是天意吗”!

刘备率少数残兵败将逃回白帝后,吴军的一些将领主张乘胜追击,直捣白帝,活捉刘备。孙权征询陆逊的意见,陆逊认为,曹魏虽然表示愿意帮助我共击刘备,其实另有企图,不得不防,所以不宜深入西蜀境内。孙权觉得有道理,遂下令退兵。不久,曹丕果然出兵击其侧背,觊觎东吴。

夷陵大战后,蜀汉损失巨大,已经无力争夺荆州了,孙权的势力比以前更为强大,陆逊居功至伟,同时也为孙权正式称帝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吴黄武七年(228年),陆逊采用诱敌深入之策,以朱桓、全琮两军为左右翼,三路并进,大破曹魏大司马曹休十万大军于石亭(安徽潜山境内),击杀、俘虏万余人,缴获牛马辎重无数。

大军凯旋过武昌时,孙权亲自主持了隆重的祝捷仪式,用御盖覆遮陆逊进入殿门,赐予他的规格甚高,类似王侯。

吴赤乌七年(244)正月,陆逊代顾雍为相。孙权特发诏书,点赞陆逊天资过人,德行卓著,匡扶社稷,消弭战乱,有尹伊、吕尚之才。陆逊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同时又具政治家的才干。他被吴主孙权任为丞相,不仅实至名归,而且是顺理成章之事。

按理说,陆逊功勋卓著,雄才大略,在丞相的位置上应大展宏图,辅佐孙权南征北战,建立更大的功业,同时在青史上谱写属于自己的更浓墨重彩的篇章。遗憾的是,他出任丞相刚刚一年,竟因为废立太子的问题郁郁而死,壮志未酬,非常可惜,不过这也是封建王朝永远无法避免悲剧。

《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载,孙权南面称孤后,立孙登为太子,不料孙登是个短命鬼,很早就死了,又于赤乌七年(242)立孙和为太子,并封和弟孙霸为鲁王。孙权宠溺鲁王孙霸,于是经常想用孙霸取代其兄孙和为太子。

由此引发二宫势乱,众朝臣纷纷选边站,分成拥护太子孙和的拥嫡派和支持鲁王孙霸的拥庶派,相互明争暗斗不止。陆逊维护正统,是拥嫡派的首领,他认为“太子的正统地位,应如磐石之固;鲁王乃一藩臣,对其宠爱和照顾毕竟不能在太子之上。这才叫各得其所,上下间也不致出现政见上的分歧”。但晚年的孙权疑心愈重,变得日益猜忌,就连当初拥立有功的陆逊都信不过了。他坚持袒护孙霸和打击支持孙和的拥嫡派,而且立场异常顽固,为此不惜流放太子亲信顾谭等人,处死太子太傅吾桀,大有削去陆逊羽翼的深意在内。

陆逊据理力争,再三劝谏,甚至要求当面论理以“口论适庶之分,以匡得失”,孙权不仅不听,反而多次当众责难陆逊。

陆逊抑郁成疾,于赤乌八年(245)含恨长逝,时年63岁。史载其死后“家无余财”,可见其清廉自守,正直无私。

陆逊之所以能建功立业依赖于孙权的器重与提拔。这与他出身江东大族有莫大关联。孙权平定江南后,非常注意笼络财雄势大的江南豪门巨室。史载,吴郡的顾、陆、朱、张四大豪门成了孙吴统治集团的中流砥柱,这四大姓任东吴各级官员者多达千余人,顾雍、陆逊是其中的佼佼者。

在孙权的有意关照下,陆逊很年轻时就入仕幕府,随后又从最基层的军官做起,统军作战并屡获升迁,并且还有机会兼管地方事务,从而使他得以积累经验,走上一条文韬武略的发展之路;早年的孙权还算英明,能大胆使用并破格攫拔年轻有为之人,并防守让他们去统领并驾驭那些勋戚宿将、宗室子弟,从而增长了陆逊的组织与指挥才能,同时也锤炼出他忍辱负重、顾全大局的儒将风度;孙权用人不拘一格,敢把陆逊放在最重要的统帅位置上,鼓励其制定大战略,从不干扰他的决策,从而保证了他得以从容运筹,坚持正确的战略方针从而得成大事、建立大功。

可惜的是,晚年的孙权戾狠猜忌,导致东吴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日趋激化,君臣之间为立储之事相互戒备。陆逊并无私心,却不慎卷入孙和与孙霸的储位之争,最后遭企图废嫡立庶的孙权猜忌,饱受苛责,郁郁而亡,也算没得善终。陆逊还没来得及在丞相之位上大展宏图,就匆匆离世,这不仅是他个人的遗憾,更是东吴的巨大损失。



【插图源自网络】

【发文不易 严禁剽窃】


铁马冰河wu


陆逊是三国时期吴国名将,政治家,军事家。他叁与吕蒙袭取荆州打败关羽,夷陵之战火烧七军,石亭之战大败曹休,官拜上大将军,位列三公之上,后来出将入相成为社稷之臣。陆逊晚年卷入两宫争权的政治旋涡,引发孙权的猜忌,几经责难忧郁而死,古来名将很少白发病床头。


陆逊(公元183年一公元245年)`字伯彦,江南士族出身,孙策的女婿,典型,的官二代。陆逊从基层做起,政绩著作,受到吴主孙权的赏识和提拨,发挥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陆逊谦虚耿直有非常高的军事才能,曾参与吴国夺取荆州计划,后来官至大都督,在夷陵之战(公元229年),水烧七军打败蜀主刘备。石亭之战(公元228年)打败魏国大将曹休。

陆逊战功赫赫,官拜大将军,领荆州牧,受爵西乡侯。公元229年,孙权称帝时封陆逊为上大将军,位列三公之上,后来出将入相做了吴国丞相,是著名的社稷之臣。孙权让陆逊辅佐太子孙和,叔导诸皇子,对他格外器重。孙权晚年变得猜忌多疑,清官难断家误事,帝王之家尤甚。

孙权晚年喜欢四皇子鲁王孙霸,想要取代太子孙和,引起两宫争嫡之乱。当时朝中大臣子弟分成两派,有的支持太孑孙和,有的支持鲁王孙霸,危机重重。孙权也是脑袋生疼没了注意。一天,孙权把心腹杨竺召回,

商议太子人选问题,恰好太孑孙和的亲信钻到孙权的床底下听个明白,把两个人谈话內容给捅了出去。陆逊是善良耿直的大臣,他给孙权上书“太子正统宜有磐石之固,鲁王藩臣,当使宠秩有差,彼此所得上下获安,谨叩头流血以闻。"孙权读罢大怒,礼逆他和杨竺的密谈内容泄露出去。

孙权把杨竺抓来严加责问,陆逊的政敌门趁机落井下石,罗列了二十条罪状。孙权三番五次派人斥责陆逊,陆逊无意中卷入政治旋涡中无法自拨,不久忧奋而死,时年六十三岁,一代将星殒落。后来,孙权认识到自已错误,让陆逊子陆抗袭父爵,统其军,官拜荆州牧,知错能改,不失为英明之主。





关东侠客


孙权和陆逊有间接的仇恨。孙权、孙策的父亲孙坚与袁术是上下级关系。孙策武艺高强,博学多才,在父亲孙坚死后,孙策守丧完毕,第一件事就是向袁术要回了父亲的老部下一千多人,继续为袁术攻城掠地,袁术称帝后,孙策劝说袁术,未被采纳,孙策从此与袁术分道扬镳。从195年到200年,基本上统一了江东各部,为孙权霸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袁术屯兵九江郡的时候,陆逊的太爷爷陆康出任东汉的庐江太守,镇守庐江城。当时,袁术军队缺少军粮,就去和陆康借粮,陆康身为朝廷命官,岂能借粮给叛乱者。于是,一口回绝,闭门备战。

袁术一气之下派遣孙策攻打庐江城,陆康坚守两年之后城破,在这个节骨眼上,陆康病死,虽然没有打仗,但是这笔账还是被记在了孙策身上。

孙策死后,孙权继承兄长事业,把孙策的次女嫁给了陆逊。围死了他的曾祖,赔给他了个媳妇,从此两家一笑泯恩仇。


陆逊也没让孙权失望,樊襄之战击败了关羽,夷陵之战击败了刘备,石亭之战击败了曹休。可以说吕蒙死后,陆逊就是吴国的顶梁柱。陆逊历任大都督、大将军,并于公元245年官拜丞相。

如此肱骨之臣,孙权为何要置他于死地?

一、功高震主。

记得在夷陵之战前夕,孙权派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去见诸葛亮,希望孙刘两家继续和好,当时诸葛亮就让诸葛瑾稍话给陆逊,千万别功高震主。

孙权继位之后,为了拉拢江东士族将领,确立了军官世袭的制度,时间一长,各大将领得到的土地和家丁越来越多,到了孙权晚年,这种局面已经严重威胁到了孙氏皇族的安全。这批将领必然要受到打压,陆逊自然是要重点“照顾”。

为了监视朝臣,孙权设立了类似于汉武帝时期的御史、朱元璋时期的锦衣卫类似的组织——校事。而率领这类组织的人往往是皇帝的近臣,历史上,近臣以小人居多。在这些人的小报告面前,陆逊和孙权之间不再亲密无间。


在陆逊官拜丞相之后,孙权让他领兵武昌,不得进京处理公务。在陆逊死后,孙权更是把荆州一分为二,派兵分别驻守。而陆逊的儿子陆抗直接调离武昌。

二、陆逊参与“国本之争”。

孙权在229年于建业称帝以后,册封长子孙登为太子。孙登礼贤下士,宽厚仁慈,以朝臣关系融洽,处理政务公正得当,孙权甚为欣慰。

然而,在赤乌四年,孙登得病死了。孙权立王夫人所生的孙和为太子,但是他又喜欢同是王夫人所生的孙霸,把孙霸立为鲁王,礼节上与孙和平等。

古代皇位继承的问题上讲究“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原则。既然立了孙和,就不应该抬高孙霸的地位。对此,陆逊上书说:“太子正统,宜有盘石之固,鲁王潘臣,当使宠秩有别,彼得其所,上下获安。”孙权不为所动。

正是孙权这种模棱两可的态度,给了朝臣遐想的空间,逐渐,朝臣分成了两派。一派支持太子孙和,一派支持鲁王孙霸。

支持孙和的有陆逊、诸葛恪、顾谭、丁密等人;支持鲁王的有吕岱、全倧、吕据、孙宏等人。


八年的内斗,使吴国内部出现分裂、火并的危险。孙权在临死前两年,进行了大清洗。孙和被废,孙霸被流放,依附在二人身上的朝臣不是流放就是赐死。

虽然孙权没有治罪陆逊,但是,多次派人训斥陆逊,致使陆逊忧愤交加,不久病逝,时年六十三岁。


品读春秋001


大将陆逊是吴国政权的重要人物,陆逊跟随孙权四十余年,帮助孙权维护其统治,统领吴国军政二十余年东汉末年,但是,最终含恨而亡不得善终。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最终发展成了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孙权最终成为吴国的掌权人,成为了当时的一方豪杰。孙权自幼善于权谋,在尔虞我诈的多方斗争中最终能够创立自己的政权,并且能够长久的稳定发展,与他善于用人分不开,如周瑜、陆逊、吕蒙等大名鼎鼎的人物都曾在他的麾下效力,而且他们都为吴国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大将陆逊有勇有谋,作战中用兵如神,多次大破曹军,曾经杀死了曹魏大将曹休,最后陆逊出将入相,权利达到顶峰,但是最终孙权却逼死了陆逊,主要有几个原因:

陆逊功高震主

大将陆逊很早就跟随孙权,而且他们俩早年的关系非常好,两人相识相知数十年,相互扶持,同心协力打赢过夷陵大战,全歼刘备大军,最终陆逊成为军中举足轻重的任务。但是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陆逊权利太大,影响了未来储君的地位,所以说无论什么功劳也终究抵不过冰冷的帝王心啊。孙权的势力主要靠江东士族发展起来的,但是孙权晚年并不信任江东士族,毕竟江东四大士族,顾、陆、朱、张占据了江东的大部分势力,陆逊作为陆姓代表人物之一,孙权自然深为忌惮。陆逊在吕蒙死后,因为他用兵如神,所以陆逊在军中的声望越来越高,直到最后陆逊出将入相,一人身兼文武二职,且与孙权有姻亲关系,与朝中高官关系甚好,权利通天,足以威胁到未来的太子,而且,此时的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已稳定多年,在用人上孙权也并不是非陆逊不可,为了巩固自己和未来太子的势力,陆逊必然是要牺牲的。

陆逊牵涉太子与鲁王的党争

公元241年,吴国太子孙登去世,加之吴国天灾小战事不断,吴国内部朝廷逐渐动荡,公元242年,孙和正式被立为太子,同年八月,孙霸被立为鲁王,从此,太子与鲁王因为争权夺势储位,两人矛盾越来越深,吴国朝中逐渐分为支持太子和鲁王的两派势力,以全琮为代表的江东全家支持鲁王,而以顾谭、顾承为代表的顾家全力支持太子,陆逊因为与顾氏关系颇深,而且身为丞相,此时也难以保持中立,后来陆逊上书孙权,不断向孙权讲解支持太子的好处,要孙权让太子做未来的储君,但是在孙权的眼里此时的陆逊,俨然成为了太子一方的主要支持者和灵魂人物。毕竟陆逊与其他支持者不同,陆逊本身及背后代表的势力太大,牵涉吴国继承人的选择已然触碰了孙权的底线,孙权大怒,越来越不喜欢陆逊,多次找一些事情借故责骂陆逊,陆逊最终也因为孙权的态度改变忧伤过度,含恨抑郁而死。


娜娜聊古今


功高震主,威名太盛,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事情,太多太多,相比那些文种,白起等人,陆逊已经很不错了,至少是寿终正寝,家族得以保全,已经是非常难得,含恨而死也许是有的,但是谈不上不得善终,顶多是壮志未酬, 儿子陆抗还继承遗志在历史舞台上绽放了一次。


君王只可共患难,不能共富贵,过了桥就把桥拆掉,这条路只有我一个人能走,这不是新鲜事儿,早年,哥哥孙策被愁人刺杀,孙权此时才十八岁,担起孙氏家族的重任,年少志高,偏偏哥哥留下个危机四伏的江东局面,二是自己权谋智慧无与伦比,临阵决战却是所短,逢战必输,再加上年少威望不够,难以驾驭父亲哥哥留下的那帮骁将,他们是谁能打就服谁,习惯了跟随孙坚和小霸王孙策鞍马上南征北战,驰骋沙场,开疆拓土的荣耀感,当然不会把手无缚鸡之力的孙权太放在眼里。

孙权武略不足,权谋不输曹操刘备,第一擅识人,第二会用人,先是把军中大权交给周瑜,而后鲁肃,继而吕蒙,最后陆逊。尤其是陆逊是临危受命,在东吴损兵折将,濒临灭国之际被推上战场,威信不能服众,一介白衣书生,基本上被人看作赵括的一类人,孙权敢用,用而不疑,陆逊果然不负孙权,忍辱负重,等待天时,一把火烧掉刘备七十万大军,转败为胜。一下子从白面书生变为东吴擎天一柱,挽大厦于将倾,军中将领都佩服的五体投地,把他当做神一般看待。


孙权高兴了三秒钟,随即猜忌深深种下了,陆逊此人不可大用,东吴对孙氏家族忠心耿耿的老将们都已谢世或战死,那些年轻将领们对统帅的感情胜过主公,须知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军中只有将帅无王侯,这是最危险的事情,一旦陆逊有不臣之心,没有人可以治得了他。后来司马懿夺曹氏的政权,不正是靠着昔日在陇西的武将们么,跟诸葛亮较量血雨腥风生死与共,将帅之间建立的感情和信任基础远胜君臣,战友情啊。

再加上晚年陆逊蹚了一趟浑水,立储之事,向来臣下参与此事会给君王居心不轨的印象,这就让本来忌惮提防的孙权更心生厌恶,再者,曹操和刘备都死了,晚年的孙权早成为天下第一雄主,登基称帝,放眼望去,再无敌手,自然不会再依赖那些一直跟他分权的武将们,陆逊的下场可想而知。

但是,至少相比前朝韩信等人算是非常幸运的了,毕竟乱世之中,三分天下的局面没有结束,君王不会太肆无忌惮的杀功臣,收拾武将。


柳影看历史


陆逊死的太冤。

孙权年轻时和老时完全是两个人。

年轻时虚怀若谷,广纳人才。周瑜鲁肃算是孙策的原班人马,但吕蒙和陆逊都是孙权提拔起来的佼佼者,一个能灭关羽,一个能灭刘备。

可以看出来孙权的识人水平。

但可惜的是,孙权晚年有老年痴呆,特别喜欢听耳边风。

因为在位时间太长,太子孙登被他耗死了。这就不是啥好事。

关键第二个太子孙和,也是很不错的人选,可惜孙和的母亲王夫人年老色衰,早已失宠。加上孙权的长女全公主和王夫人有矛盾,经常在孙权面前中伤王夫人。

孙和的弟弟孙霸,为了争储,也向全公主靠拢。

有一次,孙权病了,全公主甚至说:父王,我看您病重的时候,王夫人面露喜色。她是巴不得您死了之后他儿子可以做皇帝啊!

孙权信以为真,更加厌恶王夫人母子。

这就好比汉景帝末年的王夫人靠近长公主刘嫖来离间栗姬,最终让刘彻成为皇帝。

所以我不也太了解王夫人是怎么在后宫立足的,连这点事都搞不明白。

陆逊呢,本身是太子党,支持孙和,但是说不上话。只能眼见着孙权越来越疏远太子。

孙和的妃子姓张,人称张妃。张妃的叔叔是张休,舅舅是大名鼎鼎的诸葛恪,诸葛瑾之子。二人都手握兵权。

有一次,孙和去祭祀宗庙, 因为张休的住所离宗庙很近,孙和就去张休家拜访。

本来张休是张妃的叔叔,也就是孙和的叔叔,这么亲的关系互相拜访一下也没什么。

可是全公主又在孙权那吹耳边风了,说孙和和张休密谋造反!

孙权大怒,和陆逊步陟杨竺等商议废孙和立孙霸。

陆逊是坚定的太子党,听闻消息后赶紧派人告诉孙和早做准备。

事情败露,孙权”数数落之”,陆逊郁郁而终,终年63岁。

而后孙和被冷落。

孙霸更加嚣张,结交群臣,给自己铺路。

五年之后,孙权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将孙霸赐死。

然而孙和也被废。

二人也算是鱼死网破同归于尽的打法。

史称二宫之争。


下里春秋


历史的前世今生来回答,三国时期东吴大将陆逊凭借夷陵之战击垮刘备、石亭之战击败曹休的赫赫战功,出将入相,深得孙权重用信任。从陆逊长达40年的官场履历来看,后20年顺风顺水,229年拜为上大将军、244年拜相,63岁死后追谥谥号曰“昭”,“昭”字谥号意思就是昭劳有德,可见陆逊自追随孙权以来没有什么遗憾,是人生赢家。

陆逊剧照

东吴大帝孙权剧照

回到主题,题主认为陆逊是被孙权逼死的,历史的前世今生不敢苟同,个人认为陆逊63岁重病去世是他死的主要原因,三国时期人的寿命普遍不高,63岁应该算高龄了;其次,陆逊介入东吴太子之争是不明智的举动,虽然在太子孙登在世的时期,孙权赋予了陆逊辅佐太子的职能,但在孙登去世后,在孙权三子孙和和四子孙霸之间的太子之位的权利争斗中,陆逊扮演了一个可谓逆鳞的角色,在明知主子的意图后,再三上书孙权力保孙和,孙权都处理流放了陆逊的外甥顾谭、顾承、姚信等人以示警告,陆逊还固执己见,孙权只有派遣使者责备了,要知道,陆逊是东吴望族出身,又掌握东吴兵权20余年,子弟族人遍布朝廷内外军队上下,作为皇帝孙权是很忌惮的,如今掺和皇帝家事更是犯了皇家大忌,各位看官,想想后世岳飞的死因就明白了。如果真要牵强附会一点儿这方面的原因,也是陆逊自己过于固执了,一个找死的节奏。第三呢,人生理想和志向陆逊基本上都实现了,也没有被杀,更没有族灭,应该算是善终了。而且后来陆逊次子陆抗承袭父爵,累官至大司马、荆州牧,作为陆逊本人,应该是没有什么恨的,臣子死谏,古来皆如此也!


历史的前世今生


陆逊屡立战功和最后的含恨而终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如果真的是因为屡立战功而导致陆逊含恨而终,那孙权也就不是曹操眼中那个“生子当如孙仲谋”的孙权了。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陆逊最后含恨而终呢?原因是陆逊晚年卷入到了一场皇权的争夺战中,引起了孙权的猜忌和忌惮,然后慢慢的边缘化,而陆逊也因此郁郁而终。其实在历史上因为卷入错误的争权斗争中而不得善终的大将并不少见,但是从中得利的小人物也不少见。



当年反对武则天参与政权的那些屡立战功的功臣几乎都是没有得到善终的,除了全身而退的尉迟敬德。又比如在康熙的多个儿子争夺皇位的时候,小人隆科多就因为站在了四王爷胤禛这边得到了很大的利益,而最后胤禛当上了皇帝,隆科多也位至中堂。而陆逊的死就是成为了皇室争权的牺牲品,如果陆逊可以不在乎名利,早些归养田园,想必也不会有如此悲惨的下场。



陆逊的屡立战功,孙权也没有亏待他,不仅拜为大将军,后来还官至大都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陆逊出身很好,也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同时还是一个典型的官二代,但是起初他是从小官开始做起,但这并不影响他的才能,后来在刘备攻打东吴时,有人推荐了军事才能卓越的陆逊,于是便一战成名,火烧连营七百里,打的刘备落荒而逃,从而奠定了后来东吴雄立的基础,同时也帮助了孙权解决了当时被灭亡的燃眉之急,因为陆逊当上了大都督。



在打败刘备之前,陆逊就已经是战功赫赫,在石亭之战中打败了曹魏的大将曹休,可见陆逊的火烧刘备并不是因为侥幸,而是有真的军事才能。在孙权称帝之后,陆逊更是被封为大将军,而且当时的孙权极其的信任的陆逊,甚至还让陆逊辅助自己的太子孙和,也正是因为这个才导致了最后的悲剧。



晚年的孙权自己变卦更加喜欢四皇子,想要把四皇子孙霸替换太子孙和接替自己的位置,但是一臣不能侍奉二主啊,当时的陆逊已经和太子孙和接下了很深的交情,于是这才被迫陷入了两个皇子的争夺皇位的战争之中,尽管陆逊在其中小心翼翼,但还是躲不过小人的陷害加上谗言,而晚年的孙权已经没有了当初的才识,因为小人的谗言而痛责陆逊,导致最后陆逊无处伸冤,忧郁而死。


一个看历史的小矮人


黄巾起义被平定了,可是东汉王朝并没有迎来中兴。作为这场席卷全国的战争的副作用,世家大族都通过战乱获得了更大程度的发展,势力强大,皇权也不得不依靠他们管理地方。

这种局面持续了三百多年。在起初,不管是曹操、刘备,还是孙权,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世家大族的掣肘。

曹操晚年杀了杨修、荀彧等人,与世家为敌,到了曹丕时期就改弦更张,与世家大族彻底妥协了。曹丕把官吏的选拔权全部让给地方,换取这些世家大族的支持,当然这也造成了曹魏政权的短命。

(曹丕:改弦更张)

刘备则在临终托孤时还是不放心益州派,把益州派利益的代言人李岩给安排了一个副托孤大臣的位置,用来安抚益州派人心的同时,还在提醒益州派要守本分。

孙权就更是苦闷了,18岁就做了江东CEO,只能是挂个虚名,实权都掌握在周瑜、张昭这些老臣手里。孙权为了掌握实权,实行了与其兄长孙策截然不同的施政策略,大量延请江东世家大族子弟进入幕府,以平衡军事集团的大都督对君位的威胁。

周瑜、鲁肃、吕蒙先后病逝,第四代的大都督人选已经毫无疑问是陆逊了。因为在决定东吴的国运的荆州之战中。陆逊的骄敌之计可算首功,而且从陆逊开始算起,东吴的执政班子才算是孙权打造的。孙权只比陆逊大2岁,陆逊这个大都督是孙权培养并一手提拔起来的。

可是让孙权尴尬的地方在于,孙策时期的班底虽然随着周瑜、鲁肃、吕蒙的去世逐渐让位给了新生代,可是孙权的制衡之策却没有了做文章的余地。因为孙权立足江东,除了江东的世家家族,基本无人可用。这些世家大族彼此同气连枝,孙权感受到了比周瑜在世时还难以名状的压力。

(孙权直到41岁才开始掌握实权)

所以,即使陆逊是孙权的嫡派将领,孙权也不得不分权以做限制。陆逊在名义上只是地位最高的将军,孙权称帝后更是以陆逊为上大将军,地位在三公之上。不过,不能因为这个就认为陆逊就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

孙权在称帝时,他全国部队大约有二十万,他把军队的监督权一分为四,以陆逊为右都护,大将军诸葛瑾为左都护,车骑将军朱然为左护军,卫将军全琮为右护军,陆逊只分掌全国四分之一的军权。

这里有必要说一下吴国的都督制度。

吴国的武将多有自己的私兵,为了统一指挥,所以在诸将以上又任命都督指挥协调作战。这跟曹操、刘备的军队有些差异,是因为东吴的世家大族势力更强的缘故。不过曹魏后期也实施都督制度,但没有都督这一个官职。

周瑜带着两千人投奔孙策,孙策又给了他两千人,作为他的私人部曲武装,任为东吴护军,负责监督军队,在江夏之战担任前部大督,指挥孙权的先锋部队。直到到赤壁之战时,也还是与程普共任都督,只是后来因为功勋卓越,才成功上位,成为名副其实的大都督。

周瑜打江陵打了一年多,把自己也拖死了。鲁肃接管了周瑜的防区,可鲁肃并没有被委任护军、都护的职位,他是孙吴历代大将中没有过督军之权的将领。

随着孙权军队扩大,孙权把监督军队的权力一分为三,由孙皎为都护,吕蒙为左护军,蒋钦为右护军。在地位上孙皎高过吕蒙,只是吕蒙一手策划了袭击荆州作战。

(吕蒙:白衣渡江)

在“白衣渡江”前,吕蒙用周瑜、程普担任左右都督的典故委婉地劝说孙权,如果太分权会影响作战。于是孙权就以吕蒙为大都督,孙皎为吕蒙的后续部队,把军权都交由吕蒙手中。吕蒙完全是为了战争胜利才主动向孙权要权的,至于孙权会不会因此想到当年周瑜(大都督)以长辈身份训戒的往事,就不得而知了。

荆州之战后不久,吕蒙、孙皎、蒋钦很神奇的在同一年病死。

此时,只有在荆州之战立功的陆逊被任命为右护军,都护和左护军暂时都缺。所以,夷陵之战中只有右护军陆逊被派去荆州,都督所有吴军与刘备交战。

尽管陆逊在夷陵之战以后威震天下,但权力并没有被放大。孙权很快又提拔步骘为左护军,与陆逊平分军权。诸葛瑾为左将军、督公安。直到孙权的登基之战——石亭之战,孙权才以陆逊为大都督,假黄钺,被授予阵前斩将的大权,同时以全琮、朱桓为左右都督。

这样的分配是让陆逊、全琮、朱桓各领三万兵马,而陆逊为中军主将,又可调动全琮、朱桓。

所以,陆逊同时期还有诸葛瑾、朱然、全琮三大都督。陆逊死后,他的权力被逐步瓜分,孙权让步骘接任陆逊的丞相,陆逊的副手吕岱接任上大将军,接管陆逊一部分兵权,都督右部。诸葛恪又被提拔为大将军,假节,接管陆逊另一部分兵权。陆逊次子陆抗接管五千兵马,受诸葛恪调配。

(陆逊:江东富二代)

这么看下来,看官可知陆逊为何含恨不得善终的原因了吧?

在孙权时期,由于能够制衡陆逊的人物相继死去,孙权不得不让陆逊出将入相,大权独掌。即使有两个都督分了一部分兵权,但是陆逊在名义上仍能调动他们。此时,如果陆逊心有反意,孙权如何能够安枕?

孙权的继承人,太子孙登在公元241年病死,年仅33岁。孙权这一年已经59岁了。老年失子,人生三大悲哀之一,这让悲痛不已的同时,还让孙权对孙氏江山在世家大族掌控下能否安稳感到了担忧。

“二王争宫”事件搅扰的东吴政坛风起云涌,几乎所有的世家大族都牵涉其中,连陆逊都不能置身事外。世家大族选择政治站队的原因是很容易理解的,他们都希望能够在未来的孙吴朝廷中找到一个能够被自己掌控的代言人皇帝。陆逊也在宗族、姻亲等关系的影响下选择支持孙和。

孙权洞若观火,不动声色,让两拨人争来斗去,终于牵出了越来越多的原来作为皇帝的孙权还不知道的秘事。孙权有意维持着这样的局面,最终收网,世家大族因此元气大伤,孙氏集权的目的竟然因此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实现。

世家大族也不傻,当然最后也明白了大帝孙权的帝王之术,怎奈势孤力弱,已经无法对孙氏政权再有悖逆之举了。可是北方还有魏国呀,后来还有晋国,还是有选择的余地的。所以,孙权后期,世家大族选择投降魏国的不在少数。


(孙吴与西晋政权对峙)

同样是因为世家大族的势力遭到削弱,在孙皓执政时期已经加强了中央集权的东吴政权,皇帝可以为所欲为了。孙皓在和平年月,从不把军政大权授予臣子。只有陆抗在西陵之战以后,加封了都护。鲁肃之子鲁淑、薛综之子薛萤曾领兵十万进犯西晋,却没被加封都督的权力。

在交州争夺战中,孙皓以虞翻之子虞氾为监军,薛综之子薛珝为威南将军、加大都督,平定交州的叛乱,战场都远到现在的越南去了。

除此之外,东吴就再没有过大都督了。可能孙皓曾经想把交州名将陶璜调回朝中担任要职,可惜直到晋灭吴之战,都没来得及把东吴最后的名将陶璜调回去。陶璜之弟陶濬被临时加封为镇南大将军,加荆州牧,但根本不是晋军敌手。

在与晋朝军队的交战中,东吴世家大族与孙氏貌合神离,不愿意再为这个始乱终弃的政权卖命。在关键一战中,陶濬曾收拢了20000士卒,第二天准备出兵。第二天一早,却发现20000兵马一夜之间就跑光了。从此,吴军士气丧尽,再也没有一战之力。吴政权空有20多万大军,却无法抵抗西晋六路大军的进攻。公元279年,晋国大军发起进攻,仅仅一年后,建康被攻破。孙皓反缚双手请降,东吴灭亡。

(晋朝水师灭吴)

东吴灭亡的原因,实际上是孙氏政权一直都没有处理好外来政权与本土士众的关系,这与蜀汉灭亡的原因如出一辙,这是“家天下”制度下的几乎不可避免出现的情况。后世的君主以此为戒,不断削弱地方大族的势力,加强君主集权,在明清时期,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世家大族终于不能再对皇权产生威胁了。


而知而行的历史


从建安八年起,陆逊便跟随孙权,刚开始出任地方小史,在任上组织发展生产,救济贫困,还铲除为害地方的山匪恶霸。在治理地方的同时陆逊还向孙权提出许多治国良策,深受孙权的器重,也使孙权发现了他出众的才干和优良的品行,并逐渐赢得孙权的信任而委以重任。


尤其是陆逊在吕蒙的邦助下战胜关羽并将荆州一带大片土地划归东吴所有,以及随后应对刘备发动的夷陵之战取得的胜利,使自己在东吴及孙权的心目中赢得崇高的地位和威望,逐渐成为三国时期著名的战将,也为魏、蜀两国官兵所忌惮。

黄龙元年,由于陆逊为东吴立下了卓越的功勋,稳固了东吴在江东的地位,巩固了汉末三国鼎立的局面。所以孙权让陆逊辅佐太子孙和并协助太子掌管军政国事,陆逊也因此走向权力的颠峰。但是盛极必衰这个事物规律也应验在他的身上,随着他陷入太子之争的皇家权力斗争的游戏当中,陆逊在孙权心目中的地位也每况愈下,他被孙权划为太子一党而遭到打击和排斥。

事情源于鲁王孙霸不服孙和被立为太子,因为孙和同长子孙登关系紧密,所以当孙登病重去世前就推荐了孙和为太子。


而孙和的母亲王夫人则与孙权的长女全公主有很深的矛盾,全公主害怕孙和即位后会对自己不利,于是她与鲁王孙霸一同构陷孙和。经过一段时间的挑唆,孙权开始动摇了,他先对太子身边的近臣下手,陆逊的外甥顾谭、顾承、姚信被孙权削职流放,这等于是变相地警告陆逊不要参与太子之事。陆逊意识到太子的危险,他没有顾忌个人的安危,毅然站在太子一边,为他鸣冤,陆逊上疏孙权说:"太子正统,宜有盘石之固,鲁王藩臣,当使宠秩有差,彼此得所,上下获安。"

陆逊的意思是:太子是正统,鲁王是诸候,在地位上应差别对待,他们各得其所,这样江山社稷才能稳固安宁。不得不说陆逊的政治眼光是多么犀利,他毫不犹豫地指出了威胁太子地位的后果。

可惜孙权以将他视为太子一党而加以防范和排斥,怎么能听的进去他的忠言呢,不但不听,还不断地派使者去训斥和责备陆逊,这就是政治迫害。陆逊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中忧惧而死,时年六十三岁。直到陆逊去世后的若干年,孙权才为他平反。其实,陆逊还是死在权力斗争的游戏中,以他的威望已经让孙权有所忌惮,所谓功高盖主就是这个道理,皇权统治者不会允许一家独大的情况发生,必须谋求一个权力平衡。所以陆逊成为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