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古人喝酒前为什么一定要“筛”一下?是酒里有沙子吗?

pi15131788784


古人的酒中有没有沙子不一定,但是一定有酒糟,因为古代人的制酒技术不比如今,运用的是发酵的方式,而不是蒸馏的方式,自然发酵酿酒,难免酒糟和酒混在一起,很难分离,这也是为什么古代的酒叫吃酒,那可真的是吃酒,并不是古代的“吃”与现代的“喝”同意。

浊酒和清酒

古代的酒一般人喝的都是“浊酒”,因为里面参有制酒剩余的酒曲等物,当然了,如果卫生工作做得不好,里面有沙子也不是不可能,正如歌里唱的那样“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所以古代的酒并不比今天大家看到的酒那么清澈,而且古代的酒度数也很低,这也是为啥古代人喝酒都是抱着坛子喝得原因,如果今天还这样喝酒,最好先到医院挂号比较安全。

一些有钱人不愿意“吃酒”,一个是觉得不卫生;一个是觉得“浊酒”没劲儿;再一个就是喝“浊酒”凸显不出来自己的地位。那么怎么办呢?他们让店小二用布将“浊酒”过滤一下,将酒曲和一些杂物都筛出去,这样一来,“浊酒”就变成了“清酒”,有诗为证“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这首诗出自李白的诗《将进酒》,可见大诗人李白平时喝得就不是浊酒,也可以看出清酒要比浊酒更贵,毕竟多了一道工序,价格高,但是品质也高。

再看看范仲淹的诗,“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一看范仲淹的生活水平就不如李白,喝得浊酒,还津津有味的作诗呢。

古代制酒不高明

其实,古代的酒之所以浑浊,主要是他们的制作工艺造成的,他们没有今天的蒸馏技术,只能采取最古老的方式。

在春秋时期,我国就已经有了酿酒的工艺了,只是那时候的酿酒方式比较原始,主要是以“五齐”“六法”两种。

“五齐”指的是泛齐、醴齐、盎齐、醍齐、沉齐。看到这些名词,有的朋友可能不太理解是什么意思,其实很简单,我给大家讲一下就明白了。这“五齐”讲的是谷物开始发酵,逐渐变得膨大,最后漂浮于水面,这时候的谷物开始产生糖化作用,变得带有甜味。随着时间的推移,水中开始产生气泡,颜色也逐渐变深,其实这个时候就已经开始产生酒精了,酒精产生完毕的时候,谷物开始逐渐下沉,产生酒糟,就在这个时候,酒糟和酒开始逐渐分离,但是并不彻底,所以才有“浊酒”和“吃酒”的说法,才需要在饮用之前筛一下。

“六法”则是指秫稻必齐,这个词比之前的更加晦涩,其实说的就是,酿酒的谷物要好,酿酒的水要甘甜,酿酒的坛子要是上品,酿酒的火候要把握到位,总得来说,就是酿酒要材质好,手法好,酿出来的酒才会好。

意外得来的美酒

你是不是觉得酿酒太麻烦了?其实也不麻烦,看看下面这位仁兄,你就会觉得酿酒超简单。在宋朝的时候有一位仁兄,家里有梨园,有一年梨子产量极大,卖了不少梨子,最后还是没卖完,剩下不少梨子,这位仁兄没办法了,只好将梨子装到了一个大缸中保存,为了能够长久保存,这位仁兄将大缸用泥给缸口封了个严实。

也不知道过了多少天啊,总之时间不短,这位仁兄把这件事儿早忘到脑袋后去了,这一天,他去仓库取工具,好家伙,闻到了阵阵酒香,他很纳闷,这么香的酒味哪来的啊?循着味道找去,最终看到了自己装梨的大缸,他一下子想来这缸里的梨子,赶紧将缸口打开,令他吃惊的是,缸里此时已经装满了果子酒啊,他喝一口太好喝了,真是意外惊喜,于是他宴请全村的老少爷们儿都来他家喝酒,你说气人不气人吧,别人辛苦酿酒,不如他意外所得。

不过,大家可不要以为这是一个我编的故事,这个事情是记载在《癸辛杂识》一书中,我偶尔翻看得见。不过就算如此,酿造的果子酒还是要筛一下,因为里面的杂质太多了,如果不筛,那就只能是“吃酒”。


所以,古代的人喝酒只能喝道“浊酒”,如果想要喝“清酒”,那就只能筛一下再喝了,即使是这样,能喝“清酒”的人也都是有钱人,电视剧里的情节,可不是普通百姓喝酒的样子,古代的百姓只能是“吃酒”,一来酒水便宜,二来扔了舍不得,还是吃着划算。


野史日记


酒筛下再喝,一般到了明清时期,随着蒸馏酒技术的成熟,就特指加热一下了。我们山东聊城老家,老一辈喝酒讲究的老人,就说筛下酒再喝,就特别指加热下了,加热酒的过程是叫筛酒。

别小看筛酒这个事情,过程非常讲究。首先器材的讲究。

爱好古玩的我就不知道叫什么了,我们这里就叫酒筛子,这个下面青花瓷的,当中那个小酒杯就是盛燃料的,一般都是当场喝的酒。从壶里倒上多半杯子,放个纸条什么当火芯,点燃后蓝色的小火苗开始飘动。然后再把酒壶放到上面。这时候就能看出来酒的度数高低,度数低的根本就点燃不了,点燃后,酒香就开始飘在空气中,这个时候酒未喝,香先闻,好酒满屋飘香,这个时候懂酒的人事不禁赞叹好酒。随着酒香满屋飘,下面的酒逐步的被烧完,注意烧完烧不完也是判断一个酒好坏的标准。一般低度酒是烧不完的。另外一些甲醛类的也能被蒸发掉,特别注意,勾兑的酒一加热立马变得啥味道没有,要是酿造的纯粮高度酒,温酒出来的酒香就像一个钩子一样把酒鬼的酒瘾馋虫就一下勾出来了。

这个时候随着满屋飘香,酒也热好了。菜也上的差不多了,亲朋好友每人一杯温酒,特别是冬天的时候,一杯温酒,暖心肠。冬天喝温酒别提多自在了。


九源地本草精选


此问对我酿酒出身的可是太受用了。

我国的酒文化,最早起源于逐水草而居的牧民酿造的乳酒,如马奶酒、羊奶酒。有趣的是最开始的乳酒是无心插柳的产物。牧民们的乳制品有富余,因动物乳汁饱含乳糖可直接不经过曲等的催化直接天然过度成酒,所以老祖宗们便稀里糊涂地喝上了第一代酒,一喝还挺好喝。

(牧民把马奶封坛令其自然成酒)

后来我们依山傍水而居的祖先又陆续意外地发现了果酒、粮食酒,陆续步入农耕社会,祖先们发展煮熟的粮食因为天气或者气候原因总会发霉,一发霉就会产生酒夜。于是老祖先懂了先把这些霉菌分离出来,并且发现这就是粮食成酒的催化剂,专门把它做成了曲蘖,既最早期的酵母。夏商周秦均用的曲蘖酿酒,这一点《淮南子》与《天工开物》均有记载。

秦以后,祖先们开始懂得了在酒液里筛选酒曲并且晒干为曲,发现这样酿酒味道更纯、劲儿更足,异味与糟粕更少。此法多兴于汉,汉时百姓甚至开始给各种酒曲分类。值得一提的是,小日本的酒都是我北魏时期传过去的,他们的一个全国上下人人顶礼膜拜的叫做山松尾神社的神庙还是我国魏晋时期一个酒商过去建的。之后,我国酒的酿造小突破不断,大突破几乎没有,一直到了唐朝,我们才晓得蒸馏酒。

也是在唐之前,老祖宗们酿酒那我们今天来说都是酒酿或者糟酒。因为那时候,百姓还不富足,崇尚粒粒皆辛苦,所以从来没有人想过要去把酿造的酒过滤或者蒸馏,酒糟和着酒一起吃管饱又得劲儿。当然,只是因为他们没有尝试过清酒或者说蒸馏的醇酒的味道罢了。后来有酒馆大胆尝试得到了醇度与澄清度更高的酒,从此打开了蒸馏酒的篇章。

但是,古代的蒸馏设备还是相当落后的,再厉害终究会就有一点点就糟与酒曲,这还是大型酒馆才有的技术以供达官贵人饮用。而地方大多数酒馆就没有这个条件,也没有那个财力去讲究那么多,因为成天喝酒的都是五大三粗的人,所以路边酒馆仍然是夹杂很多酒糟的酒,对于过路人来说再好不过,还是那句话,管饱带劲儿又解渴。

这种民间的做法一直延续到了宋朝,这也能解释为啥那时候的人在路边酒馆大碗干而不醉,也能解释为啥宋朝人管喝酒叫做“吃酒”,那是真的吃酒啊!

当然,也是从宋开始,讲究的客人总是会让店小二先把酒用漏斗筛一下酒澄清了再喝,但是大多数赶路人并不会如此做。

大家应该还记得,白居易有诗云“绿蚁新醅酒”,其中人们要筛去的就是这个“蚁”,意思是说新酿好的米酒,飘忽着一层蚁状物。并且,古代老祖宗常因为害怕各种天灾人祸所以粮食都是泛着绿就收割了,酿酒不是烧米饭,所以很多时候是连带稻谷高粱的绿苗与壳酿造,酿造出来的酒自然泛着绿色,和葡萄酒类似,不难理解。


即使是高粱酒也是因为这个缘故带着黄色或者棕色。所以古代人喝的酒大多数都是带色的。后来我们也有“灯红酒绿”专门形容酒的颜色。

因此,古代人喝酒筛酒是筛去酒糟等,并非有沙子,古代毕竟是古代,酿酒技术再先进要达到今天澄清见底的程度还是不实际的。


不书


答:道理很简单,古人喝的酒不是蒸馏酒,而是酿造酒。

酿造酒的酒糟和酒是混合在一起的。

那么,喝酒的时候,就必须把酒糟过滤掉,喝起来才畅快。

不过呢,酒糟很细很小,需要过滤多次。

即使这样,酒体还是很浑浊。

所以陆游才会说“莫笑农家腊酒浑”。

大凡农家的酒,都比较粗,比较杂。

只有那宫廷酒才会一轮又一轮地精心过滤。

山野田夫,没那穷讲究。

白发渔翁在江中正打渔,挑柴的黑发樵夫招船要过江,船到江边,一壶浊酒喜相逢,两人你一口,我一口,哈哈大笑,笑那青山依旧,英雄却早被大江的浪花淘去。

鲁智深在五台山剃度出家,才两三个月,嘴里就淡得出鸟,百无聊赖,出到半山亭望花,看那春光烂漫,山花欲燃,浑身慵懒,一身好力气却提不起半分。

看一个挑酒到镇上卖的酒家经过,不管三七二十一,劈手抢过担子,整个桶拎起,咕嘟咕嘟直往喉咙里灌,哪顾得上瞧你酒清酒浊,也不理会酒糟酒虫,大呼过瘾。

不过呢,这担酒真挑到了镇上卖,客人要饮用时,还是得筛过一轮的。

可不是?

武松来到人迹难至的景阳冈,冈下十天半个月也没几个客人的小酒馆,店主在伺候客人时,还是手脚麻利地筛酒的。

你看,武松一进店,大喇喇坐下,把哨棒倚墙一搁,一拍桌子,呼唤道:“主人家,快把酒来吃。”

那个店主忙不迭地拿出三只碗,一双箸,一碟热菜,放在武松面前,然后满满筛一碗酒来。

就店主而言,这酒如果不筛一筛,看着酒液里的漂浮物,卖相实在不佳,拿不出手。

而对客人而言,我出了钱,是想喝酒,不是吃酒酿,你筛也不筛一下,这交易,顶多就一次了,此生别过。

最后补一下,我国到了元代,出现了蒸馏工艺,不但大大提升了酒中的酒精含量,也大大提升了酒的纯度。酒液中的粮食杂质基本没有了,大家在享用美酒时,也就不再用“筛”啦。

值得说一下的是,《红楼梦》里写了一个麝月、四儿和两个老婆子的筛酒细节,有些人会觉得奇怪,怎么到了清代,象荣国府这种显赫世家还喝以前的酿造酒?

岂不知,《红楼梦》是一部“真事已隐,假语连篇”的隐语小说?书中并没点明故事发生背景,不可硬将人物理解为清朝人。


覃仕勇说史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问这种话的人,一定是很少喝米酒或者黄酒的。

现代的蒸馏酒,在中国最早也是元代才有的。

在这之前,所有的酒都是所谓酿造酒。

酿造酒的制造过程复杂,酿造期间一般酒糟和酒是混合在一起的。

根据《北山酒经》的记载,可将主要的酿酒过程整理如下: 浸米,烫米,蒸煮 ...淘米→汤(烫)米→蒸煮→摊冷→加曲混和→酴米

由于酒糟很小,需要过滤多次才能大体干净。

而普通的酿造酒还是比较容易变质的,所以一般只有喝之前才会开罐。

那么,开罐以后,酿造酒里面就不可避免存在酒糟。

所以古代的酒,基本都是浑浊的。

《三国演义》中的《临江仙》有一句:一壶浊酒喜相逢。

这种浊酒,已经是筛过的酒。

如果不筛一筛就喝,酒液里面就会有漂浮物。一是影响酒液的纯度,这毕竟不是吃酒酿,二是卖相太差,很难看。

所以古代喝酒之前,酒店小二会先把酒液筛一筛,把杂物筛掉。

大家看看:

明代写的《水浒》:

武松入到里面坐下,把哨棒倚了,叫道:“主人家,快把酒来吃。”只见店主 人把三只碗,一双箸,一碟热菜,放在武松面前,满满筛一碗酒来。武松拿起碗, 一饮而尽,叫道:“这酒好生有气力!主人家,有饱肚的买些吃酒。”酒家道:“只 有熟牛肉。”武松道:“好的,切二三斤来吃酒。”店家去里面切出二斤熟牛肉, 做一大盘子,将来放在武松面前,随即再筛一碗酒。武松吃了道:“好酒!”又筛 下一碗。恰好吃了三碗酒,再也不来筛。

清代的《红楼梦》:

麝月和四儿那边去搬果子,用两个大茶盘做四五次方搬运了来。两个老婆子蹲在外面火盆上筛酒。

到了明清以后,酿酒技术进步了,在成品酒送到酒店之前,就已经过滤,不用手工去自己筛酒了。


萨沙


古人喝酒前为什么一定要“筛”一下?是酒里有沙子吗?

食无边、良有界,更多美食问答,请关注觅源良食,让我们给您答疑解惑,深深地相信,美食是抚慰人心的不二法门!

莫要说古人,我爸这个现代人,就干过这样的事情,自己在家酿造的葡萄酒,当酒香浓郁可以饮用的时候,才发现,自家酿造的葡萄酒是这么简陋和不堪,虽说是自己的劳动成果,但实际的现实就摆在眼前,自家酿造的葡萄酒,由于条件限制,无法做到蒸馏提纯,所以,在我老爸眼中,算是成品的葡萄酒却非常的浑浊;

由于在制作前,为了能够充分发酵,将新鲜葡萄捣碎,虽然方便了酿造发酵,但是当可以盛出饮用的时候,倒在碗里,看上去却非常的浑浊不堪,自己喝还好,家中来了客人,老爸向对方夸耀自己制作的葡萄酒的时候,往往还要给客人用滤网过滤一番,才能给客人饮用,其实同古人喝酒前为什么一定要“筛”一下的道理是一样;

说道这里,回到题主的问答题,其实,我们古人喝的酒都可叫做浊酒,三国演义开篇不是这样说的:“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古人大多时候喝的都是浊酒,之所以需要在饮用前“筛一下”,不是酒里面有沙子,而是由于古人制酒时的工艺不如我们现代人,虽然也都是粮食酿造的,由于当时的科学技术落后,无法做到进一步的蒸馏提纯,酒酿造好之后,能看到表面漂浮着酒曲之类的东西,就好像我们酿造米酒一般,能在表面看到白色的、绿色的物体,所以,我们的古人在饮酒前,都会用粗布把酒筛一遍,把一些比较明显的物体进行过滤,最起码能做到喝酒时不塞牙;

上文,我们说到了古人喝的是浊酒,所以才需要筛一下,浊酒的原因也简单,酒里面有酒糟才会比较浑浊,采用传统和原始的办法酿造的都会比较浑浊,近现代,发明了蒸馏法酿酒之后,酒的品质才得到极大改善;

写到最后,还想啰嗦几句,我们现在喝的白酒比较清澈,完全不会有杂质,但是,我们常常会发现一些粮食酿造的白酒或者是酱香型白酒,酒体会发黄,这种情况和古人的浊酒不能相提并论,产生这样的情况,主要原因是白酒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产生了复杂的糖酵解反应,酒中的某些物质会发生呈色反应,所以酒体才会呈微黄色,这种情况不能够被误解为酒体浑浊,这也和古人的情况有本质上的区别;

最后感谢大家的阅读,大家可以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聊一聊您的看法,分享带来快乐,我们在评论区等您;


我们尽量做到恰如合适、通过原创图文,在文字与图片之间为您分享一道道菜肴,它们美味、漂亮、营养,您要什么样的美食,在这里希望我们能够给您!

觅源良食


先说一个我自己的故事,有一个成语叫狗恶酒酸,说的是有一家卖酒的人养了一条恶犬,酒很多天都卖不出去于是变酸了。你当年上小学的我还真偷偷拿了父亲的汾酒观察了好几天,发现根本就没有变酸,于是很长时间都以为这成语是骗人的。


后来才知道古代人和现代人的酒不是一回儿事儿,不是筛沙子,而是筛出酒糟之类的沉淀物。


很多朋友会说,酒里面咋可能有沉淀物呢?在明朝之前,大家主要喝的酒跟我们今天熟悉的高度白酒是不一样的。那个时候的酒都是低度的压榨酒。我们今天喝的黄酒仍然是压榨得到的。什么意思呢?


其实不管是压榨酒,还是蒸馏酒,基本的发酵技术都是类似的。把酒曲加到煮熟或者蒸熟的,如果是大曲酒的话,还要多一步糖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粮食中的淀粉被转化成了酒精。


其实我们今天在家也很容易像古人一样做酒,就是煮熟米饭,然后加一包超市买回来的醪糟酵母,然后就等着发酵吧,这个是糖化和酒精发酵同时完成的。最后的结果就是一晚稠稠的带酒味的甜白酒(不加糖也很甜)。这其实就是中国古代人在1000多年时间里喝的酒了。


当然了真正上桌之前,还是要把那些残余的饭粒儿都去掉,所以要进行压榨和过滤。然后就是古代人喝的酒了。


我们今天熟悉的中国高度白酒只是在元朝和明朝才兴起的,蒸馏过后当然就不会有什么残渣了。但是过去的酒真的是有渣渣的。


植物人史军


哈哈,酒里怎么可能有沙子。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吧。

大家肯定都听过这首诗“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绿蚁”是蚂蚁吗?不不,并不是。绿蚁是酒面上的绿色泡沫。

现在的白酒都是蒸馏酒,呈白色。但蒸馏酒技术是从元朝以后才开始普及的,古时候的酒都是粮食发酵出来的。

《齐民要术》中就出现“五色衣”的概念。“五色衣”是指酒曲中霉菌的菌丝体和分生孢子的混合物,呈现黑、白、黄、绿等色。古代没有无菌化车间,酿酒过程中经常有各种微生物混进酒里,导致酒出来以后呈现绿色。而且粮食酿的酒没经过蒸馏提纯,里面有大量的杂质,所以说古人喝酒前一定要“筛”一下。对了,绿蚁酒也叫浊酒。

其实也不是所有酒都要筛一下。

绿蚁酒是穷人喝的酒,没那么多讲究,但是富贵人家喝的酒就不一样了。

如果在酿酒过程中注意酒曲和酒液的纯度,那么出来的酒会是黄色,最好的呈琥珀色。

这种酒不止没有杂质,而且质量已经接近现在的黄酒。这种酒都是有钱有权的人喝的。

白居易喝了这种酒就再也不想喝绿蚁酒了,白居易有诗云:“世间好物黄醅酒”。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你看看这种酒拿玉碗来盛。

说句题外话,按我的酒量回古代我感觉自己能把李白喝死!


日月当空历史文化传播


问题:古人喝酒前为什么一定要“筛”一下?是酒里有沙子吗?


前言

古人酿酒于今天不太一样,多采用发酵法做压榨酒,酒的酒糟和酒液是混合在一起的,喝酒时用网眼筛子垫布过滤去除其他杂物。

筛酒也称为漉酒,大诗人陶渊明喜欢喝酒,因此还产生了一个成语:葛巾漉酒

一、葛巾漉酒

《宋书》卷九十三《隐逸传·陶潜传》:

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潜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候潜,值其酒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毕,还复著之。

郡将去访问陶渊明,正赶上陶家酒酿熟,就看见陶潜摘下头上葛巾滤酒,滤毕,仍旧戴在头上。

二、古人饮酒诗中的关于筛酒的内容

1、陶渊明《饮酒》诗其二十:"

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若复不快饮,恐负头上巾。

整天里为名利而奔走,如果再不去饮酒,恐怕对不起我头上的头巾呀。

2、李白《戏赠郑溧阳》诗:"

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素琴本无弦,漉酒用葛巾。清风北窗下,自谓羲皇人。何时到栗里,一见平生亲。

陶渊明的琴是无弦琴,因此李白说:素琴本无弦。

漉酒用葛巾,是把郑溧阳比作陶渊明那样喜爱饮酒。

3、五十 唐代:司空图

闲身事少只题诗,五十今来觉陡衰。清秩偶叨非养望, 丹方频试更堪疑。
髭须强染三分折,弦管遥听一半悲。 漉酒有巾无黍酿,负他黄菊满东篱。

我司空图五十岁了,闲来无事只是写诗解闷,脑袋上也有陶渊明一样的头巾,可惜我没有酒呀,辜负了东篱边茂盛的菊花。

陶渊明《饮酒》有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结束语

筛酒这件事因为陶渊明的葛巾漉酒的故事,演化出了几十种词语,常常被写入诗中,大家在古诗中见到以下词语,就知道,几乎都是用陶渊明的典故,诗中的人物形象被比喻称陶渊明,是莫大的荣幸。

东篱漉酒、 葛巾湿、柴桑漉酒巾、漉渊明酒、漉酒纶巾、蒸酒沾巾、陶家白纶、自漉疏巾、葛巾漉、浇酒巾。 接䍠漉酒、巾漉、巾漉酒、酒巾、酒漉征君、漉巾、 漉酒巾、 漉酒纱帽、 漉䍠、 倾巾漉、纱巾酒、陶公漉酒巾、漉酒陶巾、陶潜巾、脱巾漉酒、渊明漉酒巾.........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古人喝酒前为什么一定要“筛”一下?是酒里有沙子?真相一目了然


古人多采用发酵法做压榨酒,而这种酒的酒糟和酒液是混合在一起的,待要吃的时候须用网眼筛子垫布过滤去除其他杂物,并随即加温。因而有“筛酒”之说。这个说法在古代比较普遍,是有根源的,不是平白产生的,为什么呢。因为古代的酿酒技术不是那么高,酒糟、酒底和酒是在一起的,很多地方的酒确实是吃的,而不是喝的,因为还有干的部分。

所谓的“六法”是秫稻必齐,也就是造酒的谷物必须是成熟的;曲糵必时,也就是制作酒曲的时间必须准确无误,不早不晚;湛炽必洁,也就是造酒的原材料必须十分干净;水泉必香,也就是酿酒用的水必须清洁无污染,这样才能让酵母充分繁殖;陶器必良,也就是酒器必须是上等器皿;火齐必得,也就是酿酒的温度要适中。据传说,战国时期楚国有一个地方的人善于酿酒,甚至他们家用的酒糟放在别的地方都被称为美酒。

在景阳冈的小酒肆中,店内的老板无意间得到了蒸馏酒的制作方法,酿造出了高度数的白酒,由此大大的扩大的招牌,所谓“三碗不过岗”正是一个极好的广告语。在大家都在喝杂质极多的黄酒、果酒等酒类的时候,他们率先用白酒,普通老百姓自然是架不住三大碗白酒的了。

现在知道古人喝酒前为什么一定要“筛”一下了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