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農村流傳一句老話“頭剦二補三打鐵”說的是啥意思?為何“剦”排在第一?

悠然見東山


20年前的農村經常聽到這一句老話“頭剦二補三打鐵”,因為在那個時候這三種在當時的農村來說是比較吃香的一種職業,現在這三種職業除了“二補”剩下的兩個已經是越來越少了,尤其是排在第一位的“頭剦”更是難得一見了,那麼今天我就把這這句問題當中的老話以及說的是什麼意思和為何“頭剦”會排在第一位,針對這個問題我結合農村的生活情況來進行講解你就會明白了。



什麼是“頭剦”呢

想必大家在以前都知道農村有一種職業,專門為家裡的一些牲畜進行剦割,主要是為了不讓多餘的家畜再進行繁殖而導致農民餵養的壓力,但是這個行業已經快要消失了,那麼之所以把“頭剦”排在三種行業的第一位,是因為這門行業投資小回報快,所以才會排在第一位。


什麼是“二補”呢

二補就是專門補一些破了洞的鍋碗瓢盆,記得小時候經常看到這個行業的人騎著自行車,走街串巷的吆喝著,而且他們還會在自行車的前面放一塊鐵板,一邊吆喝著一邊敲著鐵板,那鐵板的聲音很脆,大家聽到以後就知道補鍋碗瓢盆的人來了。

那個時候這一行也非常好,因為在那時大家的生活都不太富裕,因此自己家的東西破了包括衣服都是補了一遍又一遍的,因此在我們老家還有這麼一句話叫“縫縫補補又三年”,直到現在我依然還在使用以前補過的那個瓢,雖然都是補丁但是用起來感覺很美好。



什麼是“三打鐵”呢

我相信這一句大家都知道三打鐵,現在還有很多村莊存在打鐵這一行業,我們村一直到現在都有打鐵鋪,比如說誰家下地幹活的工具壞了,那麼他就可以打一把一模一樣的,打鐵從古至今一直延續著從來沒有斷過。


綜上所述:

這句老話主要就是講述的三種不同的行業,如今隨著時代不斷地發展這三種職業在做的人越來越少了,畢竟時代在發展行業也在不斷地精益求精,同時也在不斷地更新。


紀錄鄉土


記得小的時候,經常聽村裡的老人說“頭剦二補三打鐵”,那時候不明白這句話的意思,就跑去問我媽。

我媽告訴我說,頭剦就是說在農村的這三種手藝人中,本錢最少,幹活最輕鬆,掙錢又最多的,就是剦豬剦雞的師傅了,所以要排在首位。


而補鍋補盆的那些師傅,雖然說活兒並不是很重,但是,他們的收益還是沒有剦豬的師傅高,所以就排在第二。

至於打鐵,那可是又苦又累的活兒了,特別是夏天高溫時節,爐火旺盛,還要揮汗打鐵,可想而知,這種手藝很多人都不願意去學,所以排在了第三位。


頭剦二補三打鐵,說的就是在以前,農村裡面剦家畜和家禽,以及遊走四方補鍋補盆和開作坊打鐵的三種職業排序。現如今,隨著農村的變化,這三種職業在農村幾乎是看不到了。


李茗說鄉村


想要了解農村更多的風俗趣事,請關注農技廣播站!

以前在農村,人們想要生存不單單隻能靠“面朝黃土背朝天”的下地幹活,學習一門手藝也能“吃香的,喝辣的”。而“頭剦二補三打鐵”這句老話說的是農村的一些傳統的手藝人的工匠技藝。

“頭剦二補三打鐵”

頭剦:排在農村農村眾多手藝中的第一位就是“剦”,“剦”其實指的就是閹割。農村家家戶戶都會養殖一些雞鴨牛羊等禽畜,而進行閹割之後,這些禽畜長勢比較快,而且肉質口感也會提升。所以“剦”這門手藝在農村是非常受歡迎的,基本上一個家庭每年都要請那麼幾回,價格也不低。

二補:和可以請的到的“剦”不同,一般給村裡人補鍋、補碗、補木桶、補雨傘的匠人都是隨街串巷,滿世界吆喝的,所以一般都是到一個村子裡一“補”就是補個很多東西,而且“補”這項技藝比較費事,把村裡需要補的東西都補好得用個一天半天的才行。但是雖然花時間,但賺的錢也夠一家人吃飽穿暖了。

三打鐵:打鐵匠一般是挪不動的活計,所以都是駐紮在村子裡。但是雖然不能走街串巷,但是活也不少,畢竟農村人們下地幹活都會使用鋤頭、鐵鍬等農具,用久了會出現磨損、崩壞的情況,所以也不擔心無事可做。

以上就是“頭剦二補三打鐵”這三種工匠技藝,不過隨著現在社會的發展,“頭剦二補”已經很少見了,只剩下“打鐵”還在苦苦支撐,並且逐漸被機械鎖取代!


農技廣播站


對於農村的60後、70後來說,應該都能猜到這話中所說的三種職業是啥,分別就是“閹雞佬”、“鐵鍋匠”和“打鐵佬”。在這三種職業中,閹雞佬要排在第一位,那是因為這種職業是投入少,來錢快,並且非常輕鬆的,這也是在過去最吃香的一種職業了。而打鐵匠排在第三位,那是因為這種職業沒有前面兩種輕鬆,是非常辛苦的苦力活。並且打鐵都是需要至少三個人才來搞定,付出的要多一些,掙的卻並不多。這裡我們來簡單瞭解一下吧!

在過去農村裡家家戶戶不僅養雞,而且還養豬,有些人家中還養牛。當這些動物生長到一定階段了以後,就會對雄性的進行去雄,這樣才能長得快、長的大。像閹割了以後的公雞就長得要快、要大一些,它們也沒有公雞那麼好鬥了,性格變得溫順了。另外肉質也更加鮮美,不如公雞的肉那麼柴。在當時家家戶戶都養雞,而到了雞有一斤左右的時候就要對其去雄。這個手藝活是很輕鬆的,一隻公雞隻需要幾分鐘就能搞定。而閹豬就要相對麻煩一些了,畢竟豬不如雞那麼好控制,這個時候往往需要主人家也來幫一把手。因為閹豬麻煩一些,時間長一些,所以工價也要高一些。當時如果村裡來了閹雞佬,那基本上一整天都有活幹,一天的收入可不少哦!如今農村裡養雞的雖然也有,但是閹雞佬卻很少見了。

補鍋匠在農村裡偶爾還能看到,可是在過去每隔一段時間,村裡就會有補鍋匠來。當時家家戶戶都是燒土灶,而灶臺上一般有一大一小兩個鐵鍋,有些家庭還有三個鐵鍋。大鍋一般用來燒水、煮豬食,而小鍋是用來炒菜的。這些鐵鍋時間久了就會有裂縫,或者是在燒火的時候被鏟子、木柴戳出一些小眼,這個時候就需要補鍋匠來補鍋了。還記得在農夫的家鄉這邊有一地方戲曲《打銅鑼補鍋》,其就生動的描述了當時補鍋的場景。

第三個打鐵匠當時也是非常吃香的,畢竟對於農民來說,像各種農具都是鐵器製作的,所以需求量也說比較大的。不過打鐵的流程看起來很簡單,但是卻是很辛苦的,需要體力好、力氣大的人來能勝任。同時這個也是一項技術活,其難度就在於不同的材料所用到的火候與淬火(冷卻)的時間難以把握,這些都是需要經驗來累積的。一個鐵匠如果沒有一手過硬的淬火功夫,是難以維持生計的,因為這樣的鐵器在市場上難以暢銷,別人不買,那就沒有生意。

在過去這三種職業在農村裡都是很吃香的,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的生活也

越來越好了,這些職業在農村裡也不再吃香了,已經面臨著消失的尷尬了。或許再過幾年,這些流傳千百年的傳統技藝就將徹底成為歷史了。


農夫也瘋狂


過去農村家家戶戶養豬而且每年殺大豬買小豬的時間比較集中,提起養豬有件事兒不得不說就是劁豬。豬不劁不好好長膘特別是到了季節極為不老實拱圈跳圈哼哼不停。劁豬絕對是一門手藝,養豬的請人劁豬不僅給錢還要管飯,但是劁豬這門手藝不是人人都能學得會十里八鄉也不過一個人,所以劁豬的人一般都會被主家好吃好喝的待見。

老時候的農村是不是會聽見“ 鋦盆鋦碗鋦大缸,鋦的飯碗不漏湯”的吆喝聲,家裡老人都會把有裂紋的鍋碗瓢盆拿出來讓鋦補匠修補。正所謂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很多鋦補匠既有真傢伙也有真本事,過去農家用的面盆是半陶瓷極容易產生裂紋影響使用。買個新的花錢多修修補補能夠接著用,焗補匠走街串巷也能掙錢養家。

過去農村無論是農業生產還是日常生活都離不開鐵匠,鐵匠不僅僅是製作農用工具例如鐵鍬、鋤頭、鐵耙等農業工具,也製作菜刀、鏟子、水桶等生活用具還要負責給牲口打馬掌等各種與鋼鐵有關的工作,鐵匠整天與火與鐵打交道身體都非常結實,很多質量好的農具、生活用品都會得到人們的信賴,口碑好的鐵匠同樣受人尊重。

敲個黑板:正所謂三百六十行七十二門手藝各行各門都有高人,百姓的日常生活離不開手藝人,手藝人靠技藝安身立命既滿足了自身的生活需求也服務於百姓人民,行業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手藝人將會越來越受人尊重。


海棠小醉


以前農村相對落後,大多數人都是靠種地或者打些零散的工作來補貼家用,甚至也無處工作掙錢。然而對於有手藝的人來說,不僅不用風吹日曬,而且能掙個好錢,生活水平自然就要好一點,正所謂“頭剦二補三打鐵”,這裡指的就是“剦、補、打”鐵這三類工匠手藝。

頭剦二補三打鐵

“頭剦”排在第一也是毋庸置疑的,對於以前來說真是一門手藝,尤其剦豬最為常見,不過還有剦雞、剦牛,意思就是通過給豬、雞、牛等動物做一下閹割手術,讓其能夠強壯生長。而且閹割下來的副產品可以帶回來解饞,畢竟在那個年代一年吃不上幾回肉,有這個吃已經很不錯了,我小時候就有吃過,如果現在在讓我吃的話,估計是難以下口。所以說錢不少掙還能帶些副產品回家,真是一舉兩得,當然剦的手藝排在第一。

“二補”所謂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衣服如此,其實家裡的一些用具也是如此,例如鍋、盆、籮筐等等都是可以的,以前條件本身就簡陋,縫縫補補更是常見。即便是到了今天,依舊能看到縫補鍋、盆等謝謝工匠們,雖說放在現在不太吃香,但是在以前的社會足以排在第二。



“三打鐵”提到打鐵,以前我們一個村上就有三家打鐵。鐵鍬、鋤頭、鐮刀等這些農用具都少不了打鐵工匠的製作,雖說打鐵有些辛苦,但是能掙到錢,也不怕沒工做,所以在那時候很多人看好打鐵。不過在今天很少能看到打鐵匠的身影了,時代在變,一切都在變。


“頭剦二補三打鐵”在以前確實是一門好手藝,不過如今隨著時代的進步,各種先進機械化的取代,讓流傳百年的民間工藝也淡出了我們的視野,甚至現在好多人已經不知道這些手藝的存在了,只能留在一代人的記憶裡。

感謝大家對肥仔的支持,歡迎大家關注“肥仔農經”,每日分享實用三農資訊,讓大家更多瞭解三農。同時也感謝大家點贊、關注,謝謝大家!!


肥仔農經


頭剦就是過去的剦雞、剦牛、剦豬的人,過去的農村總是有一個專業的剦雞的人,在我們農村也叫做“剦手”,過去的公雞因為在閹割之前攻擊性很強,總是會發生兩個公雞因為一個母雞而打鬥的現象,而且它們打鬥的結果都是非常慘烈的,還有就是公雞的食量很大,成長較慢,所以人們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就會利用剦這個方法。剦雞非常簡單,一般就是綁住兩條腿,然後腳踩住雞翅膀,最後就是用專門給雞做剦的手術刀劃開腹部,用一根特別細的小鐵絲,左右纏住將雞的“雞核”環切下來,之後做消毒即可。小農人小的時候剦一個雞才1分錢,但那時候大白兔奶糖才1分錢1塊,所以這個剦手是非常賺錢的一個職業。

二補在農村就是補鐵鍋、鋁盆的人,過去的農村人物資較為匱乏,每家可能就那麼一個做飯鍋,而且那時候鐵資源在農村也不多,很難能找到合適的鐵來重新打造,所以都會選擇打補。小農人記得小時候,門口總是有人推著三輪車或者驢車,車上揹著火爐、煤炭、風箱,每到一處生意都非常好,有的鍋是年頭太久出現“沙眼”,有的鍋就是乾脆被鐵鏟杵裂開了,但這些對於補匠來說都不是問題,經過高溫燒化的鐵水貼補在裂縫處,都是可以進行重新結合的,而且那時候補一口鍋才2分錢,而買一口鍋要3塊錢左右,所以人們多數會選擇補鍋。

三大鐵其實就是咋們農村的鐵匠,農村鐵匠在農村的地位還是很高的,在機械化還沒有在農村出現的時候,家家的農具都是經過鐵匠一錘一烤萃取出來的,鐵匠的工作較為辛苦,面對幾百度甚至上千度的爐火就算寒冷的冬天也是大汗淋漓,而且鐵匠的體力和技術也是非常有考究的,每一次砸下去的力度以及砸多少下都是需要經驗,但相比前兩個職業,這個鐵匠的薪資確實有點捉襟見肘,所以鐵匠也被排在了第三位。


布衣小農人


最近,有書君和家中老人談論起上海高薪招收垃圾分類專員的新聞,不由得感慨垃圾分類專員的工資都比許多大學畢業生高了,老人倒是見怪不怪:“這有什麼,任何時代,只要是技術含量高的工作,都會受到推崇,我們那時候,農村可是流傳著“頭剦二補三打鐵”這樣一句話。”

有書君好奇不已,這“頭剦二補三打鐵”究竟是什麼呢?

01,在農村,專門為動物閹割是一項技術含量很高的工作手藝

剦字同閹,是指以前在農村,專門閹割雄性牲畜的手藝人。

在以前的農村,家家戶戶都會養殖一些牲畜,大到耕地拉車的馬牛驢,小到打鳴下蛋的雞鴨鵝等。

這些雄性牲畜長大後,人們就會請專人來將他們閹割掉,一方面是因為它們到了發情期影響正常的生長,而且會變得很好鬥、具有攻擊性。

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像馬、豬、牛等這些大型牲畜,為了保證後代的優良,一般會有專門的雄性來使它們受孕。

而對牲畜的閹割,則是一項“技術活”,手藝好的人,下刀快準狠,往往牲畜還沒來得及掙扎,就已經完成,而且傷口處理的好、損害小,幹這種活計,眼要準、手要快、心要狠,還要熟悉牲畜身體特徵,懂得相關醫藥知識,可真不是一般人能夠掌握的,因此,在農村,這類人是很受尊敬的,而且收入也比較高,是許多人心目中一等一的好工作。

02,修補匠做的是精細活,也很受歡迎

補,則是指在各村之間流動的修補匠,主要補一些鍋碗瓢盆等。以前人們生活貧困,一些日用品都是壞了補,補好了接著用,直到壞的再也修補起來為止。

電影《我的父親母親》中,招娣為老師送飯的大碗摔壞了,她的母親就找到了修補匠將碗補好有書君小時候曾見過修補匠修補壞掉的瓷碗,需要用專門的工具在瓷碗和碎片上打孔、訂上鐵釘、抹上塗料,做這項工作,眼神要好、手要穩,還要儘量做到美觀,不要讓修補的地方太過明顯,因此,這工作也是一門精細的技術活,手藝不好的人是做不了的,所以這類人在農村也很受歡迎。

03,打鐵最需要的是力氣,但技術含量低

打鐵相對於前兩種工種來說,就不那麼吃香了。一是因為打鐵是門很辛苦的活計,農村人常說:世上有三苦,捕魚打鐵磨豆腐。

在現在的影視劇中,我們還常常會看到打鐵的匠人在火爐旁揮汗如雨的揮舞著手中的鐵錘。

二是因為在農村打鐵的技術含量相對要低一些,農民們用的許多農具並不需要做的很精緻,只要好用就行,因此,打鐵這項工作並不像前兩項工作一樣受歡迎。

04,“頭剦二補三打鐵”反映了人們對技術的重視

農村人說“頭剦二補三打鐵”反應了在各種工作中,技術含量越高的工作,越受重視,這在現代社會得到了更全面的詮釋。最近,華為給剛畢業博士生開出201萬的年薪,也從側面體現了這一點。這也提示步入工作中的我們,要不斷學習進步,掌握新技術,提高自身技術含量,努力做一個社會需要的人。

有書君語:一直倡導終生學習的有書君今天給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讀的52本高分暢銷好書,免費領取。從認知思維、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維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閱讀計劃。

活動參與方式:私信回覆“福利”或點擊閱讀原文即可免費領取。限時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書共讀


以前農村相對落後,大多數人都是靠種地或者打些零散的工作來補貼家用,甚至也無處工作掙錢。然而對於有手藝的人來說,不僅不用風吹日曬,而且能掙個好錢,生活水平自然就要好一點,正所謂“頭剦二補三打鐵”,這裡指的就是“剦、補、打”鐵這三類工匠手藝。

頭剦二補三打鐵

“頭剦”排在第一也是毋庸置疑的,對於以前來說真是一門手藝,尤其剦豬最為常見,不過還有剦雞、剦牛,意思就是通過給豬、雞、牛等動物做一下閹割手術,讓其能夠強壯生長。而且閹割下來的副產品可以帶回來解饞,畢竟在那個年代一年吃不上幾回肉,有這個吃已經很不錯了,我小時候就有吃過,如果現在再讓我吃的話,估計是難以下口。所以說錢不少掙還能帶些副產品回家,真是一舉兩得,當然剦的手藝排在第一。

“二補”所謂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衣服如此,其實家裡的一些用具也是如此,例如鍋、盆、籮筐等等都是可以的,以前條件本身就簡陋,縫縫補補更是常見。即便是到了今天,依舊能看到縫補鍋、盆等謝謝工匠們,雖說放在現在不太吃香,但是在以前的社會足以排在第二。

“三打鐵”提到打鐵,以前我們一個村上就有三家打鐵。鐵鍬、鋤頭、鐮刀等這些農用具都少不了打鐵工匠的製作,雖說打鐵有些辛苦,但是能掙到錢,也不怕沒工作,所以在那時候很多人看好打鐵。不過在今天很少能看到打鐵匠的身影了,時代在變,一切都在變。

“頭剦二補三打鐵”在以前確實是一門好手藝,不過如今隨著時代的進步,各種先進機械化的取代,讓流傳百年的民間工藝也淡出了我們的視野,甚至現在好多人已經不知道這些手藝的存在了,只能留在一代人的記憶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