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安家》嚴老夫婦320萬全款給兒子兒媳買房,理財角度分析可行性


《安家》嚴老夫婦320萬全款給兒子兒媳買房,理財角度分析可行性

2020新劇《安家》一經播出,在全網播放量佔據首位。這部熱劇是以當下最關心的房子為話題,以一線城市上海為背景,展示了城市中各階層各背景下的人與房子發生的故事。這部劇能火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引發了眾多生活在一線城市的人買房的回憶,幾乎無不例外的,一個上海家庭的房子需要來自兩方父母還有年輕夫婦三個家庭的付出。

中國的傳統老一輩父母都有著“養兒防老”的觀念,他們一輩子都是為著自己的孩子著想,把自己的老年生活都託付在孩子身上,精神寄託都放在孫子身上。

《安家》嚴老夫婦320萬全款給兒子兒媳買房,理財角度分析可行性

《安家》劇中就有這麼一對夫婦,嚴老夫婦在上海做著包子早餐生意,每天起早貪黑,省吃儉用,幾十年下來,一共賣出了213萬多個包子,才辛辛苦苦攢下了320萬積蓄。夫婦倆只有一個兒子,也剛來到上海工作不久,也有了女朋友。嚴老夫婦最初的設想便是用攢下的所有積蓄為孩子在上海買一套房子,然後他們夫婦倆搬過去一起住,幫帶孫子,三代人和和美美。

嚴老給自己兒子買房還有理可依,劇中又出現了奇葩的一幕。嚴老的兒子向父母提出一個要求,房子除了寫自己的名字,還需要加上女友的名字。嚴老夫婦正在猶豫之際,兒子女友又借懷孕名義,抓住嚴老夫婦盼孫心切的心理,毫無保留的寫上了兒子兒媳兩個人名字。


《安家》嚴老夫婦320萬全款給兒子兒媳買房,理財角度分析可行性

其實,在嚴老夫婦簽訂購房合同時,店長徐姑姑有意提醒二老:可以做貸款購房,一來兒子兒媳婦還年輕,可以有很多上升空間;另一方面,進行一部分貸款,合理運用銀行槓桿,另一部分錢做一些其他的投資。

而老兩口一聽30年房貸要換出120多萬,立即決定全款付清。

最後,現實卻沒有按照老兩口設想的完美結局上演,兒子懦弱,缺乏主見;媳婦不孝,親家母心機重重,最後老兩口落得個居無定所的地步。

試想一下,如果嚴老夫婦將自己辛辛苦苦攢下來的320萬做另一外一番分配,是不是老兩口的命運就完全不同了!

我們從理財的角度來分析下,嚴老夫婦用畢生積蓄320萬全款為兒子兒媳買房是否可行!

年輕人借貸的好處

洛克菲勒說過:如果你想使一個人殘廢,只要給他一對柺杖,再等上幾個月就能達到目的;換句話說,如果在一定時間內你給一個人免費的午餐,他就會養成不勞而獲的習慣。


洛克菲勒還說:資助金錢是一種錯誤的幫助,它會使一個人失去節儉、勤奮的動力,而變得懶惰、不思進取、沒有責任感。更為重要的是,當你施捨一個人時,你就否定了他尊嚴,你否定了他的尊嚴,你就搶走了他的命運。

  • 年輕人借貸培養自食其力的能力

在劇中,房似錦店長給嚴老夫婦倆算過一筆賬:嚴老購買的房子總價在320萬,按照50%,160萬首付來算,剩下160萬做按揭。按30年期現行最新基準利率4.9%計算,等額本息還款,每月月供8491.63元;等額本金還款方式,第一期月供10977.78元。

我們給以兩個負債指標算算

指標一:負債率資產的負債率<½,即負債除以總資產<0.5

例如,嚴老兒子手上這套價值320萬的房子,無車,房貸有160萬,另有現金160萬,其淨資產是320萬,那麼其負債也應該小於320萬。目前嚴老兒子的負債是160萬,家庭財務狀況從負債率上來判斷是良好的。

指標二:負債比例負債比例<穩定總收入的⅓,通常我們的還債都是按月支付,在這裡我們以月還貸為例。

例如,嚴老兒子夫妻倆每個月的收入為3萬元,其每月的負債比例應該小於月收入的⅓,也就是10000元,先息後本的方式,也合適的。

嚴老的兒子兒媳在上海工作,儘管時間不長,我們也可以按照兩個人一個月合計收入3萬元計算,月供是總收入⅓,而且隨著兩個人的能力提升,工資收入還有增加的可能。這個對於兩個年輕人來說壓力並不大。

另外,如果嚴老兒子是通過160萬按揭貸款、白己借錢花,表面看會給夫婦兩個帶來月供壓力,但是,這種壓力不是壞事,會迫使兩人奮發向上,培養“自食其力”的個人責任。

另一方面,首付是父母出的錢,也能感受到父母賺錢的不容易,更懂得孝順父母的責任。


《安家》嚴老夫婦320萬全款給兒子兒媳買房,理財角度分析可行性

  • 借貸使年輕人養成良好的“家庭財務紀律”
  • 美國的借貸消費的做法起源於19世紀中期,一開始美國社會特別是教會並不認可借貸行為,認為年輕人的自律性太差,但是不認可也阻攔不了年輕人消費的步伐。
    當時哥倫比亞大學的校長、經濟學家瑟裡克曼教授,他收集了1900年後眾多美國人的借貸和消費等詳細數據,研究後發現:月供壓力不僅沒有使美國人懶惰,而是迫使他們更加向上,追求自立!

    特別是,因為月供壓力,眾多家庭開始注意理財、精心安非家庭收支流水,並催生出家庭財務規劃這個職業,以保證每個月能按期交月供,“家庭財務紀律”成了新的流行詞。

    我們可以設想,嚴老的兒子兒媳,他們有了房貸,有了壓力,會自己開始思考,怎樣才能還清這筆貸款。如何做出合理的職業規劃、家庭財產規劃、孩子教育規劃、自己的養老規劃等,也能根據自己的負債情況,能夠按時進行財務體檢,適時削減自己的不合理支出。

    這能培養出兩人良好的“家庭財務紀律”,定期進行財務體檢,糾偏理財方向。


    《安家》嚴老夫婦320萬全款給兒子兒媳買房,理財角度分析可行性

  • 良性負債的好處
  • 房屋是屬於資產,具有保值和增值的功能。實際上,適量負債有利於財富的增長,而有利於財富增長的負債也可以被稱為“良性負債”。

    像上海這種金融大都市,中心城市的房子更屬於優質資產,既然嚴老兒子他們決定定居上海,那麼買房子是必然的,他們現在購買的總價320萬的房產,未來也可能漲到400萬,500萬,這也會帶來他們資產的增加。

    金融是跨期價值交換,它能夠打破過去收入和未來收入的界限。只要借的錢沒有超出一輩子總體收入的上限,那麼也就沒有違背量入為出的原則。這樣一來,借錢花就不是真正的借別人的錢花,而是通過金融市場,借自己未來的錢花。所以在觀念上,我們應該做一些調整。

    從資產負債表上可以看出:總資產=淨資產+負債,我們的負債增加,我們掌握的財富資源也相應增加,另一方面,我們還可以通過負債提前獲得了我們想要的消費產品。
    從這個公式,我們可以看出,負債使用的好壞,直接決定了我們資金使用效率的好壞以及控制風險的能力。
    財經作家吳曉波說:年輕人要用於向銀行借錢。40歲以前,家庭負債率,應該達到60%,負債後你的能力會越來越強,沒準過幾年貨幣溢出了,才能達至財富跟個人成長同步的理想境地。

    從這幾點可以看出,《安家》中嚴老夫婦就應該讓其兒子兒媳婦承擔房屋貸款,這更加能激發兒子的責任心和能力。

    老年財務獨立的重要性

    中國現在社會有一個非常不好的狀態,就是老年人口的相對貧困。而老年人口為什麼他的整個消費層次不斷下降呢?最大的問題就是這些人往往在過去的歲月裡面只會存錢,而存錢的收益大概僅僅能夠甚至還不能夠對抗通脹,那麼“越存錢越窮“就是這個道理。

    嚴老兩口攢了幾十年存了320萬,這在早十多年,提前貸款在上海購買一套房子就完全不同了。

    這個只是一方面,還有一反面老年人的“相對貧窮”,源於自己所有的財富積累全部資助了自己的子女。正因為“養兒防老”的固有觀念,中國社會才會出現很多子女理直氣壯地問父母要房錢的原因,認為父母的就是自己的,父母還指望他們養老。


    《安家》嚴老夫婦320萬全款給兒子兒媳買房,理財角度分析可行性

    本來嚴老可以將餘下的160萬做養老錢理財投資好,等更年老之後,自己能有錢養活自己,也能有自己的尊嚴和自主。但是,現在錢都給了兒子買房子,今後的養老就只能靠兒子、兒媳婦了。也就是說,不管今後跟媳婦、女婿是否處得好,也沒有別的選擇,只好跟他們一起住,或者靠他們供養,等著他們給錢。

    這樣,本來可以自立養老的嚴老兩口,今後就只能靠別人了,不能想怎麼花錢就怎麼花了。而劇情裡更悲慘的卻是,老兩口連新房子都沒有住上,就流落街頭了!
    父母一定要保持財務獨立,留下自己的養老錢、年老後才有自尊的財產基礎,可以理直氣壯,不需要看子女的臉面。


    民族英雄林則徐說過:“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麼?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麼?”就是說:“如果子孫跟我一樣有能力,我留錢給他們也起不了多大作用。如果子孫不如我,我留錢給他們也無濟於事。”

    從《安家》嚴老的境遇中,父母輩也應該改變自己的傳統觀念,不要過於憂慮子女的未來生活,壓力即動力!從理財的角度來說,更要注意保持老年財富的獨立和自主性,也要保持年輕人良好的負債能力!


    更多文章請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