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你有没有过看一本书看到一半时就看不下去了,为什么?

易海拾贝1965


阅读对生活、工作和学习都有积极的意义。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这个碎片化阅读的时代,能够杀下心来阅读书已经不容易,更何况通读整本书。

如果一本书没有读完,只看了一半就停顿,可能说明自己阅读习惯的建立不够,也可能说明这本书还没有达到预期。这都是双向选择的。

这里分享两个重要的策略:

其一,在开始一本书之前,做好书目的甄选,确保选到所需要领域和主题中的最佳书目,这个可以通过书籍平台的书评或预览来判断是否符合这个符合需要的好书标准。

其二,选对了书,接下来就看看如何更好地阅读。首先说明书未必一定要通读,本质上读到自己所需要的内容获得价值产生功效就足够了。毕竟不是每本书都是巨著,可能有些书籍也存在充数的内容或与阅读目标不符合的内容。正确读书策略是一定阅读好书的前言,了解作者写书背景,另外要研究整本书的目录,宏观上了解全书的脉络。之后有重点地有针对的阅读,这里的关键是对所阅读的内容做读书笔记,将书中的目标知识内容整理转化为自己的消化吸收,不但是在脑子里面,更好整理为比如思维导图、PPT或笔记摘要,这样就成为重要的积累过程。

而且如果有条件,看个人意愿,还可以将所学到的领悟内容分享到头条等平台上,这样可以进一步加深自己对事物的理解和对知识的掌握。能够坚持这样做,书自然会读出价值。


觉内思观


该问题是本人提问的,我的本意是在网络上寻找相同经历的人共同探讨事情。

零几年打免费预测广告时,有幸结识一位忘年交的老者,彼此很投机,在老者家借阅了一本书,老者说:这本书很少有人能从头至尾读完的。我读了几天才看了一少半就看不下去了,思绪久久不能回到原来的状况,只好把书送还了。我敢说,看过这本书的人只是万分之一的,而能读完这本书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本书属境外版,年轻人一般接触不到。看过这些回答者,应该都不是经历者,但还是谢谢你们的回答。


易海拾贝1965


如题,没有资源,没有书单,单纯地想和大家讨论一下。

我先来,《他们最幸福》。

这本书是我在重庆买的,飞往文莱的飞机上看的,阿拉斯加的酒店里看完的。

真的,看到书里有一个月月的女孩,习惯了一个人流浪的旅行者,生活节俭,爱旅行,爱交朋友,应有一身让人眼羡甚至可以写成大部头的旅行经验。

我觉得她就是我,十年前因为高中班主任搓着眼皮子说的一句话:“你呀,彻头彻尾也没什么出息,就永远窝在家里啃老挺好的。”我就决定了自己的人生不要平凡,也许是刺激太大,我至今旅行都不喜欢结伴,也不依谁靠谁,就算睡在莫斯科的火车站里,死皮赖脸地求值班大爷给一床毯子,打给父母的电话也永远都是:“这地方挺好的,东西也挺好吃,我还有钱。”要是我真啃老,也许还过得好些。

大冰在写这本书的时候,动情和煽情很少,直白生动的叙述,我却望见了自己,倔得要命。

写给月月的,有一大段话,是写人生的,写人生就是一条抛物线,我觉得也像一个金鱼缸,有人拼命诱导你走最平顺的那一条,也有人指着金鱼缸让你跳进去,可那些是真的适合你的吗?连给你指路的人都不知道。

月月最终找到真爱,拥有那一份想要的现世安稳,大冰把月月比作“欲扬先抑的成长”,欲扬先抑,那些经历过的人总是说得轻巧。为什么我的“抑”那么长?

“祝愿在抛物线某一段的你,尝到属于自己的糖,就像月月一样。”真正刺痛我的就是这一句不轻不重的一句祝福,像月月一样?这样的成长TMD有什么好,走在蒙特利尔街边,看见吃着热狗的流浪汉就可以羡慕半天。因为丢了护照和钱包,在大使馆门口坐了一天。走在路上受伤了,还是吉普赛人救了一命。但不管怎么样,看到背包旅行的年轻菜鸟也从未跟他们提起过难堪的经历,只是拍拍他们的肩:“加油,路还长。”我为什么要告诫他们这条路不好走,自己选的路就老老实实一步一步走完,自己尝过才叫成长。想到自己欲扬先抑的成长,实在心塞,扔下书,在文莱的飞机上,攥着拳头,想了好久。

再次翻开这本书,时隔两月,三月初,阿拉斯加冷得煞人,我一个人哼哧哈吃地去看极光,晚上蹲在巴掌大的旅馆翻到旅行箱里皱皮拉垮的这本书,趴在结霜的窗前,看完了这本书,看到拉漂白玛央宗二话不说地像康巴汉子一样和别人干架。

猛然心塞想到自己在纽约的小饭店里,几个混混走到我面前竖中指,骂中国佬是混蛋,还挑衅地问我听得懂英文吗?我用清晰的美式英语礼貌地大谈关于脏话对于社会的消极影响和民族偏见在美国的残留,据理力争了半个小时,把几个混混讲得哑口无言(我学法律的),最后走出饭店,几个混混抓住我的头发把我往地下扯,我一翻身,毫不犹豫地抄起包和他们打起来,也许经历过的人会明白,在国外遇到张口开骂的人心里是个什么滋味,动过手的人很少。豁出两大条口子,自己捂着走在纽约街头,这才叫真正的孤独,没有人安慰一句,白玛央宗在干架之后大哭了一场,很多人不懂她难过什么,我懂,正因共同经历过。

爆冷的阿拉斯加晚上,我看完了这本书,扯着外衣跑到室外,找死一样趴到地上大哭一场。他们说成长说是会变的,变个屁,几年一直在外面漂,也没想过后悔,再苦也嚼烂了往胃里吞,到现在,如果三生有幸再见到高中班主任也会二话不说两耳光扇在他脸上。再硬的成长也只是像更真实的自己迈进,不是天崩地裂的巨变。

我旅行那么多年很少哭,在阿拉斯加的那一夜我永远都不会忘,书里都到的不止是心塞和感同身受,也是一种释放,为飘来飘去的日子找一个心安理得的借口。就那天晚上,如果我没忍着心塞读完这本书,我就不会像疯子一样在冰天雪地里大哭一场,就不会遇到和我感同身受的丹尼尔,我们就不会盖着毯子聊一整晚,他也不可能成我的男朋友,我们更不可能在今年十月举行婚礼。

果然,我像月月一样还来不及敲响幸福的大门,就被从天而降的爱情砸得晕头转向。

对不起,从书扯到那么远。

也有几本书,在不同的年龄看,感悟截然不同。

《小王子》—丹麦,德国,爱尔兰,七八岁看着本书觉得只是有意思,在去欧洲的旅行中,看到玫瑰花那一段,心塞得再也没有打开过这本书。

《半生缘》—斐济,整个旅程读完这本书,手都不停颤抖。

《看见》—马达加斯加,从柴静为孩子擦掉泪水那一刻起就傻在飞机上,至今没有勇气读完整本书。

其实,生活也好,爱情也好,就是一本厚厚实实的书,读到某一段伤心欲绝也好,心塞难忍也罢,读不读下去也只是个选择,但这个选择可能决定终生。这么说是不是硬了点?就像我和丹尼尔,我选择从流浪的时光中跳出来重新生活,他愿意从孤独的科考退出来和我共度此生。

你呢?哪本书?哪些事?


九天ang


很惭愧的来回答你的问题,自从结婚以后就没有看过一本书了,为生活而工作,为孩子上学想着,时常为无能为力苦闷着,家真的是不容易撑着。学生时代的理想这辈子实现不了了,应愿了我的班主任汪老师的话,复读还有机会,不复读回家,你以后一辈子就是家庭妇女。


海凤


我满怀兴趣地到书店买了中国名著之一的《红楼梦》,回到家里,吃过中饭,拿起这本书,开始欣赏起来。

我连续看了五面,又翻回来从头再看了一次,但是都引不起对这本书的兴趣。

我想,或许是我一个农村出身的人,看不懂荣华府,荣国府的士大夫生活,还是看不懂书里婆婆妈妈的主仆奴婢之间的细微生话,看一看,睡着了。

等到醒来,想再继续看下去,就更没兴趣了。……

一直到现在都没把这本书看完。


黄爷30


但看到这个问题,首先想到的是读的书是否足够好足够吸引,以及读书对自己的意义价值是否能清楚被认知。

对一些人来说读书是生活习惯,不存在看不下去的问题。那对其他想努力看书的人来说,大概要清楚至少有两类书的价值。

一类是构建专业知识体系所需的相关领域书籍,一类是满足精神所需的经典著作。第一类书要有体系,可以从这个领域公认的大师级看起,再到看使用的材料、前沿成果。

反复过程,到能掌握这个领域的一般状况。这个过程需要多做笔记、多做思考、多做总结,这个过程中,为了自己的现实需要,同时要做纪录、要有收获,应该不容易分心的吧。

至于第二类公认的经典著作,不大相信有能看不下去的... ...如果真这样了就扔开一边吧(可以把看不下去的都扔给我么?*-*),如果不死心就用朗读、抄读的方法吧,或许音律、字词的美不但能唤起专注还能带来更多理解。

另外不大赞同小部分、短时间的慢慢读,应当要大块时间坐在书桌前,准备好茶和点心,专注的对着一本书一小时以上。久而久之,一定能有收获。而且读书的一个秘密是,一旦养成大量阅读的习惯,随着词汇量、阅读体验等等的增加,只会越读越多、越读越快乐。

既然已经谈到了看书心境,就可以先从心境谈起。

可以找一个舒适的地方,让自己在读书的时候,至少在生理上是舒服的。

然后如果喜欢音乐可以放一段古典音乐或无歌词音乐,放松自己浮躁的心情。

然后既然集中力不够,可以用“番茄工作法”每二十五分钟休息一下。如果觉得长也可以稍作调整,不过也不建议时间太短,不然会缺少阅读的联贯性。

当然了,如果能把阅读从被动阅读转为主动阅读,边记笔记边看,思维跟着书走,注意力会比较集中。不过如果看书本身都不是很看得进的话,从一开始还要记笔记,会不会产生更快的厌烦感还有待商榷。

其实,最重要的还是先从你喜欢看的书看起,养成了习惯后才会选一些比较难读的书才比较重要,毕竟 做什么事,兴趣永远是很重要的。

但是更重要的是心境,所以我觉得很有必要从心结上去解决那些让你分心的事情,另外人还是要逼自己一把





甘霖润物食疗养生


我有很多本书都是看了一半就不看了。

看不下去的原因是,离自己的生活太远了,看下去也没有什么用处。而书本本身又不怎么符合我自身的趣味,所以看不下去就索性不看了。


读大学的时候,曾去看过一些专业的书籍,由于自己的专业水平还没有达到书本内容的高度,看不懂,所以也发生过看一半不看的情况。


个人感觉就是,除非是工作和学习必须要看的书,生活中休闲打趣解乏的闲书,想看就看不想看就不看咯!这个没有什么利害关系。


就提问者来说,一本万分之一的人才看过的书,我想这样的书应该有很多,不止你这一本。

另外,看书看到一半看不下去的人也很多,没有必要纠结。


一定要说为什么的话,可能就是跟您当前的生活没有太多交集,所以看不下去。就像你给一本简单的儿童绘本给一个三岁小孩看,她可以从头到尾给你讲一个故事。但是,你给他一本工业绘图本,她最多问你这个是什么,然后就说我们看别的吧。这就是我和我女儿之间真真正正发生的事情。


黎标教育信息化工作者


当然有。


就拿我最近的例子来说吧。我现在正在看的是《穷查理宝典》,一本关于投资大师--沃伦巴菲特的好友查理芒格的投资智慧书籍。


目前看了将近50%,看的过程很艰难,有很多知识不能一下子就明白。啃了将近一个月时间,可谓久攻不下,现在有些看不下去了,已经心生放弃的念头了。


可是当我看到这条问答,我觉得不应该轻易放弃。


对很多人来说,都喜欢自己驾轻就熟的领域,可是跳出自己的舒适圈之后,发现步履维艰。


就像很多演员一样,他们演惯了男主,演惯了偶像剧,跳出那个舒适圈之后,会发现演技平平。


然而,就在前不久的电视节目《演员请就位》中出现了以为偶像派鼻祖人物--明道。


我相信,我们对他的印象依然是霸道总裁设定,然而,在演员这个舞台上,我们却看到了不一样的明道。


他的用心,表现在此刻的演技上,最终成功入围。

所以,没有什么是困难的,只要你肯下功夫去尝试。


再回到我这本难啃的《穷查理宝典》,可以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将他攻坚,那就是费曼阅读法。


谁是费曼呢?就是那个送给自己上初中的妹妹一本大学天文学书籍,并告诉她“从头读,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再翻到第一页,从头开始”。就是这样一个看似有点笨的方法,最终,他的妹妹成为了著名的天文学家。


当我们有一本书看不下去了,多半是超出了我们熟知的领域。我希望我们能用上这一读书方法,将手里的书看完看懂。


好了,我要去拿起我那本书了。在此,感谢你的问题!


静水流深Lv


真有过几次,而且可以举出例子。原因大体有两个:一个是书本身知识太深太枯燥,那个领域水平有限,读进去吃力。另一个是,书中描写很细致,很久找不到线索和主角,而当时自己还没有耐心和心境,就放弃了。

第一种情况的例子是,曾经读孙正聿的《哲学通论》,读了一小半,实在累了,脑子跟不上书中的思维和概念了,就计划着先停一停放一放,但之后就没有接上,想过几次要重读,都无果。第二种情况的书有萧红的《呼兰河传》和王安忆的《长恨歌》,都是不错作品,可因为开头写得很细致,当时自己过于急躁想知道书中内容,就放弃了,以后有时间还要拿过来读一读。

当然,我也曾经坚持过一些好书。读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刚开始读也是很吃力,大部头的书通常开头描写都很长,人物众多,俄国人名字更长,你就很难找到线索和记住这些人物谁是谁,我只好用笔在书页上做标记并且不断回想前面写啥了。就这样一点点,才读出面目来,越读越清晰。这样的巨著,虽然读起来不容易,但是收获也是不一样,人生中多读一些这样的书,可以讲是难忘的经历,更是一种美好享受。这样的好书还有英国汤阴比的《历史研究》,都超级好。


鲸于大帝


看书坚持不了,有多种原因:一是你本身不爱读书,见书觉头涨;二是基础水准差,书中生字冷字连遍弄不懂书中的意思而失去兴趣;三是对所读书的内容情节不配胃口而半涂而废;四是平時工作忙,本身思想厌倦,再去读就觉得更压倦了……等等原因。

。以我看要对文学的深造只有读书,要把读书当作任务,请亇不开口的老师一一字典,帮你解决冷字生字,读书不论情节兴趣,只求典古丰富;不但眼晴看,重要的用脑子记,或做读书笔记,按词分类记录,要用時借鉴:总的读书是要求学问,自已认为現有文化可以混饭吃了无故追求也没有意义,读书厌哪还悬看电视吧!这是人的追求和想法不同,自已选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