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論文故事」相愛,相殺:蛇類“房術”與“武術”演化史

動物行為自古以來就一直是人們百思不得其解卻又樂此不疲的話題——語言的障礙讓我們終究難以弄清動物的行動意圖,但揣測行為本質的過程卻相當吸引。來自美國費耶特威爾州立大學的菲爾·森特(Phil Senter)及其團隊致力於研究蛇類的行為。在近日發表在《PLOS ONE》上的一項研究中,他們探討了雄性蛇類之間互相示威搏鬥以及向雌蛇求偶過程中的行為,並結合演化樹對這些行為的演化順序進行分析。

「論文故事」相愛,相殺:蛇類“房術”與“武術”演化史


為了研究蛇類的“武術”和“房中術”,森特將33種已被髮表的蛇類行為特徵(如搖尾、抬頭等)的案例分別註釋到由70多個蛇類物種構成的演化樹中,這些物種歸於原蛇下目和遊蛇超科。這一浩大的工程正是論文最終結果的基礎。森特對果殼網說:“這是我們面臨的最大挑戰。浩如煙海的數據意味著巨大的工作量,而完成這項工作也沒有捷徑可走,只有花費大量的時間一一完成。”

森特和同事發現,這70多種雄蛇間的搏鬥動作,早在晚白堊紀早期就已出現,那時蛇類搏鬥最初的招牌動作,是一招秒殺全宇宙的“抬頭45度仰望星空”,附帶身體的下壓,散放出濃烈的王霸之氣。蚺科的蟒蛇們隨後開發了運用骨盆突刺(Pelvic spur)進行攻擊的“蛇腸劍法”,創始時期大約在古新世;而遊蛇科的王蛇們則逐漸把起初的動作更換為捲曲身體或是彎成橋型,這種類似“波浪舞”的動作大約在第三紀中新世出現。論文作者用特別的繪畫技巧展現這一過程:

「論文故事」相愛,相殺:蛇類“房術”與“武術”演化史

雄性蛇之間的搏鬥行為演化歷程。時間從下至上依次是白堊紀(Cretaceous)、古近紀(Paleogene)、新近紀(Neogene)。分析的蛇類從左至右依次是蚺科(Boidae)、蝰蛇科(Viperidae)、眼鏡蛇科(Elapidae)、屋蛇科(Lamprophiidae)、遊蛇亞科(Natricinae)、異齒蛇亞科(Xenodontinae)、王蛇屬(Lampropeltis)、松蛇屬(Pituophis)、豹斑蛇屬(Pantherophis)。圖片來源:doi:10.1371/journal.pone.0107528.g004

在求偶技能方面,蟒蛇類也更多地選用突刺進行摩擦,看來這種“霸道總裁”式的挑逗在雌性蟒蛇中受眾頗多;而遊蛇超科的蛇則更多地採用身體接觸,如下頜的摩擦、身體的扒繞和震顫等,依靠綿綿不絕的愛撫征服雌蛇。但研究者發現,真實情況下,蛇類的這些行為會更加複雜,一些行為既是“武術”,亦是“房術”。

「論文故事」相愛,相殺:蛇類“房術”與“武術”演化史

蛇求偶行為演化歷程。主要求偶行為包括摩擦下頜(chin rub)、扭動(jerk)、突刺摩擦(spur rub)、咬(bite)、顫尾(tail quiver)及多種爬繞(mounting)行為。圖片來源:doi:10.1371/journal.pone.0107528.g004

“在動物界,侵略行為偶爾也會是求偶過程的一個組成部分,比如雄性哺乳動物在交配時有時會咬住雌性的脖子。”森特向果殼網解釋說:“在蛇類中可能也有這樣的情形發生。”儘管森特目前還沒有把蛇類行為的演化過程填充完全,但是這項研究無疑是這一領域重要的進展,也為後續的研究打開了思路。在談到未來的計劃時,森特也表示“將繼續結合演化樹,研究蛇類的其他行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