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先秦時期的諸子百家,真正對我們華夏文明影響最大的是哪個學派?

星河歷史觀


答:對我們華夏文明影響最大的學派是“儒學”。



“諸子百家”解析

諸子是“秦”時期,孔子、老子、墨子、孟子等學術思想的主要代表人。“諸子百家”是後代對當時各種學術代表人物以及他們不同派別的總稱。中國的國學文化源遠流長,“諸子百家”在那個時代中每個代表人在當時都有極高的成就,極大的影響力。

對華夏文化影響最大的學派:

在“諸子百家中”的思想及其代表人物中影響力最大的是孔子所代表的“儒家”。

“儒家”的代表人:孔子,其核心價值是“仁、義、禮、智、信、恕、忠、孝”。儒家非常注重人的道德修養。提倡“仁政”反對“暴政”。

“儒家”起源:儒家起源於秦,在秦時期,儒家也只能算是諸子百家中的一家,一直持續到西漢時期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受到了統治者的推崇,從此成為了我國兩千多年來傳統文化的正統思想,主流思想。

《董仲舒傳》中記載了董仲舒提議的原話為“推明孔氏,抑黜百家。



為何“儒家學派”是對華夏文化影響最大的學派?

1.“ 儒家思想”已經成為了我國人在基因中就已存在的思想:

責任思想:以天下為己任

忠孝思想:仁義禮智信

倫理思想:修身 齊家 治國 平天下

等等這些都是儒家所代表的思想。

2. “儒家”思想仍是我們現在所提倡的文化思想。

2.1“儒家”思想最大的優點就是我們現在很火的一個代名詞“正能量”,儒家思想提倡我們修正身行,以德來約束自己,寬待他人,遇到不順心要心平氣和,讓人生走在光明大道上,人人都能成為君子。

吾日三省吾身,與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2.2儒家思想所指導的“三觀”即使是現在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現代道德標準”、“新文化 新風尚”這些大部分也都出自於傳統儒家文化。簡單的來說,現在我們所處的社會、國家的道德觀念,就是儒家文化。(儒家思想所指導的“三觀”是有利於社會保持和諧穩定的,十分具有科學性於價值合理性)

總結:“儒家學派”的文化思想,是根深蒂固的思想,已經成為了我國國人為人處事的道德行為準則,在思想上時時刻刻影響著我們中國每一個人,時時刻刻指引著我們中國每一個人,所以對華夏文明影響最大的學派是“儒家學派”。


孫仲謀l


春秋戰國時代,是我們的文化輝煌時代,無數先賢,諸子百家,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百舸爭流,璀璨奪目,奠定了我們的文化基礎。直到今天,我們也深受其影響。要說哪一派對後世影響最大,那就要細細掰扯了。

中國人說話、辦事,講究一個面子和裡子。什麼意思呢?能拿到桌子上面說的話,和只能在桌子底下說的話,是截然不同的。所以,這兩個方面要分開說。

要說桌子上面影響最大的,當然是儒家。孔子那是聖人,漢朝以後的歷朝歷代都是要供著的;孟子為亞聖,讀書人提到他的名諱,也是要拱手為尊的。科舉制之後,這二位更是以絕對優勢佔據了讀書人的靈魂。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一直是讀書人的信條。

在民間,儒家文化也是浸潤最深。連開小店的都知道供著關二爺的像。為什麼?因為他是忠義的化身。所以,拿到桌面上說事兒時,必須使用儒家的話語。唯此,才能服眾。

但是,到了桌子底下,儒家就不被看重了。這時候,主角就是法家,以及兵家、縱橫家了。儒家講求一團和氣。而法家、兵家、縱橫家講究爭鬥。法家講究道、術、勢,但核心其實是術。什麼是術?就是策略,方法。比如皇帝怎麼駕馭臣子呢?法家就給出了兩大利器,賞和罰。法家稱之為二柄。看看史書,歷代有作為的帝王都是這麼幹的。

至於兵家,一部《孫子兵法》,十三章,6000多字,流傳至今,而且在國外也大放異彩,受到很多人的熱捧。現在的說法是,要經商,做企業,不看《孫子兵法》是不可以的。瞧瞧,它不但能指導戰場,還能指導商場。

至於縱橫家,更是現在的大熱門。什麼是縱橫家?就是口才好的人,擅長說服別人的人。寫文章,顯示的是一個人的內在;而口才,是把這個內在輸出。如果既會寫文章,又能口才好,那麼天下無敵。在今天這個時代,哪怕內在不是多麼出色,只要口才好,也會左右逢源的。

桌子上和桌子下,要完美結合,才能做大事,成大事。這也就是我們一直所說的“外儒內法”。

當然,以上說的是主流。在世俗之外,道家和釋家的影響力也是很大的。除去這兩家高深的哲學之外,最通俗的一個說法是:看破紅塵的人,要麼當了道士,要麼當了和尚。

所以,在遠離桌子的地方,道家和釋家影響力最大。


趣談國史


我是愛讀書的【十二十頁】我的觀點是:很多人認為儒家是孔子所創立、孟子所發展、荀子所集其大成,所以儒家影響最大,但我不這麼認為。我認為是“道家”的老子。道家是集古聖先賢之大智慧。並且對華夏文明影響的不僅僅是思想,還有文學、藝術等等。我認為儒家當時是信仰,而道家是包含萬物。其實在孔子、老子的時代還沒有儒家和道家之分,在孔聖人走了之後,才出現百家爭鳴的現象。

諸子百家

諸子百家之流傳中最為廣泛的是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陰陽家、名家、雜家、農家、小說家、縱橫家、兵家、醫家。中國在古代創造了燦爛的文化藝術,具有鮮明的特色。
  • 儒家的“仁政”,儒家是戰國時期重要的學派之一

  • 墨家的"兼愛"、"尚賢"、"節用",墨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創始人為墨翟

  • 道家的“少私寡慾”、“道法自然”,開展了以自然義、中性義為主的"道"的哲學

  • 法家的“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齊國的法治思想獨樹一幟

  • 名家注重辯論“名”與“實”之間的關係,是一種邏輯學

  • 陰陽學說認為陰陽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正反兩種對立和轉化的力量,說明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

  • 縱橫家是中國戰國時以縱橫捭闔之策遊說諸侯,從事政治、外交活動的謀士

從人類文明演化歷史看,曾邦哲《結構論》提出諸子百家及三教九流是早期的學科分類體系,儒家、法家、兵家、縱橫家等偏向政治軍事與倫理領域,墨家、道家、名家、醫家和農家等偏向自然工藝與邏輯等領域,還禪家、雜家、書畫家等則偏向人文藝術等領域。

道家的影響

“無為”既是一種思想主張,同時也是一種具有方法論意義的思維模式。“無為”的方法教會人們在看待問題和處理事情時要善於順其自然。

不要蠻幹、硬幹,要學會換個角度想問題,退一步想問題,要善於因勢利導,以柔克剛,以退為進。

老莊認為素樸最美,所謂“素樸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確立“自然”“素樸”為最高審美原則。老子說“無言”,莊子說“得意忘言”,使得文學常追求“意在言外”“言有盡而意無窮”。

並且,佛家講的“無為法”一詞,源於道家的“無為”一詞。老子言:“道恆無為也”,“上德無為而無以為”,“無為”的真實涵義是不主觀作為,依自然之道而為。佛家的“無為法”與道家是有區別的。以中道實相義來講,有為法與無為法是不二的,這也契合了“為學者日益,為道者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絕學無憂。”“為學”與“為道”、“無為”與“無不為”互為因果條件。“為學”、“無不為”即有為。

【結語】

從道家治國的實踐來看,不管是齊威王治下的齊國還是呂不韋執政時期的秦國,以及後來的文景之治,都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即使儒家思想取代了道家思想成為了國家的正統思想後,黃老道家的治國思想並沒有完全消失。

中國文人的抒情對象更多的不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而是更宏大的存在——自然。其創作空間是“天地大美,四時明法“的框架內,寫的總是:乘風破浪、江山如畫、春花秋月、飄絮落紅。中國詩的最高境界就是:敏銳的洞察力與捕捉自然與人在剎那間的交流。


十二十頁


法家

關於法家,關於《商君書》《韓非子》,歷朝歷代都有巨大的誤解,或者說,有非常嚴重的錯誤認識。

本文試圖以知識社會學的角度、結合當時社會背景來分析法家思想的精義所在。

從歷史看,法家思想所謂的“法、術勢”,“法”是為了保民、去貴、去世襲,強化諸侯公族體系的勢力,建立屬於諸侯公族的官僚體系,削弱各卿大夫世族體系;“術”是為了治理和精細化官僚體系運作,循名責實;“勢”是為了強化官僚體系中諸侯國君在中央和地方的君臣上下的權威。

從理論上看,“術”和“勢”表面上看是強化君臣上下等級的尊卑主奴關係,有集權專制之嫌,但是,事實上,如果配套實行能上能下的任期制,而不是終身制或退休制,那麼,這種奴性就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現代憲法所規定的國家各職能機構的職責和相互隸屬關係。

從歷史看,法是為了打破世卿世祿制度,打破其他卿大夫世族對諸侯公族的侵犯威脅。當東部各諸侯國法治普遍實行,已經打破卿大夫家族世卿世祿制,國君已經培植起一套強有力的官僚體系,這時對國君的主要威脅就是官僚體系了,尤其是“三家分晉”之後,於是,關於國君整治官僚體系的一套學說就誕生了,這就是法家術派和勢派產生的社會背景。之所以申不害和慎到分別在韓國和齊國倡導術派和勢派思想,是因為這兩國已經建立了比較完整的官僚體系,但還沒有建立起完善的官僚體制。

商鞅之所以在秦國實行法派,是因為秦國比較落後,還處於世卿世祿制制度的時代,國君沒有強有力的官僚體系,時常為卿大夫世族所侵犯威脅,所以,實行法派之治,促使士大夫崛起,如此則士民剛剛獲得解放,生產力和激情四射,官僚體系剛剛誕生,如朝日之初起,其勢不可擋。後又在韓非子和李斯幫助下強化“術派”和“勢派”,強化中央集權,更重要的是秦國嚴格實行法治,比如商鞅逃亡時沒有證明文書不得住宿、秦昭王駁斥旱災為饑民請開王室五苑、荊軻刺秦王時臺下武士沒有王昭不敢上殿乾著急。相反,東方六國官僚體系此時已是午後驕陽,法治廢馳,吏治腐敗,官民矛盾突出,故而敗亡。

另外,商鞅在秦國推行的“獎勵耕戰”政策和打擊“私鬥成風”的“弱民政策”,與法家思想屬於兩個不同的範疇,切不可混為一談。

因此,法家“法派”、“術派”、“勢派”思想的本質或精義是,以法律條文的形式確立了現代憲法所規定的國家各職能機構的職責和相互隸屬關係。



漢族日曆


儒學

最初儒學與諸子百家地位相同,直到漢武帝通過“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才確立了儒學的主流地位,從而開啟了儒學2000年的統治地位。

從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朱熹、王陽明等的發展下,儒學其實是一直在不斷變化和補充,通過柔和各種思想,早已不是孔子最初所創立的模樣了。

( 前134年 )元光元年,漢朝的竇太后剛剛去世不久,意氣風發的漢武帝在一次賢良策問中,有一個叫董仲舒的提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而當時的漢武帝,也正急需一種統治思想來擴大國家的統治半徑,從而進一步鞏固這個新生的大一統國家。

就這樣,一個以陰陽五行為框架,兼有儒學、法家、道家等思想為一體的新儒學形成了。 其中的君權神授、三綱五常忠孝思想成為漢武帝的政治、思想、主權統一理論基礎。

魏晉時期玄學的興起,儒學度過了一段低沉的時期。隋、唐的大帝國建立,儒學又迎來了新生,從此徹底上鞏固了官方國學地位。

在宋朝,經過周敦頤、程顥、程頤的發展,到朱熹是集大成者創立了“理學”。

明朝王陽明又在龍場悟道之後發展為“心學”。

清朝統治者以文字獄等手段壓迫下,儒學慢慢的淪為了封建統治者的愚民工具,以至於在“五四運動”是被完全否定。


曲徑通幽處有曉哥


這個問題太好了,我們認為中國先秦時的百家爭鳴是中國思想最活躍的時期,它影響了中國2000多年,直到現在。它是中華文明的基礎,諸子百家的思想到現在還熠熠放光。我知識淺薄,說幾家學派,一起探討。

1.儒家思想:開創於孔子,孟子加強發揚了一下,宋朝時程朱又延伸了一下。它是自漢代後中國封建社會的主要統治思想,明朝搞八股文又歪曲了一下。它提倡忠君愛國,仁義道德等立於治國的教育思想。

2.道家思想:開創於老子,莊子加強併發揚光大,以後的道教又延深並歪曲了一些。它的主要思想是“無為而治”,與長生不老沒有關係。在每個朝代建國初期多采用它的思想,利於民生與休養生息。

3.法家思想:開創者李悝,韓非子綜合成一整套的理論思想,代表人物有吳起、商鞅、李斯等。它的主要思想是法治國家,變法強國。它是中央集權統治國家的主要工具,無法不能治國。

4.兵家思想:代表人物有孫武、孫臏.吳起、韓信等,著作主要有《孫子兵法》,《孫臏兵法》,《吳起兵法》等。它主要思想是攻略、戰略思想。適合於戰爭、商業、治軍等。

5.墨家思想:開創者為墨翟,主張兼愛、非攻等,是平民的思想訴求,與儒家思想相對立。它也有法家思想,反對戰爭,更重視科學,在邏輯學,力學,幾何學,代數學,光學等方面都有貢獻。

諸子百家上千家,我認為這五家最有影響中華文明,淺談了一點,它們的思想很厚重,無法用幾句話來概括,分享了一點個人意見,請指教。


嘗古研今


天……有學派嗎?

地……有學派嗎?

人……多學派也,

就……不是人矣!





華繼善


個人認為在先秦的諸子百家中,對後世影響最大的,就是儒家和法家,儒家影響後代的是思想方面的,而法家影響後代的,則是在於管理上的影響。

先說儒家

自漢代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便開始逐漸擴大影響中華的傳統文化,儒家講求“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宣揚忠君愛國、三綱五常的思想,規範百姓在日常生活中的行為舉止,他的思想,更多的在告訴人們,在日常生活當中,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是儒家思想將中華民族牢牢的綁定在了一起,增強了社會認同感,更多的可以說,是地域間文化的粘合劑。

中華文化,是一個包容性特別強大的文化,他的包容性就如同大海一樣,可以容納各種文化之精髓,取眾家之所長,將各種文化融匯貫通,形成自己的文化體系。

在《論語》裡,孔子經常教導弟子,要寬而待人,謙虛待人,自貢有一次問孔子,您的諡號為什麼是“文”,孔子達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因為孔子在日常的生活中,會遇到各式各樣的人與事,而對於他來說,既能存在,即為合理,因此孔子在弄不懂其中的道理的時候,便會謙虛詢問,孔子常言:三人行,必有我師;所以,在孔子的觀念裡,他研究學問、學習學問,是不會在乎對方的身份的,不論他是誰,他都會有生存的哲理,理解生存的意義。

正如孔子一般,他的思想言論一直深深的影響這後代眾多儒家弟子,大家紛紛以孔子為典範,增加社會責任感,謙虛謹慎、寬以待人,凡是不齒下問,逐漸形成的,形成了一套極具包容性的文化體系。

再說法家

法家講求“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與儒家思想不同,法家思想只管其行,不鑑其心,國家出臺一套完整的法案,規定哪些s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哪些做了有好處,哪些做了國家不支持,將所有不允許的內容和懲罰措施一一羅列,百官只需按照法典上的內容,對照行為人的做法即可,觸犯,則處罰,不觸犯,則放行。

一切社會行動,在在法家看來,皆離不開人性,趨利避害是人的本性,荀子言:目好色,耳好聽,口好味,心好利,骨體膚理好愉佚,是皆生於人之情性者也。所以既然人的本性沒有辦法更改,那麼就以條例的形式強迫其更改,以達到預期的社會目的。

總的來說,法家與儒家思想,正好結合成為了社會治理的最好思想,就如同中醫與西醫的結合一樣,一個治人於表,一個之人之裡,一個之人於行,一個防人於根,他們是相輔相成的兩大學術體系,沒有了法家,儒家的天下會雜亂文弱,沒有的儒家,法家的天下,則會死氣呆板,這就是為什麼,儒家與法家能夠相輔相成,共同影響中華5000年文化的原因。


大胖子爸爸


諸子百家對我們影響最大的是儒家和道家

諸子百家,是對先秦時期各學術派別的總稱。據《漢書—藝文志》記載,數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但流傳較廣、影響較大、最著名的不過12家。

史家論述

司馬遷在《史記》中引述了司馬談對學術流派的見解,將先秦以來的學派歸為六家,即陰陽家、儒家、墨家、法家、名家、道家。

班固在《漢書》中則把先秦以來的各家學術流派歸納為十家,即儒家、道家、法家、陰陽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小說家。

呂思勉認為“術數”、“方技”、“兵書”三略,亦可稱為先秦諸子,可算為十二家。

諸子十二家及代表人物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等)、道家(老子、列子、莊子等)、墨家(墨子)、法家(韓非、李斯等)、兵家(孫武、吳起、白起等)、名家(公孫龍)、縱橫家(蘇秦、張儀、魯仲連等)、陰陽家(鄒衍)、農家(許行)、雜家(呂不韋)、小說家(虞初)、醫家(扁鵲)

各家提倡及思想

1、儒家提倡德政,禮治,人治,強調道德感化,主張以仁禮治國,以德服人。在廣泛汲取古代典籍精華基礎上逐步發展出基礎理論和思想,後經歷代賢者進一步增添完善了儒家的思想。

2、道家崇尚自然,有辯證法的因素和無神論的傾向。主張清靜無為,反對鬥爭;提倡道法自然,無所不容,無為而治,與自然和諧相處。道家觀點對中國哲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3、墨家提倡人與人之間平等的相愛,反對侵略戰爭,推崇節約、反對鋪張浪費等。墨家不斷遭到打壓,並逐漸失去了存身的現實基礎,墨家思想在中國逐漸滅絕;直到清末民初,學者們才從故紙堆中重新挖出墨家,並發現其進步性。

4、法家在政治理論上主張變法革新,要求加強君權,提倡以“法治”代替“禮治”,積極發展封建經濟,鼓勵“耕戰”,力求做到“富國強兵”,以達到加強和鞏固地主階級專政的目的。在文化教育領域裡,法家也提出了許多有別於其他學派的教育理論和政策

4、法家在政治理論上主張變法革新,要求加強君權,提倡以“法治”代替“禮治”,積極發展封建經濟,鼓勵“耕戰”,力求做到“富國強兵”,以達到加強和鞏固地主階級專政的目的。在文化教育領域裡,法家也提出了許多有別於其他學派的教育理論和政策

5、兵家主要是主張通過運用武力、謀略來達成某種目的。兵家的代表作均是當時戰爭和治兵經驗的總結,其中提出了一系列戰略戰術原則,包含有豐富的軍事辯證法思想以及治兵作戰的哲理。

6、名家有兩個學派。一是“合同異”,即認為萬物之“同”與“異”都是相對的,皆可“合”其“同”、“異”而一體視之。二是“離堅白”,即認為一塊石頭,用眼只能感覺其“白”而不覺其“堅”,用手只能感覺其“堅”而不覺其“白”。因此“堅”和“白”是分離的、彼此孤立的。

7、縱橫家是中國戰國時以縱橫捭闔之策遊說諸侯,從事政治、外交活動的謀士。戰國中後期蘇秦力主燕、趙、韓、魏、齊、楚合縱以拒秦,張儀則力破合縱,連橫六國分別事秦,縱橫家由此得名。他們的活動對於戰國時政治、軍事格局的變化有重要的影響。

8、陰陽家是以“陰陽消息,五行轉移”為理論基礎的宇宙觀,提倡陰陽五行學說,並用它解釋社會人事而得名。當源於上古執掌天文歷數的統治階層,也稱“陰陽五行學派”或“陰陽五行家”。

9、農家是先秦在經濟生活中注重農業生產的學派,農家學派主張推行耕戰政策,獎勵發展農業生產,研究農業生產問題。農家對農業生產技術經驗之總結與其樸素辯證法思想。

10、雜家以博採各家之說見長。以“兼儒墨,合名法”為特點,“於百家之道無不貫通”。雜家的特點是“採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戰國末期,經過激烈的社會變革,封建制國家紛紛出現,新興地主階級便要求在政治上、思想上的統一。

11、小說家,乃採集民間傳說議論,藉以考察民情風俗。

12、醫家,以治病救人為主。

諸子百家中,除了兵家醫家等使用學術外,真正流傳到後世的只有儒道兩家,儒家因孔子孟子荀子三代,在諸子百家中脫穎而出。道家對中華文化的影響僅次於儒家。這些都是我們中國的文化瑰寶,我們需要傳承下去。





佳沛文化漫談


諸子百家對我們影響最大的是儒家。

儒家的創始人孔子是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開創私人講學之風,倡導仁義禮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三年,晚年修訂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去世後,其弟子及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論語》。該書被奉為儒家經典。而後儒家經曾子,孟子不斷髮展,學說完善。

儒家符合封建統治者的統治理念,後世不斷的對儒家加以重視。自漢代董仲舒提倡“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儒家更是一家獨大。各朝統治者不斷的推崇,更是以儒家經典作為取士的根本。

一直到現在儒家思想任然影響著我們。

但同時,法家,墨家,農家,陰陽家等與儒家相互借鑑,相互學習,共同組成了我們民族的思想文化靈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