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历史上,名将和名将之间的对决,最为经典的是哪一场战役?

史学达人


红军长征,红军经历湘江,由当时中央是搬家时的转移,速度不迅速,红军由出发时的8万6千人减员到约三万人。蒋介石的几十万人,有周浑元纵队,吴奇伟部队,还有薛岳的部队。红军主帅毛泽东,红一军团林彪,红三军团的彭德怀 ,总司令朱德,红二军团的贺龙,六军团的肖克,五军团的罗炳辉,九军团的董振堂等。毛泽东建议向贵州进军,占领遵义,召开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毛泽东指挥红军渡赤水河,蒋介石派兵去堵,红军渡回赤水河 ,作出向红二、六会师,蒋介石又派兵截 ,毛泽东又指挥红军再渡赤水河向四川进军 ,与红四方面军会师 ,蒋介石又派四川军阀郭勋祺拦,毛泽东又指挥红军渡回赤水河,向贵阳进军,蒋介石坐镇贵阳 ,蒋介石调云南的吴奇伟部,保驾 ,毛泽东指挥红军向昆明进军,云南的龙云,调守金沙江的部队守昆明。红军巧渡金沙江,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 ,强渡大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夺下天险腊子口,与陕北红军回师,完成长征。


用户6663864333286gun


解放战争时期,刘伯承和黄维之间打的淮海战役的第二阶段,就是属于这样一场经典的名将和名将之间的对决。

当然了若是说黄维是一个名将,很多人觉得不服气。但是,在蒋介石的眼里黄维至少不比任何人差。

否则,他也不会把新组建的十二兵团,全部交到黄维的手里。要知道这个十二兵团总计有十二万人,这十二万人全部都是蒋介石的嫡系军队呀。

可以说蒋介石把算是把自己的身家性命全部压在了黄维的身上。

那么蒋介石是派黄维到淮海战场上干什么呢?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粟裕打响了淮海战役的第一阶段,他带领的华东野战军把黄百韬的第七兵团给围困在碾庄一代。

国民党驻徐州总司令刘峙想要解救黄百韬,但是,突围几次都是以失败告终, 在这种情况下,蒋介石就交给了黄维一个拥有十二万人的大兵团,让他去淮海战场上解救黄百韬。

可见,蒋介石对黄维的重视。

要知道黄维带领的这个十二兵团,是蒋介石能够调动的最后一支嫡系军了。也就是说,这一支兵团的生死存亡,关系着蒋介石在淮海战场上的成败。

粟裕带领的华野军正在围歼和黄百韬的第七兵团,若是黄维真的带领十二兵团到来,那对粟裕的打击绝对是致命的。

在这种情况下,刘伯承带领的中原野战军,开始把对付黄维的任务给接了下来。当时刘伯承的华野军的兵力,和黄维的十二兵团相差还是很多的。

但是,在那种情况下,即使势力悬殊,刘伯承也不得不做出对战黄维的决定了,而且刘伯承有把握打赢这一场战役。

当时,刘伯承先是派了一支部队,去道路上阻击黄维的十二兵团。

在他看来只要能够拖慢黄维的进军速度,刘伯承就有足够的时间,在淮海战场上扎一个口袋阵,然后给黄维一个致命的打击。

黄维临危受命,被蒋介石委以重任,他当然不敢掉以轻心了。所以,对于他来说这一次他务必要帮助蒋介石解决目前的危机。

再加上蒋介石的催促,黄维带上十二兵团就出发了。

可是,在选择如何到达淮海战场的时候,黄维和副指挥胡琏发生了冲突。黄维的意思是我们带领的军队,必须要在第一时间到达战场上,只有这样才能解救黄百韬的第七兵团。

所以,黄维选择让大部队走小路。

胡琏的意见却相反,他告诉黄维,正是因为我们的任务重,关系着黄百韬第七兵团的生死存亡,所以,我们才要小心行事。

小路固然近一些,但是,不要忘记我们的坦克,大炮等重型机器,不利于走小路。毕竟小路多山丘沟壑,这样若是遇到敌军埋伏,也不利于发挥坦克,大炮的优势。

但是,对于胡琏的建议黄维完全否认了。

他还是选择走小路,在这期间刘伯承早就派了一支军队,埋伏在山丘之间来阻击黄维的兵团了。

黄维进军的速度慢了下来,正好给了刘伯承在淮海战场上扎口袋阵的时间。

经过重重困难,黄维带领的军队快要赶到淮海战场上的时候,刘伯承让陈赓去引诱黄维到他早已扎好的口袋阵当中。

陈赓且占且退,黄维觉得解放军的火力,跟自己比还是差很远的,所以,他也没有想到,这本就是一个圈套。

很快黄维的十二兵团就到了刘伯承给他扎的口袋阵当中。

那时候他似乎也意识到了可能是一个圈套了,毕竟这个战役打得太顺利了,但是,他并没有感觉到危险。

因为他觉着仗着他的士兵,打败了刘伯承的中原野战军是没有问题的。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黄维没有选择快速退出去,几个小时之后,令黄维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他们被刘伯承的中原野战军给团团包围了。

在这种情况下,黄维不得不选择突围,但是,无论他怎么殊死拼搏,都是突围不出去。不得已双方只能打持久战了。

可是,打持久战对黄维是不利的, 毕竟他们是被包围方,没有足够的粮食,若是等不到救援,等待他们的只能是失败。

在黄维被围困的时候,黄百韬兵团已经被粟裕的华野军给消灭了,这是黄维不知道的。黄维的十二兵团被围了,蒋介石真实一个脑袋两个大。毕竟他没有大的兵团可用了,只能让杜聿明带领附近的兵团来救黄维,可是,这时候腾出手来的粟裕,早就盯上了杜聿明兵团。

杜聿明想要接近黄维,真的是比登天还难。

这样黄维兵团只能是被刘伯承的中原野战军吊打了。最后黄维兵团在弹尽粮绝之后,选择了投降。

所以说这一次战役,绝对是一场最为经典的名将和名将之间的对决,刘伯承是在劣势的情况下,赢得了这场战役的胜利的。


汉史趣闻


辽沈战役,堪称是中国历史上国共两党名将对决的经典战例。

共产党方面:由林彪,罗荣桓,刘亚楼组成总前委,林彪为总指挥。兵力,东北野战军,12个步兵纵队、1个炮兵纵队(特种兵)、1个铁道纵队、15个独立师、3个骑兵师,共54个师70万人。还有地方武装30万。

国民党方面:东北剿匪总司令:卫立煌(国民党二级上将),副总司令:杜聿明、郑洞国、范汉杰、梁华盛、孙渡、万福麟、张作相、马占山、陈铁等。兵力,国民党军整编为4个兵团、14个军、44个师(旅),另有一些地方保安团队,总兵力55万人。

辽沈战役从1948年9月12日开始,同年11月2日结束,共历时52天。在战役中,林彪元帅的大兵团指挥军事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他机智沉着,判断正确,出兵迅捷,围长春,打沈阳,在攻克锦州后果断举行辽西会战,围歼国民党军“西进兵团”,取得战役的决定性胜利。

辽沈战役共歼灭国民党军47.2万余人,其中毙伤国军官兵5.68万人,俘虏32.43万人,俘虏国军少将以上高级军官186名。解放了东北全境。

辽沈战役结束后,国共两党的兵力发生了根本变化,人民解放军总兵力达到了300万,国民党总兵力下降到290万。





zj史海拾贝


我认为是近代革命史上王耀武vs粟裕,许世友的济南战役。

1952年10月26日,毛泽东在建国后第一次来济南视察时,亲口对在场的许世友等山东党政军领导人说:“济南战役打得那么迅速、彻底,天下恐怕只有两个人想不到,一个是本人毛泽东,一个是蒋介石。”

济南战役历时八昼夜,以解放军攻破济南城,活捉王耀武而告终!

济南战役其实是粟裕和王耀武的第二次对决,第一次是在十四年前的谭家桥,那次王耀武完胜,击溃了粟裕所在的红十军团,红19师师长寻淮洲(曾是最年轻军团长)牺牲,红21师师长胡天桃被俘,参谋长粟裕率四百余残兵从怀玉山突围。

十四年后,华东野战军代司令粟裕率重兵合围济南城,守城的确是当年击溃红十军团的补充第一旅旅长、时任山东省政府主席的王耀武。

粟裕、许世友是我军赫赫有名的战将,特别是粟裕,在解放战争中横扫千军,将大兵团作战发展成为一门艺术。



反观王耀武虽远不如胡琏、张灵甫等国军将领出名,但实际上他却是国军中最杰出的将领之一。蒋介石称赞王耀武“善于带兵,有指挥才能”。时人有“宁碰阎王,莫碰老王”之谓。王耀武精明强干、头脑清晰,陈毅元帅也称赞他为国民党少有的几个明白人之一。



济南战役,国民党军共出动战斗机和轰炸机对于我君战略根据地实行狂轰烂炸,但终未能挽救济南守军的覆殁命运。


李好说历史


中国历史上,名将与名将之间的对决,我认为比较经典的是当代的“韩信”和“小诸葛”之间的对决。

当代“韩信”的是毕业于黄埔四期的林彪;“小诸葛”是桂系的白崇禧,二人有过两次巅峰的对决。

第一次是“青树坪之战”,此战第49军在青树坪地区吃了桂系第7军的亏。国民党吹嘘为“青树坪大捷”,说是消灭了林彪的一个军,“打破了林彪不可战胜的林彪”。青树坪之战,第49军虽然吃了亏,但是伤亡不大,桂系的第7军只是取得了一个小胜,在战局上无关紧要。

第二次是衡宝战役。青树坪之战结束后,四野的中路军兵分三路向衡阳、宝庆地区的桂系部队进行了攻击。其中第45军的第135师孤军深入,白崇禧调集优势兵力,准备消灭第135师。得知消息后的林彪越过兵团和第45军军部,直接电告第135师“你师已被敌4个师包围,你们立即占领有利地形,构筑工事,安下钉子,进行环形防御,振作士气,下定决心,准备抗击绝对优势敌人的围攻,将敌吸引住,以便我各路主力围歼敌人”。

白崇禧想再次来个“青树坪大捷”,没想到第135师是个硬钉子,不管桂系怎么进攻,第135师在兵力处于劣势的情况下仍然寸土不让,为四野的大部队围歼桂军赢得了宝贵时间。至1949年10月11日,白崇禧的部队除一个团逃脱外,其余4.7万人被林彪的部队全歼。




大胖讲历史


说到名将和名将之间的对决,粟裕将军和张灵甫打的孟良崮之战是不得不说的。可以说这是一场充满着变故和不确定性的战争。

这场战争的伟大性,就在于两个人是硬碰硬的一场伟大的战役。

为什么这么说呢?

要知道当时张灵甫带领的是七十四师,这个七十四师是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他们拥有最为先进的武器装备,关键是七十四师里的士兵们,也都是身经百战的人。

蒋介石一度把这个七十四师当做是自己的禁卫军。

可见,七十四师是多么不可小觑的一支军队。蒋介石把七十四师交给张灵甫,也可以看出蒋介石对张灵甫的器重。

这就是张灵甫的资本,拥有作战经验的士兵,拥有先进的武器。

说完张灵甫,我们再说粟裕将军。

粟裕是华东战场上的常胜将军,他也是国民党最为忌惮的一个人。因为粟裕打仗犹如行云流水,你根本预料不到他会采用什么战略战术来对付你。

正是因为他打仗的这个特点让人难以捉摸,所以,很多人都不想给粟裕相遇。很显然粟裕这样的对手,是令国民党军队闻之丧胆的。

更何况粟裕带领的华野军,也是最为骁勇善战的。

尽管说张灵甫的七十四师很强大,但是,粟裕的华野军同样不可小觑。

我们前面说过了粟裕一直是华东站场上的常胜将军,敢和粟裕华野军对战的人没有几个。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张灵甫想要给蒋介石打几场漂亮的仗。

他就把目标定在了最骁勇善战的粟裕的华野军身上,可是要如何找到华野军呢?

只能选择一个办法,把粟裕的华野军给引诱到一个地方。

最终张灵甫把这个地方选择了孟良崮。

还有一个问题,怎样才能保证粟裕的华野军来孟良崮和张灵甫一战呢?

在张灵甫看来,只有自己带领着七十四师,孤军深入。把粟裕的华野军给引诱到孟良崮来,然后国民党的其他军队再来支援张灵甫。

这样他们里应外合,就把粟裕的华野军给围困歼灭了。当然了这仅仅是张灵甫的一个计划,我们都知道战场上计划赶不上变化。

当粟裕知道张灵甫孤军深入到孟良崮的时候,他觉得这是一个机会,一个歼灭张灵甫七十四师的机会。

尽管粟裕带领的华野军,也有可能被国民党前后夹击,但是,在粟裕看来这个战役,若是打的足够快,就能够全身而退。

所以,他觉得机不可失,带领全体华野军出动,然后粟裕带领的华野军,到达孟良崮仅用了四天的时间,就把张灵甫的七十四师给歼灭了。

粟裕的华野军歼灭张灵甫的七十四师之后,立刻撤退了。据说就在华野军撤退三个小时后,国民党的大部队才赶来。

想想这个战役是不是凶险万分呀。

若是战役再持续三到四个小时,后果真的不堪设想,总之,这一次战役绝对是名将与名将之间的经典对决。


不才讲史


历史上名将与名将之间的对决,最经典的战争是解放战争。

最经典的战役是三大战役,最关键的是辽沈战役,最精彩的是淮海战役,最完满的是平津战役,最壮观的是渡江战役。

战争与战役对决的核心人物,是毛主席和蒋介石。

毛主席和毛主席领导的人民解放军是最终的胜利者!



静远


淮海战役是中国历史上记录到的最大规模的战役,双方投入了最精锐的部队,主帅主将出马。蒋军方面黄百韬、黄维、孙元良、邱清泉、李弥、刘汝明共六个兵团,约八十万人,炮二千四百多门,飞机两百架。解放军两个野战军,华东野战军与中原野战军,约六十万,附五百万民兵与民工,负担后勤补给与治安维持。结果以蒋军被歼55万,五个兵团,约22个军,而告彻底失败,解放军获空前大胜而结束。令人不解的是,并非蒋军作战不力,将士不用命,在淮海战役第一仗,碾庄战斗中,黄百韬兵团仅七万余人,据无险可守碾庄,对战华野四十万人马,坚守长达半月之久,让华东野战军付出五万多人伤亡的巨大代价的一场惨胜,身为主帅的蒋介石处处钳制杜聿明正确指挥,丧失了用四个强大兵团(黄维、邱清泉、李弥、孙元良)围歼中野战机,从容里应外合击破华野之作战方案,反倒当双黄被歼之际,将三个兵团(李、孙、邱)自投罗网,葬送于华东与中野胜利之师重围之中,以完全的失败落幕。身为主帅的毛泽东,则将指挥权,全部托付了淮海战役前委五人,邓小平、刘佰承、陈毅、谭震林与粟裕,放手灵活指挥…淮海战役双方主帅指挥是否正确,就彻底决定了战役胜负…蒋介石历来逐次增兵,从不集中绝对优势兵力谋求胜利,处处干扰主将指挥,进退失序,是优势蒋军的最大败因。黄百韬的战死,为蒋军赢得可贵的十五天,蒋军徒有巨大优势兵力与火力,却没有任何作为,黄百韬死得毫无任何战略价值…只是邱清泉装模作样,在距碾庄仅两公里之距,观望不前,坐视黄百韬战败自杀,全军覆灭,铸成败局…


高友峰1


抗美援朝战役,是彭老总和麦克阿瑟之间的决战。

彭老总是我军著名的军事家,也是世界上杰出的军事将领,而麦克阿瑟在二战中也是锋芒毕露,是日本国的太上皇,也属于世界级名将,两者最终在朝鲜战场交手,而最终的结果是麦克阿瑟连战连败,最后灰溜溜的被解雇。

1950年6月25日朝鲜国内的统一战争全面爆发,朝鲜内阁首相金日成下令军队越过三八线,发动了对韩国的突然进,由于当时韩国国防军大部分军队尚未进入战备状态,根本没有招架之力,三天之后,1950年6月27日汉城就失守了。

北朝鲜的战斗力强于南朝鲜,但是南朝鲜背后有美国的支持,所以在朝鲜即将统一的时候,美国出军了,当时的美军统帅就是麦克阿瑟。不得不承认麦克阿瑟的军事能力非常强,在从朝鲜狭窄的国土地形中发现了北朝鲜军队的弱点,在所有人都不看好的情况下进行了仁川登陆。切断了北朝鲜军队前后联系,一举扭转了朝鲜局势。

北朝鲜面对美国的进攻丝毫没要招架之力,很坏全线崩溃,而麦克阿瑟不顾中国政府的警告,悍然越国38线,并且轰炸中国边界,这种情况下,毛主席决定出兵朝鲜,进行抗美援朝,避免战火烧到我国领土之上。当时国内的军事会议中,彭老总是少数几个支持毛主席出兵朝鲜的人,而毛主席也钦定彭老总为入朝志愿军总司令。

名将与名将的对决就这样开始了,但是麦克阿瑟被他的胜利冲昏头脑,叫嚣着“感恩节前结束战斗”的他,怎么也想不到中国军队已经进入朝鲜,而彭老总发挥“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军事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对美军实行包围。

1950年10月25日至11月5日,在朝鲜人民军配合下,在朝中边境及其附近地区,彭老总指挥志愿军对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及其指挥的韩国国军突然发起的进攻战役,此次共歼敌15000多人,并且此战挫败了“联合国军”企图在感恩节(11月23日)前占领全朝鲜的计划,初步稳定了朝鲜战局。这是彭老总与麦克阿瑟的第一个较量回合,以彭老总全胜。

人说“吃一堑长一智”,但是高傲的麦克阿瑟并没有将这一场失败认真对待,而中国志愿军,在彭老总的指挥下,取得第一阶段胜利之后,又很快的隐藏在大山之中。彭老总面麦克阿瑟的轻狂,在于1950年11月7日至12月24日,在朝鲜人民军配合下,将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及其指挥的韩国国军诱至预定战场后,西线六个军主力在清川江地区,东线3个军师在长津湖地区发起反击共歼敌36000多人,并且扭转朝鲜战局。这是彭老总与麦克阿瑟的第二个较量回合,以彭老总全胜。

经过两次失败的麦克阿瑟也开始变得狂躁,而中国志愿军为打破美国政府“先停火,后谈判”,争取喘息时间,卷土重来的阴谋,志愿军集中6个军,在人民军3个军团协同下,对依托“三八线”既设阵地进行防御的“联合国军”发起全线进攻,将其从“三八线”击退至北纬37°线附近地区,此次战役共歼敌19000多人,并且占领韩国首都汉城。这是彭老总与麦克阿瑟的第三个较量回合,也以彭老总全胜。


志愿军进入汉城之后,中国志愿军陷入了战线拉长的困境,为了制止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及其指挥的韩国国军发动的攻势,争取时间掩护后续兵团到达。1951年2月11日晚,志愿军发起横城反击战,牵制住了砥平里的“联合国军”,计划进攻横城西北的南韩第八师,由此打开缺口,向原州的美军防线进击,志愿军取得胜利,但未能打破“联合国军”主要方向上的进攻。为了以空间换取时间,掩护后续兵团到达,3月14日,中朝人民军队撤出汉城。这是彭老总与麦克阿瑟的第四个较量回合,彭老总有受到后勤物资的保障,未能取得全胜,但是麦克阿瑟很快就取得了全败。

麦克阿瑟在被彭老总指挥的志愿军打击下,缺乏统一朝鲜半岛有效手段,而李奇微出任第八集团军司令并开始扭转战局后,麦克阿瑟越来越令美国军政当局不满。1951年4月11日,杜鲁门以“未能全力支持美国和联合国的政策”为借口撤了他的职。

彭老总与麦克阿瑟之间名将与名将的较量,最终以麦克阿瑟的离职结束,纵观两人的较量,彭老总三胜一平,而麦克阿瑟四站皆败,谁高谁低就不用说了。


帝国烽火


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5场战役,尤其最后一场,影响了上下五千年! 1.长平之战:战国末期,秦国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一带同赵国军队发生的战争,赵军最终战败,秦国获胜进占长平,此战共斩首坑杀赵军约45万,长平之战是战国历史的最后转折,至此秦国的统一只是时间问题,如果秦军输了,那最后统一六国的就不一定是秦了。

2.垓下之战:公元前202年十二月,在楚汉战争中,楚汉两军在垓下进行的一场战略决战。垓下之战,是楚汉相争中决定性的战役,它既是楚汉相争的终结点,又是汉王朝繁荣强盛的起点。如果项羽赢了,那我们现在应该叫楚族了。

3.赤壁之战: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在长江赤壁和曹操大军对战,这一战曹操北回,孙、刘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如果曹操赢了,那就是统一全国,直接建立魏朝,也不会有后面的五胡乱华了。

4.山海关大战:1644年四月,清摄政王多尔衮率八旗军与明总兵吴三桂合兵,在山海关内外击败李自成大顺军。此战的胜利,开启清朝入主中原,征服南明政府与大顺、大西等政权,建立在全国的统治。李自成如果赢了,那中国最后一个王朝就是“大顺国”了。

5.涿鹿之战:距今大约4600年前 ,黄帝部族联合炎帝部族与蚩尤率领的部落所进行的一场大战。战争的目的,是双方为了争夺适于牧放和浅耕的中原地带。涿鹿之战如果蚩尤赢了,那我们现在改叫“九黎子孙”了,这场战争影响了上下五千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