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4 太极拳大师杨澄浦的《自序》:一幕穿越剧(1)

太极拳大师杨澄浦的《自序》:一幕穿越剧(1)

杨澄甫在浙江国术馆执教时拍摄的拳照

从人们的直觉印象中,“自述”应该是比较靠谱的个人历史,可是现实生活中人们为了某种利益、目标或目的往往会从下意识中不自觉地扭曲事实本身。比如太极拳名家吴图南为了够着与武术巨匠们说话,把自己的年龄虚长了17岁,其实他本人的太极拳水平也是靠自己脚踏实地练出来,原本不必依靠别人的盛名;绘画大师齐白石把自己拉长三岁也是这样的心态,也许是虚荣心作祟,也许是下意识里的梦呓。如果这是人类自身存在的一种普遍的心理,我们所有人就不必穷追不舍地非要站在道德的高地上来说事,你我都不是完美无缺的人,人生谁还没有个虚荣心!

事实上,心理学上有虚假记忆(False Memory)的学说,是指一种人们回忆起了以前没有发生过的事件的现象。用心理学的说法详细讲就是,人的有些脑区能够在感知到事物之后,想象一个新的事物来覆盖原有的事物。因此,一个想象中的生动事件就能够在我们脑中留下和真实发生过的事件同样的记忆痕迹。这就是说我们的大脑并不诚实,它会依靠原事件,生成一个并不存在、或与事实不同的的虚假记忆。同时,我们对于过去的特殊记忆并不会永久不变,而是在反复回忆中留下一份大概的、不精确的印象。

理解了人们的错觉心理,也了解了心理学上的上的关于记忆的一些基本道理,我们再来研究一下杨澄浦大师的《自序》中穿越时空的现象,或许有许多莫名其妙的事情就不会使我们惊诧了!

一 《自序》是郑曼青的手笔

杨澄浦的文化水平有限。按说杨露禅在北京打拼站稳脚跟后,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把子孙送到学堂读书的,可能是以武传家的缘故,他的子辈和孙辈的文化水平都不出色,即使许禹生笔下智慧的杨健侯大师也没有达到著书论说的程度。最早把杨家拳术理论和技术整理出版的是杨健侯的弟子许禹生。为了教学的需要,把杨家拳术口头讲述的理论及传承的太极拳技术进行归纳整理,其中也掺杂了不少宋书铭讲述的内容,以杨澄浦动范本作为插图参照,1921年出版《太极拳势图解》,杨氏拳术首次在著作中面世。1925年杨澄甫的亲传弟子陈微明以他追随杨澄甫习武期间做的学拳笔记为蓝本整理出版了《太极拳术》。一个在北京教授,一个在上海传播,杨氏拳术开始在大江南北享有盛名。1931年由杨澄甫口述,弟子董英杰记录编辑的《太极拳使用法》匆忙出版。著作中出现的语言问题遭到同行及弟子的批评,以致著作出版发行不久,杨澄甫就把剩余的书籍匆忙毁掉,《太极拳使用法》在社会上流传并不广。

第一部著作没有写好,所以在第二部著作《太极拳体用全书》写作时杨澄甫找到了他的著名弟子才华横溢的郑曼青代笔,《自序》出现在这部著作中。要深入理解探究《自序》中传达出的时代情愫,就要了解一下郑曼青本人。

太极拳大师杨澄浦的《自序》:一幕穿越剧(1)

作画中的郑曼青

郑曼青(1902—1975),原名岳,字曼青,自号莲父,别署玉井山人,又号曼髯,浙江永嘉人。郑曼青从小就聪明伶俐,跟着母张氏习诗书,过目成诵。10岁从汪香禅习画,四年后画艺大进。1917年,来到杭州,在这里结识沈寐叟、马一浮、经子渊、楼辛壶等文化名人,相与研论诗、书、画。1920年到北京,在报纸上与名士以诗唱和,受郁文大学招聘,讲授诗学,从而有机会得以结交陈师曾、王梦白等国画名家,诗画俱臻进境。1923年郑曼青21岁时已经是北京美术专门学校教授。真是少年得志,说郑曼青是青年才俊一点都不夸张。郑曼青的才能不只是表现在书画上。据说郑曼青少时多病,随母捶药,萌发了用医药济世的志向,25岁时从安徽名中医宋幼庵学医,到上海发展时已经是一个精于病理,尤于妇科、骨科别有心得的医家了,后来曾任全国中医公会理事长。略观郑曼青的成长过程,他出生于偏僻的浙江永嘉,15岁就离开家乡到了杭州,成长过程中足迹到过杭州、北京、上海等当时文化发展最为前沿的城市。郑曼青出生于二十世纪初,正是中国制度文化大变革、大动荡时期,各种思潮风起云涌,身居其中的郑曼青深受感染。

1928年,郑曼青执教国立暨南大学,又出任上海美专国画科主任。1931年,与黄宾虹等创办中国文艺学院,任副院长。就是因为创办中国文艺学院,操劳过度,甚至咯血。这次遇到了两个精通太极拳的同事叶大密、赵仲博,一个月的练习竟然病痊愈了。1932年,郑曼青辞去一切教职,专从阳湖国学大师钱名山攻经学,决心三年足不出庐。他“壬申正月濮公秋丞家,得晤杨师澄浦。秋翁介,执赘于门”[1],在这一年,他正式拜杨澄甫为师学习太极拳,也是在这一年郑曼青接到了师父杨澄浦准备出书的事宜。

杨澄甫《自序》出自郑曼青手笔。举一例。一个作者通常有自己写作和用词习惯,郑曼青也有自己的用词习惯。在《郑序》中有“于是昕夕研求,锲而不舍。”一句。“昕夕”比较冷僻的一个词,就是早晚的意思。在《自序》中有“或单练,或对练,昕夕不辍”之句。显然是郑曼青写作中不经意的用词方式!《自序》大意也许是杨澄浦的意思,连缀成篇必有郑曼青的加工成份和写作技巧。或者仅仅是郑曼青根据道听途说的事迹自己洋洋洒洒的联想创造也说不定,读完全篇就会知晓这样说的理由。

太极拳大师杨澄浦的《自序》:一幕穿越剧(1)

杭州保叔塔,民国油画

二 杨澄甫与爷爷杨露禅跨越时空相见

听书不如看书,听,总是第二手的信息,看,才是最直接的感受,读一读原文,看看郑曼青笔下的杨澄浦。

余幼时,见先大父露禅公,率诸父及诸从游者,日从事于太极拳。或单练,或对练,昕夕不辍,心窃疑之。以为是一人敌,项籍所不屑学者。余他日当学万人敌。

稍长,先伯父班侯公命余从之学。于是向之所疑者不复能隐,则直陈之。先大夫健侯公怒斥之曰:“恶,是何言?汝大父以此世吾家,若乃欲坠箕裘欤?先大父亟止之曰“此不能折服孺子也。”[1]

杨澄浦少时并不喜欢学习拳技,立志像项羽一样学习“万人敌”,就是要做能够统兵的将才、帅才,从小就有志向。据说,杨澄甫发奋练功是在父亲杨健侯去世后感到了生活的逼迫,在这里这样书写似乎有点为杨澄甫早期没有用心练功的开脱和美化的嫌疑,因为杨澄甫没有熟读兵书,没有立志考武举,也没有能够文采飞扬。伯父班侯让他学习拳术时,早熟的少年直接陈述自己的远大理想,遭到了父亲健候的一顿叱喝。可是,祖父杨露禅制止了父亲粗暴的行为,并说这样是不能说服孩子的。这看似正常的杨澄浦人生经历描述中却与事实上人物逻辑有相悖之处。

问题出在年龄。杨露禅的年龄公认出生于1799年辞世于1872年,而杨澄浦出生于1883年。以此而论,祖父杨露禅去世11年后杨澄浦出生,他又是如何见到爷爷的?尚若杨澄浦所述都是真的。杨澄浦懂事有志向的年龄假定在八岁左右,此时应该是1891年,杨露禅大师若健在应当是九十二岁,这是一个长寿老人的年龄,想一想我们今天身边经常见到九十多岁的健康老人,百岁也不是很稀奇,只从年龄上推断是完全可能的。事实上,金恩中的《国术名人录》中说杨露禅享年九十七岁[2],不知依据是什么,与大众的记述大相径庭。若是真的,杨露禅大师的有生之年至少应是(1799—1896),去世时杨澄浦13岁,那么杨澄浦《自序》中所述一切都成合情合理的事情了。

这个结论的前提是他的弟子包括杨家后代对杨露禅去世年龄的记述都是错误的。如果杨家后人及大众记述杨露禅的离世年龄是正确的,那杨澄浦就有错觉的嫌疑,心理学上虚假记忆或许正好解释杨澄浦所说。用一句话形容是“假做真时真亦假”,这是自以为真的事情。

太极拳大师杨澄浦的《自序》:一幕穿越剧(1)

郑曼青太极拳照

注释

[1]杨澄甫著,邵奇青校注.太极拳体用全书[M].北京:北京科技出版社2016

[2]金恩中.国术名人录[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