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2 權威科普知識(11) 解密疫情期間的心理危機

近期,網絡被鋪天蓋地的疫情新聞佔據,對於知情與否帶來的憤怒與反思,醫護人員的英勇行為帶給我們的感動和激動,類似“我只能說這麼多了”的秘密聊天記錄截圖帶來的緊張焦慮等等,激起我們各種情緒和感受……

疫情面前,您慌了嗎?

在各種各樣的信息面前,我們很容易被恐懼焦慮、煩躁無助、悲傷憤怒等情緒裹挾,在情緒的帶動下進入慌亂的自動化反應,很容易失去自己的信念,從而也容易失去基本的判斷力,甚至出現失眠、食慾波動、甚至藥物濫用等情況。

在這個特殊時期,為什麼一定要做好心理調適?

新型肺炎病毒,目前還沒出現特效藥可以治癒,也沒有疫苗可以阻斷。自身有基礎疾病的本來身體素質就差的人,是感染和致死的高危人群。這就意味著,如果暴露在一個有病毒的環境中,唯一能保護我們的,就是我們自己的免疫力。而提升免疫力,離不開心理狀態的健康和平穩。

明明是心理壓力,為什麼會出現身體問題呢?

心理和身體,其實是相互影響的,身體會如實表達我們的情緒狀態。在不同的情緒中,人體的心血管、呼吸、消化、泌尿、皮膚、血液、內分泌、肌緊張等一系列生理功能都可發生明顯改變。

心理感受能夠被看見和表達,如果心理失衡,就會進一步影響我們的腦部、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睡眠質量……讓我們的免疫力下降,更容易被病毒侵襲。

“一看新聞心裡就緊張,總覺得自己也難以倖免,甚至還看到新聞上的症狀也覺得自己嗓子疼、胸悶等。”

以上這些反應是典型的焦慮體驗。從心理學角度來看,焦慮源自於對未來的不確定感和無法把控感,當這些壓力得不到緩解的時候,我們的身體就會出現一些異常的表現。心理上的壓力越大,生理上的反應就越強烈。

為什麼有人很焦慮緊張,有的人就很淡定呢?

四大影響因素

生物遺傳因素

天生敏銳的人更容易焦慮。

社會、文化因素

人生經歷不同,對事件的反應不同。

心理因素

對自我要求高、拘謹,容易受暗示、容易恐慌。

生活應激事件

離婚、喪失親人、災難…等應激事件會帶來心理衝擊,這種衝擊會進一步引發身體的不適。

學會察覺自己,認識當下,才有能力轉化內在的情緒,這也是緩解不良情緒的開始。那當不良情緒來襲,我們具體又該怎麼做呢?

請關注下篇科普——《疫情期間如何與內心的“恐慌”和諧相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