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4 此人问管家:我的老婆去哪里了?管家说:被抓了,听后他当即造反

从接受教育开始,历史书就向我们展现了一位起义领袖,他便是李自成。时至今日,仍有许多人觉得他是真正的民族英雄,那么,事实上真的是这样吗?李自成真的是响当当的豪杰吗?

我们且从李自成的出身说起,这位起义者来自山西的一户贫困人家,小时候替周围的富户放羊。据费密《荒书》记载,李自成在出生时,他的父亲梦见一个黄衣人进入土窑,于是李自成的小名叫做黄娃子(一说黄来儿), 初名鸿基,小字硙生。

此人问管家:我的老婆去哪里了?管家说:被抓了,听后他当即造反

由于,家里经济紧张,连吃饭都困难,所以,李自成也没有受过教育。家人把李自成送到庙里做事,让他跟着和尚混口饭吃,李自成在寺庙里喜欢胡乱摆弄一些枪棒。明朝天启年间,陕北地区灾荒连年,官府粮差分文不减,李家生活非常困难。

后来,李自成的家人全都死光了,李自成光棍一人前往驿站当差,再后来由于驿站体制裁员,李自成光荣下岗。回到乡下后,李自成抓到自己的老婆和外人有染,便将通奸的二人全都杀了,惹上了官司。李自成一路逃亡到甘肃地区,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只能拉着侄子投身行伍。

李自成并未就此安定在军营中,由于,军队的领导克扣了士兵们的粮饷,李自成一怒之下将当地总兵和县令全部杀掉,鼓动士兵变乱,揭竿而起。

此人问管家:我的老婆去哪里了?管家说:被抓了,听后他当即造反

最初的时候,李自成漂泊到陕西投靠了同为农民起义军的王左挂,可是,不到一年这位新领导就受朝廷招揽。李自成无奈之下转投了当时另一股起义势力“不沾泥”,可李自成仿佛天生克主,不沾泥的势力在一年后被朝廷直接剿杀,残余的起义军也纷纷投降,李自成只能带着一众亲信继续出逃。

这一时期明朝派遣名将洪承畴剿灭各地起义军,李自成的小部队在朝廷的高压下慌忙逃窜,前往山西加入了李自成舅舅高迎祥的匪帮,高迎祥算是第一代“闯王”,而侄子李自成此时只是一员“闯将”。这股势力最开始的时候被山西总兵的铁骑部队击溃,险些被剿灭,后金入关朝廷将这位山西总兵调离,这才给了高迎祥势力喘息的机会。

高迎祥一伙明白自己根本不是朝廷的对手,所以,便将主力转移到了河南地区,并且,提出了分兵跑路的战略方针。后来,由于李自成部和张献忠部发生矛盾,李自成一怒之下带着自己的亲信远走甘肃。再后来高迎祥的部队被朝廷击溃,高迎祥本人也被俘虏,由山西巡抚亲自押解至京城将其千刀万剐。

此人问管家:我的老婆去哪里了?管家说:被抓了,听后他当即造反

舅舅死了,他的残余部队自然归顺了李自成,李自成也顺理成章的被部下推选为第二任“闯王”。因为,李自成曾在山西地区吃过瘪,所以,他的势力尽量避开山西,在甘肃四川两地来回流窜。此时,崇祯皇帝见这伙流寇越来越嚣张,索性加大了打压力度,一度将李自成的部队打得只剩十几人,李自成灰头土脸的带着几个人逃进山林躲了起来。

在深山老林里藏了三年,李自成听说明朝军队目前在围剿张献忠,借机占领了河南地区,还提出“免除赋税”的政策,使起义军直接扩张到十几万。事实上,河南当时正在闹灾荒,百姓们连饭都吃不上了,此时李自成提出免除赋税自然会能够拉起一支队伍。

带着这支草根军队,不到一年的时间李自成就拿下了洛阳,后来,更是趁着洪承畴投降后金,李自成借机攻下陕西。有了家底的李自成此时十分膨胀,索性称帝。李自成号称大顺天子,率军一路攻向北京。

此人问管家:我的老婆去哪里了?管家说:被抓了,听后他当即造反

此时的北京城里已经没有多少能够上战场的大将了,李自成的进攻路线畅通无阻。按理说,明军的武器装备远胜于起义军,可惜,明军在内外夹击下士气尽失,也就被李自成的草根部队钻了空子。李自成连攻带屠,势如破竹般的打进了北京城。


李自成的部队进入北京后,土匪本性展露无遗,在皇宫中大肆掠夺。据《明季北略》记载:李自成入北京后,从宫中搜出内帑“银三千七百万锭,金一千万锭”,“旧有镇库金积年不用者三千七百万锭,锭皆五百两,镌有永乐字”。

其实,吴三桂本来是要投奔李自成的,在拜见李自成的路上,吴三桂遇上了自己的管家,便问道:“家人还好吗?”管家说:“都已经被查封了。”吴三桂心想,等我回去后闯王都会还给我的,又问道:“家人还好吗?”

此人问管家:我的老婆去哪里了?管家说:被抓了,听后他当即造反

管家答道:“都已经被抓起来了。”吴三桂又想到,等我回去后闯王会放人的,最后,问道:“夫人还好吗?”管家说:“夫人被闯王抓走了。”这下吴三桂火冒三丈,自己最心爱的女人居然被抓走了,大吼道:“我连一个女人都保护不好,又有什么脸面见人?”

至此,吴三桂扭头回去抽调兵力,以为崇祯报仇为名,联合清军将李自成直接赶出北京。李自成的部队也在后来的一年里被打得土崩瓦解,李自成本人流落到湖北地区,据说,因为小偷小摸最终被一个老农用锄头抡死了。

这样的人倘若能被称为英雄,岂不被真正的英雄笑掉大牙?

『《鹿樵纪闻》、白寿彝《中国通史》第九卷、《明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