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劉氏美人
詩詞的“三美”是現代詩詞中新月派代表詩人聞一多先生提出的觀點,也是基於當時社會時代下詩詞創作領域中所呈現出“詩詞白熱化”“詩詞散文化”的趨勢下所提出來的現代詩詞創作美學要求。詩詞“三美”具體指的是現代詩詞應該追求和塑造的三個美學特徵,即“音樂美學”“繪畫美學”和“建築美學”。
作為一名詩詞領域愛好者,我將從以下四點出發,再結合音樂、繪畫和建築的相關美學特徵來詳細回答這個問題:
一,五四運動後形成的反傳統文學浪潮
二,聞一多先生提出詩詞“三美”及其目的
三,結合新月派相關的詩詞,闡述“三美”的含義
四,結合新國風的屬性特徵,探討“三美”與新國風的關係
一,五四運動後形成的反傳統文學浪潮
1919年5月4日,中國爆發了一場以青年學生為主導、聯合社會各階層人士進行的愛國主義運動。這場運動以罷課、罷工、暴力對抗以及示威遊行的方式進行,而運動的核心則是以“反對帝王統治、反對列強入侵、反對封建主義”為主旨,以摒除“封建傳統思想”,探索“中華強國之路”為主要思想。
五四運動後開創了文學新時代
“五四運動”之後,中國從舊民主主義開始步入了新民主主義的階段。這個階段中,社會上誕生了一大批文人學士,比如郭沫若、郁達夫、沈雁冰等等。在魯迅和這些文學巨匠的帶領下,社會上各種“新思想”如雨後春筍一樣迅速萌發:理性的精神擺脫了長期以來的“麻醉”得到了張揚,自我表現的慾望掙脫“中庸之道”而得到了充分展現,個性化的主義和追求也跳出了各種“條條框框”,像“蔓藤”一樣迅速的生長。而如此這般“狂野”的現實主義,在當時魯迅的小說文學裡體現得淋漓盡致。
就如同魯迅在《野草》中寫到:
魂靈被風沙打擊得粗暴,因為這是人的魂靈,我愛這樣的魂靈;我願意在無形無色的鮮血淋漓的粗暴上接吻。
在如此“狂野”而開放的文學主義的影響下,社會上便如“排山倒海”一般形成了一股股強有力的現代化文學風氣,並最終形成了以“現實主義”為核心的新時代文學浪潮。
然而,新時代文學興起背後,便突顯著另外一股反傳統文學浪潮
以“現實主義”為核心的新時代文學浪潮興起之後,在文學的各個領域中,“革舊呈新”便成為了各自的“文學使命”,於是文學界便形成了另一股反傳統文學的思想浪潮,比如說反封建、反中庸、反儒家思想等等。
而傳統詩詞作為文學體系中的一顆“恆星”,在此次的文學運動浪潮中也未能倖免。一時間,社會上湧現出一大批現代詩詞創作詩人。比如
聞一多、徐志摩、李金髮、卞之琳、沈從文、孫毓堂、林薇因、臧克家、饒孟侃、孫大雨、劉夢葦、朱湘、陳夢家、方瑋德、穆木天、馮乃超、庚虞、邵洵美、石民、蓬子、王獨清、戴望舒、艾青等等。而在後來的這些詩人當中,也形成了多個詩派,比如新月派、詩刊派、象徵派、創造社等等。在“開放”和“現實主義”思想引領下,這些詩人突破了傳統詩詞的五言和七言、上闕和下闕,突破了傳統詩詞韻律、格式、表現形式等傳統組成元素,發明創造出各種內涵、各種題材的現代“白話”詩詞。 一時間,白話詩成為了現代詩詞的“新生寵兒”。與此同時,社會上也誕生了更多的“自由派”詩人,他們摒棄了詩詞固有的傳統格式、韻律等組成元素,大肆創作各種極具“個性主義”和“宣揚性”的現代化詩詞,使得現代詩詞朝著散漫化、散文化以及極具個性化的“毀滅性”方向蔓延和發展。
這種情況引起了聞一多等一部分詩人的擔憂。他們擔心長期發展下去,現代詩與散文將“形同神似”,他們擔心往後:會不會很多的人,平常所說的兩三句吃飯喝酒的話,簡單的加個斷章和停頓,便稱之為“詩”或“現代詩”?如果這種情況發生,那文學領域的小說、散文、記敘文等現代文體該如何面對?更重要的是,“現代詩”又談何稱之為“詩”呢?“詩”與普通的講話又將作何區別呢?如此下去,恐怕詩詞將會走向滅亡!細思極恐,不少現代詩人打了一個寒顫!
(新月派代表詩人:聞一多先生)
聞一多先生提出詩詞“三美”及其目的
為了反對自由詩人對詩詞創作的濫情主義,為了反對現代詩詞走向“散文化”的發展傾向,為了保住詩詞千百年來固有的本質和內涵,於是新月派詩人便提出了“理性節制情感”的美學主張。他們在現代詩歌的創作和藝術上作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討,並呼籲社會自由詩人在詩詞創作當中保持理性,避免因過度的情懷氾濫和現實主義造成了對詩詞和現代文學的傷害。
後來,新月派代表詩人聞一多發表了一篇關於現代詩詞創作藝術的文章《詩的格律》,並在文章中提出了現代詩也應該需要具備的三個美學特徵,即“音樂美學”“繪畫美學”“建築美學”三美。
就如聞一多在文中所說:
越有魄力的作家,越是要戴著腳鐐跳舞才跳得痛快,跳得好。只有不會跳舞的才怪腳鐐礙事,只有不會做詩的才會感覺到詩詞格律的縛束。
聞一多提出的“三美”的主張,從本質上維護了詩詞應有的格律,同時指出了現代詩詞創作的藝術參考和追求方向,從而避免了自由詩人過度濫情的詩詞創作,杜絕了現代詩詞散文化的發展傾向,同時保護了中國傳統詩詞的藝術美學特點。“三美”觀點的提出,最終在社會文學領域掀起了新一輪的現代詩詞自主把控創作的文學運動。
三,結合新月派相關的詩詞,闡述“三美”的含義
聞一多先生提出的詩詞“三美”,指的是在現代詩詞創作中應該遵行的審美要求,即“音樂美學”“繪畫美學”“建築美學”。以下我將結合音樂、繪畫和建築各自的美學特點,以及相關的詩詞來闡述“三美”的含義。
第一,詩詞的“音樂美學”
音樂是人類創作的一種藝術形式和文化活動,它和詩詞一樣,都是源於人類對於抒情和美的需要。音樂主要由韻律、節奏、情感等元素構成。以下我將結合劉珂矣的一首《風箏誤》來闡述音樂之美的內涵。
音樂的韻律美:
幾乎每一首音樂,都有著屬於自己的聲韻和格律。就比如劉珂矣的《風箏誤》中,它的韻律就表現得非常唯美。在這首《風箏誤》中,音樂的每一個小節大體字數相同,而且每一句的末尾處都帶有著非常優美的押韻規律。比如第一小節的“紛紛”“別村”“棋人”“成盆”押韻為“n”;比如第二小節的“窗昏”“重溫”“幾分”“成真”押韻也為“n”;還有第三小節的“開”“埋”“苔”“來”押韻為“ai”,等等,
這些歌詞都按著嚴格的規律進行押韻,這就是所說的音樂的韻律之美。音樂的節奏美:
音樂的每一個音節配合著舒緩程度便構成了音樂的節拍,而每一句的節拍則構成了音樂的整體節奏。節奏就是每一個步調,就是每一個細節所彰顯出來的美。節奏或低沉或平緩、或舒張或高亢,就如在整體的《風箏誤》歌詞中,它一共有著5-6個小節,每個小節基本都是四句,第一小節的節奏比較平緩,第二小節在平緩的末尾帶一絲舒張,第三小節則從舒展中進入了音樂的高潮。
從平緩發展到高潮,這就是音樂所體現出來的節奏之美。正如聞一多講到詩的格律時所說:
詩所以能激發情感,完全在它的節奏;節奏便是格律……
音樂的抒情美:
和詩歌一樣,音樂的內涵價值在於藉助韻律美和節奏美,進行抒發某一種特定的情感。這種情感或悲傷或憂鬱、或滿足或快樂,或抒發著讚美或嚮往之情,或抒發著感恩或是懷念之情。
就像《風箏誤》一樣,通過比較優美的韻律和輕快的節奏,再結合比較清新雅麗的辭藻和別具一格的佛系語言,描述了一場美麗的愛情誤會,從而抒發出一種佛系之美、古風之美以及對於愛情淡淡的憂愁之美。這些情感內容,就是音樂的抒情美學。聞一多:世上只有節奏比較簡單的散文,決不能有沒有節奏的詩
所以,按照聞一多先生提出的觀點,音樂美是現代詩詞應該要具有的重點美學因素。即音樂所具有的“韻律美”、“節奏美”和“抒情美”等美學因素,同樣要在現代詩詞中進行創作和表現。
第二,詩詞的“繪畫美學”
北宋文學家及畫家張舜民在《跋百之詩畫》說道:
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
可見詩和畫本身就有著極其相似的聯繫。而聞一多先生則指出,每一句詩都可以形成一個獨立的畫面。這一點則稱之為詩詞的“繪畫美學”。
(筆墨深淺/線條粗細等因素構成畫)
聞一多先生認為,現代主義詩人在創作詩詞的時候,都應該對現代詩詞的用詞和意境方面有更高的追求。這一點是對中國傳統詩詞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畫之所以美,先是在於其精妙的構思,再由精妙的構思轉化為粗細有度、形狀有型的優美線條,再由這些線條勾勒出整體畫感,最終形成一幅精緻有品的畫。而畫的各種線條,則象徵著詩詞的辭藻;畫的構思和畫感,則意味著詩詞需要富有的意境 。
所以,繪畫要具有線條美和意境美,而詩詞也需要像繪畫一樣,選用優美而富具鮮明特色的辭藻,進行精巧的構思,最終創作出一首意境豐富、情感鮮明的現代化優美詩詞。這便是“繪畫美”的藝術要求和內涵。
第三,詩詞的“建築美學”
(黃鶴樓之層次、結構、對稱等美學特徵)
最早的建築始於約七八千年以前。從建築誕生之時起,建築的美學就一直被髮明和應用。在諸多的建築美學元素中,層次美、結構美、對稱美是建築的三大美學。而這三點美學也需要運用到現代詩詞的創作藝術當中,正如聞一多先生所說:
如果有人要問新詩的特點是什麼,我們應該回答他:增加了一種建築美的可能性是新詩的特點之一
現代詩詞往往具有不同的層次或者多個小節。而詩詞的層次美則表現為:每一個小節裡面的每一句詩的字數應該大體相同,這樣才顯得整齊而勻稱,這一點就像傳統詩詞的無言或者七言一樣。詩詞的結構美學則是介於詩詞的各個小節之間,應該向是建築一樣逐層遞進,或是由低到高的昇華,或是由淺入深的過度,這樣就是詩詞的結構美。而詩詞的對稱美學則體現於詩句與詩句之間、層次與層次之間的對仗或對稱,就如同古代的駢文或者對聯一般;詩詞的對稱美學也用於在詩詞整體內容上或思想上的對稱,就好比是美醜之間、善惡之間的鮮明對比。這些便是詩詞的“建築美學”特徵。
以下我將結合聞一多先生的一首《死水》,進一步解析詩詞的“音樂美”、“繪畫美”和“建築美”。
《死水》是聞一多創作的一首現代格律詩詞,也是新月派詩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聞一多先生通過這首詩非常形象地描寫了當時腐敗不堪的舊社會形態,並藉以抒發了自己內心的憤恨和愛國主義的情懷。
《死水》全詩如下:
其一,《死水》的“音樂美”
從詩詞中可以清晰的看出,這首詩不僅集“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三美於一身,而且還將這“三美”運用得如火純情,展現得淋漓盡致!毫無疑問是現代詩詞領域中頂層之作!
整詩共分為五個小節,每一個小節分為四句,每一句分為九個字,簡直就是標準的“九言排律”。
詩中前面四個小節,每個小節的二四句都有嚴格押韻:第一小節的“漪淪”對“殘羹”押韻“n”;第二小節的“桃花”對“雲霞”押韻“a”;第三小節的“白沫”對“咬破”押韻“o”;第四小節的“鮮明”對“歌聲”押韻“ng”;這些押韻,指的就是詩詞“音樂美”的“韻律美”;
詩中第一節:先是“一溝死水”,然後是“風都吹不其漣漪”,接著“不如多扔些破銅拉鐵”,再索性“多潑些剩菜殘羹”;從這一節可以看出,在整首詩詞當中,無論是上下句之間還是上下節之間,都存在著一定的層次關係和遞進關係,這點就是詩詞所體現出來的“音樂美”中的“節奏美”;到最後,整首詩通過對“死水”中“醜與美”的對比抒發自己的愛國主義情懷,這便是“音樂美”中的“抒情美”。
其二,《死水》的“繪畫美”
這首詩的“繪畫美”則在於優美辭藻的應用以及每一句詩所勾勒出來的畫面之美。比如是詩句中的“漪淪”“翡翠”“桃花”“羅綺”“雲霞”等等,這些辭藻優美而生動;比如詩句中的“死水”“爛鐵”“殘羹”“綠酒”等等,這些辭藻雖然本意為醜陋,但是運用其中也同樣彰顯出辭藻的新穎之處。優美新穎的辭藻便像是繪畫時所用的線條一樣,有長有短,有深有淺,粗細相映,溫文爾雅,是“繪畫美”的一種體現。
另外,作者在詩中把優美與醜惡辭藻轉化成一句句別哭風格而朗朗上口的詩句,以此在詩中勾勒出一幅幅形象而生動的畫面,讓讀者在讀詩之時,彷彿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詩中的每一句都可以在讀者腦海中形成一幅清晰而鮮明的畫面。這些畫面便是詩詞所呈現出來的意境!
所以,這便是《死水》一詩的“繪畫美”。其三,《死水》的“建築美”
對於“建築美”的特點,詩中也體現得異常鮮明。如前文所述,此詩分為五節,每一節四句,每一句九字,首先這體現的就是如建築一般整體的整齊和勻稱;再者詩中五節層次分明,逐層遞進,這便如建築一般盡顯“結構”之美;還如詩中“不如多扔些破銅拉鐵”與“爽性潑你的剩菜殘羹”形成明確的對仗之美,以及詩中暗自將“醜惡”與“美麗”進行對稱,這些都如建築中美學中的對稱美學。所以,詩詞的層次美、結構美、對稱美等藝術特點,便是現代詩詞的“建築美”。
(徐志摩)
除了聞一多先生外,新月派還有另一位赫赫有名的詩人,那便是徐志摩先生。徐志摩寫有一首《再別康橋》,也如同聞一多的《死水》一樣名震詩壇。大家可以藉助詩詞“三美”的含義自行解析理解。
綜上所述,現代詩詞的“三美”指的就是在詩詞創作過程中應該努力追求的美學特徵,現代詩詞應該像音樂一樣優美動聽而富有情感、像繪畫一樣形象鮮明而富有意境、像建築一樣結構整齊而富有鑑賞性能!
詩詞“三美”是否適合新國風詩派
跟新月派如出一轍,新國風也是現代詩詞的一個流派。新國風是基於傳統國風詩詞(尤其是唐詩和宋詞)在現代社會的發展和縱向延生。
也就是說,新國風的詩詞是基於傳統詩詞內涵的基礎上,融入了當今社會的情感和用詞風格等詩詞元素創作而成。新國風詩詞無論是在詩詞體裁、格式、韻律、修辭手法、藝術表現等形式上,還是在真實情感的流露中,都與傳統的詩詞有著“同宗同脈”的詩藝美學和血緣關係!
所以,我認為現代詩詞的“三美”即“音樂美學”、“繪畫美學”和“建築美學”,同樣適用於新國風。
在此,我給出以下具體的三點理由:
第一,現代詩詞的“三美”是在傳統格律詩詞上發展而來的詩詞創作美學,而新國風詩詞,也同樣是源於傳統詩詞。
第二,現代所提出詩詞“三美”的意義之一,便是在於限制現代詩詞向著過於“散漫”和“白話”的不良方向發展,是為了保持詩詞的創作藝術和詩詞的美學價值。而新國風也是現代詩詞之一。
第三,作為傳統詩詞在現代社會的呈現,新國風自然也需要保持著較高的創作要求和藝術表現水準。如此才稱得上是“國風之名”。
結束語:
不管是新月派、新國風詩派還是其他詩派,都是中國整體詩壇領域的一員,都是中國詩詞在國內文學甚至是國際文學領域裡的中堅力量!故而無論是哪個詩派的詩詞,在創作之中都需要保持較高的藝術追求,如此才能推動中國詩詞在現代化社會的整體進步!
我的回答完畢。
我本無心爭天下
2003年,詩人趙缺發表《新國風宣言》,從而拉開了“新國風運動”的序幕。
新國風的基本定義是:秉承“飢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的傳統精神,站在民眾的立場,用凝練的語言、流轉的韻律,表達抒發自己對於當代生活的切實感悟,併力求達到曉暢明白卻又內蘊深厚的藝術效果。
“新國風”要求在嚴守傳統詩詞藝術形式的前提下,將當代現實生活融入詩詞創作之中,追求“作品精粹化,讀者大眾化”。
嚴守傳統詩詞藝術形式,要求格律嚴謹、語言流暢、內涵深沉。力求“一目可愛,十目堪玩”、“外行讀之有味道,內行讀之有門道”。
“新國風運動”切中了五四以來新詩發展的積弊要害。即,新詩的發展過於散漫,新詩的創作過於自由。缺少了形式的束縛,新詩就是分行的散文。
格律嚴謹,詩就要有詩的樣子。
格是格式,律是音律。新月詩派創始人聞一多先生在《詩的格律》中提出著名的“三美”主張,即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幾乎在新詩誕生之初就高屋建瓴地給新詩的發展指出了明確的方向。
音樂美,詩是可以唱的。押韻的傳統不可丟,或者不能刻意丟掉。主歌與副歌的搭配是它的主要形式。我不相信所謂的敘事詩,三天三夜讀不完的那叫詩?我非常懷疑歌德的《浮士德》,印度的《羅摩衍那》那是詩?是翻譯錯了,還是從語言習慣上的嚴重水土不服?從這裡我也想到了,詩歌的發展必須要有民族風格,要有“不論是東北軍還是西北軍,來到這,都得喝我這碗胡辣湯”的堅定信念。中國人的文化基因裡烙刻著唐詩宋詞的印痕,所謂詩歌的美,就是那個樣子,或者那種類型。你拋棄了傳統,讀者就要拋棄你。
當然,一味的拘泥古法也是死路一條。比如平仄,我相信平仄的誕生是避免語音的平直呆板,而不是作為形式的一部分來限制語言。
繪畫美,我估計聞一多老先生是特意把古詩的意境美平民化了。詩歌毫無疑問要有畫面感。
她靜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飄過
像夢一般的,
像夢一般的悽婉迷茫。
因為畫面是最能直觀的,最能夠撞擊讀者的視覺體驗,最容易承載情感。毫不誇張的說,意境是詩歌的生命線。
建築美要求詩歌要有小節,每個小節的格式要總體穩定,特別喜歡陝北的信天游,一個調調可以一直唱下去,這是我所能容忍的最自由的詩歌形式了。沒有固定的形式,隨意的縮短或拉長,那叫什麼詩歌呢?我覺得新詩寫成《回延安》那種形式就很悲慘了。
所以,我覺得新國風必須要把三美作為自己的創作底線和基本的審美追求。
關於作者的大眾化
創作者的大眾化,降低了新詩的平均水平,產生了詩人比讀者多的可笑現象。張愛玲說,在文學的園地上,不是每一棵草都能長成參天大樹的。作為文學殿堂中最嬌豔的花朵,註定了只能是少數人得以採摘。這是絕大多數人不願意承認,又不得不承認的事實。
喜歡創作詩歌無可厚非,但是,絕不要輕易以詩人的身份出現。我想要想成為詩人,需要滿足幾個條件:
第一,詩人必須是思想家,是共情高手。
第二,詩人必須遠離政治,寧做荒原上的孤魂野鬼,也不要湊政治的熱鬧。
第三,詩人必須破除門派之見,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完美的不能破除的東西。就像武術,沒有最好的武功,只有最好的武者。
第四,詩人必須是在語言上有潔癖的人。
寂寞的瓦片
“三美”:新月派的新詩主張,聞一多提出了“三美”即“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奠定了新格律詩派的理論基礎。它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並糾正了五四運動以來白話新詩過於鬆散、隨意等不足,對中國現代新詩的健康發展做出了特有的貢獻。具體而言,“音樂美”強調“有音尺、有平仄,有韻腳”;“繪畫美”強調詞藻的選擇要穠麗、鮮明,有色彩感;每一句詩都可以形成一個獨立存在的畫面。“建築美”強調“有節的勻稱,有句的均齊”。其主要目的是在詩的內容和詩的格式上都擁有美。
聞一多先生認為詩歌的音樂美是最首要的。他大肆宣揚格律,聲稱“詩所以能激發情感,完全在它的節奏;節奏便是格律……越有魄力的作家,越是要戴著腳鐐跳舞才跳得痛快,跳得好新詩繪畫美理論是先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主要是指詩的詞藻的選用, 即詩歌語言要求美麗,富有色彩,講究詩的視覺形象和直觀性。詩畫同源是中國文化的一大特色。
新詩建築美理論是先生根據漢語的特點提出來的:“我們的文字是象形的,我們中國人鑑賞文藝的時間,至少有一半的印象是要靠眼睛來傳達的。原來文學本是佔時間又佔空間的一種藝術。既然佔了空間,卻又不能在視覺上引起一種具體的印象——這是歐洲文字的一個遺憾
翻譯界對詩歌一直有兩種觀點。一種是翻譯大家許淵衝提出的詩歌翻譯“三美”論,即音美、形美和意美。他的“以詩譯詩”為體現音美、形美和意美找到了解決方法。另一種觀點則是以呂叔湘為代表的自由體或白描手法譯詩。他指出“以詩譯詩”有三個缺點: 即趁韻、顛倒詞序以求協律、增刪改變原詩意義主張以散文體譯詩。
翁子涵
新月派詩人聞一多在《詩的格律》一文的中提出詩歌的“三美”: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
音樂美主要是指音節和韻腳的和諧,一行詩中的音節、音尺的排列組合要有規律. 作者在繼承我過古典詩詞中的“頓”、借鑑西方十四行詩的“音步”的基礎上,提出了“音尺”.新格律詩的音樂美,其最重要的表現就是節奏感強.
繪畫美主要是指詩的詞藻要力求美麗、富有色彩,講究詩的視覺形象和直觀性.
建築美主要是指從詩的整體外形上看,節與節之間要勻稱,行與行之間要均齊.
簡單點兒講,就是詩詞的意、語、形。意就是意境,一首好的詩詞,一定要有優美的意境,不管是寫景寫物或者是描繪愛情親情,都要給人以耳目清新,空靈震撼,或者是身同感受的感覺,即能產生共鳴。語是辭藻,即要華麗優美,琅琅上口,讀起來如沐春風。而不是生拼硬湊,給人一種如同嚼蠟的感覺。形即韻律,韻律就像畫龍,是點睛之筆。其實,在古代,詩詞就是由歌詞而來的,或者通俗一點說,也是詩詞就是歌詞。既然是歌詞,就要講究韻律,沒有韻律的歌誰願意聽。好的詩詞無論是讀起來還是聽起來,都像歌一樣賞心悅目,有種飄飄欲仙的感覺。
這詩詞的三個基本點。這個理論不僅涵蓋現代詩,也符合古體詩。
如徐志摩《再別康橋》,李煜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張若虛《春江花月夜》,都是三美運用的傑出代表。
詩酩曠客
古典詩詞的‘三美’指的是:意境美、語言美,形式美。而聞一多先生所說的詩詞‘三美’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是新月派的新詩主張。在這裡暫且不提,僅以古典詩詞‘三美’簡單說一說。
1.意境美 什麼是意境?王國維先生曾說:“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如王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境界開闊,氣勢雄渾。而同是王維的另一首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則是恬靜優美清新。
2.語言美 宋代柳永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賀鑄一川菸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陳與義杏花疏影裡,吹笛到天明。唐杜牧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3.形式美 古典詩詞很講究形式,從早期的三言四言到南朝的永明體。以這些為基礎到唐初形成了律詩絕句,就是格律詩了。平仄,對仗,對偶押韻。宋詞在唐詩基礎上更加成熟形成自己獨立風格。五言絕句如白居易的《問劉十九》: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七言律詩如人稱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杜甫的《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宋詞經典的就太多了蘇軾、李清照、柳永,周邦彥等的詞就不一一贅述了。
新國風,即國風精神在新時代的體現。我認為古詩詞值得學習吟誦模仿,但是因為古今學習的文化側重點不同,不能全部應用到新國風中。毛主席曾說提倡青年人寫新體詩,不提倡寫舊體詩。不是不寫,而是不提倡。畢竟以我們現在學習的東西,要求平仄,限制數字什麼的難度太大。批判的繼承,取其精華。適應時代發展即可。
宮商角徵羽哆瑞咪發嗦
我是予小草,我來回答。
現代寫詩過於口語化,導致跟白開水一樣,沒味。所以,在中國現代能出現一個頂尖詩人,除了還在世的國民大師,幾乎沒人了。
從現代詩和古代詩對比一下來看:
先秦的《越人歌》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詬恥。心幾煩而不絕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
唐代的《清明 》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唐代的《靜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宋代的《元日》 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宋代的《題西林壁》 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民國的《起義歌》孫中山
萬象陰霾掃不開,紅羊劫運日相催。
頂天立地奇男子,要把乾坤扭轉來。
民國的《沁園春 雪》毛澤東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望長城內外,惟餘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現代風格的:卞之琳的《斷章》: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 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 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現代風格的:戴望舒的《雨巷》:
撐著油紙傘,獨自 彷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著 一個丁香一樣地 結著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樣的顏色, 丁香一樣的芬芳,
丁香一樣的憂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這寂寥的雨巷, 撐著油紙傘,
像我一樣, 像我一樣地 默默行著, 冷漠,悽清,又惆悵。
她默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
她飄過 像夢一般地, 像夢一般地悽婉迷茫。
像夢中飄過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飄過這個女郎;
她靜默地遠了,遠了, 到了頹圮的籬牆, 走盡這雨巷。
在雨的哀曲裡, 消了她的顏色, 消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悵。
撐著油紙傘,獨自 彷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飄過 一個丁香一樣地 結著愁怨的姑娘。
現代新詩的三美指的是“詩歌應該有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和建築的美”,奠定了新格律詩派的理論基礎。
現代詩相對於古代詩詞來說,格律已經沒有那麼嚴謹了。三美的作為現代的詩一個理論基礎,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並糾正了五四運動以來白話新詩過於鬆散、隨意等不足,對中國現代新詩的健康發展做出了特有的貢獻。
其實,有些人寫詩太過口語化,簡單地把文字分下行,就叫做詩歌。分行只是詩歌的一種形式而已。有些詩,其文字即使不分行,讀來也覺詩意盎然。
如,雪萊的《給——》
溫柔的歌聲已經消失,
樂聲仍在記憶裡縈迴。
紫羅蘭的花朵雖然已枯死,
意識中尚存留著芳菲。
玫瑰花朵一朝謝去,
落英堆成戀人的床幃。
你去後,
懷戀你的思緒,
該是愛情在上面安睡 。
詩詞在一定程度是上也是對現代文化,政治,經濟,科技各方面的高度概括。在不同的朝代和時代就會形成風格,也被叫國風。新國風,也是國風精神在新時代的體現。
現在的詩詞界的問題,不在於新國風。我們對於古詩詞這一塊的繼承和學習,一直都在進行,可問題出在了創作了。
現在的中國,寫詩的有幾個人。能靠寫詩謀生,在沒有成名之前,就等於過著低保生活。我們這個時代,是否還能擁有一個旺盛詩壇的時代,還是一個未知數。
一家之言,如有更好的建議,歡迎大家跟我一起討論。
予小草說電影
我是予小草,我來回答。
現代寫詩過於口語化,導致跟白開水一樣,沒味。所以,在中國現代能出現一個頂尖詩人,除了還在世的國民大師,幾乎沒人了。
從現代詩和古代詩對比一下來看:
先秦的《越人歌》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詬恥。心幾煩而不絕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
唐代的《清明 》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唐代的《靜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宋代的《元日》 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宋代的《題西林壁》 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民國的《起義歌》孫中山
萬象陰霾掃不開,紅羊劫運日相催。
頂天立地奇男子,要把乾坤扭轉來。
民國的《沁園春 雪》毛澤東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望長城內外,惟餘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現代風格的:卞之琳的《斷章》: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 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 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現代風格的:戴望舒的《雨巷》:
撐著油紙傘,獨自 彷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著 一個丁香一樣地 結著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樣的顏色, 丁香一樣的芬芳,
丁香一樣的憂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這寂寥的雨巷, 撐著油紙傘,
像我一樣, 像我一樣地 默默行著, 冷漠,悽清,又惆悵。
她默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
她飄過 像夢一般地, 像夢一般地悽婉迷茫。
像夢中飄過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飄過這個女郎;
她靜默地遠了,遠了, 到了頹圮的籬牆, 走盡這雨巷。
在雨的哀曲裡, 消了她的顏色, 消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悵。
撐著油紙傘,獨自 彷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飄過 一個丁香一樣地 結著愁怨的姑娘。
現代新詩的三美指的是“詩歌應該有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和建築的美”,奠定了新格律詩派的理論基礎。
現代詩相對於古代詩詞來說,格律已經沒有那麼嚴謹了。三美的作為現代的詩一個理論基礎,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並糾正了五四運動以來白話新詩過於鬆散、隨意等不足,對中國現代新詩的健康發展做出了特有的貢獻。
其實,有些人寫詩太過口語化,簡單地把文字分下行,就叫做詩歌。分行只是詩歌的一種形式而已。有些詩,其文字即使不分行,讀來也覺詩意盎然。
如,雪萊的《給——》
溫柔的歌聲已經消失,
樂聲仍在記憶裡縈迴。
紫羅蘭的花朵雖然已枯死,
意識中尚存留著芳菲。
玫瑰花朵一朝謝去,
落英堆成戀人的床幃。
你去後,
懷戀你的思緒,
該是愛情在上面安睡 。
詩詞在一定程度是上也是對現代文化,政治,經濟,科技各方面的高度概括。在不同的朝代和時代就會形成風格,也被叫國風。新國風,也是國風精神在新時代的體現。
現在的詩詞界的問題,不在於新國風。我們對於古詩詞這一塊的繼承和學習,一直都在進行,可問題出在了創作了。
現在的中國,寫詩的有幾個人。能靠寫詩謀生,在沒有成名之前,就等於過著低保生活。我們這個時代,是否還能擁有一個旺盛詩壇的時代,還是一個未知數。
盤古山小池
詩詞的“三美”應該是聞一多先生說過的音樂美,建築美,繪畫美。
音樂美指的是詩詞韻律和諧,平仄相應,讀起來朗朗上口,令人回味無窮。如徐志摩《再別康橋》中“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裡的豔影,在我的心頭盪漾。”
建築美指的是結構層次劃分得體,美觀,均勻,每一節詩句字數相近。
繪畫美指字詞運用非常巧妙,如前句中將金柳比喻成新娘,引人無限遐想。
在新國風,新詩歌不斷髮展、日新月異的情況下,我們在創新詩詞形式和內容的同時,也應該注重詩歌的傳統韻味,承舊迎新。
嬋媛復何極
“三美”:新月派的新詩主張,聞一多提出了“三美”即“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奠定了新格律詩派的理論基礎。它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並糾正了五四運動以來白話新詩過於鬆散、隨意等不足,對中國現代新詩的健康發展做出了特有的貢獻。具體而言,“音樂美”強調“有音尺、有平仄,有韻腳”;“繪畫美”強調詞藻的選擇要穠麗、鮮明,有色彩感;每一句詩都可以形成一個獨立存在的畫面。“建築美”強調“有節的勻稱,有句的均齊”。其主要目的是在詩的內容和詩的格式上都擁有美。
偶然回眸
“三美”:新月派的新詩主張,“三美”即“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奠定了新格律詩派的理論基礎。它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並糾正了五四以來白話新詩過於鬆散、隨意等不足,對中國現代新詩的健康發展做出了特有的貢獻。具體而言,“音樂美”強調“有音尺、有平仄,有韻腳”;“繪畫美”強調詞藻的選擇要穠麗、鮮明,有色彩感;“建築美”強調“有節的勻稱,有句的均齊”。
適不適合“新國風”?我覺得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風格,每一首詩也都有每首詩的靈魂,不存在合不合適,我們應該尊重每一首詩,不該去隨意評判與議論。每一位詩人在寫詩的過程中定有寫它的含義,所以不管是通俗還是繁瑣。我們都要用欣賞的態度與眼光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