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古代皇权更替时政局不稳,为何皇帝不提前几年退位来帮助新帝稳定政局?

9eN7y_sky


我是老威,我来回答。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要知道在古代社会权力的重要性。

实际上,在古代社会,权力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秦始皇统一中国,我们在进入帝国时代之后,国家成为了一元体制的国家,中央集权越来越集中,得到了最高权力,也就是成为皇帝,就得到了一切,而退位,就意味着会失去一切。

我们平叛历史人物,不能站在局外来平叛,研究历史的一个最好的方法就是站在当事人的角度,回到当事人所在的时代,按照当事人的视角考虑问题,只有这样,很多我们看起来匪夷所思的问题才能迎刃而解。现在我们就站在当事人的角度,来看一看这个问题。之所以绝大多数皇帝不愿意退位,有如下几个原因:

一是权力能够使人上瘾。人性有自私的一面,而高度集权的体制下,激发的只有人的自私面,在拥有了最高权力以后,就等于拥有了一切,可以随意的生杀予夺,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所以当一个人处在这个位置的时候,自私贪婪的一面容易被激发出来,贪恋权力,贪恋这种权力带来的快感,使得绝大多数皇帝不愿意舍弃,直到自己死的时候。每次坐上朝堂,群众向你山呼万岁,无论到哪里都是前拥后促,无数人捧着你,无数妃子讨好你,这种感觉,谁会愿意放弃呢?这种满足感,这种荣耀感,是很容易让人迷恋的。

二是失去权力就会失去一切。在一个权力社会,拥有了权力就拥有了安全感,没有最高的权力,哪怕你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哪怕你是皇太子,也没有完全的安全感,因为还有一个最高权力压着你,随时会剥夺你的一切。为了保住你的地位,至少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唯一的办法就只有不断地获得权力,直到获得最高权力。比如赵武灵王,哪怕是一代雄主,当他让位之后,竟然死于非命,死的时候还是被困于行宫,活活饿死的;失去权力的唐玄宗在成为太上皇之后,实际上晚景凄凉,身边的人被一个一个地调走,最后连伺候他几十年的最信任的高力士也被调走,孤苦伶仃;对于许多傀儡皇帝来说,等于是一个被人摆布的小丑,如汉献帝,一生都被董卓、曹操之类的玩弄于鼓掌,最后晚年还被迫禅让。西汉的第二个皇帝刘盈在他死后他的六个儿子中有两个先后被立为皇帝,但先后死于非命,被杀,最为凄惨的是,刘盈的六个儿子全部死于非命。所以为了安全感,为了至少能够活命,生在帝王家,就只能拿到最高权力了,很多时候一句话说的也很好,就是崇祯临终时对他的孩子们说的“不幸你们生在帝王家”。

三是为了完成自己未竞的事业。也有些有着雄心壮志的皇帝为了完成自己的事业,终生不愿意放弃权力,或许为了千古留名,或许为了开疆拓土,或许为了改革社会,所以要抓住权力,推动政策的施行,也就把权力抓到自己死为止了。

当然,历史上也不是没有退位的皇帝,但是退位也分两种,主动退位和被迫退位的,我们先看一下主动退位的情况。

主动退位,按照结果分,分为主动退位后大权在握和主动退位后大权旁落两种类型。

1、主动退位大权在握型。这种情况最典型的就是乾隆了,在乾隆当了60年的皇帝后,他宣布退位,因为他认为执政的时间不能超过圣祖康熙,于是退位,当了4年的太上皇。虽然乾隆是太上皇,但是仍然大权在握,嘉庆皇帝有什么重要的事情都要向乾隆请示,尤其是大政方针,从来不敢擅自做主。直到当了4年的皇帝后,乾隆去世,才真正地做起了皇帝,首先就杀了乾隆最宠爱的大臣,和珅。

2、主动退位大权旁落型。这种类型的退位一般是比较良性的,就是前任皇帝确实不想干了,主动交出了所有的权力,安享晚年,而新任的皇帝也不会为难这个太上皇,尽量安排好他的衣食起居,如宋高宗就是属于这种类型。

一般来说,被迫退位的下场一般不好。

被迫退位,基本都是权力被儿子夺去了,想不退位都难。不过这种情况也有下场不错的,也有下场凄惨的。

下场不错的有唐高祖李渊,在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后,他先是让李世民当了太子,然后就干脆退位,当了太上皇,把权力都交给了李世民。退位后的李渊当了9年的太上皇,期间李世民尽量满足了他的生活要求,还给他送了美女,可以说李渊的晚年生活还是挺滋润的。

一般来说,被迫退位的皇帝下场都不太好,一是因为权力被人夺去了,之前万人拥戴的场面不会再有,几乎所有人都会弃他而去,追寻新的主子;二是因为新任的皇帝对他也有所忌惮,对他时刻防范。比如唐玄宗李隆基,在太子李亨主动当上皇帝,自己被迫成为太上皇后,不但身边的人被调走,就连要改善下生活条件都要看李亨的脸色,这种日子实在是不好受。不过唐玄宗还算好些的,不好的就很多了,如宋徽宗和宋钦宗,被金人俘虏到了北方,南方的高宗赵构当了皇帝,他们就被迫退位了。很多时候,尤其是宋钦宗,实际上对宋高宗已经没有威胁了,他多次向高宗表示自己只要能回来,哪怕是出家都愿意,但是这样的要求都没有得到满足,最后他们都凄惨地死在了北方。

总的来说,我国的帝国时代,国家基本都是一元结构,为适合古代农耕文明的国家体系,权力只能集中,这种集中带来的后果就是权力只能集中于一人,那就是皇帝,身为皇帝,也只能一直把住权力不松手,一旦松手,基本都没有好的结局。所以古代社会实际上很少出现皇帝主动退位的情况,平时哪怕是大臣建议皇帝立太子或是立某个皇子做太子都是禁忌,更不要说要他退位了。


老威观史


从我们现代人的眼光来看,总感觉古代帝王在传位的时候,有一件事情做得不好。就是老皇帝去世以后新皇帝才继位,这种做法,常常会引起一些动荡。

于是,这不由得让我们思考一个问题,难道古代的皇帝不可以提前几年退休。把皇位让出来让给新皇帝,扶他走一程吗?这样一来,权力不是可以完成平稳交接,国家的动乱变得很少吗?

(赵武灵王)

这个主意,看起来是一个非常不错的主意。不过说起来,在古代却几乎没有实现的可能。

最重要一点。就是皇权具有极大的独裁性。这种独裁性,是一种为所欲为的特性,它决定着任何人都不愿意把这种权力交给别人,就算是交给自己的亲儿子,也不行。

不过,退一万步说,就算皇帝愿意把权力交出来,其实这种方式也是不太现实的。为什么说不太现实呢?

其一,皇帝无法掌控自己什么时候死。

皇帝如果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死,他提前两三年退下来,让新皇帝干,他再扶持一下,也是可能的。两三年的时间,完全可以让一个新皇帝熟悉皇帝的各种事务。

但是,皇帝并不知道他什么时候死啊。

如果老皇帝把权力交给新皇帝以后,过了两三年,过了四五年,他还活着,这就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情。因为那时候,万一他还想干,那可怎么办呢?

历史上真的就有这样的事情。赵武灵王就提前把国君之位传给了儿子。但是后来,他又想干了。但又把权力夺不回来。于是,他就撺掇他的另一个儿子,和这个国君儿子斗,他想渔翁得利。不过最终的结果是,由此引得赵国的朝廷一片混乱,而他也落得一个活活饿死的悲剧。

(乾隆画像)

其二,皇帝不能平稳地把权力交出去。

为什么说皇帝不能平稳地把权力交出去呢?首先,皇帝自己不愿意交出去。因为皇权的诱惑实在是太大了,所以尽管老皇帝可以把新皇帝扶起来,但是他不愿意把权力交给新皇帝,因此对新皇帝就没有培养意义。

比如乾隆就提前把皇位给了嘉庆,但实际上他不愿意把权力交出来。这样嘉庆也就没有得到培养。那时候,在整个朝堂上,嘉庆完全是看乾隆的脸色行事,乾隆笑,他才敢笑。乾隆把眉头皱起来,他也必须表现出思考的样子。否则的话,乾隆会怀疑嘉庆觊觎权力,随时随地都可以废掉他。

其次,老皇帝不容易把权力交出来。之所以说不容易,是因为老皇帝身边有一帮大臣,他们会围着老皇帝转,不愿意老皇帝把权力交出去。有人可能会说,这些人去围着新皇帝转不就好了吗?但这是不行的。古代对于“忠诚”有个概念,就是“从一而终”。如果你本身忠诚于老皇帝,而老皇帝还没死的情况下,你又去忠诚于新皇帝。这样,老皇帝就会认为你的心地不纯净,是“贰臣”。

和坤就是一个切实的例子。和珅那么聪明的人,他为什么不提前巴结嘉庆呢?如果他提前巴结嘉庆,不是就不会被处死了吗?

但实际上,他没有这种可能。

其三,皇帝无法扶新皇帝一程。

古代皇帝其实是很注意培养储君的。他们在处理政务的时候,一般都会让储君站在旁边,认真学习。

不过这种学习,其实对储君的培养,没有太大的用处。为什么呢?因为储君根本就不敢做主。储君要做主,就得扩大自己的势力培植自己的亲信。他有了自己的势力和亲信,自然就有威信,权力自然就大了,地位自然就稳固了。

但如果储君这样做,又会遭到皇帝的猜忌,皇帝会觉得储君在提前夺权。所以,储君实际上啥也不敢做,那还培养什么呢?

其四,皇帝来不及把新皇帝扶一程。

当皇帝去世以后,新皇帝的权威往往会受到威胁,保不住,一般情况,这是新皇帝的年纪比较小。

古代有非常多新皇帝的年纪都比较小。新皇帝的年纪比较小,原因主要是古代的医药条件不好,再加上皇子又是在锦衣玉食中长大,因此寿命都比较短。

另外,皇帝因为纵欲,因此他的生育能力不强。往往是老皇帝就要去世了,新皇帝还没有长大。

如果是这种情况,老皇帝也不可能把皇位传给那么小的儿子。扶他一程,就是一句空话。

从以上四点分析就可以看出,虽然我们的想法是不错的,但是在古代,真的无法实现。


张生全精彩历史


你觉得老皇帝应该在活着的时候提前退位,带一带新帝,把最初这几年平稳过渡,就可以解决政局不稳的问题。想法是好的,但实际上不可能实现。


理由很简单的,皇权是排他性的。

有句话说的好,天无二日,国无二君,两个权力中心是办不成事的。

朝里这么多大臣,拉帮结派,你争我夺,只有一个权力中心的存在,才能把他们暂时聚拢在一起。结果这下出来两个皇帝,一个老皇一个新帝,你让他们听谁的?



所谓的大臣都算不上政治家,顶多算是一个政客,他们的政治信仰就是投机,换句话说叫自身利益最大化,所以面对两个皇帝同时存在的局面,那就要开始站队了。

支持老皇帝的说,新皇帝的权力不也是老皇帝给的吗?再说,一朝天子一朝臣,新皇帝有自己的一套班子,一旦新皇帝掌了权,我不就完蛋了吗?所以说啥也得抱着老皇帝的大腿,这样才安全。

支持新皇帝的又说了,老皇帝老了,他迟早又一天得死,新皇帝迟早要乾纲独断。现在不站在新皇帝一边,等以后老皇帝死了再投靠,人家才不会待见你。所以说啥也得抱着新皇帝的大腿,这样才有前途。



你们大臣之间打来打去的不说,朝廷的事还要不要做了?别看皇帝坐在上头一言九鼎,但其实还是要靠各级官员的配合和捧场,否则皇帝什么事都做不成。所以,为什么历朝历代的皇帝都那么痛恨党争?一方面,拉帮结伙,皇权不易渗透;另一方面,党争加剧了内耗,致使朝局动荡,大家都专注于斗争,无人为朝廷和国家办实事了。

但是皇帝有办法啊,皇帝可以两边利用,互相制衡,这样朝局稳定,大家也可以做些事。不过现在的新情况是,连皇权都分裂了,两个皇帝搞起党争来,又怎么能让大臣们不继续争下去,所以也就没人办事了。



更何况,从个人情感上来说,谁也不希望自己大权旁落。老皇帝几十年一言九鼎惯了,这下一退位,有事还要跟新帝商量着办。新帝也是一样,既然您退位了,我就是皇帝了,我得掌握实权,否则也憋屈。

时间一长,老皇新帝迟早火并,无论谁胜,都会导致朝局更加动荡,想要再稳定下来,那就更难了。

而且在历史上,即便不是新帝,就算只是个太子,皇帝都要刻意提防他培植自己的势力。但太子要办事,自然会有自己的势力,双方关系一般都非常微妙和紧张,往往不是太子干掉皇帝,就是皇帝干掉太子。所以说,皇帝提前退位替新帝稳定政局这事儿根本不靠谱。


达摩说


首先,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主动禅位,帮助新帝稳固政权的帝王,那就是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除此之外,再无主动让出皇权的帝王,对此种情况的出现,个人认为原因有三:

1、自古以来,封建王朝的帝王对于皇权维护、皇帝权威的保持和维护是最为关注和最为不惜手段的。为了皇权,皇帝们不惜动手处死亲生子女,不顾亲情、感情、友情,将“无情最是帝王家”这句话展现的淋漓尽致。在当时,皇权是不容挑战和亵渎的,哪怕是身体条件已经不再允许,哪怕皇帝年事已高,无法行驶皇帝权力。主动退位,不可能的,这辈子都不可能主动退位。当然,乾隆皇帝是一个例外。

2、从历史经验看,除了主动禅位,依然手握朝政大权的乾隆皇帝,中国历史上所有被迫退位或者被逼成为太上皇的皇帝们不是被圈禁就是被百般凌辱,下场无一例外都不得善终。作为一代帝王,皇帝们对于历朝历代的经验教训再熟悉不过,他们知道如果主动让位后,等待自己的就是悲惨、凄凉的下场,所以宁愿冒着死后被“篡位夺权”的风险,也断不会主动让位。

3、皇帝主动退位,真就能对新皇有好处吗?如果皇帝主动退位,也会像乾隆皇帝那样牢牢地掌控朝政大权,也会继续对自己的宠臣仰赖和信任,这也间接的导致了朝中党派势力的养成和对新皇权威的严重挑战。朝臣们也要在太上皇和新皇帝之间选择站位和政治倒向,选择好了还行,如果选择不当,定会造成朝局动荡甚至皇帝手下无人可用,无人可信的尴尬局面。这对于新皇帝把控朝政和掌握朝廷局面并没有任何好处,从乾隆皇帝主动退位后,乾隆皇帝宠臣和珅被称为“二皇帝”就能看出端倪。

综上所述,皇帝不会选择主动退位,哪怕已经无法正常行使皇权,这对于皇帝而言关乎皇权、威望和对朝局的理性考虑。


正说清代十二朝


纵观两千余年的封建史,很少有皇帝主动退位的情况发生,只有极个别的几个,唐高祖李渊(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后胁迫)。武周皇帝武则天(神龙政变大臣胁迫)。宋高宗赵构(退位后大权在握)。明英宗朱祁镇(土木堡后被监禁)。清乾隆(退位后大权在握)。

皇帝这个位子充满了意外,大部分皇帝不到死的那天不会放下手中的权力,而且在任中突然病逝的也不在少数。比如秦始皇东巡路上突然驾崩,赵高李斯矫诏立胡亥为皇帝,赐死长子扶苏,将军蒙恬。再比如明朝武宗正德帝落水感染风寒突发疾病驾崩,太后下诏命兴献王子朱厚熜即位,明光宗泰昌帝即位十天后突发疾病,内侍崔文升开了方子,皇帝服用后大泻不止,昏迷不醒,鸿胪寺卿李可灼进献仙丹,皇帝服后回光返照,第二次服用后一命呜呼(这就是明末红丸案)。

还有明太祖培养的接班人太子朱标,竟在皇帝之前病逝,悲伤不已的洪武帝立朱标之子朱允炆为皇太孙,洪武帝殡天之后燕王靖难攻占南京城即位大统。

终其原因,皇帝是孤家寡人,是不可能在活着的时候放弃手中的权力,有的时候又突发事变去世,天家无亲情。


叫我李白把丶


因为即便是皇帝提前退位的作用并不大,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对于一个在位多年的皇帝来说。底下的臣子对他自然是毕恭毕敬,也不敢有什么太多的想法,但是一旦皇位发生了变动,老臣对新皇帝就会或多或少有些种不服气,这不利于新皇帝的统治,所以在老皇帝准备交接位置的时候,通常会把那些老臣杀掉或者罢官,从而让新帝提拔新人,组成新皇帝的政治班子。

其次对于新皇帝的大臣,如果老皇帝有所准备得话,肯定会准备一些大臣让他们在新帝的手下这些大臣往往会在老皇帝死之前被下放,然后在由新帝提拔。从而保证这些大臣会对新皇帝忠心。

而题主说的提前退位,这种方法之所以没有皇帝采用,原因主要有两点,

第一,皇位更迭不只是位置的更换,还有权力的交接,而权力对人的诱惑普通人是抵抗不了的,更何况皇权。所以老皇帝多不愿意放权,这是第一点。

第二,那就是文武百官的态度,如果老皇帝禅位又放权,那么为了保证自己以后的路子,文武百官必然会拥护新帝,冷落太上皇。而历史上太上皇虽然好听,但是过的并不去皇帝好。这导致的结果就是新帝担心自己将来退位后会过的如此凄惨,也就不会主动放权。如果老皇帝让位不让权,那结果就和乾隆退位给嘉庆一样,继位的新皇帝不爽,退位的老皇帝过的也不爽。虽然看上去乾隆为嘉庆铺了路子,但是除了一个钱罐子和珅以外,一个顾命大臣都没给嘉庆留下,导致嘉庆不能也没有能力和雍正一样改革乾隆留下的烂摊子。


写游戏同人的小阿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上有诸多王朝在更迭之时,都经历了许许多多的动乱叛变,谋权篡位,等诸多事宜,这些事情难道都不可避免吗?为什么很多皇上不提前退下皇位,来帮助自己的继承人稳固皇位呢?

首先,我们都知道的是封建王朝中,所有的皇帝权利集中在手中,可以说是天下之下自己最大,所有的世人都是平凡的普通人,而不是神仙,身为帝王,一夜之间就从高高的皇位下来,退居幕后,难免会不适应的。况且这个时候,皇帝往往还处于观望状态,毕竟皇帝想把天下传给自己最喜爱的孩子,和最有能力的孩子。毕竟是自己一手打下的江山,或是继承祖辈的江山,没有一个皇上想要就这样把自己的天下拱手相让。


在着又说,天下这个时候不在自己手中,手握大权的后辈难免会在有些事情上去自己不和,甚至背道而驰,这个时候曾经的皇上因该怎么办呢,发动自己曾经的权臣让太子下位吗,这样也不合适,所以所有的太子小的时候都有太子傅来教导,然后皇上从众多的皇子中挑选贤能,按理来说是立嫡长子为太子的,但是有的皇上立长立贤也是可以的。从种种原因来看,凡事有利都有弊。


不管是自己的原因还是后辈的原因,既然历史是这样发展的,那么就一定有其道理,我们在这也只能是根据历史进行猜测,诸位是如何看待的?


江上孤舟


有一位因为政局不稳,而撒泼打滚要提前退位的皇帝,看看他的下场。

这位皇帝叫赵佶,就是大名鼎鼎的北宋徽宗皇帝。

靖康元年,宋徽宗撒泼打滚,装病耍赖要把皇位传给儿子赵恒,赵恒无奈接位,是为宋钦宗。



我们知道,宋钦宗继位没多久,就和徽宗皇帝被掳去了五国城。

但是即使继位只不到一年的时间,作为皇帝的宋钦宗和太上皇宋徽宗之间围绕权力也有很多抵牾,父子间互相猜疑,钦宗皇帝对宋徽宗各种不放心。

外敌围城,金国撤了没多久,父子间就开始各种暗战,大宋都危如累卵了,还在争夺大宋扛把子的主导权。

如果和平时期,皇帝让位,争位的大戏大约会更加剧烈一些。

比如,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逃到四川,唐肃宗在灵武继位,唐军收复长安后,迎回了玄宗天子,曾经英雄一世的唐玄宗李隆基,晚年生活的小心翼翼,父子间关系很微妙。



唐玄宗晚年生活的未必快乐,一个是思念杨玉环,另一个原因是过的谨小慎微,连太监李辅国都能变着法的欺负他,玄宗只能忍让,无力反抗。

落架的凤凰不如鸡,失去权力的皇帝也不再是真龙,只是一条盘着的虫。

失去皇帝之位,过的比较好的大约是唐高祖李渊了吧,因为他失去权力失去的很彻底,导致他干脆不再想这事儿了,后半辈子只干一件事,生孩子。

这种需要,作为儿子的唐太宗还是能满足的,所以李渊失去权力后,尽情玩耍,在生孩子这方面,产量还不错。

失去皇位,或者即将失去皇帝位,对皇帝来说意味着失去了对当前局势的掌控,这种失去,远不是他退休让位就能挽回的。

古代皇帝对危局失去掌控,意味着他即使退位,他的后代或者继位者也不能在短时间内拨乱反正,让朝政回到正规上来。

当然如果危如累卵的朝廷格局是他的继位者故意所为,那就另当别论了。



比如唐朝初年李世民夺位,皇帝李渊看着很危险,被尉迟恭困到船上,似乎局面随时可能失控,但是,那是李世民和他手下的故意所为,当双方谈好条件后,李世民就跪到爸爸脚下,吸吮爸爸乳头了。

所为危局,也就迎刃而解了。

相同的危局在宋朝初年又重演了一遍,赵二夺赵大的皇帝位,赵大提前退休就能避免死的不明不白吗?

未必。

如果赵大提前退休,大概率会死的更早。

如果皇帝提前退位,扶新皇帝上马再送一程,在帝国时代只有两个结果,太上皇会被架空,后半场生活的很尴尬,看似风光无限,但是甘苦只有自己知道。

纵观历史,退了位,结局很好的的太上皇,只有一个,那就是乾隆皇帝。



乾隆这个太上皇当的太舒服了,其实他这太上皇干的还是皇帝的事,嘉庆虽然继承皇帝位,但是他扮演的是太上皇的角色。

嘉庆有点像让出皇位的唐玄宗一样,每天上朝小心翼翼,脸上看似云淡风轻,却写满了俩字:尴尬。

皇帝要想稳定朝局,远不是让出皇帝位就能办到的,他的办法其实只有,韩非用两个字总结:制衡。

只有让大臣们互相掐架,让皇子们对皇帝位展开争夺,皇帝才是安全的,朝局看似危机重重,其实所有危机都在皇帝可以控制的范围之内。



薛白袍


这是一种极其典型的,用现代人的眼光看待历史的做法。

在现代人看来,之所以会出现新旧政权更替时政局不稳的问题,原因全都出在了旧皇帝没有提前退位,而是等到去世才退位。

虽说老皇帝去世以后才退位的确为政局不稳埋下了祸患,但老皇帝真的能提前退位,将皇位交给自己的儿子,并且在退位以后,帮助太子稳住局势,最后再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吗?当然是不可能的。

虽然古代很少有老皇帝提前将皇位让出去的例子,但大部分老皇帝在退位以前,也都会慢慢的栽培太子,将朝中的一些相关事务交给太子,并且培植太子的个人势力,让太子接手自己的小团体,或者是让太子组建自己的小团体,以便在太子登基以后能够迅速稳住局势。

可以说,老皇帝虽然没有提前退位,但也经常有帮助新皇帝稳住局势的,尽管很少有皇帝禅位,但实际上,禅位能够达到的效果,很多时候,老皇帝也都提前做到了。

再者,皇权具备唯一性,皇帝就是天下的共主,天下人可以不拜太子,但不能不拜皇帝,皇帝也绝不会容许任何人权势超过自己。

其实政局不稳只是一个说法,很多时候,真正导致政局混乱的反而是新皇帝与久皇帝之间的矛盾,新皇帝想要登基上位,而旧皇帝必然也会贪恋权势,这可不像许多工作,干久了可以退休,当皇帝更多的是享受,站在权力巅峰的感觉也不是每个人说放手就能放手的。

像是西汉时期的汉武帝,曾经就因为巫蛊之祸亲自派遣大军讨伐了自己的太子刘据,刘据死的很冤枉,看似两人之间是因为受到了挑拨,但真正引起祸患的原因,难道不是汉武帝与刘据关于权力的矛盾吗?若是刘据已经能够与汉武帝平起平坐,也不会生出巫蛊之祸。

历朝历代都有类似的例子,太子为何换了一个又一个?正是因为太子的废立全凭皇帝一人作主,太子能否登上皇位也得仰仗皇帝。

在这样的情况下,每一位太子,即使是父子情深,也会不自觉的防备皇帝,而皇帝也是同理,为了防止太子篡位,需要时刻防备太子,更逞论将皇位直接交给太子了。

老皇帝即使是将皇位交给了太子,父子间的矛盾也不一定就真的消失了,乾隆在位六十年,禅位以后,又做了三年的太上皇,做太上皇的时候,乾隆难道就开始一心养老了吗?虽然嘉庆帝已经登基上位,但掌握实权的依旧是乾隆,父子之防甚是严重,一直到乾隆去世,嘉庆才从乾隆那里夺到了实权。

况且自古人有多少寿命都不可能是自己能算到的,老皇帝也不可能知道自己什么时间会去世,就像乾隆,自己都没想到自己能活到八十多岁,这样的情况下,又有谁会选择禅位做太上皇呢?这种现代人思维的做法看似有道理,实际上却根本无法实施。


魏青衣


古代进行政权更替,为什么皇帝不提前退位,扶新帝上马走一程,以维持政局的稳定呢?

新老皇帝的冲突

古代皇权更替时,常常出现政局动荡,但这些动荡,很多就是由新帝和老皇帝之间引起的。最著名的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了。

李世民为了登基称帝,发动玄武门之变,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逼迫李渊退位为太上皇,自己成为了后来的唐太宗。还有类似的南北朝时宋文帝刘义隆被太子所杀,西汉时卫太子刘据的失败兵变等等。这些都是新帝或者说准新帝和皇帝之间的冲突,而这些发生在两者之间的冲突会引发的政局变动,就算新上来的皇帝能够尊称老皇帝为太上皇,但此时的太上皇再也不会碰触到权利,否则就会是景泰帝尊称明英宗为太上皇,但没多久就被太上皇赶下台,爆发夺门之变,最终成为一个悲剧了。

这是不正常的权力交接情况。虽然新帝上位,老皇帝退位,但因为两者之间的政治对立,所以老皇帝不会帮助新帝稳定政局,相反老皇帝已经成为新帝的一个政治隐患,新帝还要防着老皇帝,以免被老皇帝赶下台。

权利的唯一性

权利这种东西,决定了一个集团只能有一个统治中心,老皇帝退位帮助新帝稳定政局这种情况就是两个中心了,这是违背规律的。这种情况在历史上有过惨痛教训,后来的皇帝也就不会这么做了。

话说战国中期,赫赫有名的赵武灵王通过胡服骑射将赵国变为当时数一数二的军事强国。时间长了,赵武灵王感觉有点分身乏术,就想到了让太子即位主政,自己专心军事对外扩张的主意,他让赵惠文王即位,自己称主父。时间过得很快,不出几年,赵惠文王干的很好,赵国政坛上的臣子都围绕着赵惠文王转,赵武灵王自感失去权利,就挑拨之前的废太子公子章挑战赵惠文王的权利,自己想渔翁得利,重回权利中心。结果就是公子章和赵惠文王斗法失败,赵武灵王自己被围直至饿死。

出现了这一鲜活的案例,后续的君主对于当太上皇这件事就比较谨慎了。清朝时乾隆皇帝以不能超越康熙为由退位为太上皇,但此时的乾隆仍然掌握大权。在一次接见外国使臣时,乾隆曾说自己虽然退居为太上皇,已经让位于皇帝,但对大事还是拥有决定权。

无奈退位

还有一种就是老皇帝已经无法再继续坐稳江山,只能退位的。

唐玄宗在安史之乱后,长安被攻破,唐玄宗仓皇逃窜,在马嵬坡,唐玄宗无奈赐死杨贵妃,杨国忠也被杀。此时的唐玄宗大失人心,不得已李隆基只能退位,自称太上皇,立自己的儿子为唐肃宗。

唐玄宗这种无奈退位的,虽然和新帝之间没有冲突,但已经没有了执政根基,对于新帝稳定政局自然也没有了帮助。

主动退位安分守己

还有一种就是像宋高宗、宋孝宗一样主动退位的。

宋高宗赵构虽然膝盖软,任用秦桧,杀岳飞,但在受到金人多次南侵的惊吓后,宣布“倦政”退位为太上皇,立养子为宋孝宗并一直安享晚年。赵构有没有帮助宋孝宗稳定政局不知道,但宋孝宗平凡岳飞冤案,宋高宗却没有反对。而宋孝宗在赵构死后不久,也主动退位,直至病逝。

可见历史上成为太上皇的皇帝往往要么是被逼无奈,要么是继续掌握权利。而这两种情况并不会帮助新帝稳定政局,反而会使新帝执政的隐患。而退位后不沾染权利的,往往不会对新帝执政产生什么帮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