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8 反应性依恋障碍

反应性依恋障碍是指个体难以形成爱、持久和亲密关系的一种症状。儿童在0-3岁幼儿期时未能与特定照顾者建立关爱、安全、舒适等依附关系,因被疏忽照顾或伤害又缺乏适当的处理,长大后出现了如较自我封闭、自卑、捣蛋、反叛、滥爱或不懂得爱、注意力不能集中、过于冲动或不能控制情绪等行为表现。依恋障碍这一术语的使用很严格, 通常用于几乎完全缺乏与他人产生真挚感情的能力的个体。


反应性依恋障碍


临床表现

在临床上,儿童依恋障碍主要是两类:

反应性童年依恋障碍

反应性童年依恋障碍是儿童社交关系模式的持续异常,并有情感紊乱,同时随环境变化产生反应(如恐惧和过度警觉、痛苦、与同伴的社交不良、对自我和他人的攻击,有的病例可有发育不良)。本症可以是父母严重的忽视、虐待,或教养不当的直接后果。这可以通过三种方式体现出来:

  • 不加选择地试图从任何成年人甚至相对陌生的人(年龄较长的儿童和青少年也可能从同龄人)身上获取安慰与关爱。有时,这也可能表现为拒绝接受任何人的安慰和关爱。
  • 哪怕是面对熟悉的成年人,他们也极度抗拒给予或接受安慰和关爱,在情绪痛苦时更是如此。一些患儿还会表现出品行障碍,例如虐待动物,伤害兄弟姐妹或其他家人、或者故意自残。
  • 其它可以被列为品行障碍的行为,例如虐待动物, 伤害兄弟姐妹或其他家人,或故意伤害自己。

脱抑制性童年依恋障碍

脱抑制性童年依恋障碍形成于5岁前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功能异常,尽管环境情况已明显改变,但依然存在诸如广泛的非选择性依恋行为、寻求注意的行为、不加区别的友好行为或与同伴的社交不良等。在环境影响下,可伴发情感或行为紊乱。


病因

养育方式

关于依恋的重要假设之一是任何依恋关系的性质都依赖于儿童的养育特征。依恋的性质(安全或不安全)取决于养育者的照顾是否始终如一、及时认真、有预见性,以及儿童接受这些反应的能力。有研究者将父母的养育方式分为情感温暖型、拒绝型、过度保护型和偏爱型。情感温暖型的父母用语言和姿态表示对儿童的喜欢,经常赞扬儿童,能够谅解儿童的过错,尊重儿童的意见,参与儿童的活动并因其成功而骄傲;拒绝型父母对儿童期望值过高,过分限制儿童,对可能发生的问题过分焦虑等;过度保护型父母和偏爱型父母对儿童过分溺爱、迁就和偏袒。

儿童的气质

依恋的发展是个双向过程, 既有儿童对父母的依恋,又有父母对儿童的依恋。儿童与父母形成哪种类型的依恋,不仅与父母的养育方式有关,也与儿童本身的气质类型有关。一系列研究指出,在婴幼儿期,儿童的气质特征持久、 强烈地影响着母亲对他的态度和行为反应。还有研究表明,反映负性情绪的气质维度与不安全型依恋有关,吵闹、不安宁、不易安抚的儿童易遭到成人的冷落,形成反应性依恋障碍的可能性更大。

父母的依恋类型和自身特点

依恋理论的一个基本假设是, 成人的依恋心态,即成人关于其早年依恋关系的记忆、情感、期望和评价等, 将影响其当前的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特别是影响亲子关系的性质,这些又将进一步影响父母自己早年的依恋经验与其子女的依恋类型、精神病理现象之间存在显著的联系。


一些诊断方法

婴幼儿时期反应性依恋障碍分为两个子类型:抑制型和脱抑制性。这两个分类方法十分相似,都包括:

  • 多数情境下,出现明显的情感障碍和成长过程中不相适宜的社会关系(例如,对来自照料者的照顾采取回避,不回应的态度或对陌生人无区别地亲近;
  • 这种障碍不仅由发育迟缓造成,也不符合广泛性发育障碍的标准;
  • 5岁以前发病(无法确定在前5年中具体哪一年);
  • 有被严重忽视的历史;
  • 区别性偏好依恋对象的隐性缺乏。

关于广泛性发育障碍见《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