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芹三獻
應該不太好吧!
如同頭條上那個有點火的有獎徵聯:上聯是:觀音山上觀山水!聯中觀音山就是固定地名,如果可以杜撰,應該早被人對出下聯了。
就是杜撰了勉強對出來,那也不完美!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帶你望天涯
首先詩歌和對聯主要表達的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就是作者內心的志向和意念。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才是詩聯的靈魂。“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水,和依永,律和聲。”意思是:詩是用來表達人們的志意,歌是拖長聲調詠唱詩的語言,聲音的高低依從拖長聲調而詠唱的語言,律呂用於調和聲音。詩言志才是根本,其它聲韻律是為言志服務的,不能捨本逐末。
同樣是詠梅,毛主席與陸游寫的詩詞意境和思想就有很大的不同。詩如其人,平時我們讀一首詩,很容易知道是誰寫,除非對詩詞沒有一點了解。合韻律的情況下寫詩,用大家熟知的人名和地名,有時都未必引起讀者的共鳴,更何況是憑空捏造。除非你是名人,或者你有深厚的文學底蘊。如果您對詩的主題表達很有把握,只為了合律,你可以用人的別名,字,諡號代替。地名也有別稱,俗稱,簡稱等。人名如陶淵明,可以叫東籬翁,五柳先生,靖節翁等。地名如廣西可以叫八桂,廣東可以叫南粵等。中國語言博大精深,只要你有興趣多瞭解,還是有辦法的。
總之,為了合律,憑空捏造人名地名有可能失去詩的靈魂,寧可不改,不然本末倒置,讀起來生澀彆扭,更難引起共鳴。
本人不才,只表達個人觀點,不妥望諒。
南國醉花蔭
我認為是完全可以的,但需要極強的語言操控能力,運用的好,可以起到出神入化的效果,有時還會起到轟動效應,運用不好,會弄巧成拙,運用者需要深厚的語言功底,和巧妙的把握時機。如最近流行的一句話;為人不可太美國,就是語言運用上的巧妙和巧妙的時機上的把握,起到了出人意料的效果。在詩詞上的巧妙運用也早有先例,如;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字。把名詞當動詞用開了先河。又如:紅杏枝頭春意鬧的鬧字,都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這是本人的一點見解,水平有限,見笑了。
劉尚卿
個人認為不太妥當。
人名、地名都是專用名詞,況且能夠被人引用於詩詞、楹聯中的都是人們耳熟能祥的名人、勝地或典故。而且詩詞楹聯中的人名、地名,是要與之相匹配的人名、地名來相對應的。比如‘’王維‘’你可用‘’杜甫‘’來對,因為這二人名氣差不太多,平仄也對應;但是如果你用‘’李四‘’來對就不合適了,因為‘’李四‘’沒有知名度,與‘’王維‘’不匹配。當然,鴻鵠可以對蓬雀,但蓬雀雖小,也是有知名度的呀。再比如‘’南京‘’你可以對‘’上海‘’,這兩個城市相匹配;你也可以用一個相對不太知名,但有特定地理置或有故事的小城小鎮來對應,以形成強烈反差。但你杜撰一個人們不知道的地名、城市出來,怎麼讓人去對比呢?
所以,個人認為隨便杜撰一個不存在的人或地名,來對應名人典故是不合適的。
8232354703122老三屆
可以的!
蘇軾應試禮部,寫了一篇策論,題目叫《刑賞忠厚之至論》。其中就有堯與皋陶在刑罰上互相制約的一件事情。
“當堯之時,皋陶為士。將殺人,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執法之堅,而樂堯用刑之寬。四嶽曰“鯀可用”,堯曰“不可,鯀方命圮族”,既而曰“試之”。何堯之不聽皋陶之殺人,而從四嶽之用鯀也?然則聖人之意,蓋亦可見矣。”
這裡就是蘇軾故意編造出來的例證。其實堯與皋陶爭論的事情,歷史文獻上根本就沒有記載,蘇軾是為了讚美聖人的寬容而一時耍出的小聰明。但它也是大智慧,因為後來歐陽修問及此事,蘇軾就承認了自己的想當然;再則蘇軾也是根據當時的社會現實而有意編造出來的。
我們也只能說是蘇軾對自己才華與治國理念的一種自信吧。我想在蘇軾的心中,堯當初一定和皋陶這麼相互制約過。這也不得不說是文人的一種美好的社會理想啊。當然這更符合宋朝趙匡胤提出的刑不上大夫的治國策略。所以蘇軾的造假,歐陽修等很快就原諒了他。我想沒有一點自負與自信的人是絕對不敢在大文豪面前編造如此虛假之事的。當然,此時蘇軾早已擺脫掉了早年的天真,而是自信更多那麼一點。
只要有真才實學,怎麼編都是對的。
平一
筆者認為完全可以,為什麼:
1.人名:中國有五千年曆史,人的姓氏也有幾千個,你寫的人名也許就有,只是茫茫人海不知道出現在哪裡哪代,怕你想不到,就怕你做不到。
比如說中國神話故事裡,天宮玉兔,海底龍王,牛郎織女等,不都是人民創作出來的嗎,現實中哪有,還流傳了幾千年。
2.地名:我在對觀音山對聯時不管有沒有此洞先對對看(仙霞洞),當時也不知道有沒有,然後在百度一下還真有,在青島嶗山。這說明我不知道,不代表沒有,中國這麼大人不能事事瞭解。
人們熱衷於古詩詞,那是古人的創造,如果我們天天在古人堆裡打轉,我們就創作不出新的詞彙。繼承傳統,也要推陳出新,只有這樣文學創作才有所發展,與時俱進。
在頭條看到許多出聯人總是拿古人一詩,一句來請下聯,沒有一點新意。希望看到作者自己出聯,而且還有寓意,不是那種不符合客觀規律的瞎出。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對聯者答題時問題太多,你上聯悲,對者更悲,沒有下聯能提振奮人心的句子。
我們處在新時代,社會已經不是古人生活那個年代了,雖山川沒變,人事已變。“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樣的句子也不會在我們這個社會出現,詩詞,對聯出新必然會改變自然中的人與事。
黃海榮
三香說平仄
古風唱和,何論平仄。
唐人之後,拘泥平仄。
唐人之前,大氣磅礴。
言詩必言平仄,終究屈於小格。
平仄,平仄,非不能也。
實不願也。
情之所至,志之所託。
無古無今,無平無仄。
平仄是腳鐐,平仄成金蓮。
丈夫狂舞,女人扭捏。
善用平仄與不善平不之別也。
平仄不難,唬唬外行的小把戲而已。
知平仄而不用平仄,詩人之真性情也。
性情所到,用也不用,存乎一心。
作者:陳勝臨,男 ,1969年11月生於甘肅臨洮, 漢族。畢業生於西北師範大學美術系。《藝術鏡報》特約專欄美術評論家,江蘇省國畫院特聘畫師;定西市畫院特聘學術委員、畫師。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甘肅省美協、書協、作協、評協會員。獲甘肅省美協主辦的專業書畫展優秀獎一次,三等獎兩次,一等獎一次。2000年6月《旱塬夕照》獲光明日報美術獎“人濟杯”中國畫優秀獎。出版個人專著《三香齋文心藝境》三卷本60萬字(中國文聯出版社)
孟日醉說(不敢言評):土家孩子鄉音濃,不會平聲與仄音。勿讓平厭限激情,盡情渲洩爽心洩。
孟日醉
我認為不妥。因為虛擬憑空杜撰出來的地名、人名缺乏深厚文化底蘊的支撐,難以引起讀者思想上的共鳴,情感上的認同。比如:上聯:莫言路遙遇秋雨,下聯必須以近代文化名人之人名相對之,而且還應一語雙關,意境合一,平仄合律,難度之大可想而知!當然杜撰出來的地名、人名也未嘗不可,但總感到缺憾,少點什麼。一家之言,一孔之見,不妥之處,還望海涵!🙏🙏🙏
化學李
誇張是一種寫作手法,誇張的寫法原本就與真實不同,如文學寫作一律講求真實,那麼西遊記就不應列為名著,因為其中八十一難中的所有經歷都不真實,國名、地名、山洞河流及所有妖怪無一真實。又如李白詩中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桃花潭水深千尺”等都不真實,諸如此類的寫作形式不勝枚舉,但它絲毫不影響文章詩詞的成就,相反卻更加增添了活力。真實是依樣畫葫蘆,誇張是拓展想象力,應該說,文章類別不同,要求就不能一概而論。
苦舟之行
文學詩聯無國界,不泥平仄用慷慨。出與對的詩聯句,重意境輕平仄,才能進入大同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