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評價一個教師的能力,是教學能力重要?還是教研能力重要?

立恆語文


要想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明確什麼是教師的“教學能力”?什麼是教師的“教研能力”?

通俗地講,教師的教學能力,是指教師從事教育工作應當具備的專業能力。包括教師運用所學教育學、心理學和學科專業知識處理教材的能力、把握課程標準的能力、教學設計能力、課堂教學能力和考試評價能力、新媒體使用能力等與學科教學工作相關的多個方面。日常教育教學工作中,我們說一個教師教學能力強,其顯性衡量指標就是課上得好,學科教學成績優異。

教師的教研能力,顧名思義,是指教師研究教學的能力。包括常規教研能力和課題研究能力。常規教研能力是指研究課程標準的能力、研究教材的能力、研究教法的能力、研究考試和評價的能力;課題研究能力通常是指教師把自己在教育教學中遇到的問題變成課題,通過提出假設、收集資料驗證假設、得出結論等一系列研究過程,解決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遇到的難題。

不難看出,對一個成功的教師而言,教學能力和教研能力事實上並不能截然分開,無所謂孰輕孰重。正如有些教育專家所言:“教不研則淺,研不教則枯”,教師只有以反思和研究的態度對待常規的備課、上課、作業批改、考試和輔導,才能避免教學工作的程式化、工匠化,從而逐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同樣,教學研究只有以課標、教材、課堂教學、作業和考試設計為研究對象,才能貼近實際,真正為教學服務,從而使研究充滿生機和活力。

實際工作中,教育部門或學校如果硬要讓教師在兩者之間排出個先後順序,則會顧此失彼,給教師專業發展帶來錯誤的引導。

過份強調教學能力,忽視教師的教研能力,教師就會按照上級領導規定的程序和模式開展教學,工作亦步亦趨,缺乏創造力,不去主動思考改進教學的新手段、新方法,教學質量就會在低層次上徘徊,久而久之,教師則會產生職業倦怠。

過分強調教研能力,教學研究就會脫離實際,變成空中樓閣,一些教師就可能不安心於教學工作,投機取巧,以發表文章、搞課題研究為能事,為晉升職稱積累資本。為防止這種極端,教育部2019年曾發文,對專門從事教學研究的教研員提出了新要求,原則上要求他們每三年要有一年在基層學校擔任教學工作的經歷,其目的就是防止出現教研、教學“兩張皮”現象。

因此,如果教師立志想成為“專家型”教師,非把教學和教研結合在一起不可,通過讀書、思考、研究,提升自身教研能力,用科學的理論指導實踐,並將研究成果運用於備課、課堂教學等常規教學中,常教常新,讓教學工作充滿挑戰性,從而不斷提高自身教學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教育教學質量的大幅度提升。

很高興回答這一問題,歡迎“關注”作者繼續交流,圖片來源於網絡,若侵權,請刪除!


王營評教育


教學與教研不能分離,應該回歸一體!

長期以來,中小學教育教學與教學研究處於分離的狀態,鄉鎮一級有專職教研員,區縣教師進修學校有中小學各科.幼兒.特殊教育.民族教育.電化教育等專職教研員,省市教育學院有相應的教育教學研究部門和人員。而這樣的設置最大的弊端就是教研人員脫離教學第一線。其中有的人來自於教學第一線,有的人根本沒進過課堂,沒有實際教學經歷和經驗,教學與教研兩層皮,顯然對實際教學的指導作用有限,甚至教研落後於教學,教研工作是被動的。

理論來源於實踐,反過來指導實踐,這是辨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實踐論,教育教學與教研必然也遵循著這個理論指導實踐的規律。

廣大一線擔任實際教學的教師實際上就是在一邊教學一邊研究,一邊總結教學經驗一邊解決教學中的實際問題。在解決問題的實際教學工作中.在摸索教學經驗和規律的過程中提高自己的教學認識和教學水平。

為什麼新中國成立後很難出現真正的教育家?就是因為沒有始終堅持在教育教學第一線.把自身的教育教學經驗和廣大教師的經驗歸納概括起來.整理提煉上升到理論的高度.形成系統的可指導教育教學實際的理論體系的專家。這是當前教育教學改革需要引起重視的問題。


甦醒459


教學,是教師的日常工作,因此,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教研能力二者相比,顯然是教學能力更重要。

教師的教學能力,包括很多方面,比如說,處理教材的能力,把握教材重難點的能力,課堂上處理重難點的能力,根據課堂上學生的具體情況合理掌握教學節奏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課堂上學生思想情緒的觀察能力,板書設計能力,釋疑解惑能力,等等;這些能力,都是教師課堂教學的基本能力,其背後,更有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組織,教育學、心理學、學習心理學、青少年心理學,教材系統性,等等方面的考量。

而教研能力則是另外一個層面的能力,通常說的教研,指的是教師日常教學方面的能力,與教育教學科研還不是一個層面。從一個意義上說,教師的教研,是為教學服務的。這裡說的“服務”,其實是對教學的“指導”和“指引”。

二者的關係,可以簡單地理解為前者是具象的,後者則是抽象的;前者是實踐性的,後者是理論性的。教學實踐豐富教學理論,而教學理論反過來又指導教學實踐。

作為一個合格的教師,既要有豐富的教學實踐經驗,又要具備理論分析的能力,二者不可偏廢。


雲鶴凌空


評價一個教師的能力要從兩方面看:一是教學能力。二是教研能力。

二者應是相輔相成,互相輝映的。

可以說,教學能力強的老師,若認真地去搞教研,其教研能力也會大放異彩,很具操作性,實用性,能為教學提供一些靠譜的理論支撐與指導。

若是一個教學能力差的老師,其獲得的教育教學感知肯定是無奈與沮喪的痛苦體驗。

一個沒有經過教學實戰出來的教育專家其教研能力再強,再能製造出一些雷人的專業術語與理論,其理記基礎只是來自於對古今中外教育理論的記憶與揉和,再加上個人主觀臆想,妄自推理,和對課堂走馬觀花式的碎片化理解得來的。

在推廣應用他們精心設計的教育教學理論時,才發現這些華麗鮮美的教學理論並不能真正更好地指導教育教學;不被廣大一線老師所認可,所接受;更缺乏長久的,能經得住實踐檢驗的空洞理論。

教育從來不缺教育專家,但最缺乏的是對教育有深刻影響的教育專家。

正因為如此,在廣被社會詬病的目前教育似乎仍會在廣被詬病中默默走一下。沒有哪位教育專家能站出來為目前迷茫的教育現狀指出一個出路。

倒是某些特別能折騰的學校比如杜朗口,比如洋思,比如衡水,比如荊門等地方中學,依託本校教學資源,走出了一段屬於他們自已的輝煌。

這些輝煌最起碼能讓這些學校站在了教育最頂端而熠熠生輝。

教學能力較差的老師,若從事教學研究,更會貽害一方教育。

敗軍之將,無論如何也寫不出如何出奇制勝的奇謀來。其看似頭頭是道的軍事理論其實只是各種軍事理論的宣讀機。

一個老師的教學能力強,教學效果顯著,說明該老師在教學中,必定他的情感價值,掌控能力,經驗方法,知識結構與對學生心理活動的諳熟,對教育規律的感悟都應有獨到之處。

若把這些感悟與獨到之處作為歸納總結後,若與教育學,心理上層面,進行適度拔高,再進行更具體的課堂檢驗,經過反覆多次廣泛的打磨出來的教學理論,才能更好的去指導教學,成就教學。

一個學校,應該首先強調的是對老師的教學能力的培養,這是立校之本。

然後,才可對一些教學能力很強的老師進行教育教學理論的教育,把他們成功的教學經驗與教育教學理論相結合,努力提高他們的教研水平,才會在不斷積累,不斷探索,不斷進步中,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教育教學理論基礎,來更好更具有操作性地指導本校的教育教學,把學校教育一步步推向名校的臺階。

總之一句話,一個學校要想發展和提高,必須首先注重教師的教學能力,保障教學質量;然後才可去做提高老師教研水平的工作。

堅決杜絕工作能力差的老師去從事教研。

兩個方面結合起來,才是成就教育事業的根本途徑。






一襲輕嵐


一般來說,教學和教研分屬兩個不同的崗位,工作內容和職責範圍是有區別的。

一線教師,屬於教學崗位。教學能力的高低,和教師自身的職業素養、知識運用、知識儲備、再學習能力、教學經驗等密切相關。

通常,評價一個教師的教學能力如何,需要從以上幾個方面這考量,教學成績的一個直觀依據就是學生的學習情況,說白了就是學生考試成績,但多年來一些相對僵化的體制弊端,造成以學生考試成績為衡量教師教學能力的單一標準,至少是忽略或架空了其他方面的考量,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造成學校、老師、學生壓力逐層施加的主要原因。

教研,一般是針對教材的大綱體系做系統的研究,以便為教學提供方向性的指導和為教學思路、教學方法提供參照標準,教研工作的理論性較強,但工作依據仍然是來自教學一線的反饋。

教學與教研,雖然在工作崗位、內容、職責範圍上有所區別,但實際上兩者又是互相滲透的。一線老師除了教學,也需要具備一定的教研能力,對教材體系、大綱要求、新理念新技能都需要有一定的學習和了解,反過來,教研人員同樣需要熟悉瞭解一線教師的實際工作內容,以及在教學中實際遇到的新問題,以為教研提供新思路。


朵雲流觴


我認為,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教研能力沒有嚴格的分界線,二者的關係應該是相輔相成的。


首先,在一線教學工作中,教研能力都是建立在教學的基礎上的,沒有豐富的一線教學經驗,就不可能有教研成果。教師的工作就是整天面對著幾十個求知若渴的孩子,能夠教會他們科學文化知識,教給他們為人處世的道理,是我們老師的價值體現。從學生的角度而言,他們更需要的是老師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能力,家長們看重的也是孩子們學習成績的提高,而學生成績的好壞直接取決於課堂教學和班級管理。如果一個老師有較高業務素質,在課堂上能夠深入淺出的講解教材內容,能夠引導學生按照自己的思路去理解問題,解決問題,並能及時的獲取到學生的反饋信息,充分了解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適時調整講課方法、步驟。同時,在班級管理方面,能夠真正的融入到孩子們中間,做他們的知心朋友,傾聽學生在學習、生活等不同方面的聲音,幫助同學們解決他們遇到的各種煩惱。


其次,作為學生和家長,我們完全沒有必要去給老師們按次序排隊,大部分老師都會盡自己最大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片面的從個人角度看待老師是不利於教育教學的。我們知道,老師們在學校面對的是全體學生,在上課、輔導、批改作業等方面有自己的工作要求和衡量標準,一個人面對幾十個甚至上百個孩子,工作上很難做到面面俱到,存在因照顧不周而產生的個體差異也是在所難免的。所以,不管是老師的教學能力,還是老師的教研能力,只要有利於孩子的學習,有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我們都應該多理解多支持。


三尺講談




對於高校來說,科研本身也是其題中應有之義。高校老師一線教學任務也相對寬鬆,學校圖書文獻、研究資料資源也比較豐富,比如有什麼實驗室、研究中心等機構,還有相應的經費保障所以,高校老師搞科研,既是基本功也是基本要求,高校老師在搞好教學的同時,開展研究是有條件,有時間、有要求的。



但就中小學教師而言,更側重於實踐性操作性,並且現在教師的教學任務一般比較繁重,每天的課時都是排得滿滿的,備課、上課、改作業,組織學生開展活動,忙得團團轉。如果是班主任,還有班級管理、學生管理等事務,基本上是兩眼一睜,忙到熄燈,能把這些事做完做好,就是半天雲裡拍巴掌,高手!有時候,即使有些好點子,想把教學實踐中的困惑拿出來探討,想對教學中的創新作法進行總結,也沒有多少精力去梳理和思考,不能不說是個遺憾。



因此,對很多中小學教師,搞教研是要時間沒時間、要經費沒經費,基本上是心有餘而力不足。當然,在中小學可以鼓勵大家在搞好教學的前提下,力所能及做些教學研究。但如果對中小教師教研強制性提出過高要求,恐怕不太現實,也不一定會有好的效果。比如,在職稱評審中,關於教研論文一項,一直為廣大老師所垢病。

所以,在教學與科研關係的處理上,要區分教學階段,因地制宜;要根據教師的實際情況,決不能一刀切。


摩心譽處


一般情況下評價一個教師是否優秀,首先是看他在教學能力上的表現。教學能力包括紮實的學科知識,豐富的教學技巧,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課堂組織管理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等等。

教師的教研活動產生於日常教學工作中:每天進行的備課、上課、改作業、對學生的評價等活動過程都必然伴隨著教研活動。比如說,教師在備課當中就經常遇到問題,如任何組織教學,尋找資料的過程,還有上課時突然的靈感,臨場的發揮,學生的學習表現等都是一種研究、發現的過程。所以說,教師其實每天都在進行教研。

在教學中,教師要善於把備課、上課中出現的靈感,把課中學生特別喜歡和融入課堂學習的方法,或者感覺教學效果、氣氛特別好的方面,及時記錄下來,進行總結、歸納,深入挖掘它,或是把它上升到理論高度,與別人進行交流,通過不斷地反思、學習、融合教育教學理念,以論文、課題等方式進行輸出。這個過程就是教研過程。

教師的教研來源於教學,教研結果促進教學的發展,所以教師教研能力的提升有助於教學能力的提升。

那麼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從哪方面發現教研方向和提高教研能力呢?

1.要研究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的能力,做到“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2.要研究教學對象---學生。正如兵法所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教師只有瞭解學生的基礎,性格,家庭影響,研究他們的興趣,愛好和成長環境。只有這樣才能成為他們的良師益友;才能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才能提高教育教學效果。

3.要研究新的教育教學理念。學無止境,教師需要通過不斷學習,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平時教師要多閱讀教育教學理論書籍和雜誌,不斷收集新的教學信息,指導自己的教學實踐。積極參加繼續教育,提高理論水平,加強教研能力,進而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

教師的教研能力和教學能力應該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所以我認為評價一位教師不能只看一面。


涓葉


一千個人讀《哈姆萊特》,就有一千種理解。本人的理解是:既互相獨立,又相互依存。如有不到之處,望各位賜教。我覺得評價一個教師能力,要從教學和教研這兩方面進行綜合評價。

先談談教學能力:也就是課堂實際教學的能力,再細講就是:1·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明確:教學任務和實施教學的策略拿捏到位。2·教師的提問精準有效,能最大限度調動學生學的積極性。3·教師的個人魅力也很重要,比如詼諧幽默,放低姿態,目的嗎?你應能猜出來。還有很多方面,我暫且先分享最有心得比較好操作的經驗,共勉!

再者,教研能力是一名老師提升教學能力的必經之路。在我們的教學裡,很多教師會有各種各樣的問題。如果不解決,便達不到預期的教學目標,教學任務怎能完成,學生的學習出現問題,如此惡性循環,教學無從保證!

所以,在教學同時,不斷地反思,研究教科書,研究學情,找到兩者的平衡。


創作之談


我認為是教學能力重要。

一個老師的教研能力是有客觀條件限制的,幾乎所有的教學研究成果,都是在一二線城市最好的學校創新研究出來的,有誰見過某一個鄉村學校,研究出來什麼教研成果,在全國推廣,一個也沒有。

教學研究和科學研究不同,它屬於慢科學,有時候需要好幾代人的共同研究,才能推動教育事業的發展,比如2001年開始的那次新課改,就是在無數一線教師的不懈努力下,然後將大家的科研成果綜合在一起,教育部對我國小學教材改編,有力推動了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

這屬於改革。

從某種意義上說,好的教學能力自然能培育出好的教研能力,一個老師想要把自己的教學搞好,你必然要去思索,去研究,然後不斷的突破自己舊的教學模式,取得好的教學成果,而這個過程其實就是一種教學研究。

所以我認為對於一個老師來說,教學能力是至關重要的,而隨後的教研能力,只不過是強學能力的一個衍生品而已,也就是說,老師的教研能力到底能不能得到最大化的發揮?就要看他有沒有平臺和其他硬件教學資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