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5 產業深度:2020-2025年車聯網C-V2X產業狀況及投資戰略諮詢報告

車聯網是汽車、電子、信息通信、交通運輸和交通管理等行業深度融合的新型產業形態,是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加快新舊動能接續轉換的重要載體。蜂窩車聯網(Cellular-V2X, C-V2X)技術是基於3GPP 全球統一標準的車聯網無線通信技術(Vehicle to Everything,V2X),包括基於 LTE 移動通信技術演進形成的 LTE-V2X/LTE-eV2X技術以及基於 5G NR 平滑演進形成的 NR-V2X 技術。

報價6500元1498052617

C-V2X技術通過將“人-車-路-雲”交通參與要素有機地聯繫在一起,與僅可以支撐車輛獲得比單車感知更多的信息,例如解決非視距感知或容易受惡劣環境影響等情況,促進自動駕駛技術成熟和應用;另一方面還有利於構建智慧交通體系,例如解決車輛優先級管理、交通優化控制等情況,促進汽車和交通服務的新模式新業態發展。車聯網(V2X)是物聯網的一個分支,廣義來說是指智能汽車與其他物體的交互,現階段車聯網應用包含車與車(V2V)、車與基礎設施(V2I)、車與人(V2P)、車與雲(V2N)之間的互通。

未來的車聯網將豐富完善成一個超級的車載物聯網,其中汽車是一個超級傳感器節點,在整個無線傳感器的網絡裡收發信息。通常一輛汽車裝備有溫度計、傳感器、多個攝像頭、麥克風、超聲波雷達等裝備。當然汽車的大腦還需要一個車載計算機,這種無線傳感器的網絡實質上是計算機系統對環境的感知與控制,產生和共享信息。

圖表7:車聯網遠景:實現人—車—路(環境)的交互


產業深度:2020-2025年車聯網C-V2X產業狀況及投資戰略諮詢報告

核心芯片/模組和終端產品研發基本成熟。一是大唐、華為、高通、移遠、芯訊通、Autotalk 等企業已對外提供基於 LTE-V2X 的商用芯片/模組。二是華為、大唐、中國移動、金溢、星雲互聯、東軟、萬集等廠商已經可以提供基於 LTE-V2X 的車載單元(OBU)、路側設備(RSU)硬件設備以及相應的軟件協議棧,相關終端產品已具備商用基礎。

產業接受程度逐步提升。一是汽車廠商接受度達到較高水平,上汽集團、一汽集團、福特、通用、吉利等逐步開發相關產品,大力推動新車的聯網功能。2019 年 3 月,福特宣佈首款 C-V2X 車型 2021年量產;2019 年 4 月,上汽集團、一汽集團、東風公司、長安汽車、北汽集團、廣汽集團、比亞迪汽車、長城汽車、江淮汽車、東南汽車、眾泰汽車、江鈴集團新能源、宇通客車等 13 家車企共同發佈 C-V2X商用路標:2020 下半年至 2021 上半年陸續實現 C-V2X 汽車量產。汽車廠商對 C-V2X 的接受程度越來越高,汽車產業具備了較好的產業推廣環境。二是交通行業將其作為新技術選擇,交通運輸和交通管理行業的主管部門、科研機構和企業等紛紛表達了對 LTE-V2X 技術的支持,並在延崇高速、無錫示範區等進行試驗,但在具體設備產品應用和規模化示範中的推動工作仍需進一步加強。

我國車聯網平臺運營和安全管理機制仍在探索。一是平臺與運營仍在探索,三大基礎電信運營商大力推進基於 MEC 平臺的 C-V2X、5G業務驗證示範;各地車聯網先導區和示範區紛紛建設面向車路協同和自動駕駛等應用的車聯網數據中心和服務管理平臺;路側智能化設備商聯合交通部門、城市管理部門在高速公路、城市道路十字路口等場景建設路側邊緣平臺並開展應用示範。各地、各行業對平臺與運營模式進行了積極探索,但目前還未形成成熟穩定的模式。二是安全認證技術積累較好,但管理要求尚待明確。芯片/模組企業、軟硬件設備企業、整車企業以及安全企業均已開展基於國內 C-V2X 通信安全標準的研發工作。華大電子、信大捷安、上海芯鈦等陸續推出車規級安全芯片;大唐於 2019 年 4 月率先進行了 V2X直連通信安全機制演示;國汽智聯於 2019 年 5 月發佈了“V2X 安全認證防護體系”;中國移動積極推動“基於移動通信 GBA 技術的 LTE-V2X 安全證書發佈方案”,跨行業合作實現了證書獲取、簽名、驗籤等安全保護的機制。安全認證相關技術已形成較好積累,初步具備支持大規模試驗和產業化條件,但面向商用的建設和管理體系仍待確定。


正文目錄

1、車聯網C-V2X概述 10

1.1、C-V2X介紹 10

1.1.1、C-V2X內涵 10

1.1.2、C-V2X目標 14

1.2、C-V2X 標準化 16

1.2.1、國際C-V2X 標準化進程 16

1.2.2、我國C-V2X 標準化進程 17

1.3、C-V2X 研發狀況 19

1.4、C-V2X 測試驗證 21

1.5、C-V2X產業地位 22

1.5.1、單車無人駕駛安全問題亟待通過車聯網解決 22

1.5.2、車聯網未來重點發展方向:行車安全 23

1.6、車聯網技術 24

1.6.1、LTE-V加速國內車聯網市場發展 25

1.6.2、兩大技術標準:DSRC VS LTE-V 27

(1)、DSRC技術 27

(2)、LTE-V技術 28

1.7、全球車聯網政策 30

1.7.1、美國持續從政策推動車聯網部署實施 30

1.7.2、歐盟明確車聯網產業發展的引領帶動作用 31

1.7.3、韓國全球首發 L3標準 32

1.7.4、國際合作穩步推進 32

1.8、全球網聯汽車規模 34

1.9、全球主要公司發展態勢 35

2、我國車聯網C-V2X發展 38

2.1、車聯網C-V2X建設 38

2.2、車聯網C-V2X政策 42

2.3、車聯網C-V2X規模 44

2.4、車聯網C-V2X生態 48

2.4.1、產業生態新體系 48

2.4.2、車聯網應用平臺 51

2.4.3、車聯網數據應用 53

2.5、C-V2X 融合應用 54

2.5.1、融合應用發展趨勢 54

(1)、提升行駛安全和出行效率是當前應用發展重點 54

(2)、支持高等級自動駕駛服務是應用未來演進方向 55

2.5.2、應用成熟度象限 55

2.6、車聯網競爭態勢 57

2.6.1、產業鏈不斷豐富,各類主體不斷髮力 57

2.6.2、汽車電子成為新的戰略競爭高地 58

2.6.3、多方協同佈局,推進未來發展 59

2.7、車聯網價值鏈 60

2.8、世界車聯網大會舉辦,ETC 發行任務完成 61

2.9、自動駕駛大會開展 61

2.10、CES2020 展示未來汽車 63

3、車聯網C-V2X供需分析 64

3.1、供需特徵 64

3.2、需求狀況 65

3.2.1、汽車需求 65

3.2.2、用戶偏好 68

3.2.3、行車安全 70

3.3、車聯網供給端分析 73

3.3.1、供給狀況 73

3.3.2、供給格局 78

(1)通信公司 78

(2)、互聯網公司 79

(3)、其他公司 79

(4)、汽車公司 81

3.4、車聯網發展模式 83

3.4.1、汽車廠商主導模式 83

3.4.2、移動運營商合作模式 84

3.4.3、終端設備提供商主導模式 85

3.4.4、汽車廠商與移動運營商合作模式 85

3.4.5、模式展望 87

3.5、2019年車聯網技術創新 88

3.5.1、GPSInsight推出新型攝像頭 88

3.5.2、LeddarTech推出專為自動駕駛汽車設計的 3D Flash 激光雷達 88

3.5.3、恩智浦開發深度學習工具包eIQ 89

3.5.4、SBG推出 Quanta 系列的慣性導航系統 89

3.5.5、Outsigh推出 3D 語義攝像頭 89

3.5.6、Brodmann17 宣佈推出全球首個自動化深度學習訓練平臺 90

3.5.7、Blickfeld推出最新款激光雷達 Cube Range 90

2.5.8、博世和廣汽研究院發佈 L4 級自動駕駛代客泊車系統 90

2.5.9、松下展示新型 z 79GHz 波段 3D 成像雷達和最新 V2X 技術 91

2.5.10、華為面向中國市場正式發佈自動駕駛網絡解決方案 91

2.5.11、其他公司技術動態 91

3.6、車聯網專利分析 92

4、車聯網盈利模式研究 93

4.1、用戶訴求 93

4.2、現有車聯網盈利模式發展現狀 94

4.2.1、現階段主要是賣硬件+賣服務 94

4.2.2、賣服務的盈利模式遇到瓶頸 95

4.3、未來的車聯網盈利模式展望 95

4.3.1、單車智能化過程中車載硬件受益明顯 95

(1)、大數據應用—與保險業的合作 96

(2)、大數據應用—基於“LBS(基於位置服務)的精準營銷 97

(3)、大數據應用—道路擁堵信息預測 98

(4)、大數據的其他應用及價值 98

5、車聯網產業鏈 100

5.1、車聯網產業鏈 100

5.2、上游產業 102

5.2.1汽車電子 102

(1)、行業概述 102

(2)、發展歷程 105

(3)、產業格局 107

(4)、產業規模 109

5.2.2、車聯網終端 112

5.2.4、路邊單元RSU 113

5.3、中游:自動駕駛 114

5.3、下游:TSP(車載信息服務商) 117

5.4、車聯網應用於信息服務以及安全管理 118

5.4.1、現階段車聯網應用主要集中於車載信息服務 119

(1)、車載通信系統 120

(2)、ETC智能停車 120

(3)、車載通信系統TSP 123

5.4.2、高精度地圖 126

6、典型應用實踐及價值鏈剖析 132

6.1、車聯網應用概述 132

6.1.1、智能檢測 134

6.1.2、智能交通 135

6.1.3、智能服務 137

6.1.4、智能駕駛 138

6.2、典型應用案例 139

6.2.1、智慧路口協作通行 139

(1)、應用狀況 139

(2)、商業模式 140

6.2.2、自動代客泊車 140

(1)、應用狀況 140

(2)、商業模式 141

6.2.3、車輛編隊行駛 142

(1)、應用狀況 142

(2)、商業模式 143

6.2.4、智慧礦山網聯自動駕駛 144

(1)、應用狀況 144

(2)、商業模式 146

7、 車載智能終端產業分析 147

7.1、T-Box 等車載智能終端是配置重點 147

7.2、車載智能終端市場發展提速 148

7.2.1、汽車產量市場大,網聯車比例正在提升 148

7.2.2、車載無線終端市場規模加速增長 150

7.3、T-Box 終端需求增加,前裝率大幅提升 151

7.4、T-Box 市場競爭日益激烈 153

7.4.1、車載智能終端產業鏈主體眾多 153

7.4.2、T-Box競爭激烈,慧翰市場份額領先 153

7.5、國內市場代表性的部分T-Box 企業 154

7.5.1、慧翰微電子 154

7.5.2、英泰斯特 154

7.5.3、雅訊網絡 155

7.5.4、高新興 155

7.5.5、飛馳鎂物 155

7.6、車載智能終端市場發展趨勢 155

7.6.1、車載智能終端市場新興商業模式正在興起 155

7.6.2、各方主體基於數據的合作博弈愈加深入 156

7.6.3、整車廠合作中,國內終端廠商漸入佳境 156

8、主要公司分析 157

8.1、華為公司 157

8.2、高通公司 161

8.3、千方科技 164

8.4、德賽西威 166

8.5、萬集科技 170

8.6、移遠通信 175

9、車聯網投資前景 179

9.1、智能汽車成為汽車產業戰略方向 179

9.2、智能化和網聯化協同發展已成共識 180

9.3、產業發展規劃 182

9.4、十四五車聯網發展進入快車道 183

9.5、我國車聯網產業進程展望 184

9.5.1、初期發展階段(2014 年-2020 年) 184

9.5.2、推廣階段(2021-2025 年) 185

9.5.3、成熟階段(2026 年以後) 185

9.6、車聯網格局展望 186

9.7、車聯網技術推動車內網發展 187

10、車聯網C-V2X 發展戰略 188

10.1、跨行業協同仍然需要加強 188

10.2、模式創新仍然需要探索 189

10.3、國際合作產業生態仍然需要完善 189


圖表目錄

圖表 1:車聯網在人、路、車間構成巨大交互網絡 7

圖表 2:V2X 交互信息模式 8

圖表 3:車聯網無線通信技術 8

圖表 4:車聯網 10

圖表 5:車聯網發展的三大目的 10

圖表 6:智能網聯汽車帶來五大改變 11

圖表 7:車聯網遠景:實現人— 車— 路(環境)的交互 11

圖表 8:車聯網未來可實現應用及分類 11

圖表 9:CCSA C-V2X 核心技術標準 15

圖表 10:無人駕駛發展路徑 18

圖表 11:Tesla自動駕駛安全事故 18

圖表 12:無人駕駛目前仍處於較為初級階段 19

圖表 13:車聯網應用於安全防護-超車變道 19

圖表 14:車聯網應用於安全防護-超車變道 20

圖表 15:主動安全對於通信技術時滯的要求 21

圖表 16:LTE-V的推進過程 21

圖表 17:車聯網的兩種通信模式 22

圖表 18:車聯網的兩種通信模式 22

圖表 19:DSRC技術的發展歷程 23

圖表 20:DSRC技術測試 23

圖表 21:LTE–V的兩種通信方式 24

圖表 22:LTE-V VS DSRC 25

圖表 23:美國車聯網產業部署 26

圖表 24:美國整體進展 27

圖表 25:車聯網全球主要國家和地區頻段劃分 29

圖表 26:我國在 C-V2X 上具有全面優勢 29

圖表 27:2015-2022年全球網聯汽車保有量滲透率(百萬臺) 30

圖表 28:2015-2022年全球網聯汽車銷售量滲透率(百萬臺) 30

圖表 29:5G+LTE-V2X 35

圖表 30:5G/V2X的部署計劃 36

圖表 31:車聯網產業主要政策 39

圖表 32:車聯網示範區四步走規劃 40

圖表 33:地方車聯網規劃 40

圖表 34:2019-2023年中國車聯網市場用戶規模預測 41

圖表 35:全國新車車聯網標配滲透率對比 41

圖表 36:2016-2025年V2X 全球市場價值(單位:億美元) 42

圖表 37:2016-2025年全球與全國車聯網市場規模及其增速(億美元) 42

圖表 38:我國車聯網市場規模預測情況 42

圖表 39:2018 年我國汽車行業各類數字化率情況 43

圖表 40:我國智能網聯新車型滲透率有望劇增 43

圖表 41:車聯網產業生態 44

圖表 42:車聯網生態鏈系統構成 45

圖表 43:車聯網應用平臺建設構想 47

圖表 44:有望協助建設車聯網應用平臺的各類廠商 48

圖表 45:UBI 保險商業模式 50

圖表 46:應用成熟度象 52

圖表 47:V2X 技術的落地場景升級路徑 52

圖表 48:車聯網價值鏈關係 56

圖表 49:2019年我國汽車保有量超200萬輛城市排名 61

圖表 50:2015-2019年我國小型載客汽車、私家車保有量 61

圖表 51:2015-2019年新能源汽車保有量 62

圖表 52:2016-2019年我國汽車產銷量 63

圖表 53:2016-2019年全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及其變化(萬輛) 63

圖表 54:國內新車販買人群分佈 64

圖表 55:全球車聯網相關概念用戶接受度調研 65

圖表 56:2016與2030年全球汽車產業收入結構(億美元) 65

圖表 57:2015年至2020年全球汽車細分領域收入CAGR 65

圖表 58:2013-2018年國內交通安全情況 66

圖表 59:2018年中國交通事故情況分析統計分析 67

圖表 60:2018年各省市交通事故情況分析 67

圖表 61:V2X 全球產業佈局 69

圖表 62:參與車聯網“四跨”測試名單 72

圖表 63:百度 Apollo產業鏈 75

圖表 64:17家初創科技企業匯聚乘商兩大自動駕駛應用場景 76

圖表 65:L2級自動駕駛技術向15萬元以下市場下沉 77

圖表 66:華以外合資品牌2019年加快L2級產品上市節奏 77

圖表 67:2018-2019年L2級產品上市規模連續2年高速增長,但市場規模仍小 78

圖表 68:國內L3級自動駕駛汽車的量產時間表 78

圖表 69:中國車聯網正處於啟動期 79

圖表 70:傳統汽車廠商在開放之前仍佔據行業主導 80

圖表 71:以 TSP 為核心的車聯網產業鏈 81

圖表 72:TSP 服務平臺 82

圖表 73:車聯網未來基本商業模式 83

圖表 74:2019年我國車聯網專利申請量佔全球總量近半份額 88

圖表 75:車聯網盈利模式豐富 90

圖表 76:車聯網可以蒐集駕駛數據 92

圖表 77:大數據與保險公司合作 92

圖表 78:大數據“LBS(基於位置服務)的精準營銷 94

圖表 79:車聯網縱向產業鏈架構 96

圖表 80:車輛實現車聯網的縱向產業鏈 97

圖表 81:車聯網產業鏈全景圖解析 98

圖表 82:汽車電子遍佈汽車全身 99

圖表 83:按照對汽車行駛性能對汽車電子分類 100

圖表 84:汽車電子按用途分類 100

圖表 85:汽車電子產業鏈 101

圖表 86:汽車電子發展歷程 101

圖表 87:汽車電子細分子行業所處不同的週期 102

圖表 88:推升汽車電子需求的三大要素 103

圖表 89:國外汽車電子巨頭穩定的供貨結構 104

圖表 90:國內主要汽車電子廠商 104

圖表 91:2020年汽車電子應用領域結構 106

圖表 92:各類車型汽車電子成本佔比 106

圖表 93:汽車電子產業鏈與車聯網上游行業 106

圖表 94:2017-2022年全球與我國汽車電子產業規模及預測 107

圖表 95:T-Box+CAN 總線 108

圖表 96:路邊單元示意圖 109

圖表 97:SAE對自動駕駛的6級分類 110

圖表 98:面向高級自動駕駛(L4及其以上)的V2X六大要素 111

圖表 99:網聯化(V2X)是高等級自動駕駛技術實現的重要環節 112

圖表 100:2020 年、2021 年有望進入 L4 元年 112

圖表 101:2025-2035年全球無人駕駛汽車銷量預測(萬輛) 113

圖表 102:2035年L4完全無人駕駛汽車銷量結構 113

圖表 103:TSP居於車聯網產業鏈的核心地位(箭頭指向為服務流) 114

圖表 104:車聯網的兩大應用 115

圖表 105:車載信息服務系統的發展歷程 115

圖表 106:車載信息服務系統應用 115

圖表 107:車載智能設備分類 116

圖表 108:現階段主要用於ETC系統 116

圖表 109:ETC系統所使用的的技術 117

圖表 110:2019-2020年ETC潛在市場規模測算 117

圖表 111:國內ETC用戶使用率 118

圖表 112:通用使用的V2X設備 118

圖表 113:國內以 ETC 為基,初步建立了車聯網產業基礎設施網雛形 119

圖表 114:TSP 系統佔據車聯網產業鏈的核心地位 120

圖表 115:主流前裝車載通信系統對比 121

圖表 116:通信系統將集成多種通信模塊 122

圖表 117:高鴻股份研發的LTE-V設備 122

圖表 118:高精度地圖的主要功能 123

圖表 119:電子地圖產業鏈環節 123

圖表 120:兩種測繪方式對比 123

圖表 121:百度的高精度地圖採集車 124

圖表 122:2018年Q2前裝車載導航市場份額 124

圖表 123:GPS和攝像頭採集數據 125

圖表 124:“眾包”法制作高精度地圖 125

圖表 125:國內主流圖商狀況 126

圖表 126:三大因素助力高精度地圖爆發 127

圖表 127:高精度地圖市場參與者 127

圖表 128:HERE同時使用兩種方式獲取地圖數據 127

圖表 129:四維圖新與Here之間的對比 128

圖表 130:車聯網主要應用場景 129

圖表 131:OBD定價模式 130

圖表 132:ETC 131

圖表 133:智能停車系統 132

圖表 134:車聯網智能導航 133

圖表 135:場端自動代客泊車系統參考架構 137

圖表 136:AVP 產業鏈結構及行業特徵 137

圖表 137:車輛編隊行駛降低風阻示意 138

圖表 138:車輛編隊行駛商業模式分析 139

圖表 139:智慧礦山網聯自動駕駛解決方案架構 141

圖表 140:國內企業積極探索智慧礦山網聯自動駕駛工作 142

圖表 141:礦區智能駕駛商業模式 142

圖表 142:2009-2018年全球乘用車銷量 144

圖表 143:我國乘用車銷量 145

圖表 144:2017-2022年全球智能聯網汽車銷量 145

圖表 145:智能網聯汽車佔比(Flairmicro,前瞻產研) 146

圖表 146:2014-2018年前裝車載終端(嵌入式)(SBD) 146

圖表 147:2017-2018年國內車載無線終端出貨量 146

圖表 148:2018-2023 年中國乘車用車 T-Box 前裝裝配量(單位:萬套) 147

圖表 149:2018-2020年T-Box 終端市場規模 148

圖表 150:T-Box 技術未來的演進 149

圖表 151:華為自動駕駛移動數據中心 MDC 153

圖表 152:汽車產業邁向智能網聯電動化時代,5G 助力 ICT 154

圖表 153:智能網聯電動化將對中國交通產生深遠影響 154

圖表 154:華為提出智能網聯汽車領域的四大布局 155

圖表 155:車企佔據華為車聯網戰略合作方主力 156

圖表 156:全球前五大智能手機品牌市場份額 156

圖表 157:Qualcomm Snapdragon Ride 157

圖表 158:Snapdragon driver 硬件平臺 158

圖表 159:Snapdragon Ride AutonomousStack 159

圖表 160:國際自動機工程師學會(SAE)對自動駕駛級別的劃分 159

圖表 161:千方科技完成在大交通領域各板塊的完整佈局 160

圖表 162:千方科技戰略目標 160

圖表 163:千方科技已經形成完整的 V2X 車聯網系列設備 161

圖表 164:公司歷史沿革 163

圖表 165:三大業務群示意圖 163

圖表 166:德賽西威 ADAS 產品進度表 165

圖表 167:智能網聯汽車整體方案供應商 166

圖表 168:萬集科技發展歷程 166

圖表 169:2014-2019年萬集科技收入情況 167

圖表 170:2014-2019年萬集科技淨利潤情況 167

圖表 171:公司新一代藍牙 OBU 產品 168

圖表 172:公司新一代 RSU 產品 168

圖表 173:2018 年ETC 市場份額 168

圖表 174:公司自主研發的基於 LTE-V 標準的 OBU、RSU 和激光雷達產品 169

圖表 175:激光雷達與 V2X 的技術結合 170

圖表 176:萬集科技推出的 V2X+激光雷達智慧基站 170

圖表 177:移遠通信公司發展歷程 171

圖表 178:移遠通信物聯網模組應用場景 172

圖表 179:2016-2018 年移遠通信各類模組營業收入變化(萬元) 172

圖表 180:全球領先的無線模組廠商 2016 年與 2018 年營收規模對比(億元) 173

圖表 181:2018 年全球模組公司市場份額 173

圖表 182:移遠通信2016-2019年業績(萬元)和增速(%) 173

圖表 183:移遠通信發佈多款模組 175

圖表 184:2025年國內外車聯網市場規模對比 179

圖表 185:未來車聯網可實現應用的十大方向 179

圖表 186:車聯網發展初期產業模式 180

圖表 187:推廣階段產業模式 181

圖表 188:成熟階段產業模式 181

圖表 189:汽車廠商逐步走向開放 182

圖表 190:互聯網、IT 企業涉及多個領域,產品創新不斷 182

圖表 191:數據未來將成為核心價值 18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