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记忆中的老龙池

记忆中的老龙池

编者注:原来泉眼处才应称“老龙池”啊,受教了!

村后半坡上,有一块十来亩大的平地,背后是仰头才能看到顶的土塬,东边是道背靠土塬南北走向缓缓下降的崖坡,西边是住有人家的漫坡塬,南边无遮无挡,能看到坡下的房舍,形状极像一个口儿朝南的簸箕。这里夏季东南风被阻挡,伏天里不太热,冬天西北风吹不进,数九天不见冰,地里种啥成啥。

北边坡下有一水池,名老龙池。池水清澈见底,中间有水泡冒出,说是泉眼。池呈八角形,对角约丈五长,池壁用粗大的石条垒砌而成。石条黢黑,湿漉漉的像是在向外渗水。到了地面,每角有根石柱,顶端坐个叫不上名字的石兽,石柱间夹块半拃厚的青石板,石板上方横压个雕刻着各种花纹的细长条石,围成了八角石栏。水池正南石栏下方,有一石雕龙头,龙头上仰,龙嘴大张,龙眼突起,炯炯有神,泉水从龙嘴里吐出,跌落在正前方一个方形石斗里,溢出后涌向东边,贴着崖根顺渠往南流去。水渠里散乱长着绿油油的水芹菜,渠底细沙上趴伏着一群群黄褐色的小虾,阳光斜照过来,水面上泛起细碎的波光,不停地晃动。水渠边有棵直溜溜的杨树,土崖到杨树旁没有了,像被刀切去一样,成了两人来高的东西向立崖。没了依靠的渠水一分为二,一渠拐到东向坡下流去,一渠拐到西也向坡下流去,哗哗有声。

不管东渠西渠,它们各自流下一个陡坡后,都被引到高高低低的地头,浇灌着一片片田地。因为有水,梯田里全种着蔬菜,要么黄瓜、西红柿、茄子、豆角,要么蒜苗、洋葱、青菜、萝卜,绿油油一片。菜能卖上价,地就金贵,哪天翻地,哪天搂地,哪天撒籽,庄稼人都是掐着指头算的,绝不会让地闲个三天五天。太阳高照地皮干裂的时候,扛了铁锨来到渠口,一锨下去铲起泥土,水便涌向地里,随即响起庄稼人最爱听的滋滋声。口渴了,摘两个西红柿放在水渠里,地浇完了,捞起洗洗,咬一口,凉爽爽,沙绵绵,酸甜甜,吃完抹抹嘴角,才慢腾腾地回家吃饭。

名山大河都有个古老美丽的传说,以彰显不凡。这老龙池虽然只有一汪泉水,也有传说。说很久很久以前,老龙王路过此地,见田地龟裂,庄稼枯死,井水干涸,百姓生活悲惨,遂心生怜念,甩一滴水珠而去。水珠落地,变成了一汪清泉,百姓闻讯,蜂拥而来,伏地掬饮,引水浇地,躲过了一劫。后来每年秋末,附近各村男女老少就会聚集在泉水旁,焚香跪拜,祈求龙王保佑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明朝时,为祭拜方便,村民抬来石头,砌成水池,又集资在北面土崖下盖起了连排的殿宇,塑起了神像,取名白云寺。再后来在东边土崖上开挖了许多洞窟,洞壁绘画,全是成仙得道故事。众多善男信女们来到这里,跪佛像,敬洞窟,拜龙王,香火极盛,白云寺便有了名气。

记忆中的老龙池

解放后普及教育,白云寺成了学堂,朗朗读书声在崖坡下回荡。不久破除迷信,搬走了神像,拆掉了庙宇,东边也因土崖滑坡洞窟坍塌,成了陡斜的黄土坡,白云寺无殿宇无香客也无人提起。老龙池仍在,孤零零呆在野地里,昼夜不停地哗哗流淌。逢年过节,人们挑着水桶来龙头接水,担回家煮肉蒸馍,为的肉香馍白,只有这个时候,老龙池旁才站满了人。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的一个秋天,一群青年农民扛着锄头背着铺盖卷来到老龙池边,搭起帐篷住下来,说是来修水利的。头戴崭新蓝布帽的技术员对围上来的乡亲说,国家要把渭河水引上塬浇地,流水的大渠从这半坡上过,挖渠就要往下倒土,为了保住老龙池,我们在水池上砌个涵洞,让泉水从涵洞里流出来,到时渠里流河水,洞里淌泉水,互不碍事。村里人一哇声地吆喝开了,说自古以来是人给龙王爷让路,那有龙王爷给人让路的?有人自告奋勇去公社告状,结果被民兵扭住胳膊押回来,关进黑屋子一天没送饭,放出来后再也不说人给龙王爷让路了。没几天,老龙池被挖开,石板石条拆下扔在了路旁,泉眼上搭起脚手架,民工们喊叫喊叫地砌砖头箍洞子。老年人说,老龙王没了屋,哪有泉水流出,等着天旱吧。

记忆中的老龙池

没多久砸锅伐树建高炉炼钢铁,粮食高产放卫星,人们忙得团团转,没有丁点闲工夫,把老龙池给忘了。来年夏天割麦的时候,听说老龙池涵洞建好了,大人娃娃都跑去看。那涵洞石头砌成,一人来高,上面是厚厚的黄土,水从洞底哗哗流出,淌到老渠里,水还是那么清,还是那么大,一点也没少。年轻人走近涵洞,指指点点,说说笑笑。老年人蹲下掬了水喝,看是不是原来的味道。娃娃们跑到渠边,拨开水芹菜,逮了小虾玩。

老龙池没了,走到那里总觉得缺了点什么,心里空落落的,好在慢慢习惯了。鉴于有水无池这个事实,村里有人建议把老龙池改叫老龙渠,说名副其实。多数人不同意,说老先人叫的老龙池,不能改,所以如今的老龙池仅是一渠清水而已。

记忆中的老龙池

关于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