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9 「年味」散文:祭灶


「年味」散文:祭灶

河南許昌:飯店舉行二十三祭灶官儀式


在清河巷人眼裡,臘月二十四,叫祭灶。

祭灶這天,清河巷人的飯定是要趕早的。儘管天還不黑,只要巷子裡的鞭炮聲一起,不管這聲音是從北邊還是南邊來,清河巷人都急了。雖說晚飯比平常提前了些許,但還是有人趕在自家前頭先祭灶了。於是這炮聲,常讓母親邊吃飯邊嘀咕一句:誰厝這快祭灶的?

比誰祭灶快,是清河巷人之間的友好較量。好像先祭灶的人家,灶神公灶神母會保佑得多些。為此,大人們少不得在晚飯前,催催孩子們,趕緊吃飯,等下被別人快去了。母親這時便要猜測,聽那炮聲像是久花姨厝的,不對,是後門厝的。清河巷的孩童正處在熱愛較量的年紀,也將這“誰厝快祭灶”的比試默在了心裡,大口大口吃著飯。

母親幾乎在每年祭灶的白天就將廚房清洗好了,這些年,倒是少有聽聞清河巷人謹遵二十三掃堂屋這一老祖宗留下的規矩。清河巷人多是看天進行大掃除,自然只一天是不夠的。臨近過年,若是老天賞臉,大曬大晴,走在清河巷,便可隨處瞧見如漆了新漆的木門及那滿滿當當的晾衣場。洗厝的工作,從早幹到晚,從今日干到明日,後日。到了二十四,是過年前最盛大的日子,洗洗曬曬的工作幾乎也到了尾聲。人們堅定地認為在洗得發白的鍋面擺祭灶品,在擦不出灰的灶臺祭灶,是對這些日子大掃除成果的最好認可。

「年味」散文:祭灶

一大早睜眼醒來的孩童都知道二十四要祭灶。我同母親,上古廈買祭灶糖,若是祭灶這日買,一定要早早去。若是遲了,祭灶糖的賣相實在不好看。祭灶糖常見的品種大約六七種,有白黑相間的四方糖,也有裹了一圈白糖的紅色小顆粒,大小如桂園,還有糖花生、米糕之類的,因紅色的祭灶糖少,但寓意好,母親每年都要買上一些。祭灶糖極甜,吃上一二個便使人生膩,所以只是祭灶這日的應節品,每家炒貨店,大早上必是人山人海,人們都爭著買。不到四點,那些賣炒貨商鋪的祭灶糖已所剩無幾,早上還是一斤十塊的價,到了這時,只賣七塊了。過了祭灶,各厝幾乎是不買祭灶糖的。這些商人心裡都有譜。

吃罷飯,洗好碗,母親便開始張羅祭灶了。她洗淨雙手,在洗得發白的鍋面擺好碗盤,祭灶糖、蘋果橘子、甘蔗馬蹄、花生瓜子、紅酒清茶……點紅紙,焚香,母親在灶前虔誠地向灶神公灶神母祈求保佑。隨著最近距離的炮聲在耳邊炸開,老陸家祭灶了!

巷子裡的第一聲炮響將清河巷的祭灶之夜喚醒。各厝的炮聲緊隨其後,天已經落下了黑幕,此起彼伏的炮聲正肆無忌憚地將平日獨屬於清河巷的靜一點一點撥開。

「年味」散文:祭灶

最先祭灶的鄰居們,這時候常要上別厝炫耀一番。久花姨厝的飯幾乎都是最早的,還有蓮花姆,她雖是一個人住,但仍是要祭灶,只是祭品少些,但祭灶糖是一定有的。

“今晚吃快飯呢!這快祭灶。”

“是啊,你也快嘞。”

“又祭灶了,這日子過得太快。”

“是啊,一年又一年,過得實在快。”來厝串門的人,約好了似的,在十幾年的祭灶之夜裡,這幾句話從不離場。

開始祭灶後,大人們便把小孩趕出了廚房,灶神公灶神母得享用美食,我們不得打攪,需等三炷香燃畢,祭灶完後,方可進廚房。於是,晴好的夜晚,清河巷人便聚在厝門外攀講。

最快祭灶的厝,最先將祭灶品拿出來分給左領右舍,久花姨從後門的小拱門探身出來,捧了一大把花生瓜子,“來來來,拿去吃!”“多拿一點,拿啊拿啊!”於是,祭灶後的又一場狂歡開始了,這厝拿來果凍喜糖,那厝拿來甘蔗橘子。為了不使每一個清河巷人掃興,人們總是十分客氣又頗為得體的將每厝的祭灶品都拿上一些,意思意思。


「年味」散文:祭灶


但清河巷人並非都有祭灶,信基督的人家,像鄰居老耶,從不祭灶。二十四這日,清河巷人於厝門席地而坐等祭灶,談天說地,有如信基督的老耶在時,人們也不大談祭灶。但老耶卻不介意,等每戶祭灶完分瓜果祭灶糖與人吃時,老耶從不拒絕,還吃得津津有味。因了這般,母親每祭灶時,便要將祭灶糖大把大把分給老耶。

過了些年,到了祭灶這日,老耶竟也買上祭灶糖了,儘管他不用來祭灶神公灶神母,但也頗有儀式感似的成了清河巷買祭灶糖大軍中的一員。人們有時開玩笑講,你不怕基督怪你啊!老耶將祭灶糖丟進嘴裡,咬得咯吱咯吱響,皺上眉頭說一句,“太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