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為何有人說曹參做宰相3年整日醉生夢死卻被稱為賢相?

小小嬴政


曹參是西漢的開國功臣。蕭何去世以後,他繼任相國,人稱“曹相國”。

有人說,在三年相國生涯裡,曹參胡吃海喝,整日飲酒,一副漫不經心的樣子。自己這樣子不說,曹參還勸說皇帝和身邊的人跟他一起飲樂吃喝。

但是,就是這樣一個人,死後被千古傳誦,這到底是因為什麼?

曹參和劉邦、蕭何一樣都是沛縣人。劉邦在沛縣拉起隊伍之後,曹參始終跟隨在劉邦身邊,南征北戰、一路殺伐。在入關滅秦、楚漢之爭的關鍵節點,我們都能看到曹參的身影。劉邦建立西漢王朝之後,曹參又為高祖出戰,平定地方叛亂。太史公司馬遷說曹參的功績“凡下二國,縣一百二十二;得王二人,相三人,將軍六人。”

劉邦稱帝之後,論功行賞,曹參位列第二。隨後,他被任命為齊國的相國,專門輔佐高祖劉邦的大兒子劉肥,這完全可以看出曹參在漢高祖心目中的地位。

而要說曹參胡吃海喝、無所事事,其實是他到了齊國以後的事情。

為了更好地治理齊國,曹參四處訪賢,請教治國之策。聽說膠西蓋公對黃老思想頗有研究,曹參便親自登門請教。相國親自登門拜訪,蓋公詳細說出了自己對治國之道的理解。他認為治理國家的關鍵就是要推行無為之治。“君無為,民自化;君好靜,民自正;君無事,民自富;君無慾,民自樸。”蓋公這樣一說,曹參心裡很是舒爽。他覺得現在的齊地百姓正需要這種“清靜無為”的黃老思想。

在隨後的九年時間裡,曹參按照黃老思想的基本套路,推行清靜無為的政策。因為這種策略充分照顧了齊地百姓的固有習俗,老百姓對曹參的治世之道大加讚揚。

公元前193年(孝惠帝二年),蕭何去世,曹參奉調回京,接任西漢相國。接任相國後,曹參整日飲酒,完全照搬蕭何的那一套做法。按照《史記•曹相國世家》的說法,“參代何為漢相國,舉事無所變更,一遵蕭何約束。”

按說,新官上任,曹參得推行新的治政策略。而他沿用老一套做法,引起了官員們的議論。久之,就有人上門規勸。結果沒有說服曹參,還被他拉著一起喝酒。

這顯然會讓漢文帝劉恆生氣。蕭何離世前推薦相國人選,曹參是唯一的一個。按說現在是他大展身手的時候,他卻整日喝酒遊樂,比同樣喜歡黃老之術的蕭何更離譜。

漢文帝質問曹參,這到底是因為什麼。

皇帝質問,曹參脫帽致歉,很是恭謙。然後就給劉恆講開了道理。先帝高祖和蕭何的任務是平定天下,制定明確的法令制度,完成治國的頂層設計。陛下您和我的任務是治理天下,讓臣子們各安其職,遵循原有的路線政策,這您還想不明白嗎?

蕭何寫經,曹參唸經,原來各有各的路數。孝惠帝聽後,恍然大悟,欣然接受了曹參的建議。

在推薦選拔官員上,曹參棄絕精明算計之人,而對憨厚老實人升官晉爵,贏得了朝野上下的一致好評。

飲酒三年,而曹參的好名聲一直被人傳誦。

西漢立國之初,蕭何、曹參二人誰來出任丞相,當時爭論激烈。在劉邦平定四方的過程中,總是曹參在前線與敵人血拼,蕭何坐鎮後方。那是一個以軍功論英雄的時代,曹參理應居首功,拜為相國。而為了緩和功臣群體與呂后的緊張關係,劉邦接受張良的建議,把管理能力較強的蕭何放在了頭功的位置上。

文吏之“勞”也是功,劉邦的眼光還真的很遠。

然而,失去相位的曹參思前想後邁不過這道坎,自己功績不小,加上朝臣中不少人支持。怎麼就把自己放到了老二的位置上呢。他和蕭何發生了正面衝突,二人關係從此破裂。

現在,蕭何走了,自己出任相國。曹參沒有對前任的主張改弦易轍,而是延續他制定的各項政策外。蕭規曹隨,不翻前任舊賬,這種行為無疑給曹參的形象加了分。

有人醉生夢死而棄世,曹參醉酒治天下。他主張的“無為”不是“不作為”,而是最小限度的干預老百姓,最大限度地釋放了社會生產力。

政績人去後,民意閒談中。曹參清靜無為的政策讓百姓安寧了,富足了。他去世後,同樣被稱為“賢相”,功績也被後人不斷傳頌。


文蹤旅跡


先說我的答案:曹參,是一個清醒的選擇了“醉生夢死”的聰明人,也是一個很有能力的賢良。

不聰明,不賢良,漢高祖劉邦怎麼可能把他列為蕭何之後的接班人呢?要知道,連六出奇計的陳平,也沒有資格寫入劉邦欽點的丞相候選人名單。

人們往往會被一些簡單的歷史故事左右,認為蕭規曹隨,曹參屬於自知無能的無腦跟隨。

果真如此嗎?非也!

曹參追隨蕭何的制度,是冷靜分析之後的理性選擇,是曹參,主動選擇的接受蕭規,而不是something else.

曹參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鐵錘認為曹參至少有三大優點:第一有眼力;第二有魄力;第三識大體;
第一,曹參是個有眼力的幹部。

曹參跟著劉邦打天下,最早是以勇猛彪悍著稱的。身上留下了七十多處傷疤,妥妥的一個拼命三郎,甚至被列為戰功第一。可是你要是以為曹參喜歡逞勇鬥狠那可就錯了,久經沙場洗禮的曹參,在戰龍卸甲之後,穿上了文官的長袍,而他選擇的治國之術,不是秦朝的嚴刑峻法,而是黃老無為之術。

曹參最早是輔佐劉肥治理齊國的,齊國是儒學昌盛的地域,曹參敢於選擇黃老之學作為治國之道,無疑是要有獨到眼光的。據說當時曹參聽說有一個蓋老擅長道家學說,花重金請老人家講課:蓋公為言治道,貴清靜而民自定。

曹參正是秉承著這樣的原則,與民生息,把齊國治理的井井有條。等到擔任大漢相國之後,曹參仍然按照這樣的思路,按照劉邦和蕭何制定的既定方針,認為漢惠帝只要垂拱而治,蕭規曹隨,遵而勿失,就能把國家治理妥當。

歷史證明,曹參的選擇是有眼力,符合漢初實際的。

第二,曹參是一個有魄力的幹部。

有魄力不一定代表鐵腕執政,不一定需要大刀闊斧的改革,能夠堅定的遵循自己選定的治理方針,不折不扣的貫徹下去,也是有魄力的一個體現。在利用道家思想把齊國治理上路之後,在離開齊國之前,曹參還提醒自己的接班人,不要搞嚴刑峻法那一套,不要把大家逼到監獄裡面去,要允許老百姓犯一點小錯誤。總而言之,寬大處理,慈悲為懷。這一套無為而治的思想,是非常符合漢朝建國初期,百廢待興,民心思安的社會現實的。

即使當了大漢相國之後,曹參還是沿襲了齊國的經驗,蕭規曹隨,如果有人要來提建議,就一杯接一杯的灌酒,不是把對方灌醉,就是把自己灌醉,別特麼的沒事找事瞎折騰,蕭何老師和劉邦他老人家制定的國策好著呢,改個毛啊改。直到小皇帝漢惠帝表示不滿的時候,曹參才亮出自己的底牌:皇帝,你比高祖劉邦流弊麼?你覺得我曹參比蕭何老師流弊麼?你能你上,不能就按照前人經驗來!

這難道不是一種魄力麼?沒魄力,誰敢跟皇帝較真?

第三,曹參是個識大體的幹部。

儘管後人都知道蕭規曹隨,曹參執行的是蕭何制定下的路線,可是在蕭何活著的時候,這兩個人的關係是不融洽的,甚至於說,兩個人還有私人矛盾的。這種事情比較複雜,畢竟當初都是一起跟高祖打天下的,論資格大家差不多,難免有一個互相不服氣的心理在裡面。但是正所謂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曹參和蕭何,在輔佐漢室這一條上,大家是一條船上的人。

所以,儘管蕭何曹參私交不好,可是在蕭何臨終的時候,唯一推薦的接班人就是曹參;而當曹參聽說蕭何病逝之後,馬上通知手底下的小弟兄,收拾一下,我馬上要去擔任相國了!

這就是身為股肱之臣的覺悟和自信。明代大學者茅坤感慨的說:

何之公,參之明,兩絕者也。

總結一下我的觀點:說曹參是個醉生夢死的人,那只是看到了事情的表象。身為西漢開國重要官員,曹參從來就不是一個糊塗蟲,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冷靜判斷之後的結果。

如果說醉生夢死,那也是“裝”出來的醉生夢死,曹參正是實行了清靜無為的道家治國之術,才讓飽經戰火摧殘的天下蒼生,有了休養生息的機會。



鐵錘文史


因為曹參知道自己的能力邊界,明白蕭規曹隨,是一個有大智慧的人。

什麼是蕭規曹隨呢?

漢惠帝二年的時候,丞相蕭何去世,曹參接任了丞相的位置。

曹參當了丞相過後,喜歡成天飲酒,不大理朝政,更沒有新官上任三把火,出臺什麼新政。

漢惠帝覺得他混日子,怪他不理朝政,讓曹參的兒子來勸諫曹參。

曹參當即痛罵了兒子一頓。

然後等到上朝的時候,脫下自己的帽子跟皇帝說:“陛下,你覺得自己跟高帝(劉邦)相比,你的能力怎麼樣啊?”

漢惠帝急忙說:“我哪裡敢跟先帝比嘛!”

曹參接著說:“那我跟蕭何相比,誰的能力更強啊?”

漢惠帝坦誠地說:“你可能比不上蕭何喲!”

曹參說:“陛下所言極是,高帝與蕭何,平定了天下,還制定了良好的法令和政策,陛下你只需要垂拱而治,而我只需要遵照執行,把之前的政策執行好就行了,不是嗎?”

漢惠帝一下明白了,急忙說:“我明白啦!”


這個故事就是著名的蕭規曹隨。

故事反映出曹參的大智慧。因為曹參知道自己能力的邊界,知道既然自己制定不出比蕭何更好的政策,那最好的辦法就是去執行好前輩們的政策,不是為了新政而新政,無事生非!

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真正好的政策是不亂政,不擾民!

所以說,曹參不僅是一個有大智慧的人,而且是一個賢相。


一丹流青


曹參,是西漢開國皇帝劉邦的同鄉,同蕭何等人跟隨劉邦沛縣起義,到楚漢相爭再到西漢建立統一的封建王朝,其間可謂居功至偉。曹參和蕭何都是刀筆吏出身,在反抗暴秦的過程中,曹參往往帶兵打仗,蕭何則身居營帳出謀劃策,本來兩者關係非常密切,但是到後面因為各種原因,兩者的關係逐漸疏離。

劉邦像

西漢建國之後,在例行封賞之際,定蕭何為首功,擔任丞相一職,而隨劉邦出生入死的曹參被封為齊國相國,輔佐年幼的齊王劉肥。從這次分封來看,曹參並沒有得到理想的爵位冊封,心中有所不快,所以從表面上看更是加劇了兩者的嫌隙。

曹參像

歷史的發展有時總是給我們驚訝,許多年之後蕭何病危,在臨死之前向漢惠帝舉薦曹參為自己的接班人;而遠在齊國的曹參聽聞蕭何去世之後,便對自己的門客和謀士講:“吾將入相”,意思就是我將要入朝為相。兩者的如此的默契,竟讓人不得不感嘆!

蕭何像

曹參擔任丞相之後,朝中很多人認為曹參與蕭何素來不和,所以在上任之後一定會大興改革,廢除蕭何所制定的政策,這導致此前受到蕭何恩澤的官員,一時間人人自危,無不忐忑。但是曹參執政一段時間後,朝臣發現並未和原來有所不同,反倒是曹參每天在家醉酒,對於漢惠帝派來的使者一概不管,但正是曹參的這種不作為,極大的保證了蕭何所制定的政策得以延續,從而迎來西漢初年的第一個太平盛世。

參考文獻:

1. 司馬遷:《史記·卷五十四·曹相國世家》,嶽麓書社,2008年。


回答者: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賀清令


季我努學社


曹參是蕭何之後的漢代宰相。之所以能夠當上宰相,也是因為蕭何的推薦,蕭何在生前和曹參感情並不十分融洽,但是他卻能在最後關頭推薦曹參,說明蕭何也是一個不徇私情的人。

曹參接任蕭何的宰相位置後,對所有的事情什麼都不改變。

他的策略就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他在一些郡縣或者封國當中,選擇一些不會講話,性情敦厚,像長輩一樣的人,讓他們去當官,凡是說話刻薄追求名聲的官員全部免除。

而他自己呢,就整天遊手好閒,不斷的喝酒,他手下人看到他每天這樣不務正業,都去勸說他,凡是勸說他的人都被曹參灌的說不出話來。

而且如果有人偶爾犯一點小錯誤,他一定會想盡辦法給她去隱瞞。

這就是他追求的最高境界,沒有事情發生。

有一次他的兒子去勸解他,曹參聽了大發雷霆,把他打了200藤條。

第二天上朝的時候,皇帝劉盈對曹參說,是我叫你的兒子去勸誡你的,你為什麼要去打他?

曹參馬上脫下帽子向皇帝請罪,但是心裡並不十分服氣,反而反問皇帝說,陛下您自認為你的能力比不比的上先帝呢。

劉盈當然說比不上,然後曹參又問皇帝,那我的能力比得上蕭何嗎?劉盈也說比不上,於是曹參就順著話往下說,既然都比不上,那麼只要遵循他們的規定,我們不出差錯不就可以了嗎?

劉盈一想還真是這麼一個道理。也就隨他去了。

曹參的這一行為,是西漢初年無為而治的一個典型代表。

當然也是他明則保身的一個大智慧的處事原則。

更多的是因為他有自知之明,畢竟他和蕭何一樣,都是出身於平民百姓,基本上沒有什麼學習的基礎,他不像蕭何那樣好學。所以蕭何後代都有很多知識儲備,可以用來治理國家,而曹參卻沒有,他根本沒有治理國家的能力。

他能登上宰相的位置,無非是他當時的身份和地位,也就是他很明白他做這個宰相其實是就是一個擺設和一個象徵,當然他也不會去做超出擺設和象徵應該去做的事情。

這也是他後來被稱為賢相的原因。


歷史麻辣鍋


蕭規曹隨——曹參的治國之道

漢惠帝二年(前193年),蕭何去世了,正在擔任齊丞相的曹參就吩咐手下說:“趕快收拾行李,我要入朝做相國了。”過了不多久,朝廷的使者果然到了。

蕭何和曹參本來是好朋友,等到兩人做了將相,卻有了矛盾,互相瞧不順眼。但蕭何在臨死的時候,還是推舉曹參接替自己做相國。

曹參新官上任,卻連一把火也沒燒。朝廷上的大小制度,一切遵從蕭何所定的規矩;選用官員時,他挑選的總是一些老實厚道、不善言辭的人。做好這些後,曹參就每天飲酒。朝中大臣和賓客們見他不理政事,就去他家中勸諫。但這些人一到,曹參就拿出美酒讓他們喝,等了一會兒,他們想要說話,曹參就又勸他們喝酒,直到把這些人灌醉。

慢慢地,惠帝也覺得曹參這樣不像話,就對曹參的兒子擔任中大夫的曹窋說:“你回家去,私下問問你父親,他身為相國,卻整天喝酒,怎麼能治理好國家呢?但你不要說是我讓你問的。”曹窋回家後,就按照這番話問了自己的父親,曹參大怒,打了曹窋二百皮鞭,說:“國家大事,不是你該說的。”

後來上朝的時候,惠帝就對曹參說:“您為什麼要責打曹窋呢,是我讓他勸您的。”曹參一邊謝罪一邊說:“陛下覺得和高皇帝相比,誰更英明神武?”惠帝說:“我怎麼能和先帝相比呢?”曹參接著說:“那麼陛下覺得我和蕭何相比,誰更賢能?”惠帝說:“您好像不如蕭何。”曹參說:“陛下說得對,高皇帝和蕭何平定天下,法令已經明確,如今陛下拱手而治,臣下遵守原有的法度而不隨意改變,不就是可以了嗎?”惠帝說:“你說的對。”

曹參一共為相三年,遵守蕭何制定的法度不改變,以清靜無為的方法來治理國家,百姓生活安寧,都一致歌頌他。

漢朝初年,經歷秦朝的酷政和多年的戰亂,社會生活極度凋敝。漢朝採取道家無為而治的方法,使百姓得以休養生息,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曹參的治國之道,後人稱之為“蕭規曹隨”,就是道家思想在治國中的體現。


萬卷縱橫眼欲枯


曹參,字敬伯,西漢的開國功臣之一。秦時,曹參為沛縣的獄掾。曹參在沛縣任職期間,交好劉邦、蕭何等人。

秦二世元年(前209),曹參跟隨劉邦在沛縣起義,南征北戰,立下赫赫戰功。在戎馬生涯中,曹參滅兩國,取一百二十二縣,身上傷疤七十多處。

漢高祖五年(前202),劉邦滅掉了項羽,得了帝位。劉邦對群臣論功行賞,群臣爭功不下,一時難分,誰為首功。最後,劉邦以蕭何為首功,曹參功居第二。曹參心中不服,認為自己應居首功。自此曹參和蕭何存在間隙。

惠帝二年(前193),蕭何臨終前,惠帝前來探望蕭何,詢問道:“繼蕭丞相後,誰可為相乎?”蕭何答道:“知臣莫若君,陛下應知臣薦誰。”此時,惠帝思索片刻問道;“蕭丞相認為曹參如何?”蕭何淚如泉湧答道:“陛下已經找到合適丞相的人了,老臣可無憾而去矣。”人們都認為蕭何不會舉薦曹參為相,蕭何為國家舉薦人才,並不以自己喜惡而決定,而是任人唯賢。蕭何肯定了曹參是一個有治國之才的能人。

惠帝二年(前193),曹參得知蕭何去世的消息,曹參安排門客準備行裝,說道:“我將要入朝當相國去了。”不久,朝廷果然派遣使者來召曹參入宮為丞相。原來,蕭何和曹參是惺惺相惜,英雄識英雄。

在曹參為相國時,曹參對當時的法律制度不做任何改變,一切按照蕭何制定的漢法去執行。留下了一段歷史佳話“蕭規曹隨”。曹參挑選全國淳厚不善於文辭的賢人來當自己的屬官,並且曹參還調走喜好對文辭苛求細節的官吏。在相府中,曹參發現別人的細小過失,一律寬容。相府的人不用敬小慎微的辦公,不用害怕因小失誤而被責罰,一心一意處理政務,也提高了辦公效率。

可就在曹參為相期間,他又開始整日痛飲美酒,不理政事。下屬好友見曹參沉迷美酒,便想規勸曹參恪盡職守,然而規勸的人,統統被曹參看穿心思。這些人一來,曹參便請他們喝酒,待酒醉離去,始終沒有機會開口勸諫。

曹參的相府後園靠近官吏的房舍,官吏們也和曹參一樣喜歡飲酒高歌,然而曹參的屬官就不樂意了,非常厭煩此事。相府官員便帶曹參一起去後園遊玩,讓曹參看見官吏們的飲酒作樂,引吭高歌。相府官員希望曹參見此進行制止。結果曹參叫人取酒設座,和醉酒的官吏一起縱酒高歌。曹參此舉拉近了和官吏們的距離,至此上下都知曹相國和官吏們“相處融洽”。

漢惠帝得知曹參整日飲酒,不理政務,便派曹參之子曹窋前去規勸,結果曹窋被曹參大罵一頓。第二天早朝後,漢惠帝留下了曹參。君臣進行了一席對話,曹參表示:如今的天下更適合休養生息,採用黃老之治,沿用先前的法令治理天下即可。漢惠帝也是將信將疑的接受他的意見。

在曹參任相三年期間,西漢政治穩定,經濟穩定發展,人口增長,百姓生活相對安逸。司馬遷評價到:“曹相國參攻城野戰之功所以能多若此者,以與淮陰侯俱。及信已滅,而列侯成功,唯獨參擅其名。參為漢相國,清靜極言合道。然百姓離秦之酷後,參與休息無為,故天下俱稱其美矣。”

曹參之所以整日飲酒,不理政務,是因為採用了“無為而治”,漢朝經歷了秦朝的苛政,楚漢爭霸,天下生靈塗炭。最需要的就是休養生息,政策清明,輕徭薄賦,給人民喘息的機會。蕭何制定的法規符合當時的社會情況,所以不做改變,漢王朝也可以在漸進中走向強盛。曹參也因此得到了百姓的認可,被世人稱為賢相。


鄧海春


其實這事很簡單!

總結起來就是兩個成語、八個字兒——自知之明、深明大義;

一、自知之明

人貴有自知之明;蕭何病重之際將自己最信任最看重的老弟推薦給了自個兒老大,so曹參這人能力絕對差不了,但在接過宰相這份工作後卻一反常態,過上了沒羞沒臊的小日子,完全不把工作當回事,整日就是喝喝小酒、聽聽小曲兒、打打遊戲;

直到這事兒驚動了漢惠帝,實在看不去了“看把你厲害的,你是皇上還是我是皇上,過的比老子還滋潤,你最好給我加把勁兒,別讓老子生氣”

曹參不緊不慢回道:皇上,你認為你和自個兒老子誰更厲害?漢惠帝哪敢有不敬言語:當然是我爸;“那皇上覺得我和蕭何誰更厲害些?”“這個說實話,你不如人家”

曹參正了正色回覆漢惠帝:“正是如此啊,皇上!先帝和蕭何已經把最好的治理天下政策制定好了,我等只需將政策執行落地,讓天下百姓安安穩穩過日子就行了”

諸位,從初漢國家繁榮發展的跡象不難看出曹參此舉也的確是充滿智慧的,“無為而治”被曹參運用的恰到好處;

二、深明大義;

這點主要是說曹參對天下現狀對百姓處境十分清楚,先是天下各路諸侯對“苦天下久矣”大秦帝國的討伐,後是初漢爭霸,國家已經是滿目瘡痍,百姓也流離失所;

在這樣的一個背景下曹參直到自己當務之急不是頒佈各種法令以展現自己能力而是讓天下休養生息,能有一個穩定的環境安身立命對於百姓來說就是最幸福的事情,好好過日子比啥都強;

but,歷史上的確記載曹參比較愛喝酒,不光自己喝,屬下來做客喝,同僚商量國事也喝。但這事兒背後也是不得已而為之,自從曹參決定要施行這種“放羊式”管理後,他家就門庭若市,一個個都表示很懵圈;

老曹啊你得幹事兒啊,不能辜負先帝和當今聖上洪恩,曹參咋解釋也行不通,就想一法不管是誰只要你是來勸我的,不不等你開口,先和老哥喝一杯,直至把你灌醉為止;

so,曹參在任三年,無奈這樣“幹了”三年;去世後天下人將他與蕭何類比,美稱“蕭規曹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