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代宗对英宗下旨,英宗要跪接吗?

Goodboy82862206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说一件事情。景泰元年,因为由“奇货可居”变成了“烫手的山芋”,瓦剌人见无利可图便释还了被俘的明英宗朱祁镇。史载,明英宗抵京之后,其时已经即位的景泰帝朱祁钰亲赴东安门“迎拜”,之后明英宗“答拜”。这个顺序不知道诸位有没有看明白?是景泰帝先拜明英宗,之后明英宗回礼,这就足以说明问题了,二人面对面时都是皇帝景泰帝先拜太上皇明英宗!就更不要说什么景泰帝下旨明英宗跪接了……这或许就是自东安门一别后,景泰帝终生再未与明英宗见面的原因所在——太“跌份”了!

太上皇的身份

从瓦剌回到北京的明英宗虽然是“逊位”皇帝,但是不要忘了,彼时的明英宗头上还顶着太上皇的头衔!换言之,明英宗虽然后来被幽禁在南宫,但他依然是“皇帝”,只不过这个“皇帝”前面多了太上两个字,是属于过气“皇帝”而已……

太上皇这个东西源自于秦始皇,秦始皇自称皇帝之后尊自己已故的父亲秦庄襄王子楚为太上皇。但是,太上皇被用在活人身上,要略晚一些。汉初,汉高祖刘邦为了解决子君父臣的尴尬局面,将自己的父亲刘煓(太公)尊为了太上皇。由此也能看得出,自太上皇出现之日起,他就不属于“臣”!否则汉高祖尊自己的父亲为太上皇就没有意义了。

到西晋时期,太上皇被司马家给彻底玩坏了!司马懿的儿子司马伦篡位,居然将司马懿的曾孙、自己侄孙晋惠帝司马衷“尊”为了太上皇!叔祖父尊侄孙为太上皇,彻底颠覆了太上皇原本的意义,太上皇也逐渐变成了后世宗室篡位的一块“遮羞布”!后世忽然发现,原来太上皇还有这样一种玩法……于是,各种各样的太上皇出现了。除了宋徽宗赵佶、清高宗弘曆等少数太上皇之外,大多数太上皇都是被逼“退居二线”,这其中就包括著名的唐高祖李渊、唐玄宗李隆基等等。

但是,无论怎么玩,有一点从来都是明确的,太上皇不是“臣”!哪怕是被幽禁,他依然是“君”,只不过这个“君”只能算是“退居二线”的“君”!当然,清高宗那样的实权太上皇除外。而且,从历史渊源来说,太上皇的礼仪性或名义上的地位甚至还有高于现任皇帝。既然都是君,就算景泰帝给明英宗下旨,明英宗也没有跪接的义务,因为那是“臣”的待遇!如果要明英宗跪接圣旨,景泰帝也就没有必要尊这位哥哥为太上皇了,干脆封个王算了,岂不是更省事儿?事实上,自东安门一别之后,景泰帝再也没和哥哥明英宗有什么交集,也从来没有传旨给明英宗。

明英宗心中的不满

从“夺门之变”后明英宗对景泰旧臣的打击报复来看,被幽禁南宫期间,明英宗虽然迫于无奈选择了接受既成事实,但心中是极其不满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景泰帝就算给明英宗下旨,他也未见得会去“跪接”。

首先,太上皇是“君”,明英宗不“跪接”理所当然,这谈不上是什么“大逆不道”!其次,景泰帝之所以留下明英宗并不是他不想明英宗死,而是迫于形势不得已而为之。就算明英宗不“跪接”,景泰帝短期内也拿他没辙!明英宗没有理由上赶着巴结景泰帝。话说回来,就算他巴结也是白搭。一旦景泰帝的权力根深蒂固、失去了一切制约,就算明英宗像勾践给夫差尝大便一样巴结景泰帝,恐怕景泰帝也未必愿意留下这颗“定时炸弹”!

综上所述,明英宗虽然“逊位”了,但他还是太上皇,依然是“退居二线”的“君”!跪接皇帝的圣旨是“臣”的义务,“君”不在此列。因此,明英宗虽然过气了,但他并没有跪接圣旨的义务。同时,明英宗之所以能活着,并不是景泰帝的“恩赐、怜悯”,景泰帝完全是不得已!一旦景泰帝的权力完全稳固、失去一切制约,恐怕明英宗再巴结也于事无补,景泰帝不可能容忍身边埋下这么一颗“定时炸弹”。既如此,本就一肚子不满的明英宗还有什么理由跪接景泰帝的圣旨呢?


农民工歪说历史


明英宗朱祁镇在土木堡之变后,在北方沙漠呆了一年后,于公元1450年八月回国,在安定门与景泰帝及朝臣相见。

关于这次双方的会面,史料记载如下:

庚辰,上皇至唐家岭,遣使回京,诏谕避位,免群臣迎。丙戌,百官迎上皇于安定门。上皇自东安门入,上迎拜,上皇答拜,各述授受意,逊让良久。乃送上皇至南宫,群臣就见而退,大赦天下。


看起来这兄弟俩之间的感情还是不错,一切都是规规矩矩的,可到了英宗入城后,景泰帝将其安置在南宫(紫禁城外的洪庆宫),名为修养实为监视,在立太子风波后,景泰帝更是将洪庆宫门上锁焊死,派锦衣卫把守,并将宫里外的树全部砍光,让朱祁镇时时都处在锦衣卫的目光之下。

以景泰帝的做法来看,将朱祁镇安置在洪庆宫,就摆明了是要把他剔除出权力中心,不让其再涉足政事,和明朝诸王一样,给吃给喝将其供养起来,既然这样,景泰帝自然不会对其发布圣旨,甚至不让他知道朝廷里的任何情况,完全把他隔离起来。



既然没有圣旨,自然也不存在跪拜的情况

不过景泰帝真的对朱祁镇下了圣旨,朱祁镇也一定会跪,只是景泰帝不会让他跪,朝臣也不会让朱祁镇跪的

朱祁镇在沙漠的时候,就已经向朝廷使臣表明了“愿为黔首,守祖宗陵墓足矣”,到了南宫之后,朱祁镇和妻子钱皇后相依为命,衣食都只是勉强够,钱皇后还得自己做些手工拿出去卖钱,这时候的朱祁镇真的比起一个百姓人家好不到哪去。

朱祁镇他在沙漠一年不是白呆的,至少他学会了什么叫人在屋檐下,他现在在弟弟的屋檐下,稍不留意可能就得像解缙一样被秘密处理了,这时候不要说让他跪了,让他自打嘴巴都行。

当然朱祁钰也不会真的让朱祁镇跪,毕竟这是他哥哥,也是他原先的老板,虽然他极不愿意将其迎回,可无奈群臣要求,连股肱于谦都这样,朱祁钰也只能笑嘻嘻地和朱祁镇做了安定门那出戏,这时候的他自然不可能会去羞辱已经无权无势的哥哥,要不肯定又会掀起一波动乱,对自己的形象有损。尤其是那个还掌握着权力的后宫孙太后,她可是朱祁镇的亲妈,又是朱祁钰能坐上帝位的最终决定人,这点面子是肯定要给的。

而且群臣也不会同意朱祁钰羞辱朱祁镇,他们从英宗被遥尊为太上皇后,对其的称呼一直都是“太上皇”或者是“上皇”,虽然没有权力,但朱祁镇的地位很明显地被摆在了朱祁钰前面,历史以来也没有太上皇跪拜皇帝的例子,在这样的压力下,朱祁钰也承认了朱祁镇“太上皇”的身份。

也就是说,朱祁镇虽然没了权力,但他地位还在,朱祁钰是不能对其下达圣旨的,有事的话还得亲自去南宫走一趟,亲自和朱祁镇说,甚至还得对朱祁镇下跪,而朱祁镇肯定也不会让朱祁钰下跪,一来二去,自然就是都“免跪”了,这表面功夫两人都得做足了。

所以朱祁镇回国后,考虑其身份原因,他是不需要向任何人下跪的,包括朱祁钰,不过对其母亲孙太后,朱祁镇可能也得跪下,不是出于害怕,而是出于感激,毕竟那是他亲生母亲,还经常来给她送衣服,这骨肉亲情和权力争夺,朱祁镇还是分得清楚的。

作者/一贰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


一贰一橙


不应该跪接。因为,代宗朱祁钰,是在英宗朱祁镇被瓦剌俘虏后,非常时期登基的,不是正常的兄位弟继,没有英宗的传位诏书。

况且,代宗上位后,遥尊英宗为太上皇,按照古例,太上皇在皇上之上,只有太上皇给皇上下旨,没有皇上给太上皇下旨的先例,给太上皇下旨都不合理法,何况跪接呢?

*发光的金子


潮哥1495582530712


古代封建社会,皇权是一个十分诱人的东西,为了这个位子,父子之间可以相互仇杀,兄弟之间相互争夺,即便是夫妻之间,也很难有什么感情。

明英宗朱祁镇和明代宗朱祁钰就是个很典型的例子。

正统十四年,明英宗朱祁镇率领20万大军,浩浩荡荡的走上了征伐蒙古的道路,结果在土木堡之变中全军覆没。就连他本人也一去不回。

更为关键的就是,由于明英宗带走了全部的主力,当时面对蒙古大军的进攻,北京城几乎就相当于是一座空城。

眼看国家就要到了危亡的时刻,是于谦站出来,主持了北京保卫战,还和王直(夺门之变后和于谦一同被处斩)一起扶持了代宗皇帝朱祁钰上位。

朱祁钰此前一直有监国的身份,继位基本上也顺理成章。

可朱祁钰心里基本上是不愿意的,这一点很好理解,北宋末年,金军南下,宋徽宗没法抵挡金军进攻,一度想要让位于太子(宋钦宗),然而太子死活不愿意,甚至都哭昏过去。

很显然国家都糟蹋成这样子了,你挡不住我更挡不住。

而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朱祁钰和朱祁镇虽然不是一个妈生的,但也基本上没矛盾,否则朱祁镇不可能临走的时候,令朱祁钰监国。

可皇位实在是太诱人了,朱祁钰当皇帝一年多,基本上已经上瘾了,等到朱祁镇回来的时候,朱祁钰已经不愿意挪开这个位子了。

朱祁镇此前就已经被光荣授予了太上皇这个称号。

太上皇是什么呢?简单来讲,历史上太上皇也分好几种,有儿子给父亲的,弟弟给哥哥的,但总体上。应该分为自愿和不自愿。

自愿的情况,类似于乾隆和嘉庆的关系,嘉庆见乾隆的时候,敢不跪拜吗,很显然嘉庆不敢,因为乾隆当太上皇的四年,仍掌握着实权。

然而这并不代表不出问题,战国时期,赵国赵武灵王也退位自愿当了太上皇,当时赵国被分为两半,分别给了赵武灵王两个儿子,造成了国家分裂,引发沙丘政变活活被饿死。

朱祁镇这个太上皇,很显然不是他自己意愿的,虽然他从蒙古回来这一天,兄弟两人表现出兄友弟恭的场景,但朱祁钰内心自尊得到了很大的满足。

名义上朱祁镇虽然值得被尊重,但显然朱祁钰并不想这样干,因此兄弟两人只有避免经常见面,既然不经常见面,那么也自然不需要跪拜。基本上朱祁钰也不存在直接给朱祁镇下旨的情况,因为对于这样一个无权无势的人,又有何值得下旨的情况呢。

历史上太上皇和现任皇上之间,多少有些尴尬,宋高宗终其一生都没有再父兄活着的时候将他们接回来,也是避免了皇权的纷争,尤其是见面以后的尴尬,所以避免见面是唯一缓解尴尬的行为,另外一个现任皇帝一般也不会出现给太上皇下旨的场景,毕竟太上皇名义上还是要比现任皇帝的级别更高,要说下旨,也应该是太上皇给皇帝,当然这也只是名义上。


漫步史书


这个还真不好说,明史也没有记载代宗为英宗下圣旨的事,英宗被瓦剌放归后,二人在东安门见过面,代宗要拜接,英宗忙答礼,此后二人再未见过面,即使英宗夺门之变复辟,也没去见病重的代宗,直到代宗死。

至于如果代宗给英宗下旨,英宗会跪接吗?如果按二人的身份,代宗不应该给英宗下旨,英宗也不应该跪接。土木堡之变,英宗被瓦剌所俘,明朝为了不受制于瓦剌,以于谦为首的大臣,向孙太后进言要推举英宗的弟弟代宗暂登皇位,做代理皇帝,遥尊英宗为太上皇或上皇,孙太后虽不太愿意,但为时局所迫,也不得不答应。既然是太上皇或上皇,那就在皇帝之上,按礼节皇帝得给太上皇或上皇行跪拜礼,尽管太上皇或上皇是个有名无实称呼。因此当英宗被瓦剌放归时,在北京东安门迎接的代宗要对英宗行拜见礼,而英宗也赶忙还礼,不愿受代宗礼拜。为什么不愿接受代宗礼拜呢?土木堡一战,二十万明军战没,皇帝被俘,自大明开国以来,对外战争都是大明取胜,哪里失败过啊!土木堡一战,可以说丢尽了大明的脸,更别说英宗又被俘了。经过一年多的俘虏生活,英宗哪还有脸再去摆太上皇或上皇的谱?只要能让他有个安稳的地方生活就求之不得了。原本代宗朱祁钰只是代理皇帝,英宗回来了就应该还位英宗,但做了一年多皇帝的朱祁钰,却再不愿还位了,不但软禁英宗于南宫,不让见人,还派锦衣卫日夜监视。经过八年的软禁生活,英宗由原来的羞于复位,变得想要重新夺位了,终于朱祁钰的病重给了英宗夺位之机,英宗在徐有贞、石亨和太监曹吉祥的谋划下,发动了夺门事件,英宗复辟成功。原本英宗、代宗从小关系挺好的哥俩,因皇位争夺,成了没有一点亲情的仇人。英宗被囚南宫,代宗一次没去拜见过,代宗病重,英宗复位,也没去看病重的代宗一眼,第二年代宗去世,英宗废除了代宗帝号,还给了他一个“戾”的恶谥。

难怪崇祯帝临死手刃自己的儿女说:“以后生生世世再不要托生于帝王家!”的确,一旦生在了帝王家,为了帝位利益的争夺,其同胞亲情就荡然无存了。


sunjin72976689


这个当然是不可能的,从身份上来讲,英宗不仅是代总的哥哥,更重要的是他的身份,现在是太上皇,虽然是现在已经不当上了皇帝,但是在中国的宗法上面来讲,英宗的身份是无法代替的,可以说是真正的至高无上的存在。



在明朝对外的一次战争之中,英宗俘虏了,蒙古大军可谓是来势汹汹,而这个时候于谦站了出来。他不要以前的皇帝,而是重新选择了另一个皇帝,于是就有了两个皇帝。当那个被俘虏的皇帝重新回到明朝的时候,天下都感到非常尴尬,可是这个重新回来的皇帝并没有得到重用,反而是被打入了冷宫,因为国不可能有两个国君。

现在英宗的身份可是太上皇,他的身份是最珍贵的,没有人能够让他下跪。

像刘邦的父亲的话就是太上皇,当初刘邦当上皇帝之后,他的父亲还没有死,当他每一次去见他父亲的时候,他的父亲总是要站在旁边一见他甚至还想要下跪,有望赶紧扶起了他,就让刘邦非常头疼,后来在张良的帮助下他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尊重他的父亲为太上皇。以后见到他的时候不必行礼,反而是皇帝还要下跪。

而明朝这一件事情的话,就是因为皇帝被俘虏了,所以才当上了太上皇,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兄弟之间关系,也不一定说太上皇就是父子,这是一件非常奇葩的一件事情。而且他们两个兄弟之间没有来往了,一个人被打入到了冷宫,另一个人总握着明朝所有的军政大权,所以根本没有下旨这一回事。

无奈的时候就是这样,就算是兄弟在皇位面前,一切都非常的残酷。


汪公说


由于土木堡之变明英宗朱祁镇被瓦剌俘虏,而他的弟弟朱祁钰在大臣于谦等人的支持下登上了皇位,也就是明代宗。而朱祁镇则被朱祁钰遥尊为太上皇。

太上皇这种东西一般都是皇帝的父亲,所以太上皇与现任的皇帝多是父子关系。在这种情况下,皇帝即使下旨,太上皇也不用下跪,而反过来应该使皇帝向太上皇下跪。因为皇帝是君,但太上皇也不是臣子,他也是属于君的范畴,所以不存在君臣之别,而太上皇和现任皇帝如果是父子的关系,有父子之别,儿子向父亲下跪则是天经地义的。

不过朱祁镇朱祁钰这两个情况还比较特殊,他们两个不是父子,而只是兄弟的关系。之前朱祁镇是皇帝,而朱祁钰是臣子,所以朱祁钰见到朱祁镇肯定要下跪。但是现在情况反转了,朱祁钰当上了皇帝,但是朱祁镇也没有变成臣子,他变成了似乎名分比皇帝还要高的太上皇。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朱祁镇也用不着向朱祁钰下跪。

不过朱祁镇这个太上皇只是权宜之计而已,虽然名分很高,但是没有任何实际的权利,所以在回到明朝之后不久,太上皇朱祁镇就被皇帝朱祁钰给囚禁起来了。而两个人只是兄弟的关系,所以朱祁钰也不用像其他皇帝一样向太上皇下跪。

我是冰哥聊史论古今,期待您的关注与点评!


冰哥聊史论古今


蟹邀,这个问题有意思。明英宗朱祁镇在正统14年,在王振的怂恿下,御驾亲征,去救被瓦剌包围的大同。结果到了大同,发现也先撤了,班师回朝的路上,在土木堡20万大军被袭击,全军覆没。朱祁镇本人也因此被也先抓走。


远在京师的孙太后,为了避免出现也先“挟天子”使大明陷入万劫不复,在于谦等人的建议下,拥立朱见深为太子,朱祁钰为皇帝,遥奉朱祁镇为太上皇。

所以这个阶段,朱祁钰是明代宗,成了大明的主心骨。而朱祁镇虽然名义上是太上皇,但实际上没有任何实权,也无法要挟大明。

朱祁镇被放归大明,实际上大明就出现了一个尴尬状况。那就是同时出现了两个太阳,也就是究竟该听谁的问题?


但很显然按照契约精神,朱祁钰应该还政给朱祁镇,自己继续当闲散王爷去;但从当时的政治格局和形势来讲,没人希望还政给朱祁镇。

所以朱祁钰为了解决这个矛盾,以奉养太上皇的名义把朱祁镇幽禁在了南宫。为了防止别人接触朱祁镇,甚至连南宫附近的树都砍了。

朱祁钰到死再也没有和朱祁镇见过面;朱祁镇“夺门复辟”以后,也没有再去见过朱祁钰。

朱祁镇和朱祁钰的“二龙不相见”和嘉靖的“二龙不相见”完全是两个概念。嘉靖是避免自己或者太子短寿;而朱祁镇和朱祁钰这完全是尴尬,甚至会影响到权力的合法性。

因为按照道理,皇上再有实权,也得恭敬太上皇。也就是朱祁钰见到朱祁镇必须请安,但如果朱祁钰矮下身份后,那不是证明自己的权力不合法,反而还得听朱祁镇的么?所以朱祁钰是不可能见朱祁镇,也不会对朱祁镇下旨。因为无论如何,朱祁镇原本是皇上,现在是名义上的太上皇。


朱祁钰没有对朱祁镇下旨,因为没有皇上对太上皇下旨的先例,而只能上表。而朱祁钰是不会傻到给朱祁镇上表的。

所以朱祁钰最好的办法,假装朱祁镇不存在。而“夺门复辟”以后,朱祁镇也让朱祁钰躺着那等死,自己也没去探望下弟弟。朱祁镇还是比较烂好人的,虽然恨朱祁钰曾经抢走了自己的皇位,但是如果单从感情出发,还是应该去看下自己的弟弟,但是没有。这也是因为权力,如果自己以太上皇身份可以去看朱祁钰,那没问题。但是现在自己又重新当了皇帝,名不正言不顺,算是继承,还是什么?所以只有打倒朱祁钰,才能让自己名正言顺。


炒米视角


正统十四年,明英宗朱祁镇率兵阻击来犯的瓦剌也先大军,孰料,二十万大军,竟然反而被也先偷袭,全军覆没。

土木堡之变打掉了明朝的精锐部队,让大明朝失去了利剑,而在这场浩劫中,受影响最大的人当时明英宗,朱祁镇。

在被瓦剌抓走以后,朱祁镇虽然没遭什么罪,但很明显,在蒙古的朱祁镇毕竟是寄人篱下,朝不保夕,也先心情好,朱祁镇还能多活几天,也先心情不好,朱祁镇也只能等待死亡。

幸亏朱祁镇与也先的弟弟搞好了关系,尽管北京方面已经放弃了朱祁镇,但也先的弟弟还是通过各种手段暗中保住了朱祁镇,让朱祁镇有机会活着回到大明朝,即使,回到大明朝的朱祁镇过的生活与在蒙古区别也不大。

朱祁镇回朝,最尴尬的人当属明代宗,朱祁钰,朱祁钰还是在朱祁镇被俘以后,为了稳住军心,避免大明亡国,在孙太后的授意下登基的,明面上,朱祁镇才是大明王朝的正统皇帝,朱祁钰毕竟出身卑微,朱祁镇做皇帝无人不服,但实际上,这时候的朱祁镇已经被俘,而朱见深尚且年幼,于情于理,只有让朱祁钰暂代皇位,稳住军心才能保大明之安稳。

朱祁钰登基也引起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朱祁镇不回来还好,朱祁钰继续做皇帝,名正言顺,一旦朱祁镇回到了北京,朱祁镇才是正统,朱祁钰只能算是个跑后门的,朱祁钰要不要给朱祁镇让位。

实际的情况是,朱祁钰在朱祁镇回到北京以后,不仅没有给朱祁镇让位,自己做个闲散王爷,反而将朱祁镇软禁在了南宫,让朱祁镇见不了朝臣,听不见政事,一辈子对自己的皇位没有威胁。

在这样的情况下,朱祁镇成为了实际上寄人篱下的那一个,也就是说,如果朱祁钰想要暗中使手段拿下朱祁镇的性命,朱祁镇是没有任何办法的。

实际上的朱祁镇,若是真的接到了代宗朱祁钰降下的圣旨,别说跪着接旨了,趴着都可以。

但明面上,打从朱祁镇被关在南宫以后,朱祁钰压根就没有见过朱祁镇,两人的关系是互相视而不见,朱祁钰皇位来历不正,自然不敢跟朱祁镇硬碰硬,而实际上,朝臣也大多支持朱祁钰,一山不容二虎,这时候最好的办法的确也是关好朱祁镇。当然,这也是在朱祁钰不选择退位情况下的最好选择。

朱祁钰不会主动对朱祁镇下发圣旨,因为如果要下发圣旨,明面上,朱祁钰实际上是要跪着给朱祁镇上表的,这明显是不可能的,因此,朱祁钰对朱祁镇下旨这种事是不可能的。

打从夺门之变以后,朱祁镇复辟,也没有再见过朱祁钰,这时候的两人,也不适合见面,毕竟互相都有不干净的地方,没有任何沟通才是最好的选择。


魏青衣


这涉及到封建礼制问题。由于《大明风华》的热播,又被重新提起。

代宗朱祁钰是英宗朱祁镇的同父异母弟。英宗在土木堡之役被瓦剌俘虏后,由孙太后做主,迎立郕王朱祁钰成为新君一一景泰帝(即代宗皇帝)。遥尊英宗为太上皇。

"太上皇"是几千年封建社会中的一种特殊称谓。多为父皇退位后,当儿子的皇帝上的尊号,历史上总共也超不过几位。

最早出现在汉刘邦时期。刘邦称帝后每次拜见父亲刘太公,先由刘太公施以君臣大礼,然后刘邦再施以家礼。这是很别扭的事。于是刘邦给太公上了一个"太上皇"的封号,从此不必再向自己施礼。

直到清中期,基本延用。乾隆退居太上皇之位后,儿子嘉庆帝每次见乾隆,都要自称儿臣而向乾隆行君臣大礼。而决不会出现题目中:太上皇接旨、跪听宣诏的问题。

当然还有本题类同的问题,太上皇和皇帝是兄弟关系或叔侄关系。如钦宗和高宗、高宗和孝宗。大多名份已定,不会岀现问题。

本题有点例外,英宗被瓦剌放回后,或可复位,至少应有太上皇的尊重。而他却被直接软禁在冷宫里。代宗的无情终导致英宗复僻,代宗被吓死,也算遭到报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