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真正对我们华夏文明影响最大的是哪个学派?

星河历史观


答:对我们华夏文明影响最大的学派是“儒学”。



“诸子百家”解析

诸子是“秦”时期,孔子、老子、墨子、孟子等学术思想的主要代表人。“诸子百家”是后代对当时各种学术代表人物以及他们不同派别的总称。中国的国学文化源远流长,“诸子百家”在那个时代中每个代表人在当时都有极高的成就,极大的影响力。

对华夏文化影响最大的学派:

在“诸子百家中”的思想及其代表人物中影响力最大的是孔子所代表的“儒家”。

“儒家”的代表人:孔子,其核心价值是“仁、义、礼、智、信、恕、忠、孝”。儒家非常注重人的道德修养。提倡“仁政”反对“暴政”。

“儒家”起源:儒家起源于秦,在秦时期,儒家也只能算是诸子百家中的一家,一直持续到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受到了统治者的推崇,从此成为了我国两千多年来传统文化的正统思想,主流思想。

《董仲舒传》中记载了董仲舒提议的原话为“推明孔氏,抑黜百家。



为何“儒家学派”是对华夏文化影响最大的学派?

1.“ 儒家思想”已经成为了我国人在基因中就已存在的思想:

责任思想:以天下为己任

忠孝思想:仁义礼智信

伦理思想: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等等这些都是儒家所代表的思想。

2. “儒家”思想仍是我们现在所提倡的文化思想。

2.1“儒家”思想最大的优点就是我们现在很火的一个代名词“正能量”,儒家思想提倡我们修正身行,以德来约束自己,宽待他人,遇到不顺心要心平气和,让人生走在光明大道上,人人都能成为君子。

吾日三省吾身,与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2.2儒家思想所指导的“三观”即使是现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现代道德标准”、“新文化 新风尚”这些大部分也都出自于传统儒家文化。简单的来说,现在我们所处的社会、国家的道德观念,就是儒家文化。(儒家思想所指导的“三观”是有利于社会保持和谐稳定的,十分具有科学性于价值合理性)

总结:“儒家学派”的文化思想,是根深蒂固的思想,已经成为了我国国人为人处事的道德行为准则,在思想上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中国每一个人,时时刻刻指引着我们中国每一个人,所以对华夏文明影响最大的学派是“儒家学派”。


孙仲谋l


春秋战国时代,是我们的文化辉煌时代,无数先贤,诸子百家,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百舸争流,璀璨夺目,奠定了我们的文化基础。直到今天,我们也深受其影响。要说哪一派对后世影响最大,那就要细细掰扯了。

中国人说话、办事,讲究一个面子和里子。什么意思呢?能拿到桌子上面说的话,和只能在桌子底下说的话,是截然不同的。所以,这两个方面要分开说。

要说桌子上面影响最大的,当然是儒家。孔子那是圣人,汉朝以后的历朝历代都是要供着的;孟子为亚圣,读书人提到他的名讳,也是要拱手为尊的。科举制之后,这二位更是以绝对优势占据了读书人的灵魂。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一直是读书人的信条。

在民间,儒家文化也是浸润最深。连开小店的都知道供着关二爷的像。为什么?因为他是忠义的化身。所以,拿到桌面上说事儿时,必须使用儒家的话语。唯此,才能服众。

但是,到了桌子底下,儒家就不被看重了。这时候,主角就是法家,以及兵家、纵横家了。儒家讲求一团和气。而法家、兵家、纵横家讲究争斗。法家讲究道、术、势,但核心其实是术。什么是术?就是策略,方法。比如皇帝怎么驾驭臣子呢?法家就给出了两大利器,赏和罚。法家称之为二柄。看看史书,历代有作为的帝王都是这么干的。

至于兵家,一部《孙子兵法》,十三章,6000多字,流传至今,而且在国外也大放异彩,受到很多人的热捧。现在的说法是,要经商,做企业,不看《孙子兵法》是不可以的。瞧瞧,它不但能指导战场,还能指导商场。

至于纵横家,更是现在的大热门。什么是纵横家?就是口才好的人,擅长说服别人的人。写文章,显示的是一个人的内在;而口才,是把这个内在输出。如果既会写文章,又能口才好,那么天下无敌。在今天这个时代,哪怕内在不是多么出色,只要口才好,也会左右逢源的。

桌子上和桌子下,要完美结合,才能做大事,成大事。这也就是我们一直所说的“外儒内法”。

当然,以上说的是主流。在世俗之外,道家和释家的影响力也是很大的。除去这两家高深的哲学之外,最通俗的一个说法是:看破红尘的人,要么当了道士,要么当了和尚。

所以,在远离桌子的地方,道家和释家影响力最大。


趣谈国史


我是爱读书的【十二十页】我的观点是:很多人认为儒家是孔子所创立、孟子所发展、荀子所集其大成,所以儒家影响最大,但我不这么认为。我认为是“道家”的老子。道家是集古圣先贤之大智慧。并且对华夏文明影响的不仅仅是思想,还有文学、艺术等等。我认为儒家当时是信仰,而道家是包含万物。其实在孔子、老子的时代还没有儒家和道家之分,在孔圣人走了之后,才出现百家争鸣的现象。

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之流传中最为广泛的是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兵家、医家。中国在古代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艺术,具有鲜明的特色。
  • 儒家的“仁政”,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

  • 墨家的"兼爱"、"尚贤"、"节用",墨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创始人为墨翟

  • 道家的“少私寡欲”、“道法自然”,开展了以自然义、中性义为主的"道"的哲学

  • 法家的“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齐国的法治思想独树一帜

  • 名家注重辩论“名”与“实”之间的关系,是一种逻辑学

  • 阴阳学说认为阴阳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正反两种对立和转化的力量,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 纵横家是中国战国时以纵横捭阖之策游说诸侯,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谋士

从人类文明演化历史看,曾邦哲《结构论》提出诸子百家及三教九流是早期的学科分类体系,儒家、法家、兵家、纵横家等偏向政治军事与伦理领域,墨家、道家、名家、医家和农家等偏向自然工艺与逻辑等领域,还禅家、杂家、书画家等则偏向人文艺术等领域。

道家的影响

“无为”既是一种思想主张,同时也是一种具有方法论意义的思维模式。“无为”的方法教会人们在看待问题和处理事情时要善于顺其自然。

不要蛮干、硬干,要学会换个角度想问题,退一步想问题,要善于因势利导,以柔克刚,以退为进。

老庄认为素朴最美,所谓“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确立“自然”“素朴”为最高审美原则。老子说“无言”,庄子说“得意忘言”,使得文学常追求“意在言外”“言有尽而意无穷”。

并且,佛家讲的“无为法”一词,源于道家的“无为”一词。老子言:“道恒无为也”,“上德无为而无以为”,“无为”的真实涵义是不主观作为,依自然之道而为。佛家的“无为法”与道家是有区别的。以中道实相义来讲,有为法与无为法是不二的,这也契合了“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绝学无忧。”“为学”与“为道”、“无为”与“无不为”互为因果条件。“为学”、“无不为”即有为。

【结语】

从道家治国的实践来看,不管是齐威王治下的齐国还是吕不韦执政时期的秦国,以及后来的文景之治,都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即使儒家思想取代了道家思想成为了国家的正统思想后,黄老道家的治国思想并没有完全消失。

中国文人的抒情对象更多的不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而是更宏大的存在——自然。其创作空间是“天地大美,四时明法“的框架内,写的总是:乘风破浪、江山如画、春花秋月、飘絮落红。中国诗的最高境界就是:敏锐的洞察力与捕捉自然与人在刹那间的交流。


十二十页


法家

关于法家,关于《商君书》《韩非子》,历朝历代都有巨大的误解,或者说,有非常严重的错误认识。

本文试图以知识社会学的角度、结合当时社会背景来分析法家思想的精义所在。

从历史看,法家思想所谓的“法、术势”,“法”是为了保民、去贵、去世袭,强化诸侯公族体系的势力,建立属于诸侯公族的官僚体系,削弱各卿大夫世族体系;“术”是为了治理和精细化官僚体系运作,循名责实;“势”是为了强化官僚体系中诸侯国君在中央和地方的君臣上下的权威。

从理论上看,“术”和“势”表面上看是强化君臣上下等级的尊卑主奴关系,有集权专制之嫌,但是,事实上,如果配套实行能上能下的任期制,而不是终身制或退休制,那么,这种奴性就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宪法所规定的国家各职能机构的职责和相互隶属关系。

从历史看,法是为了打破世卿世禄制度,打破其他卿大夫世族对诸侯公族的侵犯威胁。当东部各诸侯国法治普遍实行,已经打破卿大夫家族世卿世禄制,国君已经培植起一套强有力的官僚体系,这时对国君的主要威胁就是官僚体系了,尤其是“三家分晋”之后,于是,关于国君整治官僚体系的一套学说就诞生了,这就是法家术派和势派产生的社会背景。之所以申不害和慎到分别在韩国和齐国倡导术派和势派思想,是因为这两国已经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官僚体系,但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官僚体制。

商鞅之所以在秦国实行法派,是因为秦国比较落后,还处于世卿世禄制制度的时代,国君没有强有力的官僚体系,时常为卿大夫世族所侵犯威胁,所以,实行法派之治,促使士大夫崛起,如此则士民刚刚获得解放,生产力和激情四射,官僚体系刚刚诞生,如朝日之初起,其势不可挡。后又在韩非子和李斯帮助下强化“术派”和“势派”,强化中央集权,更重要的是秦国严格实行法治,比如商鞅逃亡时没有证明文书不得住宿、秦昭王驳斥旱灾为饥民请开王室五苑、荆轲刺秦王时台下武士没有王昭不敢上殿干着急。相反,东方六国官僚体系此时已是午后骄阳,法治废驰,吏治腐败,官民矛盾突出,故而败亡。

另外,商鞅在秦国推行的“奖励耕战”政策和打击“私斗成风”的“弱民政策”,与法家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范畴,切不可混为一谈。

因此,法家“法派”、“术派”、“势派”思想的本质或精义是,以法律条文的形式确立了现代宪法所规定的国家各职能机构的职责和相互隶属关系。



汉族日历


儒学

最初儒学与诸子百家地位相同,直到汉武帝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才确立了儒学的主流地位,从而开启了儒学2000年的统治地位。

从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朱熹、王阳明等的发展下,儒学其实是一直在不断变化和补充,通过柔和各种思想,早已不是孔子最初所创立的模样了。

( 前134年 )元光元年,汉朝的窦太后刚刚去世不久,意气风发的汉武帝在一次贤良策问中,有一个叫董仲舒的提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而当时的汉武帝,也正急需一种统治思想来扩大国家的统治半径,从而进一步巩固这个新生的大一统国家。

就这样,一个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有儒学、法家、道家等思想为一体的新儒学形成了。 其中的君权神授、三纲五常忠孝思想成为汉武帝的政治、思想、主权统一理论基础。

魏晋时期玄学的兴起,儒学度过了一段低沉的时期。隋、唐的大帝国建立,儒学又迎来了新生,从此彻底上巩固了官方国学地位。

在宋朝,经过周敦颐、程颢、程颐的发展,到朱熹是集大成者创立了“理学”。

明朝王阳明又在龙场悟道之后发展为“心学”。

清朝统治者以文字狱等手段压迫下,儒学慢慢的沦为了封建统治者的愚民工具,以至于在“五四运动”是被完全否定。


曲径通幽处有晓哥


这个问题太好了,我们认为中国先秦时的百家争鸣是中国思想最活跃的时期,它影响了中国2000多年,直到现在。它是中华文明的基础,诸子百家的思想到现在还熠熠放光。我知识浅薄,说几家学派,一起探讨。

1.儒家思想:开创于孔子,孟子加强发扬了一下,宋朝时程朱又延伸了一下。它是自汉代后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统治思想,明朝搞八股文又歪曲了一下。它提倡忠君爱国,仁义道德等立于治国的教育思想。

2.道家思想:开创于老子,庄子加强并发扬光大,以后的道教又延深并歪曲了一些。它的主要思想是“无为而治”,与长生不老没有关系。在每个朝代建国初期多采用它的思想,利于民生与休养生息。

3.法家思想:开创者李悝,韩非子综合成一整套的理论思想,代表人物有吴起、商鞅、李斯等。它的主要思想是法治国家,变法强国。它是中央集权统治国家的主要工具,无法不能治国。

4.兵家思想:代表人物有孙武、孙膑.吴起、韩信等,著作主要有《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吴起兵法》等。它主要思想是攻略、战略思想。适合于战争、商业、治军等。

5.墨家思想:开创者为墨翟,主张兼爱、非攻等,是平民的思想诉求,与儒家思想相对立。它也有法家思想,反对战争,更重视科学,在逻辑学,力学,几何学,代数学,光学等方面都有贡献。

诸子百家上千家,我认为这五家最有影响中华文明,浅谈了一点,它们的思想很厚重,无法用几句话来概括,分享了一点个人意见,请指教。


尝古研今


天……有学派吗?

地……有学派吗?

人……多学派也,

就……不是人矣!





华继善


个人认为在先秦的诸子百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就是儒家和法家,儒家影响后代的是思想方面的,而法家影响后代的,则是在于管理上的影响。

先说儒家

自汉代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便开始逐渐扩大影响中华的传统文化,儒家讲求“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宣扬忠君爱国、三纲五常的思想,规范百姓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举止,他的思想,更多的在告诉人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是儒家思想将中华民族牢牢的绑定在了一起,增强了社会认同感,更多的可以说,是地域间文化的粘合剂。

中华文化,是一个包容性特别强大的文化,他的包容性就如同大海一样,可以容纳各种文化之精髓,取众家之所长,将各种文化融汇贯通,形成自己的文化体系。

在《论语》里,孔子经常教导弟子,要宽而待人,谦虚待人,自贡有一次问孔子,您的谥号为什么是“文”,孔子达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因为孔子在日常的生活中,会遇到各式各样的人与事,而对于他来说,既能存在,即为合理,因此孔子在弄不懂其中的道理的时候,便会谦虚询问,孔子常言:三人行,必有我师;所以,在孔子的观念里,他研究学问、学习学问,是不会在乎对方的身份的,不论他是谁,他都会有生存的哲理,理解生存的意义。

正如孔子一般,他的思想言论一直深深的影响这后代众多儒家弟子,大家纷纷以孔子为典范,增加社会责任感,谦虚谨慎、宽以待人,凡是不齿下问,逐渐形成的,形成了一套极具包容性的文化体系。

再说法家

法家讲求“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与儒家思想不同,法家思想只管其行,不鉴其心,国家出台一套完整的法案,规定哪些s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哪些做了有好处,哪些做了国家不支持,将所有不允许的内容和惩罚措施一一罗列,百官只需按照法典上的内容,对照行为人的做法即可,触犯,则处罚,不触犯,则放行。

一切社会行动,在在法家看来,皆离不开人性,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荀子言:目好色,耳好听,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所以既然人的本性没有办法更改,那么就以条例的形式强迫其更改,以达到预期的社会目的。

总的来说,法家与儒家思想,正好结合成为了社会治理的最好思想,就如同中医与西医的结合一样,一个治人于表,一个之人之里,一个之人于行,一个防人于根,他们是相辅相成的两大学术体系,没有了法家,儒家的天下会杂乱文弱,没有的儒家,法家的天下,则会死气呆板,这就是为什么,儒家与法家能够相辅相成,共同影响中华5000年文化的原因。


大胖子爸爸


诸子百家对我们影响最大的是儒家和道家

诸子百家,是对先秦时期各学术派别的总称。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但流传较广、影响较大、最著名的不过12家。

史家论述

司马迁在《史记》中引述了司马谈对学术流派的见解,将先秦以来的学派归为六家,即阴阳家、儒家、墨家、法家、名家、道家。

班固在《汉书》中则把先秦以来的各家学术流派归纳为十家,即儒家、道家、法家、阴阳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

吕思勉认为“术数”、“方技”、“兵书”三略,亦可称为先秦诸子,可算为十二家。

诸子十二家及代表人物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等)、道家(老子、列子、庄子等)、墨家(墨子)、法家(韩非、李斯等)、兵家(孙武、吴起、白起等)、名家(公孙龙)、纵横家(苏秦、张仪、鲁仲连等)、阴阳家(邹衍)、农家(许行)、杂家(吕不韦)、小说家(虞初)、医家(扁鹊)

各家提倡及思想

1、儒家提倡德政,礼治,人治,强调道德感化,主张以仁礼治国,以德服人。在广泛汲取古代典籍精华基础上逐步发展出基础理论和思想,后经历代贤者进一步增添完善了儒家的思想。

2、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无为而治,与自然和谐相处。道家观点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墨家提倡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相爱,反对侵略战争,推崇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等。墨家不断遭到打压,并逐渐失去了存身的现实基础,墨家思想在中国逐渐灭绝;直到清末民初,学者们才从故纸堆中重新挖出墨家,并发现其进步性。

4、法家在政治理论上主张变法革新,要求加强君权,提倡以“法治”代替“礼治”,积极发展封建经济,鼓励“耕战”,力求做到“富国强兵”,以达到加强和巩固地主阶级专政的目的。在文化教育领域里,法家也提出了许多有别于其他学派的教育理论和政策

4、法家在政治理论上主张变法革新,要求加强君权,提倡以“法治”代替“礼治”,积极发展封建经济,鼓励“耕战”,力求做到“富国强兵”,以达到加强和巩固地主阶级专政的目的。在文化教育领域里,法家也提出了许多有别于其他学派的教育理论和政策

5、兵家主要是主张通过运用武力、谋略来达成某种目的。兵家的代表作均是当时战争和治兵经验的总结,其中提出了一系列战略战术原则,包含有丰富的军事辩证法思想以及治兵作战的哲理。

6、名家有两个学派。一是“合同异”,即认为万物之“同”与“异”都是相对的,皆可“合”其“同”、“异”而一体视之。二是“离坚白”,即认为一块石头,用眼只能感觉其“白”而不觉其“坚”,用手只能感觉其“坚”而不觉其“白”。因此“坚”和“白”是分离的、彼此孤立的。

7、纵横家是中国战国时以纵横捭阖之策游说诸侯,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谋士。战国中后期苏秦力主燕、赵、韩、魏、齐、楚合纵以拒秦,张仪则力破合纵,连横六国分别事秦,纵横家由此得名。他们的活动对于战国时政治、军事格局的变化有重要的影响。

8、阴阳家是以“阴阳消息,五行转移”为理论基础的宇宙观,提倡阴阳五行学说,并用它解释社会人事而得名。当源于上古执掌天文历数的统治阶层,也称“阴阳五行学派”或“阴阳五行家”。

9、农家是先秦在经济生活中注重农业生产的学派,农家学派主张推行耕战政策,奖励发展农业生产,研究农业生产问题。农家对农业生产技术经验之总结与其朴素辩证法思想。

10、杂家以博采各家之说见长。以“兼儒墨,合名法”为特点,“于百家之道无不贯通”。杂家的特点是“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战国末期,经过激烈的社会变革,封建制国家纷纷出现,新兴地主阶级便要求在政治上、思想上的统一。

11、小说家,乃采集民间传说议论,借以考察民情风俗。

12、医家,以治病救人为主。

诸子百家中,除了兵家医家等使用学术外,真正流传到后世的只有儒道两家,儒家因孔子孟子荀子三代,在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道家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仅次于儒家。这些都是我们中国的文化瑰宝,我们需要传承下去。





佳沛文化漫谈


诸子百家对我们影响最大的是儒家。

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而后儒家经曾子,孟子不断发展,学说完善。

儒家符合封建统治者的统治理念,后世不断的对儒家加以重视。自汉代董仲舒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更是一家独大。各朝统治者不断的推崇,更是以儒家经典作为取士的根本。

一直到现在儒家思想任然影响着我们。

但同时,法家,墨家,农家,阴阳家等与儒家相互借鉴,相互学习,共同组成了我们民族的思想文化灵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