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電影貓妖傳裡,皇帝殺死楊玉環,為什麼還騙著殺?

海角鋼琴


這個題很簡單,就一句話:帝王之虛偽與殘暴。


我說下對這部電影的感想:

1,故事核心可以歸結為一句話:借貓之口重新演繹楊玉環之死,道出帝王無情之旨。這種類似於玄幻的東西一般小導演拍拍還差強人意,陳導拍實在是大材小用了。

2,電影中楊玉環有一半胡人血統的梗我實在不敢苟同,儘管有五胡亂華一說,但距楊玉環已歷三百餘年,血統早就更新。再者李氏一脈雖有鮮卑族血液,到玄宗朝已基本漢化完畢。故而陳導選一個混血兒演楊貴妃實在讓人匪夷所思。而且扮演者身材臃腫,眼神呆滯,毫無美感。

3,電影有點糟踐李白。一身傲骨的太白居然成了小人得志的醉鬼。對於早就澄清的歷史上子虛烏有的“力士脫靴”一事陳導又畫蛇添足般搬上熒屏,讓人大倒胃口。

4,電影歷史年份有問題,電影中說“三十年前”即李白寫《清平調》那年,742年左右,那麼往後推三十年就是772年,這年白居易出生。28年後中進士,又過了6年(806年)寫《長恨歌》。至此差著一個甲子,怎麼能是30年前呢?即便從楊玉環死756年算起,三十年後是786,白居易那陣不過十幾歲(白居易772年出生),尚在寒窗苦讀,哪來的電影中久居宮中,寫好《長恨歌》一說?

5,找黃軒演繹白居易實在不妥,白居易絕非風流瀟灑之輩,亦不是痴心深情之人。更不可能以李白自詡。平心而言,唐代超一流詩人就兩位:李白和杜甫,第二階梯才是王維李商隱杜牧白居易。只是我們的教科書習慣性說“唐代三大詩人”云云。實在是謬誤。好比《三國演義》《西遊記》《水滸傳》本就不足以和《紅樓夢》並列,奈何後人非搞出“四大名著”的名堂罷了。

6,關於楊貴妃死亡的老梗歷史學家有很多猜測,吞金說,自縊說,假死說,東渡說等等。陳導搞出的“尸解大法”一說可謂增加了一種新的可能,令人啞然捧腹。

7,我向來不喜歡看所謂宮廷爭鬥戲,《甄嬛傳》《金枝欲孽》愈看愈厭。無情最是帝王家,歌頌帝王妃子真愛永恆實在是編劇導演的無恥意淫。


清代詩人袁枚嘗作《馬嵬》


“莫唱當年長恨歌,人間亦自有銀河。

石壕村裡夫妻別,淚比長生殿上多。”


帝王愛情悲劇與黎民百姓苦難相比何其渺小,何足道哉!

8,這部電影可圈可點之處也許在於稍稍還原一個真實的楊玉環,不重蹈“紅顏禍水”的覆轍。關於這一點,魯迅先生在雜文《阿金》中一段話最為精闢:


“我一向不相信昭君出塞會安漢,木蘭從軍就可以保隋;也不信妲己亡殷,西施沼吳,楊妃亂唐的那些古老話。我以為在男權社會里,女人是決不會有這種大力量的,興亡的責任,都應該男的負。但向來的男性的作者,大抵將敗亡的大罪,推在女性身上,這真是一錢不值的沒有出息的男人。”誠如斯言!

9,當年拍出《霸王別姬》的詩人導演陳凱歌沉寂多年,又拿出一部“力作”《貓妖傳》實在令人刮目相看!


翻拍歷史無可厚非,不過多拍一下與升斗小民休慼相關的內容,多拍一些關於人性關於反思的電影,要不然光玩特技,華而不實,再多的《貓妖傳》《長城》(張藝謀)也是二流作品。

不好意思,話說得有點重,不過這是心裡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