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巧诈不如拙诚,为什么?

南方妹纸


天道忌巧,厚德载物!也就是说天地的法则以及规律就是崇尚德行的,古人认为天地法则就是宇宙自然的真理!天的法则是包容,是无私,是天命唯微,很微妙,不是普通人轻易可以看到的,曲折的,但是是因果丝毫不爽的!大地的规律就是承载万物,生长万物,养育万物但不索取,正因为如此百姓才常祭拜天地,崇尚天地的德行,所以发挥出来到人的身上就是德行,就是仁义礼智信,就是至诚之心!

天道的法则一定是厚待有德行的人的,厚待积德之人的,勤劳的人的,但是天道最忌讳的是巧诈之人,厌恶的是违背自然法则的巧,所以往往巧诈之人必得其祸,违背自然规律的巧也会得到应有的惩罚,这就是原因所在!



林丛木


“巧诈不如拙诚”,出自《韩非子,说林》。

说了两个故事,一个是魏国派乐羊子领兵攻打中山国,中山国将困在中山国的乐羊子的儿子杀死,煮成肉汤送给乐羊子。

古书说的简略,中间应该还有一些过程。比如中山国想以乐羊子的儿子的性命逼乐羊子退兵,乐羊子不同意,中山国绝望之下杀死乐羊子之子,并且煮成肉汤送给乐羊子的过程。这是我的想像,应该也合乎情理。

前面这些都顺理成章,后面自然应该是乐羊子悲愤不己,提兵为子报仇,可是让人恐惧的是乐羊子喝下了用自己儿子的肉煮成的肉汤,不要说现代的我们无法接受,就是当时的魏国国君,心里也在大臣们提醒后变的惴惴不安,虽然因为乐羊子打败中山国而赏了他,但从此也不再信任他。

另一个故事是说鲁国君主出去打猎,抓住一只小鹿让手下大臣秦西巴先带回去。秦西巴带小鹿回去的路上看见一只母鹿一路跟随,不住哀鸣,秦西巴心中不忍放了小鹿。

国王回来后没有看见小鹿,责问秦西巴,秦西巴实话实说。国王很生气,赶走了秦西巴。大家都觉得秦西巴仕途无望,恐怕难有翻身之日了。那知道一年后鲁国国王却将秦西巴召回做了太子的老师,近臣不解,对国王说;秦西巴有罪,为何您还要重用他?鲁国君主说,秦西巴见母鹿哀鸣而放归小鹿,说明秦西巴心地仁慈,这样的人我才能放心地让他做太子的老师啊!

这两个故事都说明了,一个人的才能固然重要,但品德的高低也决定了一个人是否走的长远。

历史也无数次的证明了这一点,比如汉朝的韩信,其人军事才能当世无双,可是锋芒毕露,不善藏拙,最后惨死于妇人之手。

宋朝如蔡京,秦桧虽然在当时文才出众,世所罕有,但品德低下,为一己私利残害忠良,虽才高八斗,却空留千古骂名。

就我看来,这两个故事除了上面所要表达的主旨之外,其实还能看出一些用人之道。

魏国君主虽然内心讨厌乐羊子的残忍,但却不因厌恶之心,而不给战胜有功的乐羊子应有的奖赏。鲁国君主虽然欣赏秦西巴,但却没有因为这分欣赏之情而不追究秦西巴擅作主张,放走小鹿的过错。

有功当赏,有过必究,不以个人的好恶影响对事物的判断,这永远是领导者不能忘记的用人之道。


用户寒星一点双鸟飞


你好,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很多名人都说过这类的名言,大多数名人也认为诚为立身之本,这可能是根据其一生经验所总结的肺腑之言。但是目前这个观念并不被大多数人所认同,这是因为什么呢?

因为在我国改革改革开放以后,出现了下海潮流,很多人人都跑出去经商。靠着当时国家信息不对称,法律不完善,人民群众善良朴实等特定条件。再通过巧舌如簧的嘴皮子,打法律的擦边球等手法说,很容易就积累了第一桶金。他们并没有付出太多的努力,靠的也是小聪明。

然后,现代人就有很多感觉不公平的地方,谁谁谁也没辛苦过,靠着嘴皮子就可以赚大钱。于是人们就开始有样学样,毕竟人性就是这样,都不想吃苦,还能过好生活。社会体系的畸形就是由此开始,都想靠巧招取胜,脚踏实地的人反倒被嘲笑没脑子。

这种现象确实是有的,而且通过投机取巧,偷奸耍滑而赚钱的人也大有人在。不过,随着网络化的发展,法律的完善,善良群众缴纳的智商税,会让奸巧之人的赚钱之路举步维艰。前些年凭运气赚的钱,早晚也要靠实力亏掉。因为他通过奸巧之术赚来钱以后,就会爱上此道,再也不会勤勤恳恳脚踏实地的去工作了。他们只会继续寻求此道,结果也无非是大骗子骗小骗子,骗来骗去一场空。

现在时代已经变了,未来绝对是拥有诚信品质,脚踏实地,靠着一步一步经营出来口碑的人才会有资格享受财富。

所以,请相信,每个人都不会一生一帆风顺,也不会一辈子坎坷不平,俗话说风水轮流转。保持你自己诚信的品质,不要以投机取巧为荣,总有一天,上天会给你个公平的结局。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到你,谢谢!


易生君子


这就涉及到中国古人关于君子的定义了。

孔老夫子孜孜不倦的教育子弟,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子弟做正人君子。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道德品格的养成。孔子对于君子提出了非常明确的要求,对君子的论述,孔子还说:“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讲得比较 广泛,是讲言行中各个方面的总原则。后世儒家对“君子”做了更多的规范和要求,比如君子有四不:第一、君子不妄动,动必有道; 第二、君子不徒语,语必有理; 第三、君子不苟求,求必有义; 第四、君子不虚行,行必有正。

其实说到底,君子就是要有赤诚之心,有诚信,哪怕人愚钝一点,也没关系。千万不能投机取巧,自作聪明。中国文化里认为那些蝇营狗苟、不择手段、口蜜腹剑、旁门左道都不是君子,而是小人做派。即使取得了一时的成功,也会被人所不齿。正所谓巧诈不如拙诚。

最后我们来看看菜根谭的一句话:势力纷华,不近者为洁,近之而不染者尤洁;智械机巧,不知者为高,知之而不用者为尤高。意思是说,权利和财势,以不接近这些的人为清白,接近了而不受污染那就更清白;权谋术数,以不知道才算高明,知道了而不使用那就更高明了。可见,中国古人是很反感机心巧诈的。

《菜根谭》上还有一句话:“涉世浅,点染亦浅;历事深,机心易深。故君子与其练达,不若朴鲁;与其曲谨,不若疏狂。”涉世不深的人,阅历不深,沾染的不良习惯也少;阅历丰富的人,权谋奸计也很多。所以,一个坚守道德准则的人,与其精明老练,熟悉人情世故,不妨朴实笃厚;与其谨小慎微曲意迎合,不如坦荡大度,不拘小节。一个人立身于社会,必须保持自己纯真的本性,不要过于拘泥小节,遇事也不要一味讲求圆滑练达,以免给人过于世故、心机难测的感觉。

最后讲一个故事。蒋介石去拜访大学者马一浮,请教马一浮治国之道。马一浮送他十二个字“唯诚可以感人,唯虚可以接物。”蒋介石听后,默然良久。


种商养禅


巧诈拙诚您取哪一个呵?说实话我取得是拙诚,为什么?拙诚做事是要慢一点,但这哥们可靠,沉稳,不耍心计,交关的任务能按时完成,是单位上少有的人才。巧诈虽然能完成好任务,但他要你多操心,甚至是守候在他身边,否则一事无成,偷懒是他的夲性,弄虚作假是他的手段,天花乱坠是他的品德,完不成任务是他的无奈,你拿他没有办法,只好认了。凡事单位上这两种人都应有尽有,我选择的是老实巴交,嘴笨讲不出二句话的人,只要狠干有成绩的人为最好,这就是底线。





河山59286680


古人给我们留下很多处世之道的小句子,他们不会像国外哲学一样讲究逻辑自洽和圆满。它更多的是让人在已经发生过的事情上有所共鸣。所以你常会觉得古人的道理看似简单易懂,却总是在吃亏上当,历尽千帆或者暮然回首时才感叹这些理论的精妙。

“巧诈不如赤诚” 很简单意义就是,再巧妙的诡计也不如一颗赤诚的心。诡计可能一时让你有所成功,但常用诡计的人会形成习惯产生依赖,常觉的完事都有简易的办法,然后心思都放在找方法上,而大多时候忽略了解决事情本身。对于社会工作这种方式无可厚非,然而对于处世交人,唯有真情才最为有效,找更多的花花心思只能带来一时的效果,日久见人心,只有赤诚的人才能让人赤诚相待。



睡前一点光


我们不妨先了解一下这句话的出处吧。

“ 巧诈不如拙诚 ” 出自《韩非子·说林》,原本讲了这样两个故事:

乐羊是魏国的将领,他的儿子却被中山国当成了人质。当他带兵攻打中山国时,中山国国君将他儿子煮成肉羹送给他,乐羊就在军帐内端着肉羹一饮为尽。最终,乐羊赢得了胜利,也获得了魏文侯的奖赏。然而他食子的事情却让魏文侯怀疑起他来。

鲁国国君打猎时活捉了一只小鹿,让秦西巴带回去。秦西巴发现小鹿的母亲一直跟着后面不停地哀号,于心不忍,便将小鹿放生了。国君非常生气,将秦西巴赶走了。然而一年之后,国君又重新将他召回,让他做太子的老师。众人不解:“ 秦西巴之前有罪,您为何找他做太子的老师呢?”国君却说:“秦西巴有一颗仁慈的心,对小鹿都心生怜悯,他做太子的老师最合适了。”

这两个故事总结起来就是:乐羊有功却被怀疑,秦西巴有罪却被重用。

因此,汉刘向说“巧诈不如拙诚”,即巧妙的奸诈不如拙朴的诚实。

至于为什么以及该如何,我只能说: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楚犊子


巧诈一时难久长,

画皮摘下心自凉。

拙诚一世天地佑,

似秤民心有主张。






费玉山905


巧诈份属聪明,拙诚可知智慧

世上的万物都是公平的,有如物理的能量守恒,且看人生,也是如此,有应必有果,有舍便有得。聪明的人,能在短时间内得到聪明的小回报。而有智慧之人,会在时间轴上,审时度势,从而得到大的回报。

就如同下棋子一般,如若让有小聪明的人和有大智慧的人同下一盘棋,巧诈之人必然是步步逼近,看上去力压狂澜。恕不知一切尽在掌握之中。

何谓智慧?拙诚可言智慧,聪明可以是脑子聪明,思维转的快。但智慧不仅体现在脑子,更体现在一个人的心。

真正掌大局者,绝不是因为他们的小聪明,而是因为他们站在了一个更高的角度去看这个世界。小聪明者把眼光局限于利,因此,他们得到了利,也损失了利。大智慧者,把眼光放得更高,以诚心对待世界,他们也收获了诚心,而利只是它的附属品。

结论:以诚立本,大智若愚


九号桌的夏先生


译文:乐羊作为魏国的将领攻打中山国。当时他的儿子就在中山国内,中山国国君把他的儿子煮成人肉羹送给他。乐羊就坐在军帐内端着肉羹喝了起来,一杯全喝完了。乐羊攻占中山国之后,魏文侯虽然奖赏了他的战功,却怀疑起他的心地来。

鲁国国君孟孙打猎时活捉了一只小鹿,让秦西巴带回去,秦西巴发现这只小鹿的母亲跟在后面不停的哀号,秦西巴不忍心,就把小鹿放了,孟孙气得将秦西巴赶走了,一年后又把他找回来当太子的老师,左右的人说:“秦西巴对您是有罪的,请他来做太子的老师,不妥当吧?”

孟孙说:“秦西巴有一颗仁慈的心。他对一只鹿都生怜悯之心,请他做太子的老师,我最放心了。”所以汉代刘向说“巧诈不如笨拙而诚实。乐羊因为有功却被魏王怀疑,秦西巴因为有罪却得到更多的信任。”

出处:战国·韩非《韩非子·说林》。

原文:乐羊为魏将以攻中山,其子在中山。中山之君烹其子而遗之羹。乐羊坐于幕下而啜之,尽一杯。文侯谓堵师赞曰:“乐羊以我故而食其子之肉。”答曰:“其子而食之,且谁不食?“乐羊罢中山,文侯赏其功而疑其心。孟孙猎得麑,使秦西巴载归。其母随之而啼,秦西巴弗忍,与之。

孟孙适至,求麑安在。答曰:“余弗忍而与其母。” 孟孙大怒,逐之。居三月,复召,以为太子傅。其御曰:“曩将罪之,今召以为太子傅,何也?”孟孙曰:“夫不忍麑,又且忍吾子乎?”故曰:巧诈不如拙诚,乐羊以有功而见疑,秦西巴以有罪而益信,由仁与不仁也。

一、巧诈不如拙诚揭示道理

巧妙的奸诈不如拙朴的诚实。乐羊因为有功而被疑心,秦西巴以有罪而更加得到信任,原因就在于仁与不仁的差别啊。

二、创作背景

《巧诈不如拙诚》出自《韩非子》之《韩非子·说林》。《韩非子》是韩非逝世后,后人辑集而成的。据《汉书·艺文志》著录《韩子》五十五篇,《隋书·经籍志》著录二十卷。

其学说的核心是以君主专制为基础的法、术、势结合思想,秉持进化论的历史观,主张极端的功利主义,认为人与人之间只有利害而没有仁爱,强调以法治国,以利用人,对秦汉以后中国封建社会制度的建立产生了重大影响。

三、赏析

该书在先秦诸子中具有独特的风格,思想犀利,文字峭刻,逻辑严密,善用寓言,其寓言经整理之后又辑为各种寓言集,如《内外储说》、《说林》、《喻老》、《十过》等即是。著作中许多当时的民间传说和寓言故事也成为成语典故的出处。韩非子的文章构思精巧,语言幽默,于平实中见奇妙,具有耐人寻味、警策世人的艺术效果。

韩非子还善于用大量浅显的寓言故事和丰富的历史知识作为论证资料,说明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地体现他的法家思想和他对社会人生的深刻认识。在他文章中出现的很多寓言故事,因其丰富的内涵,生动的故事,成为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至今为人们广泛运用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