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0 郭登瑞:我们村的台墎子

以下文章来源于朔州作家 ,作者郭登瑞 ​

朔州文化圈 | 郭登瑞:我们村的台墎子

朔州作家

朔州作家以多元化、艺术性、思想性为宗旨,倾力打造读者喜闻乐见的文学精品,成为推举文坛新锐、打造朔州作家名片的重要阵地和高端平台。全方位展现朔州本土作家风采,见证一线写作的探索和成果。


朔州文化圈 | 郭登瑞:我们村的台墎子

右玉有一偏僻很不起眼的小山村,村中矗立着一个圆形的台墩子,便起名叫元墩子村。

它与周边六个自然村毗邻相连,接壤而耕。虽然它的具体历史无人记载,古代的村名已久不可考证,但村庄座落变迁两处的遗址足以说明这个村庄的古老久远,至少在明代之前就已经搬迁而来了。在兴盛时,全村有40多户共150多口人。后来随着改革开放和分田到户,乡亲们转变了观念,纷纷外出打工,去追求更加舒适的生活。到如今,全村房空人少,只剩下50多口,加上贮煤区采煤的需要,被列入移民村,听说明年就要动迁了。我们村经历了兴衰变迁,我小时候熟悉的模样早已荡然无存。但是,唯有座落在村中的那个台墩子固守阵地,历经沧桑,见证过往。


朔州文化圈 | 郭登瑞:我们村的台墎子

右玉的边堡和民堡从战国时赵武灵王修筑长城起就开始不断地建造了。为了方便防守,沿长城一线及交通要冲随之建造了很多瞭望的墩和台。众所周知,右玉境内现存的墩、台、堡星罗棋布,光有记载的明代古堡就有95个之多。2006年8月,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还授予了右玉县“古堡之乡”的称号。光看我们村:南面八里有增子坊村民堡、西面二里有大油房头村民堡、东面五里有下泥河村民堡……甚至周边十里八山上的台墩子都比比皆是,举目可见。是右玉县历史上战争频繁和生存抗争的缩影,在古代见证了我们县的金戈铁马,在近代见证了我们县的奋发图强。 我们村的台墩子,它见证了全村人植树造林绿化荒山的全过程。从解放初期就响应县里的召号,开始植树造林,一直不间断。不光在本村栽树,还要参加公社和县里的大会战。防风治沙,种草种树,责任重大,坚持不懈。在这个台墩上通知社员出去栽树,一代又一代从未间断。人们苦干、实干、拼命干,一把铁锹两只手硬把荒山栽上了树,荒坡披上了绿。

我们村的台墩子,它见证了我们村筑坝修水库的艰辛劳动。我们村土质松软,解放前没有得到治理,流失严重,肥沃的滩地冲刷塌陷,沟壑纵横。解放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我们村靠集体的力量大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治理水土流失,发展农业,生态环境大有改变。村民们用五个严冬农闲季挖洞取土,身背土筐,筑起了东沟大坝,修起了元堡子公社第一座水库。紧接着通电浇灌,发展旱涝保收的丰产田。这个大坝垫好后不光是能聚水养鱼,还保住了农田不再流失。而且这个大坝也给人们出行带来了方便,送粪拉庄稼畅通无阻。

我们村的台墩子,它见证了我们村大集体年代的日日夜夜。不论是大跃进、深挖洞、兴修水利、农业学大寨。还是开会、分粮、记工、早晚出勤。村支书、民兵连长、生产队长都要上这个台墩子“发号施令”,召集社员。喊叫声环绕全村,响彻山沟。

我们村的台墩子,它见证了我们村经过几十年的奋战,壮大了集体经济,建起了集体场所,同时也活跃了文化生活。过大年混玩艺都是从台墩上听通知,文艺宣传队去公社汇演,秧歌队参加邻村对台踢鼓子表演,当时人们不图报酬,只图红火,争先恐后,都来参加。踢鼓子的不怕劳累踢的热火朝天,不分上下;唱戏的不嫌丑俊演的精彩投入,笑声不断。我们村混玩艺的人都能吃上派饭,成为惯例,年年如此。那时村里的人不分年纪,扭呀跳呀,笑呀唱呀,红火热闹,其乐融融。

我们村的台墩子,它也见证了不同时期各种运动的风风雨雨。文革期间,台墩子更成了喊话宣传的阵地,掀起高潮的舞台。小学生两人一组轮班喊话、念语录、读报纸,斗志昂扬,意气奋发。每天晚上有人喊话通知社员开会。人们不敢迟到,匆匆吃了饭,放下碗,拿起旱烟锅往去赶。学校是开会的场所,人们都规规矩矩的挤坐在小学土炕上,或蹲在墙根角,低着头不紧不慢地抽旱烟,抽的满屋乌烟瘴气。人们无心去听那些套话大话,只想利用这个时间养养神消除一天的疲倦。农民们本来可以安安静静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安逸的生活,却被天天的大会小会,熬夜折腾,疲惫不堪。

朔州文化圈 | 郭登瑞:我们村的台墎子

我们村的台墩子,它见证了我们几代人的成长历程。村里的孩子们,从学会走路就去爬这个台墩子,在这里不知蹭破了多少双鞋,磨破了多少条裤子,挨过多少次父母的打骂。我们成天打闹在这里,欢声笑语也在这里。它看着我们一茬接一茬的长大成人;也见证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兴盛发达。

我们村的台墩子,它见证了我参军入伍乡亲们欢送的激动时刻。四十五年前在这个台墩上村支书通知社员们来小学开会欢送我参军。虽然人数不多,但大家尽表忠言,场面热烈而亲切,有一股子难舍难分的情感。乡亲们恭贺我,也叮咛我,让我好好干,为国争光,为乡亲们争光。乡亲们的嘱托是我当兵奋斗十几年的方向;乡亲们的叮咛是我在青藏高原精忠报国的动力。

我们村的台墩子,它见证了很多很多,笔墨难以写尽,语言无法表完。

我每次回村都要看一看我们村的台墩子,它会让我思绪万千,怀旧掉泪。我思念我已故的双亲!我也思念已故的乡亲们!我更思念流逝的岁月!

我们村的台墩子,不管它在今后的岁月里怎样变化,是否还能存在?但我永远不会忘记:元墩子村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是我的根,是我的魂,是我思乡的梦,是我永久留恋的地方。我就心潮起伏;每当想起它,我就思绪万千……


监制:张日东

来源:朔州作家 西口文艺(右玉文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