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4 黃岡緣何出名人

千古文昌地,風流數黃岡。

黃岡緣何出名人

地處鄂東地區的黃岡自古以來以貧窮落後著稱,但令人驚奇的是,自宋元以來,特別是在晚清至近現代,卻是一個人才富集區,可以說是人才輩出,以至於向有“惟楚有材,鄂東為最”之說。黃岡名人燦若繁星,據統計,黃岡歷代名人達1600餘人。其中古代1134人【進士944人(5名狀元,61人官至二品以上);舉人中的傑出者192人(舉人3985人)】、近現代名人466人。其中北京中華世紀壇收錄了40位中華歷史文化名人中,黃岡有李四光、李時珍、畢昇3人。並孕育了道信、弘忍兩位禪宗初祖;誕生了董必武、李先念兩位國家主席,林彪、王樹聲、韓先楚等200多名開國將帥。據說《湖北歷史人物辭典》中三分之一是黃岡人。

黃岡緣何出名人

黃岡緣何出名人,這一切源於黃岡地理位置。

黃岡地處湖北省東部、大別山南麓、長江中游北岸,位於楚頭吳尾和鄂、豫、皖、贛四省交界處,獨特的地理環境決定了黃岡是兵家必爭之地和重要軍事屏障,換言之黃岡地處東西南北交匯之處,是歷代戰爭頻發之地。

歷史上黃岡是兵家必爭之地,經歷了許多次戰亂。曾發生過十六次重大戰爭。包括:吳楚柏舉之戰、赤壁之戰、唐末五代軍閥混戰(876—878年)、南宋抗金(1129—1144年)、羅州城保衛戰(1121年)、抗禦蒙軍(1236—1259年)、天完國(1351年)、李自成揮師蘄黃(1634年)、張獻忠進駐蘄黃(1643年)、蘄黃48寨抗清(1653—1674年)、太平軍捻軍(1853—1867年)、黃廣戰役(1938年7—10月)、鄂豫皖根據地與紅四方軍成立、中原突圍(1945年9月至1946年6月)、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1947年8月)以及鄂東解放及渡江戰役(1949年)等。

黃岡緣何出名人

戰火毫無例外波及城池。這樣的後果是,黃岡歷史上的古城幾乎燒燬殆盡,留存下來寥寥無幾。據統計黃岡歷史上有十六座城池,包括:邾城(前255—339年),春秋末期,楚宣王滅邾,遷其君民於黃州築城,名邾城,東晉鹹康五年被後趙軍隊一把火化為灰燼;尋陽城(前206—412年),存在600多年,先在黃梅縣蔡山鎮,後來搬到了九江;羅州城(前201—1263年),存在的時間最長,1263年被元軍毀掉,後來遷到現在的蘄州鎮重建;西陵城(西漢初,江夏郡治),在現在的新洲;西陽城(329—573年),在黃岡市區的長江邊上;蘄陽城(448—559年),在蘄春縣八里湖的土門,存在了百餘年;黃州城經歷了多次搬遷,黃州宋城是夯土牆,現在的黃州城遺址是明朝1386年修建的;現在的蘄州城是元朝1272年建的,明代1408年進行了重修。此外,還包括黃梅縣城(1466年)、羅田縣城(1479年)、英山縣城(1499年)、麻城縣城(1499年)、黃安縣城(1563年)、蘄水縣城(1575年)、廣濟縣城以及荊王府(1445—1643年)。尤其是首府黃州經歷的變遷更多,最開始黃州是在黃陂的南司州,後遷至麻城的衡州城、新洲的南安城、再到禹王城,之後又遷至黃州宋城,最後遷至明代修建的黃州城。這也是新興政權對焚燬城市,使他們有理由建築屬於自已的城市原因之一。

黃岡緣何出名人

顯而易見,戰爭必然帶來人口劇減,人口劇減必然帶來移民。

黃岡是一座移民城市,曾有八次大規模地移民,兩次大規模地遷出。

第一次移進移民是在公元前255年,楚國先滅魯國,隨後滅掉了魯國的附屬國邾國(今山東鄒縣),將邾國的君民遷入黃州,並在江邊修築邾城,即現在的禹王城。

第二次是朝廷移徙巴人“南郡蠻”。47年,巴人叛亂,朝廷統兵鎮壓。叛亂平息後,朝廷實施分而治之之策,將叛亂的7000多巴人遷徙到黃州。

第三次是朝廷移徙巴人“巫蠻”。101年,生活在今鄂西川東的“巫蠻”叛亂,朝廷再派兵鎮壓,“巫蠻”失敗請降。朝廷再次將巴人遷移到倒、舉、巴、浠、蘄五水流域,成為“五水蠻”。

第四次是西晉末年的流民南遷僑置。西晉末年,豫州民眾與土族為躲避“八王之亂”、“五胡亂華”戰禍,背井離鄉遷入黃州。這是從中原南移的移民。

第五至第八次大規模移民是四次江西填湖廣。這也是很多黃岡人說自己的祖籍在江西的原因。

移居黃岡的同時有兩處遷出即兩次湖廣填四川。湖廣填四川是非常著名的移民歷史。元末明初,羅田人徐壽輝建立了天完國,與元朝對抗,難民苦不堪言,便逃往四川。徐壽輝的部將明玉珍率隊西征川蜀,帶去了一支黃州人。明末清初,張獻忠在麻城招兵買馬約5.7萬人,直接帶去了四川。清初的康熙、雍正、乾隆時期,朝廷頒詔移民,蘄黃百姓奉旨入川。

黃岡緣何出名人

麻城孝感鄉是中國古代“八大移民發源地”之一,是“湖廣填四川”的起始地和集散地(中轉站)。1472年因戶口消耗,併入麻城仙居鄉。麻城孝感鄉包括今麻城西南部中館驛、宋埠、順河以及紅安、新洲、黃陂等地。從元末明初至清中期,向四川、重慶等地連續大量移民,有“湖廣填四川,麻城過一半”之說。今麻城在舉水河畔豎立孝感鄉移民始發地紀念碑,興建麻城移民博物館。

而移民的結果必然帶來文化的變化。

黃岡處於吳頭楚尾,荊楚文化和吳越文化在這裡此消彼長、互相融合,中原文化和南方文化的融合,因而黃岡的文化便具有兩重性。典型是“四戲同源”,“四戲”即楚劇、漢劇、京劇和黃梅戲,據考證,楚劇=哦呵腔+黃陂孝感方言及音樂;漢劇=二黃+西皮;京劇=漢調+徽調;黃梅戲=黃梅採茶調+安慶方言及民間藝術。楚劇、漢劇、黃梅戲中,黃岡的元素、遺傳基因各佔一半;京劇中黃岡的基因佔四分之一。這四種戲的源頭都在黃岡,形成了“四戲同源”的獨特文化景觀。

更為難道的是,黃岡自古就有重教興學的傳統。早在科舉考試之前就設有家塾、鄉校,唐代建有荊楚最早的儒學宮——蘭溪學宮,北宋建有最早的書院——雪堂書院。明清時期,黃岡書院林立,講學成風。黃州河東書院,紅安天台書院書聲琅琅。歷史上,黃岡一直科甲鼎盛,科舉及第為荊楚之首,由此贏得了“唯楚有才,鄂東為最”的美譽。文昌教盛,人才輩出。明朝黃岡進士佔湖北的39%,清朝時佔35%。明清兩代黃岡進士總量在全國排第五位,僅次於杭州、福州、蘇州和北京。特別是張之洞督鄂期間,大興教育,向日本派遣留學生中,黃岡籍佔很大比例。

黃岡緣何出名人

此外,戰爭導致民風彪悍,窮則思變。

黃岡是著名的革命老區。是中國共產黨早期建黨活動的重要駐地和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中心,組建了紅十五軍、紅四方面軍、紅二十五軍、紅二十八軍等武裝力量,發生了“黃麻起義”、新四軍中原突圍、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等重大革命史事件。中共一大代表13人,黃岡就佔了3位(董必武、陳潭秋、包慧僧)。1955年至1965年,中國人民解放軍授銜的將帥1613位,黃岡有102位,佔了6.3%。

黃岡緣何出名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