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有的人們想過與世無爭的生活,那麼請問不爭是弱者的表現麼?

時光住處1


有的時候不爭是不想爭,並不是弱者的表現,但是面對底線是不能退讓的,過去忍讓就是軟弱無能,


寒冰枯木


有個農夫,由於莊稼種得好,生活過得很愜意。村子裡的人都誇他聰明,並有人斷言只要他做生意,肯定能發大財。

農夫的心就癢癢了,和妻子商量要做生意。他的妻子是個明白人,知道他不是做生意的料,就勸他打消這個念頭。

但農夫主意已定,妻子怎麼說都不行。見勸說無用,妻子就說,做生意總得有本錢吧,你明天就把家中的一隻山羊和一頭毛驢牽進城去賣了吧。妻子說完就回孃家了,找來三個人,對他們如此這般地叮囑了一番。

第二天,農夫興沖沖地上路了。他妻子找來幫忙的人偷偷地跟在他的身後。

農夫貪睡,第一個人乘農夫騎在驢背上打盹之際,把山羊脖子上的鈴鐺解下來系在驢尾巴上,把山羊牽走了。

不久,農夫偶一回頭,發現山羊不見了,忙著尋找。這時第二個人走過來,熱心地問他找什麼。

農夫說山羊被人偷走了,問他看見沒有。第二個人隨便一指,說看見一個人牽著一隻山羊從林子中剛走過去,準是那個人,快去追吧。

農夫急著去追山羊,把驢子交給這位“好心人”看管。等他兩手空空地回來時,驢子與“好心人”自然都沒了蹤影。

農夫傷心極了,一邊走一邊哭。當他來到一個水池邊時,卻發現一個人坐在水池邊,哭得比他還傷心。

農夫挺奇怪:還有比我更倒黴的人嗎?就問那個人哭什麼。

那人告訴農夫,他帶著一袋金幣去城裡買東西,走到水邊歇歇腳,洗把臉,卻不小心把袋子掉進水裡了。農夫說,那你趕快下去撈呀。那人說自己不會游泳,如果農夫給他撈上來,願意送給他20個金幣。

農夫一聽喜出望外,心想:這下子可好了,羊和驢子雖然丟了,可能到手20個金幣,損失全補回來還有富裕啊。他連忙脫光衣服跳下水撈起來。當他空著手從水裡爬上岸,他的衣服、乾糧也不見了,僅剩下的一點錢還在衣服口袋裡裝著呢。

當農夫回到家,驚奇地發現山羊和毛驢竟然還在家中,他的妻子說:“沒出事時麻痺大意,出現意外後驚慌失措,造成損失後急於彌補。你連這些基本的風險都預料不到,又怎麼能在商海里征戰呢,還是老老實實地在家中種地吧!”


孫老蔫吧


弱者因為弱,爭不過強者,選擇不爭而逃避競爭,可以避免失敗和打擊,無疑是一種生存策略。

但是與世無爭者,不都是弱者,有些看破世事紅塵的哲人智者,也會選擇隱居山水之間,或者大隱隱於市,隱於鬧市之中。

老子說,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一個世事洞明,參透功利皆虛幻的智者,淡泊名利,逍遙自在,不為五斗米折腰, 自食其力,不屑入名利場勾心鬥角,蠅營狗苟,沆瀣一氣。

歸隱田園,醉心於藝術,豈不快哉!歷史上著名的隱者,大詩人陶淵明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獲得功名利祿世俗成功的所謂強者又能如何?君不見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

人生的幸福在於人能夠為愛而活,功名利祿終究只是身外之物。

為了追求名利讓自己身心疲憊,誠惶誠恐,溜鬚拍馬,不得自由,真的是捨本逐末,得不償失。

真正能夠放下名利追求,歸隱田園,與世無爭的人才是真正的人生強者。

人生的強者從來不是一將功成萬骨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君王,也不是一呼百應,揭竿而起的李自成,洪秀全等人,看似一時風光無限,強悍無比,實卻血流成河,百姓遭殃,罪孽深重,結局悲慘。

如果人人皆與世無爭,避免多少不必要的爭執衝突,避免多少的戰爭暴力罪惡痛苦?!

這樣與世無爭和平美好的社會,是人類大同的夢想!希望這樣的世界早一日能夠到來。


幸福諮詢師


你好,我是宏博有夢,我來分享一下我的觀點。想過與世無爭的生活,問是否是弱者的表現?答案很肯定:不是。

從古至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在幾千年來,真正能流芳百世,哪怕遺臭萬年的,又能有幾人?而現在這個社會,真的混得好的,又能有幾人?其實大部分人都是平凡人,都是普通人。唯有認清自己,方可輕鬆自在的過完這一生。

但是,平凡不等於平庸,還是應該保持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積極努力的工作作風,熱情的擁抱生活,敬愛生活。

同時,與世無爭的生活,也是很多人所向往的。與世無爭不代表是弱者,與世無爭更多的體現在心態的平和與放鬆,更多的體現在對生活的這種態度上。自己過好就好,不需要生活給別人看,不需要跟別人爭論是非,不需要讓自己很成功。只要生活過得下去,自己和家人過得開心快樂就好。

與世無爭的生活,不是弱者的表現,而是智者的表現!

我是宏博有夢,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助你。歡迎關注!


宏博有夢


與世無爭是一種生活的態度。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田園詩人陶淵明是弱者嗎?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詩佛王維是弱者嗎?

天晴江月白,心靜海鷗知,詩仙李白是弱者嗎?

這些嚮往與世無爭生活的古代詩人,你能說不爭的他們是弱者嗎?

三國時期的諸葛亮在《誡子書》中曾寫過一段膾炙人口的傳世佳言:“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他的淡泊名利、與世無爭,難道就是弱者的表現嗎?

現代詩人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更得無數人的喜愛。

海是柔軟的,它平淡,與世無爭;

海又是堅硬的,不屈不撓。

人生在世,數十寒暑,不過彈指一揮間,所有生命無一例外,既短暫又寶貴,卻仍有許許多多的人,活得糊塗,活得無聊,活的煩惱,不如學會灑脫!

凡事看淡,萬事為輕,一個人的恬靜出自心寧,人生的至境是與世無爭。


惠安的樹洞


中國歷史上有老子的“無為而治”,就是講得與世無爭。這要分兩種情況,一是處處事事示弱,甘居人後。這應該就是弱者的表現,當然示弱未必就是壞事。二是明哲保身。有了一定的利益和地位,只想保住既得利益和地位,不想再去爭。比如,雍正皇帝的一個皇子,整天不參與政事,幹一些如假出喪等荒誕無稽的事,讓人覺得自己幹不了政事,實際上就想享受皇子的待遇,不想爭太子之位。明哲保身的前提是有既得利益和地位。如果你什麼也沒有,哪有資格玩明哲保身。因此,對“無為而治”、與世無爭,要用積極的態度來理解。《雍正王朝》中鄔先生給雍正講了個故事,就是一個大財主有好幾個兒子,多數兒子都爭著老財主去世後取而代之,只有一個兒子不爭不搶,默默幹活,維護家庭的利益,最後老財主把大權傳給了這個兒子。雍正也是這樣做得,他沒有明著爭太子之位,但積極為皇帝分擔重擔,處處為皇帝著想,勇於任事,最終登上了皇位。道理很簡單,既不要妄自菲薄,甘居人後,也不要急功急利,而是要踏踏實實做好工作,用能力和實績證明自己,以不爭為爭。


茶飄香酒罷去263


我也想與世隔絕,但是沒有條件,能做到與世隔絕的人非常少,首先你得有地方給你自己獨享才行,現在這個社會到哪裡找到這樣的地方,如果我有自己一片善土,我肯定能做到與世隔絕,不跟任何人掙高低。

當你與世無爭之後,還在乎你比誰弱嗎,都已經做到到與世無爭,一切皆空只求粗茶淡飯,唯一希望自己能夠與大自然共融山人合一,錢財如糞土,世人皆眾生,心中無我,自己猶如一粒塵埃,跟隨大自然一同搖擺,一切無形如有形,弱與不弱又何芳,誰又能與之爭鋒。


善土


這個要從三個角度來看,首先要有會爭能會爭的智慧!比如在電視劇《觀世音菩薩傳奇》中觀音菩薩就能運用智慧和姦商作鬥爭,為百姓謀福利。

第二,世間功名利祿都看透,看穿因果,明白事情根源。內心不爭!心裡沒有不平。

第三,很多人以不爭無為為口號,為懶惰和無能埋下人生伏筆!


壹起送阿勇


答案是否定的。老子云:“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不爭不是要你不為,而是說要順應規律,順應規律,就會無為而無不為!在工作和生活當中,心態要放平和,做到得之坦然,失之淡然,爭其必然,順其自然,一切以自然狀態為好,不要有刻意之嫌。多少人年輕氣盛,爭強好勝,然又有幾個最終不是迴歸平靜,與世無爭呢?難道是其前強而後弱嗎?古代多少文人墨客,武林豪傑遠離塵世,過養隱居的平靜生活,是他們比別人弱嗎?非也。實乎智者,看淡幾塵,功名利祿盡拋之,真乃智者,強者!


未擁又怎棄


與世無爭並不是弱者,這是一個不爭的實事,這正說明是生活的強者,怎麼說呢?你想象這樣的人都是心胸豁達虛懷若谷之人,逢事深思熟慮。有些事情切不可太犟,有很多事情你絕對不能不信,你不信就馬上給你個眼色看。《醒世詩》說做好“凡事不由人由天定"就說明這個道理。所以肯定地說與世無爭不是弱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