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5 朱元璋最小女儿墓发掘,她曾机智救母?嫁了变态夫婿?专家:谣言

朱元璋最小女儿墓发掘,她曾机智救母?嫁了变态夫婿?专家:谣言

话说,南京南郊板桥三山有一个砖厂,砖厂不断从山上取土烧砖块,天长日久,山体被掏空,渐渐成了一个小山包。

只要小山包也被铲成平地,则砖厂也必须搬迁,另寻它址了。

到了2008年,已经为孤岛的小山包上凸下凹,山包头部悬空,随时都会坍塌。

这年9月20日,砖厂民工爬上山顶察看险情,意外在矮树包围和荆棘丛生的缝隙发现了一个古墓葬。古墓的墓门部分已损坏,墓顶一边也已经基本塌陷,被高高地悬在山顶半空。

朱元璋最小女儿墓发掘,她曾机智救母?嫁了变态夫婿?专家:谣言

砖厂附近一位贲姓的热心市民当天将情况报告给了南京市博物馆。

南京市博物馆的考古队员于是匆匆赶往现场探访。

古墓已遭到严重破坏,大部分坍塌,可能早已被盗,只留有封门、墓底部、一部分侧壁,侧壁上还有龛。

根据这些形制,考古队员基本可以判断该墓属于明初期的贵族墓。

让考古队员感到庆幸的是,他们在古墓门口找到了非常完好的墓志和墓志盖。

朱元璋最小女儿墓发掘,她曾机智救母?嫁了变态夫婿?专家:谣言

墓志和盖呈蚌合状,青石表面还留有铁箍紧紧箍住的痕迹,不过铁箍早已经朽烂。

考古队为了妥善安置墓志,将其拖回了南京市博物馆。

由于原本箍住墓志和盖的铁箍已经朽烂,考古队员几乎不费什么力气就打开了墓志。

墓志盖内壁上刻着八个圆篆体大字:“宝庆大长公主圹志”。

明太祖朱元璋最小一个女儿叫宝庆公主,“大长”,是公主的孙辈做了皇帝后给公主的封号。

如果没有意外,这就是朱元璋女儿的墓地。

考古队员十分兴奋。

墓志盖下面是同样大的一块石板,上面刻着墓志铭文,果然,就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16个女儿宝庆公主!

实际上,早在1995年,南京市博物馆就在宝庆公主墓地附近发掘出她的丈夫驸马赵辉的墓地了。

朱元璋最小女儿墓发掘,她曾机智救母?嫁了变态夫婿?专家:谣言

《明史•诸帝公主》记:宝庆公主,太祖最幼女,下嫁赵辉。赵辉父赵和以千户之职跟从成祖征安南阵没,赵辉袭父官。先是,成祖即位,公主年方八岁,成祖命仁孝皇后抚之如女。永乐十一年,赵辉以千户守金川门,年二十余,状貌伟丽。成祖遂选为驸马。公主为皇后所抚,嫁妆远比其他公主丰厚,且由皇太子送至驸马邸。公主性纯淑,宣德八年薨。赵辉至成化十二年始卒。凡事六朝,历掌南京都督及宗人府事,家故豪侈,姬妾至百余人,享有富贵者六十余年,寿九十。

宝庆公主病逝于宣德八年,即公元1433年,享年39岁;而丈夫赵辉死于成化十二年,即公元1476年,享年90岁。他们下葬时间前后差了43年!

朱元璋最小女儿墓发掘,她曾机智救母?嫁了变态夫婿?专家:谣言

实际上,明代也有公主驸马不合葬的规定,南京市博物馆在发掘赵辉墓时,也推测公主的墓也应该在附近,但由于当年的技术条件有限,没有做进一步的勘探,致使公主墓遭到了如此严重的毁坏。

根据相关文献记载,赵辉的父母、儿子和孙子也都应葬在此地。当年,当地一位村民在山坡上偶然寻得赵辉孙子的墓志,藏于家中达20年,听说专家来发掘公主墓,因此主动将赵辉孙子的墓志捐献给了博物馆。

公主墓发掘现场,出现了许多绿色的琉璃构件,有些是精美的凤纹瓦当,还有带寿字的瓷片。

专家说,用绿色的琉璃,这说明等级很高;根据出现的琉璃构件数量及其形制来看,当年的建筑是很有气派。只可惜,有着如此丰厚人文地貌的墓葬群被毁坏了。

明史研究学者马渭源先生特别提到,网络上传得很火的“四岁宝庆公主机智救母”的故事并不见于史载,纯为好事网友的编造;而传说驸马赵辉是个性心理严重变态的好色之徒也仅见于野史,并不是实情。

朱元璋最小女儿墓发掘,她曾机智救母?嫁了变态夫婿?专家:谣言

“四岁宝庆公主机智救母”的故事讲的是,朱元璋临死前下令所有嫔妃必须殉葬,但因四岁的宝庆公主适时向朱元璋讨好,化解了朱元璋的杀心,从而留下了她的母亲张美人不死。

的确,明初的几位皇帝,包括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明仁宗、明宣宗死后都有嫔妃殉葬,所以这几位的名声都有了污点。

但是,明太祖朱元璋的葬礼是建文帝主持的;明成祖的葬礼是明仁宗主持的;明仁宗的葬礼是明宣宗主持的;明宣宗的葬礼是明英宗亲政前由“三杨”主持的。

明太祖和明成祖虽然被指称为残暴,但他俩其实未搞过殉葬。

更没有任何史料可以证明明太祖死前要求谁谁谁必须殉葬。

残酷的殡葬制度在明初复兴,其实是程朱理学过于强调忠孝节烈的结果。

理学要求每个人都做圣人,都遵守忠孝节烈的道德规范,建文帝、仁宗、宣宗自小受文官影响很深,被文官们称为仁孝贤君,但殉葬恶行却是他们搞出来的。

朱元璋最小女儿墓发掘,她曾机智救母?嫁了变态夫婿?专家:谣言

至于《玉芝堂谈荟》记“驸马都尉赵辉,食女人阴津月水”之类的胡话,其实是无聊文人的无聊之作,听听就好,万不可当真。

要知道,即使是严肃的史料记载,史界也有“孤证不采”的惯例,何况只是一本龌龊不堪的二三流野史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