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于謙死後,瓦剌為什麼不捲土重來?

邵世敏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這事咋說呢?瓦剌這就屬於火灶上的抹布,那叫個酸甜苦辣鹹嚐遍了。

所以您要說這事,咱就得把瓦剌的溝溝坎坎捋清楚了,才能弄明白。

說道這裡,估計有小夥伴要說了:“瓦剌,這不就是元朝嗎?”

哎!這可讓你說著了,你說的不對。瓦剌是瓦剌,元朝是元朝,這倆沒有相似度的。

怎麼說呢?咱把這事往前推。

大明王朝用了幾十年的時間,愣是把堂堂大元朝給打成了撮爾小國的北元,就這還不消停,最後大明開國將領最後一抹流星藍玉,帶著一幫子人把北元的老底也給掀翻了。

那麼作為北元的統治者脫古思帖木兒,這就慌不擇路飢不擇食這頓跑,一傢伙就幹到了土刺河。

那麼在這個地方,這位倒黴的統治者就遇到了他這家族的死敵的後裔也速迭兒。

話說這倆人的名字也夠饒的,大傢伙也不明白這倆人咋就成了死敵了呢?

就這事,咱還得從蒙古大汗蒙哥說起,話說當年他帶著大兵進攻南宋,這南宋沒有拿下,到是吃到了一顆石頭炮,這一擊算是要了命了。

得咧!那麼蒙古大汗這位置可就空下來了,那麼這個時候就出現了倆競爭者,一個是哥哥忽必烈,另一個是弟弟阿里布格。

這倆人打生打死的,阿里布格戰敗,這就被囚禁到死了。

那麼這北元逃跑的統治者就是忽必烈的後裔,而這也速迭兒就是阿里布格的後裔。

這仇恨都累積了一百多年了,也速迭兒一傢伙就弄死了落單的脫古思帖木兒。

打這裡起,蒙古大汗的寶座可就落到了阿里布格這系的手裡邊。

但從這裡起出現了一個特別奇怪的事,只要是當了大汗的,這命都不長。

這黃金家族的最後一位繼承人在建文四年的時候,死掉了,這汗位最終就落到了大將鬼力赤的手裡邊。

當然這鬼力赤其實說道根子上,也是黃金家族的後裔,只是他這後裔屬於窩闊臺時期的旁支,這都過去了多少年,所以黃金家族的血統擱他身上,這水分可就大了。

那麼他這人對黃金家族沒啥感覺,所以自己個就把元這國號給廢了,換成了韃靼。

說道這裡,估計有小夥伴憤怒了:“彎彎繞啊!說好的瓦剌呢?這咋就跑出個韃靼來,玩呢?”

那到不是,您要想解決題主這問題,這韃靼是個繞不去的坎,這得介紹一下,再說咱得先把這韃靼和瓦剌分開不是,他們倆就不是一塊的。

瓦剌

咱接著聊,那麼韃靼算是繼承了整個北元的衣缽吧。但整個大草原不是他說了算,還有一個腦袋比較大的,這就是瓦剌。

瓦剌自稱衛拉特,他和蒙古人的關係開頭是並列的關係,在《蒙古衛拉特法典》當中就有條款雙方都不承認瓦剌是蒙古人。

只是後來,人們把這瓦剌歸到了蒙古的行列,這就變成了漠西蒙古。

而題主說的于謙這個時間點上,還沒有歸呢?所以這是兩波不一樣的人。

而且這瓦剌開始是接受黃金家族的管轄,現在他坐大了,就不想聽了。

最後俺提醒一下,這瓦剌其實就是後來的把清朝政府攪和的天翻地覆的準格爾。

那不用問了,這倆人一定誰也不服誰,這就是大草原上的倆敵人。

其實當時在蒙古草原上還有一股子勢力,那就是兀良哈三衛,也就是咱熟悉的朵顏三衛。

這波人其實就相當於大明王朝的僱傭兵,都是投降過來的蒙古人。

而這兀良哈三衛和瓦剌以及韃靼和都有聯繫,大明王朝這都知道。

為了省事,大明這就挑撥瓦剌和韃靼之間的關係,那麼韃靼這頭基本上是死仇,這沒得解。

而瓦剌這塊他瞧不上大明,但他覺得敵人的敵人暫且還能做朋友,所以就接受大明的資助。

所以瓦剌和韃靼他倆打的熱鬧,兀良哈三衛和大明只負責蹲在一邊看熱鬧這就成了。當然大明瞅著如果出現一邊到的局勢,他不介意揮舞著拳頭上去踩倆下。

所以大草原上是這麼個結構。

當年韃靼惹毛了朱棣,被朱棣親征給幹趴下了。而瓦剌跳出來蹦躂以為自己可以一家獨大,結果朱棣回手就把瓦剌給收拾了,讓大草原又恢復到了他倆勢均力敵的狀態。

那麼把這分析完畢,接著說咱的事,大傢伙就清晰了。

題主的事

咱說土木堡之變,其實瓦剌那也先撿了個大便宜,是大太監王振,這缺腦殼的瞎指揮下,才撈了這麼個勝利。

那麼接下來就是北京保衛戰。其實從這場戰鬥,咱也能看出來瓦剌真的沒有餘力再來一次。

好咱接著說。

北京保衛戰的主角,咱就不說了——于謙於大人。將北京九個城門洞分給了八個大將把手,而最後也是最慘烈的德勝門他留給了自己。

在北京保衛戰中,于謙發出了最後一道命令,不勝就去死,就將官服脫掉穿上了一身武將的鎧甲。

這是一場不能輸的戰鬥,于謙不僅把幾萬人的性命關在了城門外邊,還把自己送到了戰場最前列。

得意洋洋的也先,以為拿下了土木堡之變,幹掉了大明三大營精銳,就可以長驅直入北京城,他可真的錯了。

他弟弟帶著一萬先鋒部隊,撞上的就是三大營中留守北京城神機營的最後一點骨血。

憤怒已經遮擋了他們的眼睛,恥辱需要鮮血才能洗刷,他們只有一個要求——求戰。

作為第一波和敵人近距離拼殺的神機營上場了,大明的神機營真的不堪一擊嗎?

隨著神機營的火槍響起,一萬瓦剌大軍就躺在了神機營的槍口之下。

也先的弟弟也為他的傲慢付出了代價。

等待勝利的也先沒有等來勝利的消息,等來了一萬先鋒幾乎全殲,弟弟戰死的消息。

也先沒有去于謙的德勝門,他去了安定門,這裡被于謙安插了一位,決心用死來洗刷自己苟且偷生罪名的石亨。

因為就在之前的河陽之戰中,石亨和也先對戰中都輸掉了褲子,所有人都死了,只有他自己單人獨馬的跑了回來。

于謙的命令很簡單,要麼去死,要麼洗刷自己的恥辱。

石亨在大明騎兵壓根就不佔優勢的情況下,居然放棄了防守,首先發起了進攻。

“也先!爺爺來了!”

這也是于謙為嘛將最難守的兩個門,德勝門和安定門一個留給了自己,一個留給了石亨。

“麻蛋!領導都出去了!小兵還等什麼!混蛋的城門早關了!”

在也先眼裡,開頭這就是一幫子二流,或者是三流軍隊,結果到了眼跟前,這都是一般狼崽子。

也先跑了。

好吧安定門別想了,一幫狼崽子。

也先又挑了西直門。

好吧守這門的哥們叫孫鏜。咋說呢孫鏜這哥們有點倒黴,畢竟大傢伙都認為也先的主攻方向是德勝門和安定門,所以這倆塊的人員派給多一點。

那麼到他這西直門這塊,這人就少了點。

結果也先拿不下那倆門,就轉到他這裡了。

這傢伙拼殺的,孫鏜快頂不住了。他到是想逃,正對面是也先,屁股後頭是已經關上的城門。

“放我入城!”好吧這四個字成了孫鏜一身的汙點,他用了十二年的時間才把這汙點個洗刷掉。

當然回答他的是守城官:“放你進來,俺也是要掉腦袋的,你最好再堅持堅持,把敵人打退了,俺在城樓上幫你射箭!”

得!能夠進城的要麼是躺地上的屍體,要麼是戴著紅花的勝利者,挑一個吧!

“去死吧!也先!”孫鏜揮舞著大片刀又衝向了也先,最後撐到了石亨救場。

得嘞!也先的瓦剌大軍在北京這塊算是撞牆上了。

好吧,毫無懸念,也先的瓦剌大軍失敗了。也先的打算確實是想回頭再找大明的麻煩,畢竟咱都知道您要是讓一個人主動承認失敗這基本上是不可能的,這最少讓他撞南牆撞個十次八次的才行。

但也行碰到了一個問題。

啥問題呢?也先雖然是瓦剌的實際統治者,但他只是個太師,而瓦剌真正的領頭羊是脫脫不花,當然是傀儡。

那麼這裡還有個三把手。

也先失敗之後,最高興的就是這脫脫不花和這三把手,本來答應在關外接應他的,結果他出關之後,這倆傢伙帶著大兵早跑了。

而損兵折將的也先,那怒火把腦子都快考熟了。隨後大明就收到了脫脫不花的求和。好吧瓦剌有內訌了。

要知道平息一場內訌可不是一兩天的事。等到也先將脫脫不花弄死,這都過去一段時間了。

而且您要知道,蹲在大草原上的韃靼他也不消停。

兩線作戰歷來就是兵家大忌。咋說呢後來的也先確實弄出了個強大的瓦剌帝國。但咱都清楚這高原上的強大,必須有經濟支持。

而他這經濟必須依附於中原地區,或者對中原地區進行掠奪。

那麼大明王朝有沒有保護自己的能力呢?您自己想,北京保衛戰都能打下來,當然進攻不用想了,自保還是沒有問題的,所以大明王朝就掐斷了也先的命脈——經濟。

後來也先到是想通過和親來緩解雙方的敵對關係。大明的回答很直接,俺家的閨女是多,但從來不是用來和親的,要麼打,要麼不打,你自己選一個。

所以瓦剌在也先死後,很快也就進入了衰退期,分成了四個部落。您就說吧,他都分了,咋打?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歷史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首先,我們先看看,當時的瓦剌為何一下子那麼大膽子,敢於直接搞明帝國的帝都,1449年明英宗在太監王振的慫恿下,開始準備收拾一下有點不安分的瓦剌,明軍這邊號稱五十萬大軍,實則也不過是25萬多,畢竟歷史上大的戰爭,都喜歡瞎咋呼,而此時的瓦剌據說也不過6萬,但是卻早已做好了戰前的準備。

然而此時的明軍不同,二十多萬大軍像是放羊一樣,根本沒有什麼防備,總之都是低著頭趕路,卻被瓦剌大軍偷襲。結果二十多萬大軍頓時開始亂了起來,結果被一邊倒的屠殺,這一戰下來,明軍大敗,而且明英宗還被活捉。

明英宗被活捉啊,這是什麼概念?但是據記載,瓦剌抓了明英宗後,沒用多久便是攻下了的帝都方向的幾座險城,直逼帝都,此時的帝都早已空虛,只留下了一些被老弱病殘,前來勤王的軍隊,還在路上,根本沒時間。

後來于謙力排眾議,要求拱衛京城,最好能堅持到勤王的軍隊前來,結果可好,勤王的軍隊還沒來多少,瓦剌軍隊被擊潰,後來于謙接勤王軍隊之力,直接將瓦剌趕出了長城之外。

同時瓦剌為了表現自己投降的誠意將英宗皇帝放了回來,殊不知瓦剌人的手段蠻陰險的,因為當初為了鎮住京城的亂局,明代宗上位,明英宗稀裡糊塗的成為了太上皇,此時明英宗歸來算什麼?畢竟一山不容二虎,後來果然明英宗發動了奪門之變,再次當上了皇帝,明代宗被囚禁,于謙被殺死,再看此時的瓦剌,被擊潰之後,也是損傷慘重,反觀明朝這邊,重新重兵防守,畢竟兵員對於大明帝國來說不是個事兒,但是總之朱棣留下來的一眾能臣之死,讓大明朝肉疼了太久,明朝有點大傷元氣。


北派說書人


【文殳子云】 天順元年(1457)正月,即京師保衛戰勝利8年後,復辟後的明英宗處死於謙,但因為明朝已恢復國力、軍力,瓦剌內亂,蒙古汗廷及韃靼部勢力日增,既無法、又無力再次入侵明朝。


一、明朝政局穩定、邊防加固,瓦剌難以入侵

1、政局穩定。土木堡之變後,朝堂上以王振為首的宦官勢力全部清理,新上任的明代宗在於謙輔佐下,經過京師保衛戰勝利後,原計劃遷都南京的聲音自然消散,而後任賢用能,調整各部和地方官吏部署,政局和社會局面迅速安定;天順元年,明英宗在石亨、徐有貞幫助下迅速復辟,雖然殺了于謙,免去于謙推薦官吏,但沒有乘機擴大報復,仍然勤於政事,使朝局免於大的動盪。

朱祁鎮與于謙

2. 邊防加固。歷代明朝皇帝孜孜不倦地依託長城,構建了九邊防禦體系(即嘉峪關、甘肅、寧夏、延綏、大同、宣府、北京、薊州、山海關),土木堡之變後,明廷立即下令加固各關防禦,補充各鎮駐軍兵力,使得也先在帶著明英宗扣關時屢屢受挫,要挾財物也未實現,一年後不得不送還;隨後,通過京師保衛戰勝利,廣大邊軍士氣大漲,多次出擊攻打瓦剌,取得了不少的勝利,使瓦剌不得不正視明朝軍力。

“乃益兵守真、保、涿、易諸府州,請以大臣鎮山西,防寇南侵。” ——《明史 · 列傳第五十八 · 于謙》

九邊防禦圖

二、瓦剌內亂,無力入侵

自明太祖、成祖數次北伐後,草原蒙古部落分化為瓦剌、韃靼和兀哈良三大部落,一直尊奉黃金家族後代為汗王。瓦剌雖然勢力較強,也難以突破這個傳統,綽羅斯家族的脫歡及其子先後擔任太師一職,實際控制殘元政權。

也先在土木堡之變、俘獲明英宗後實力大增,於是殺死大汗、姐夫脫脫不花,自稱“大元田盛大可汗”,成為成吉思汗之後非黃金家族的第Yi人,先後擊敗了韃靼太師阿魯臺,逼降兀良哈與哈密,瓦剌勢力達到Zui強。

瓦剌全盛圖

也先稱汗後,大肆屠殺元室後裔,對其他部落也殘酷鎮壓,知院(官名,元代樞密院職官)阿剌的兩個兒子就被他殺死。景泰五年(1454)五月,因報殺子之仇,率本部三萬兵馬殺死也先,但事先沒有下一步的政治安排,遲疑猶豫之時,瓦剌各部陷入分裂,也先長子博羅納哈勒統領杜爾伯特部、次子阿失帖木兒統領準噶爾部。

“自也先死,瓦剌衰,部屬分散,其承襲代次不可考。”——《明史 · 列傳第 二百十四 · 外國九瓦剌》

三、瓦剌、韃靼此消彼長,西遷後遠離明朝

乘也先被殺、瓦剌內亂之機,韃靼部孛來等蒙古部落堅持以黃金家族為正統,擁立脫脫不花七歲的幼子馬可古兒吉思為汗,號小王子,嚮明代宗宣佈汗號,三個月後以臣弒君的名義,集合部隊打敗孤立無援的阿剌,驅逐瓦剌各部落。之後數十年,瓦剌與蒙古諸部落勢力此消彼長,不斷西遷至新疆乃至中亞境內,逐步消失在歷史長河中。

“阿剌死,而孛來與其屬毛裡孩等皆雄視部中,於是韃靼復熾。” ——《明史 · 列傳第 二百十五 · 外國八韃靼》

瓦剌西遷圖

天順七年(1463年),奉命攻略中亞的阿失帖木兒率精銳部隊返回蒙古,迅速改變了各部力量對比,次年擊敗太師孛來,隨後將汗廷趕出漠北,勢力滲 透到遼東兀良哈三衛,用了六年恢復了也先時代的全部地盤。明史記載,“成化間,大抵瓦剌為強,小王子次之”。天順年間,阿失帖木兒因忙於統一各部,主動與明朝修好,多次遣使入朝進貢,明英宗因為他是也先的兒子,給他豐厚的賞賜。阿失帖木兒死後,其子克舍繼位,勢力逐年衰弱。

成化十五年(1479年),年僅7歲的達延汗(也先女兒的孫子)繼汗位,其妻滿都海徹臣夫人(結婚時33歲)於成化十六年(1480年)征討並大敗瓦剌,達延汗親政後繼續攻打瓦剌,迫使其不斷西遷,,僅與明朝西北一點疆域相連,自保尚且困難,更別提劫掠明朝疆域。


結語:瓦剌因也先而強,因也先而弱,雖然在蒙古部落中實力強悍,但內部散亂,汗廷征討不斷,明朝邊防體系又健全,從能力、意願上都無法再對北京兵臨城下。


文殳子


在明朝初期歷史上土木堡之變的發生,是影響相當深遠的時間,在這場戰役失敗後,明軍20萬大軍傷亡過半,數十位重要的官員戰死沙場,皇帝被瓦剌太師也先俘虜。好在明朝有一位,智勇雙全的懲治,于謙通過京城保衛戰,于謙粉碎了瓦剌軍隊想要奪取京城的狼子野心,讓明朝得以喘息之機最終轉危為安。

但是可能有人就奇怪了,明英宗朱祁鎮在奪門之變之後重新登上皇位,沒多久後就將於謙給幹掉了。為什麼瓦剌不趁這個機會再次攻打明朝的京師呢?我想如果瓦剌是一個活生生的人,那麼他肯定就會說這麼一句話,確實是臣妾做不到啊。

其實仔細分析,在於謙時候瓦剌之所以沒有捲土重來,主要的原因在於三點,首先一點是當時的瓦剌實力已經不如土木堡之變時那麼強大,要知道瓦剌之所以能夠強大到感覺進攻明朝軍隊,是因為他曾經有一個非常優秀的戰略家也先,但是這個人在明英宗朱祁鎮被囚於南宮之時就已經死了。瓦剌沒有能夠率領軍隊進攻明朝的統帥。

其次也先去世後瓦剌國力開始逐漸衰退,並且分崩離析,出現了瓦剌部和韃靼兩個政權。也先此前雖然統一了蒙古部落,但是這一個時間點並沒有長時間的維持下去,等到眼前時候,整個瓦剌就分崩離析了,兩個部落之間根本沒有能力能夠和明朝單獨作戰。想要再次挑釁明朝,除非出現一個成吉思汗一般的人物,重新統一蒙古各部。

最後,土木堡之變發生最主要的根源是在於北方遊牧民族想要開通互市貿易,後來瓦剌歸還了明英宗後,明朝也開通了互市,這就降低了戰爭爆發的風險。再加上民英中復位成功後開始任用虔誠廣泛聽取官員的建議,自己也勤儉愛民,讓明朝國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較好的恢復,並且此前他的弟弟在當皇帝的幾年內也有比較突出的作為,所以一定程度上明朝的實力有了非常大的恢復。所以即便是于謙死了,瓦剌也再也沒有辦法威脅到明王朝的安危。


小芊芊愛歷史


公元1449年,面對當時氣焰正盛的瓦剌部的步步緊逼,年輕氣盛的明英宗朱祁鎮聽從宦官王振的建議,率領數十萬大軍御駕親征,攻打瓦剌。雖然兵力懸殊,明軍佔據絕大優勢,但在朱祁鎮的肆意妄為與王振的瞎指揮的反作用下,這場仗仍熱是輸了,而且輸的很慘——戰役中大明精銳幾乎損失殆盡,甚至連朱祁鎮自己也被瓦剌給俘虜了。

而乘著明軍損失慘重、朱祁鎮被俘,朝野動盪之際,瓦剌大軍在雄主也先的率領下乘勢圍攻京師,大明統治幾乎到了風雨飄搖的地步。但在這個時候,于謙站了出來,他另立新帝,力挽狂瀾,大敗瓦剌軍,將瓦剌軍隊重新驅逐到草原上去了。

憑著一場“京都保衛戰”于謙打下了赫赫威名,以至於于謙在世時,瓦剌大軍一直不敢再大舉侵犯明朝。但讓人奇怪的是,為何于謙被複位的朱祁鎮賜死後,瓦剌為何不再捲土重來了呢?其實這主要是因為瓦剌內部出了一些大問題。

一、瓦剌作為典型的遊牧民族,只為求財,沒有佔據中原的能力

中國自古以來歷代王朝所要面對的都是北方草原上游牧民族的威脅,無論是秦始皇的修築長城,漢武帝麾下衛霍的封狼居胥等等一直都將草原勢力當作心腹大患。

然而作為遊牧民族,草原部落更擅長的是馬戰,騎兵爭鋒,然而工藝技術的落後使得草原勢力攻城的器械不足,對於攻城略地相比起中原遠遠遜色。除了當初成吉思汗太過強大,征伐亞歐兩個大陸,中原被佔據,有了元朝之外,我們所能瞭解到的關於草原勢力對於中原的更多的是侵略邊關,奪取婦女財物。

而在明朝朱祁鎮與瓦剌對戰失敗之後,土木堡失敗之後,瓦剌大軍大舉進攻明朝的京都,其目的其實也只是為了威脅明朝來獲得更多的財物罷了,瓦剌大軍這次的進攻並不是真的要佔據中原。其實縱觀中國歷史上草原勢力主動進攻中原,最後大多都是以求和告終的,也就是說草原部落都只是向中原王朝索取財物或者求親,他們壓根沒有佔據中原的能力。

在於謙死後,瓦剌也已經與明朝建立了集市,換取貨物來獲得生活所需要的資源,他們通過朝貢的方式來獲得明朝豐富的回報,而不必再次組織兵力來進行掠奪。所以于謙死後,瓦剌也沒有組織進攻。

二、草原的部落組成使得草原勢力的興衰成敗與部落領主有關

草原勢力的形成是以一個又一個的部落結合在一起而形成的,部落領主率領著自己強大的部落來統率著下面的眾多的小部落,這種勢力組合方式則導致了權力交接過程中的血腥,以及內亂的發生。

我們所瞭解的各個王朝面對的草原勢力的不同,比如匈奴,韃靼,瓦剌,女真,這些勢力雖然都來自於草原,但是卻又來自於不同的部落。

在明朝前期,草原勢力主要以兩種勢力為主,一部分是被明朝驅逐到漠北的元朝,也就是韃靼。韃靼作為成吉思汗的後裔,有著黃金家族的稱號,在草原上有著強大的號召力;另一部分就是成吉思汗在征戰過程中征服的草原其他部落,也就是瓦剌。

本來韃靼的勢力要遠遠的強於瓦剌,但是因為受到了朱元璋的驅逐,以及朱棣的多次親征蒙古,使得實力大損,這也就導致了瓦剌的後來居上,使得韃靼也只能屈居之下。崛起的瓦剌迅速征服各個部落,然而這樣靠著武力而崛起的方式雖然迅速,但是內部的不穩定性則導致了叛亂很容易發生。

韃靼當時的領主脫脫不花作為黃金家族的後裔成為了瓦剌的傀儡可汗,真正的權力卻掌握在了太師也先的手中。正是在也先的率領之下有了明朝的土木堡之變的大敗,然而在京都保衛戰中瓦剌失敗之後,返回草原的瓦剌部落也發生了內亂。

因為戰爭失利,不願意做傀儡的脫脫不花乘機發動叛亂,這場叛亂加劇了黃金家族以及眾多部落不穩定性,於是勢力已經整合的草原再次動盪了起來——結果就是草原部落四分五裂,韃靼驅逐瓦剌使得瓦剌四分五裂,瓦剌徹底的衰敗,而韃靼的實力也受到巨大的損失。

所以說,在於謙死之前,草原部落就一直不安穩,只是因為也先作為一代雄主,相當有魄力,能夠將草原整合起來對抗大明。但于謙死後,韃靼與瓦剌等部落都開始為了草原霸主的地位而相互爭鬥,根本無力來進攻明朝

三、土木堡之變只是偶然,雙方的實力並不對稱

在明朝歷史上,土木堡之變不可謂不恥辱,然而這卻並不能說明瓦剌的實力要比明朝強大,朱祁鎮率領了數十萬大軍,而瓦剌卻只有五六萬的人馬。

這次戰爭之所以失敗,是因為朱祁鎮在太監王振的慫恿下行軍,不聽這些武官將領的命令,結果犯了兵家大忌,使得被瓦剌戰敗。假若當初率領軍隊的不是朱祁鎮而是一些有能力的將領,誰勝誰負尚不可說;假若戰敗也不會像朱祁鎮那樣全軍覆沒,武官勳貴死傷殆盡。

其實明朝的實力要遠遠高於瓦剌的,只是因為指揮者的錯誤領導才導致了戰敗,後來的京都保衛戰就可以看出,一個好的領導者多麼的重要——瓦剌大軍盡出,然而於謙僅僅靠著京城之內的老弱病殘就可以大敗瓦剌,除此之外,各地勤王的軍隊同樣實力不容小覷。

瓦剌如果不是因為遇到了朱祁鎮這樣昏庸的指揮者,並且戰敗之後明朝朝廷的反應遲鈍了一點,使得瓦剌能夠穿越守衛京都的防線,或許根本不可能有土木堡這樣的事情發生。

明朝經過了朱棣朱高熾朱瞻祖孫三代的發展,國力空前強盛,並且武器先進,可以說在世界上都是數一數二的強國。雖然土木堡之變中明朝元氣大傷,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況且草原部落號稱馬背上的民族,更擅長的是騎兵衝殺,儘管于謙死了,但是明朝固守城池,有著先進的守城利器,根本不是鍛造技術落後的瓦剌可以比擬的。所以說,就算于謙死了,但是明朝佔據地利,也根本不是瓦剌可以媲美的。


夏目歷史君


因為瓦剌已經哇涼哇涼啦!

一部《大明風華》,喚起多少明朝舊事,後人在懷想明朝強勢立國的雄壯以及永樂仁宣的四海昇平時,也無法迴避明朝在盛世之時遭遇的巨大挫折,這就是1449年土木堡之變。

作為明朝遭遇的第一個重大挫折,土木堡之變之所以“出名”,除了它距離明朝的仁宣盛世僅僅過了15年,可謂盛世劇變,重要的原因在於它將大明北方精銳席捲一空,明朝自立國以來首次京師戒嚴,大明天子英宗更是淪為敵國俘虜,大明王朝陷入了亡國滅種的巨大危險之中。

不過,正所謂“亂世出英雄”,就在大明王朝陷入風雨飄搖的危急時刻,兵部尚書于謙挺身而出,大義凜然怒斥南遷主義,力排眾議扶持代宗繼位,在極端危險的情況下穩定了軍心民心,為明朝京師保衛戰打下了堅實基礎。

在明代宗的信任中,于謙嘔心瀝血整飭軍備、捨身忘死排兵佈局,終於在北京城下重挫瓦剌太師也先統領的五萬蒙古精銳,取得了京師保衛戰的輝煌勝利,英宗也在勝利之威下回到大明。

然而,于謙的忠貞為國並未得到應有的回報,就在英宗歸明7年以後,奪門之變爆發,英宗成功復辟,代宗在重病中一命嗚呼。

而作為代宗的“心腹”,于謙在英宗復辟後遭到了英宗集團的瘋狂報復,最終落得了斬決的悲慘下場。

作為大明帝國的柱石,于謙可謂真正的“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於將傾”,他的含冤落幕,使大明帝國失去了一位頂天立地的治世能臣,是大明帝國無法挽回的巨大損失。

那麼,于謙被冤殺後,為何在北京城下折戟的瓦剌沒有捲土重來呢?靜夜史認為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1、大明國威尚在

土木堡之變不僅僅使大明一戰失去了20多萬大明精銳,北方軍事力量被席捲一空,更使得明朝武將集團盡數被戮,從此文官集團獨掌朝綱,明朝陷入了重文輕武的不歸路,可謂真正的元氣大傷。

但即便如此,明朝實力也依舊強大,特別是對於瓦剌而言。

土木堡之變的爆發,直接原因在於明英宗的無知和太監王振的無能,作為農耕帝國,明朝在體量上要遠超瓦剌,遊牧政權瓦剌之所以能成功,除了也先的出色指揮,騎兵相比於步兵的優勢也是重要因素。

所以,土木堡的慘敗,本質上是一次偶然,而慘敗帶來的巨大損失,雖然使得明朝北方門戶洞開,但卻並不意味著瓦剌能夠趁虛而入甚至完全消滅明朝恢復大元榮光。

北京保衛戰的輝煌勝利,意味著即便二線部隊也能夠在巨大的災變中哀兵必勝。這種情況的出現,縱然有于謙力挽狂瀾的因素,但本質上還是因為此時的明朝距離1368年建國只有81年時間,在我國“王朝難壽300年”的歷史規律中,這意味著明朝總體上正處於上升期,階級的腐化尚未達到不可控的地步。也就是說,此時的大明帝國正處於壯年時期,土木堡之變的一記重拳也許讓它血流不止,但遠達不到一命嗚呼的地步。

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瓦剌不識時務地捲土重來,即便明朝守不住北京,南遷的明朝也能夠通過巨大的體量徹底拖垮瓦剌,這對於瓦剌而言是真正的得不償失,所以敲詐點小錢錢才是正道。

2、瓦剌曇花一現

作為遊牧民族集團,瓦剌無論是成功還是失敗都疾風驟雨般的,這意味著瓦剌很容易東山再起,但也極其容易一蹶不振。

換句話說,瓦剌是承受不起失敗的,因為一旦失敗,先前的積累就會化為烏有,一切都會回到原點。

正是這樣的特點,所以瓦剌的每次軍事行動才傾巢而出,而且尋求速戰速決。因為本質上實力的不足,瓦剌的來去如風更有納粹德國閃電戰的某些特徵。

但高牆深溝的北京城豈是區區數萬騎兵能夠沖垮的?而只要一次這樣的失敗,瓦剌的所謂自信心就會瞬間蕩然無存。

而事實也正是如此,而且更尷尬的是,瓦剌的首領也先是“太師”而不是“大汗”,相當於總經理,不是名義上的最高領導人。這意味著也先更需要依仗軍事上的勝利確立所謂的權威,而一旦失敗,除了兵敗如山倒,更會使也先的地位搖搖欲墜。

北京保衛戰結束後,瓦剌元氣大傷,最高領導人孛兒只斤·脫脫不花嚮明朝稱臣。隨後韃靼部再度興起,瓦剌被迫向西域遷徙,退出蒙古高原,後稱雄西域,也就是後來的漠西蒙古。

瓦剌西遷後,明朝再度和韃靼對峙,並持續到1571年俺答封貢。所以,瓦剌在蒙古高原的迅速衰落,已經沒有了捲土重來的可能。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于謙死後的大明已不是當初的大明,瓦刺已非當初的瓦刺,四分五裂的瓦刺已經沒有發動大規模戰爭的勢力,更何況瓦刺的實際掌權者也先比于謙死的還早!

明朝的實力增長讓瓦刺有所顧忌,不敢輕易南下。

英宗復辟後,當即捉拿擁立代宗朱祁鈺為帝的兵部尚書于謙和吏部尚書王文。都御史蕭惟禎建議英宗皇帝以謀逆罪將於、王二人處死,英宗念及于謙在抵禦瓦刺和北京保衛戰中曾立下戰功,不忍心殺死。而奪門功臣徐有貞卻慫恿英宗說:“不殺于謙,此舉為無名。”最終於謙被殺棄屍街頭,並被抄家,家人充軍發配邊疆。


謙既死,而亨黨陳汝言代為兵部尚書。未一年敗,贓累鉅萬。帝召大臣入視,愀然曰:“于謙被遇景泰朝,死無餘資。汝言抑何多也!”亨俯首不能對。俄有邊警,帝憂形於色。恭順侯吳瑾侍,進曰:“使于謙在,當不令寇至此。”帝為默然。是年,有貞為亨所中,戍金齒。又數年,亨亦下獄死,吉祥謀反族誅,謙事白。——《明史·卷一百七十 列傳五十八》

于謙死後,英宗重用李賢、王翱等人,先後平定了石曹之亂,政治上得到了一定的安穩,在李賢等人的大力倡導下,英宗經過一系列改革,廢除了一切征斂,民力得以復甦。並停止一切內外採買,淘汰軍隊裡的老弱病殘,以節省國庫開支,大明國力日漸強盛,軍事實力也得到了大幅提升。瓦刺顧忌大明實力的增長不敢輕易來犯,也明白吃過一次虧的英宗自然有所防範,輕易南下勝算無幾。

也先死後,瓦刺四分五裂,再無發動大規模戰爭的勢力

也先是純正的瓦刺人,大汗脫脫不花雖是也先的姐夫,但他本人卻是韃靼人,是純正的成吉思汗嫡系宗室,二人向來不睦。脫脫不花只是一個名義上的大汗,並無實際權力,太師也先才是真正的掌權者。也先覬覦汗位已久,一直找不到機會,因為脫脫不花拒絕拒絕立也先姐姐的兒子為太子,雙方發生了矛盾。也先懷疑脫脫不花大汗和明朝串通,想要謀殺自己,所以領兵攻打脫脫不花。

脫脫不花死後,也先在大明景泰四年(1453年)自稱“天聖大可汗”,以次子阿失帖木兒為太師,但也引起國內一些勢力的不滿和反抗。兩年後,因為沒有得到太師之位的阿剌知院率3萬兵馬攻打也先,也先被暗殺身亡。不久韃靼部的孛來又殺了阿剌知院,並將也先的母親和妻子擄走,以及也先的玉璽。沒有了也先的瓦剌日漸衰落,漸漸分為兩部,一部是其長子博羅納哈勒統領的杜爾伯特部,另一部是次子阿失帖木兒統領的準噶爾部。

阿剌知院僅僅用3萬兵馬就打敗了也先,由此可見,瓦刺真正的勢力其實一般,土木堡之變只不過是也先中了一注頭等獎而已。也先死後,瓦刺內部紛爭不斷、四分五裂,而此時的明朝國力日漸強盛,所以瓦刺不會再捲土重來了。


古曲古風


瓦剌當時分裂了。


明朝人把漠北草原民族分為韃靼和瓦剌。

之所以這麼區分,是有道理的——因為韃靼人和瓦剌人,不是一類人。

具體有什麼區別?

簡單的說,韃靼即蒙古,是當年最早跟隨成吉思汗打天下時的“草原百姓”。是蒙古部落的核心。韃靼各部落的首領,基本上都有一些黃金家族的血統。

瓦剌雖然也是草原民族,但他們是當年被蒙古人征服的阿爾泰、唐努烏梁海等地的西伯利亞原始森林裡的“林木百姓”。瓦剌各部首領自然也沒什麼黃金家族血統。(後來加入瓦剌的“和碩特”部除外)

蒙元時期,由於血統出身與政治地位不如正根的蒙古人,這使得瓦剌人長期處於被蒙古人統治的地位。

不過元末明初,隨著蒙古人在中原統治根基的崩塌,元室逃往漠北。再加上明太祖、明成祖持續不斷的打擊,讓韃靼分崩離析,這給了瓦剌崛起的機會。

於是到了明宣宗在位後期,一直躲在草原西北部,沒受什麼損失的瓦剌人趁機翻身農奴把歌唱,擠壓韃靼部,成為了漠北草原的新霸主。



前面說了,韃靼人才是擁有黃金家族血統的正根蒙古人,瓦剌人不是。而現在瓦剌人居然下克上,反統治了韃靼人,並且吞併了韃靼的瓦剌大汗脫歡還想當蒙古大汗,有鳩佔鵲巢的意思。所以實際上,被瓦剌統一的漠北草原各部並不團結,韃靼人無時無刻不在想著反叛,擺脫瓦剌的控制。

瓦剌大汗脫歡估計也是看到了韃靼人的不服之心,所以一直到死,他都沒敢篡位,只是扶持了一個有黃金家族血統的脫脫不花為傀儡,並以太師身份遙控統治。

脫歡死後,他兒子也先繼位,將瓦剌的勢力推向頂峰。全盛之時,瓦剌西起中亞,東到朝鮮半島,大漠東西萬里無敢與之抗者。

不過縱然也先的軍功再大,他也沒敢篡位。

看到這裡,稍微瞭解點中國歷史進程的朋友應該能看出點門道了——一個權臣長時間不敢篡位,不敢打出自己的正統旗號,下面一票人對權臣的統治還極其不滿,權臣的遙控統治能長久維持嗎?

很顯然,這是不可能的。

所以,土木堡之變和北京保衛戰後,也就是也先的擴張受挫後,韃靼人很快就對瓦剌的統治起了異心。尤其是脫歡、也先父子扶持的傀儡大汗脫脫不花在北京保衛戰後,無時無刻不在想著反抗也先。



公元1451年,也就是也先放明英宗朱祁鎮回明朝的第二年,脫脫不花瞞著也先,偷偷向女真人的地盤擴張,惹惱了也先。而也先也因為干涉脫脫不花的婚事,想當脫脫不花的“舅上皇”,激怒了脫脫不花。於是脫脫不花與也先的矛盾徹底激化,雙方大打一場。

這場戰爭,最終以脫脫不花戰敗而告終。

幹趴了脫脫不花後,也先覺得反正已經徹底翻臉了,沒必要再裝模做樣的再立傀儡。於是他就乾脆自立為汗,當了草原上的大汗。

前面反覆強調過了,瓦剌人身上沒有黃金家族血統,即便是瓦剌大汗也不例外。所以也先擅自稱汗後,草原立刻大亂。

面對大亂的局面,也先也知道自己是靠篡位上臺,因此他做賊心虛,對於黃金家族進行大肆屠戮。結果這導致了韃靼部落的極大不滿,脫歡時期勉強整合起來的韃靼–瓦剌聯盟因此矛盾尖銳,各地反叛聲浪更大了。

當然,也先不是吃素長大的善人,他連大汗都敢殺,他都敢自己當大汗,所以面對這些此起彼伏的反叛,也先的應對策略就是四個字,趕盡殺絕。

不過也先運氣很背,公元1454年,他在鎮壓韃靼首領阿剌知院反叛期間,莫名其妙的被殺了(死因說法很多,也說被刺殺的,也有說是被韃靼人在戰場上幹掉的)。而他死後不久,草原由於沒有大汗了,瞬間四分五裂。又回到了遍地草頭王的時代。



也先死後約三年,明朝發生奪門之變,明英宗復辟,任用石亨、曹吉祥、徐有貞等人殺害忠良,害死了于謙,導致明朝內部禍事不止。不過此時草原民族的內戰也沒結束,各部落之間相互殺,沒人能像脫歡和也先那樣整合草原對明朝發動大規模侵略。

所以,所謂的“集中力量,捲土重來”,也就不存在了。

雖然後來也先的兒子阿失帖木兒憑藉武力又打服了韃靼,但這種打服只是暫時的。他死後不久,韃靼人又反叛了。而這一次反叛也徹底逆轉了瓦剌和韃靼的附屬關係。

韃靼人在達延汗的率領下,強勢崛起,成為明朝新的威脅。瓦剌人則西遷,被韃靼人擠出了內蒙古,最終完全被擠出漠北,只得在中亞地區討生活。


Mer86


因為不但于謙含冤而死,瓦刺的也先在前兩年也掛了。也先為什麼死了?是他自己把自己作死了,原來他頂上有一個傀儡大汗脫脫不花,並娶了也先的姐姐,也先作為太師掌管實權。但也先感覺自己腰桿硬了,要求脫脫不花立他姐姐生的兒子為繼位者,脫脫不花沒答應他,兩人就打起來了。也先打敗了脫脫不花,脫脫不花逃到兀良哈被殺。也先感到沒有對手了,就立自己為大汗,這是也先的頂峰,也是衰敗的開始。

據瞭解,在蒙古稱汗的一般都是成吉思汗的皇族,也先的瓦刺原來是大臣的部落,你掌實權可以,真要稱汗的話威望還是不夠。兩年後,瓦刺的知院阿刺殺了也先。而後,韃靼部又殺了阿刺,權力又回到蒙古的皇族一派中。瓦刺也就此衰落了,分裂為杜爾伯特和準噶爾兩部分。試想,陷於內亂的瓦刺哪有能力再進攻明朝。

另一方面,北京保衛戰後,明朝對瓦刺作戰佔據優勢,而且採取守勢,瓦刺沒有攻堅能力,往往無功而返。同時,明朝掐住了蒙古人的經濟命脈,就不與他們互市換東西這一招,蒙古人就缺少生活物資,因為他們除了牛羊,沒有什麼物產,寒冬再凍死一些,連日子都過不下去,更別提打仗了。

由此看來,于謙指揮的北京保衛戰是明朝對瓦刺的轉折點。如果失敗了,瓦刺就佔據北方了。但于謙力挽狂瀾,畢其功於一役。瓦刺從此再無可能複製“土木堡之變”,其後其他蒙古部落也沒有對明朝形成威脅。可惜的是,拯救明朝的功臣于謙死在勝利之後。


瀾石記


先擺兩個無可辯駁的事實:

  • 于謙死於1457年,

  • 也先死於1455年。

于謙被殺的時候,也先已經死了兩年了。

也先是誰?

綽羅斯·也先就是在“土木堡”之變中活捉明英宗的人,瓦剌的太師,也先只是瓦剌汗國的太師,不是可汗。

也先活著的時候,瓦剌的可汗脫脫不花是一名傀儡,也先的傀儡,但是,脫脫不花不高興做傀儡,試圖反抗也先,最後被趕跑了,脫脫不花又借兵打回老家,與也先大戰幾個回合,還是失敗而死了。

也先一橫心,乾脆不要傀儡了,然後自己篡位稱“可汗”了。

很多人不服氣,因為也先沒有可汗的血統也!

兩年後,也先在內部鬥爭中被暗殺了。

草原上的國家有一個特點,常常“國以人興”,一個英雄人物的死去,即是一個草原國家的死去。

也先一死,也先的國家瓦剌也就分崩離析了。

草原文化和中原文化也有大不同。

草原上的人民視草原分裂為正常現象,大家各有各的部落生活,好的很,被逼著“團結在一起”反而是痛苦的,不符合遊牧生活習性嘛!


中原之人視分裂為不正常。

雖然于謙死了,大明的將士百姓為了國家不分裂,是不會去反對朱祁鎮的,于謙的死並沒有導致大明朝分崩離析。

請問,已經分崩離析的瓦剌汗國怎麼可能有能力去進攻大明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