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致敬勁炫車主:行走在刀尖上的防疫偵察兵

2020年開春以來,一個個蹭蹭上漲的數字,讓人揪心,可也湧現出一個個以平凡造不凡的戰疫者,觸動人心。廣汽三菱勁炫車主王強,便是其中一位。

在長春傳染病醫院實驗樓2樓,有一片"禁區"。其中,病毒核酸檢測實驗室就在這裡。從1月醫院確診首例新冠肺炎患者開始,王強作為第一位報名"上前線"的檢驗科醫生,在這裡已度過了超30個日與夜,展開行走在在刀尖上的"疫"線偵察戰。

致敬勁炫車主:行走在刀尖上的防疫偵察兵

病毒猛如虎,偏向虎中行

2月10日清晨6點,一夜未眠的王醫生結束了當天的檢驗工作。這個夜班,他和同事一共做了43份核酸樣本的檢測。"不算多,最多一次做了74份。"他雲淡風輕地說道。在這看似輕鬆的背後,其實每個數字的產生,都經歷了層層"危機"。

目前,新冠病毒已被證明可通過飛沫、氣溶膠等方式傳染。而氣溶膠是比飛沫更微小的粒子,可以藉助空氣傳播,是這次疫情需要高度警惕的傳播方式。當人人談毒色變、避之不及時,身為檢驗者的王醫生,卻"偏向虎中行",直面病毒。

致敬勁炫車主:行走在刀尖上的防疫偵察兵

王醫生需要小心謹慎地混勻樣本溶液,不能讓它有絲毫外洩為了裂解病毒、釋放出核酸,他要把試管放入 56℃的金屬加熱器中,然後經過反覆多次的離心操作,才能提取出疑似病毒核酸。

在整個檢測過程中,無論是樣本的開蓋,還是核酸提取的震盪、離心,都有可能產生氣溶膠,帶來感染的風險。面對這種"病毒近在眼前飄"的高危處境,王醫生責無旁貸:"哪裡顧得上擔憂害怕?這是醫生的職責所在,是我必須要去做的事。"

沒有從天而降的英雄,也沒有平白無故的勇氣。而勇氣之所以值得被讚頌,是因為明知道有風險時,有些人仍選擇去做應該做的事情。

醫者赤子心,可攻克萬難

王醫生所在的科室共有6名檢驗師,分3個小組,日夜輪崗,全力保障檢測效率。每天在疑似患者和確診患者的咽拭子樣本送達前,王醫生要起碼提前30分鐘進行準備工作。他需要做好三級防護,先消毒,戴上醫用手套,再穿上密不透風的防護服,佩戴N95醫用口罩、護目鏡、帽子、鞋套,"全副武裝"進入PCR實驗室(基因擴增實驗室)。

致敬勁炫車主:行走在刀尖上的防疫偵察兵

早一分鐘確診,就可以為病人贏得多一分的救治機會。顧不上身穿防護服的不適,他一心只想儘快進行病毒檢測,第一時間出具結果,及時排除疑似病例。

然而每進行一批實驗檢測,從樣本接收登記、實驗環境準備、個人防護裝備到實驗檢測及廢棄物無害化處理,整個過程需要5-6小時。每次踏出實驗室,王醫生整個人都精疲力盡,臉上一道道勒痕明顯,身上的防護服也早已溼透。由於他的雙手長時間被捂在橡膠手套裡,結束工作後還要大力消毒,導致雙手發炎紅腫、長滿紅斑,有些地方甚至裂開了口子。

都說醫者痴,誰解赤子心。在長時間、高強度的檢測任務前,在悶熱難耐的裝備中,他日復一日對病毒樣本"抽絲剝繭",交出一份又一份嚴謹細緻的"偵查報告",以專業攻克萬難,力保眾人平安。

滿身泥濘,不忘仰望星光

醫院的走廊裡有一塊牌匾,寫著特魯多醫生的名言:"有時去治癒,常常去幫助,總是去撫慰。"這也是王醫生每天都在做的事。

平常在進PCR實驗室前,王醫生會主動幫助同事穿戴防護服、檢查是否有漏洞;顧及同事佩戴口罩,容易缺氧,且穿著防護服不得吃喝、不得上廁所的不便,他會提前30分鐘到崗換班;休息間隙,王醫生總是臉帶笑容,與同事們相約疫情結束後一起開著勁炫自駕遊,首站便是去武漢東湖看盛開的櫻花。

致敬勁炫車主:行走在刀尖上的防疫偵察兵

由於檢驗工作風險較大,除了工作時間外,王醫生需一直在醫院接受隔離,與家人的聯繫僅靠每週一次的視頻通話。對此,同為醫護人員的媽媽與妹妹都表示支持,在噓寒問暖之餘,視頻電話裡總會傳遞不必掛念家中、專心應戰的貼心安慰。

於是,在小小的隔離"禁區"裡,沒有愁眉苦臉,也沒有唉聲嘆氣,每個人都積攢著早日抗疫成功的能量與希望。脫我舊時裳,著我戰時袍。即使身處在戰鬥的前線,滿身泥濘,他們也未曾忘記仰望星空。

像在池水中投入一塊巨石,爆發的新冠肺炎盪開層層漣漪,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們,無不受到波及。在這場災難面前,我們認識到人類的渺小無助,也見證著個體的偉大光輝。有像王醫生這樣默默負重前行的醫護工作者,也有身邊每一位堅守平凡崗位的社區工作者,他們一直"戰"在抗疫最前線,用自己的專業與力量,與時間賽跑,與病毒較量,為生命爭奪希望。

廣汽三菱堅信,黑暗的夜晚已經迎來晨光,天氣一天天在變暖,往後的日子都是希望載途,國泰平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