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富源農村電子商務的“春天”來了

三年時光,富源縣極大地改善了農村基礎設施,培育壯大了電商人才隊伍,逐步完善的配套設施、物流體系和政策扶持機制,使農村電子商務發展與鄉村振興實現了無縫對接,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迸發出了勃勃生機。

“啟動線上銷售2年多來,累計成交額達到了1000餘萬元,佔公司總成交額的三分之一。”富源縣烏蒙洞藏酒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呂永紅看著逐月不斷上升的銷售指數笑著說。

回憶起剛做線上銷售時的艱難,呂永紅深吸了一口氣感慨地說:“誰能想到會有今天。”

在基礎設施不健全、缺乏優勢人力資源的前提下,想要做好電子商務的確很難,但自富源縣落實“互聯網+”行動計劃以後,用實際行動啃下了這塊硬骨頭。

三年前,富源縣以農村電商為抓手,把電子商務產業作為全縣經濟新的增長點進行推進,依託區位優勢和國家相關扶持政策大力開展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構築了四通八達的交通和通訊網絡,全縣行政村路面硬化、網絡覆蓋實現全覆蓋,村民小組通公路率達到了96%,現代物流配送、物流快遞等商貿流通業延伸到了村寨。

富源农村电子商务的“春天”来了

在富源縣與貴州省黔西南州興義市烏沙鎮的邊界上,有一個隸屬於十八連山鎮卡錫村委會的小村子大箐村,三年前這裡還沒有硬化路也沒有互聯網,村民使用手機都只能買貴州的電話卡,用貴州的信號。經過脫貧攻堅相關配套設施的建設,這裡的村民走上了硬化路、用上了互聯網,一些村民還做上了“網絡生意”。

富源农村电子商务的“春天”来了

富源縣村淘業務負責人樑棟介紹,全縣目前共有30多個村淘網點負責開展下行業務,隨著農村網購的群眾越來越多,成交額逐年在攀升,就村淘開展的下行業務去年就有4000多萬的成交額。

在電商發展的三年中,富源縣依託阿里巴巴農村淘寶建立了縣級電子商務服務中心1個,鄉(鎮、街道)電子服務站12個,村級電子商務服務網點81個。建設了產品展示中心、電商視覺系統設計服務中心、網商孵化中心、電商培訓中心、農村電子商務物流體系、縣級物流分揀配送中心、農產品電子商務供應鏈管理體系、農產品追溯信息體系、農產品質量檢測中心、農村電子商務營銷體系等配套服務中心。培訓電子商務專業人才60人,培養電子商務職業經理人10人,培養農村電子商務推廣員60人,組織農村電商骨幹人員參加省市舉辦的各類電子商務實踐培訓班,參訓人數達10000餘人次。

富源农村电子商务的“春天”来了

“富村鎮是全國最大的魔芋銷售集散地,線上和線下銷售的商家有上百家,隨著物流體系的健全,走線上渠道的商家和顧客越來越多了,自己經營網店也有3年多,累計成交額在300多萬元。”在談到魔芋銷售時,做了三年電商的盧偉說。

自從2016年阿里巴巴村淘項目啟動以來,富源縣已為菜鳥物流體系配套了1000平方米的倉儲配送中心,農村快遞物流在全縣的覆蓋面已達50%以上。在全縣共設置郵政營業網點14個,建成郵政便民服務站184個,除縣郵政公司外,縣內入駐的還有10個民營快遞企業網點,電子商務產業鏈條初步形成。發展日用消費品經營網點48個,發展各類專業合作社160個,綜合服務社321個,基本形成了“鄉村網點(超市)+農民”的現代鄉村流通網絡服務體系。新建和改造了174個農家店,完成了1個日用品配送中心和2個農資配送中心的建設,實現了消費品、農資、藥品、通信、全民服務等流通的“一網多用”功能。

隨著縣內電商規模的不斷擴大和配套設施的完善健全,不僅是村淘和個人商戶得到了快速發展,富源縣30戶企業也實現了電子商務平臺銷售產品,約1000餘人從事電子商務銷售工作。

據富源縣金田原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趙有能說:“公司依託魔芋開發出了4個系列80多個種類的產品,除了線下推廣,公司還通過淘寶、抖音、快手等線上渠道銷售,每天的訂單量都很大,以至於生產線上都是採取人歇機器不歇的方式,開足馬力生產才能勉強滿足市場需求,線上銷售額平均每月都在20萬以上。”

富源农村电子商务的“春天”来了

與此同時,富源縣圍繞“品牌農業”發展思路,依託打好基礎、調整結構、做好產品、營銷為先的思路,大力引導、培育和扶持當地龍頭企業爭創著名、知名商標,特色食品加工、旅遊產業升級和品牌創建,藉助電商手段,讓薏仁、芸豆等“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小產業帶富能力不斷增強,大河烏豬、富源魔芋等一批有影響力、有文化內涵的農業品牌知名度響譽全國,徹底讓“提籃小賣”“披頭散髮”的產品變成“精挑細選”“梳妝打扮”的優質商品。

富源农村电子商务的“春天”来了

據瞭解,通過實施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項目,富源縣設計了本區域公共品牌,與富源滿地金、烏蒙洞藏酒業、東恆集團、佳芋魔芋等多家企業達成了長期專業指導協議,並對全縣產品進行普查,對有產品的企業進行點對點對接。通過召開企業產品交流會,與8家企業達成企業轉型升級幫扶協議,收錄企業深加工食品名錄120餘項,農產品名錄20餘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