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記憶中的老龍池

記憶中的老龍池

編者注:原來泉眼處才應稱“老龍池”啊,受教了!

村後半坡上,有一塊十來畝大的平地,背後是仰頭才能看到頂的土塬,東邊是道背靠土塬南北走向緩緩下降的崖坡,西邊是住有人家的漫坡塬,南邊無遮無擋,能看到坡下的房舍,形狀極像一個口兒朝南的簸箕。這裡夏季東南風被阻擋,伏天裡不太熱,冬天西北風吹不進,數九天不見冰,地裡種啥成啥。

北邊坡下有一水池,名老龍池。池水清澈見底,中間有水泡冒出,說是泉眼。池呈八角形,對角約丈五長,池壁用粗大的石條壘砌而成。石條黢黑,溼漉漉的像是在向外滲水。到了地面,每角有根石柱,頂端坐個叫不上名字的石獸,石柱間夾塊半拃厚的青石板,石板上方橫壓個雕刻著各種花紋的細長條石,圍成了八角石欄。水池正南石欄下方,有一石雕龍頭,龍頭上仰,龍嘴大張,龍眼突起,炯炯有神,泉水從龍嘴裡吐出,跌落在正前方一個方形石鬥裡,溢出後湧向東邊,貼著崖根順渠往南流去。水渠裡散亂長著綠油油的水芹菜,渠底細沙上趴伏著一群群黃褐色的小蝦,陽光斜照過來,水面上泛起細碎的波光,不停地晃動。水渠邊有棵直溜溜的楊樹,土崖到楊樹旁沒有了,像被刀切去一樣,成了兩人來高的東西向立崖。沒了依靠的渠水一分為二,一渠拐到東向坡下流去,一渠拐到西也向坡下流去,嘩嘩有聲。

不管東渠西渠,它們各自流下一個陡坡後,都被引到高高低低的地頭,澆灌著一片片田地。因為有水,梯田裡全種著蔬菜,要麼黃瓜、西紅柿、茄子、豆角,要麼蒜苗、洋蔥、青菜、蘿蔔,綠油油一片。菜能賣上價,地就金貴,哪天翻地,哪天摟地,哪天撒籽,莊稼人都是掐著指頭算的,絕不會讓地閒個三天五天。太陽高照地皮乾裂的時候,扛了鐵鍁來到渠口,一鍁下去剷起泥土,水便湧向地裡,隨即響起莊稼人最愛聽的滋滋聲。口渴了,摘兩個西紅柿放在水渠裡,地澆完了,撈起洗洗,咬一口,涼爽爽,沙綿綿,酸甜甜,吃完抹抹嘴角,才慢騰騰地回家吃飯。

名山大河都有個古老美麗的傳說,以彰顯不凡。這老龍池雖然只有一汪泉水,也有傳說。說很久很久以前,老龍王路過此地,見田地龜裂,莊稼枯死,井水乾涸,百姓生活悲慘,遂心生憐念,甩一滴水珠而去。水珠落地,變成了一汪清泉,百姓聞訊,蜂擁而來,伏地掬飲,引水澆地,躲過了一劫。後來每年秋末,附近各村男女老少就會聚集在泉水旁,焚香跪拜,祈求龍王保佑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明朝時,為祭拜方便,村民抬來石頭,砌成水池,又集資在北面土崖下蓋起了連排的殿宇,塑起了神像,取名白雲寺。再後來在東邊土崖上開挖了許多洞窟,洞壁繪畫,全是成仙得道故事。眾多善男信女們來到這裡,跪佛像,敬洞窟,拜龍王,香火極盛,白雲寺便有了名氣。

記憶中的老龍池

解放後普及教育,白雲寺成了學堂,朗朗讀書聲在崖坡下回蕩。不久破除迷信,搬走了神像,拆掉了廟宇,東邊也因土崖滑坡洞窟坍塌,成了陡斜的黃土坡,白雲寺無殿宇無香客也無人提起。老龍池仍在,孤零零呆在野地裡,晝夜不停地嘩嘩流淌。逢年過節,人們挑著水桶來龍頭接水,擔回家煮肉蒸饃,為的肉香饃白,只有這個時候,老龍池旁才站滿了人。

上世紀五十年代末的一個秋天,一群青年農民扛著鋤頭揹著鋪蓋捲來到老龍池邊,搭起帳篷住下來,說是來修水利的。頭戴嶄新藍布帽的技術員對圍上來的鄉親說,國家要把渭河水引上塬澆地,流水的大渠從這半坡上過,挖渠就要往下倒土,為了保住老龍池,我們在水池上砌個涵洞,讓泉水從涵洞裡流出來,到時渠裡流河水,洞裡淌泉水,互不礙事。村裡人一哇聲地吆喝開了,說自古以來是人給龍王爺讓路,那有龍王爺給人讓路的?有人自告奮勇去公社告狀,結果被民兵扭住胳膊押回來,關進黑屋子一天沒送飯,放出來後再也不說人給龍王爺讓路了。沒幾天,老龍池被挖開,石板石條拆下扔在了路旁,泉眼上搭起腳手架,民工們喊叫喊叫地砌磚頭箍洞子。老年人說,老龍王沒了屋,哪有泉水流出,等著天旱吧。

記憶中的老龍池

沒多久砸鍋伐樹建高爐鍊鋼鐵,糧食高產放衛星,人們忙得團團轉,沒有丁點閒工夫,把老龍池給忘了。來年夏天割麥的時候,聽說老龍池涵洞建好了,大人娃娃都跑去看。那涵洞石頭砌成,一人來高,上面是厚厚的黃土,水從洞底嘩嘩流出,淌到老渠裡,水還是那麼清,還是那麼大,一點也沒少。年輕人走近涵洞,指指點點,說說笑笑。老年人蹲下掬了水喝,看是不是原來的味道。娃娃們跑到渠邊,撥開水芹菜,逮了小蝦玩。

老龍池沒了,走到那裡總覺得缺了點什麼,心裡空落落的,好在慢慢習慣了。鑑於有水無池這個事實,村裡有人建議把老龍池改叫老龍渠,說名副其實。多數人不同意,說老先人叫的老龍池,不能改,所以如今的老龍池僅是一渠清水而已。

記憶中的老龍池

關於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